|
|
|
|
|
|
|
|
|
|
请将我们网站的LOGO链接放置在贵网站的适当位置。 |
>> 本站LOGO及代码
|
|
|
|
|
: : 期刊新闻 : : |
|
【大 中 小】
|
凤还巢现象真的与体育无关吗?(谭华) |
2012/4/26 10:20:17 浏览次数: 2922 次 |
|
凤还巢现象真的与体育无关吗?
谭华教授
一道材料题引起轩然大波,在意料之中,也有点出乎意料之外。说意料之中是因为一些学校考硕考博,客观题的份量很重,不适应这题型很正常,自然会引来一些议论;不过某些议论确实稍微有点出乎意外,甚至有人把农民工返乡创业现象与男女厕所蹲位相提并论,言外之意是不出这样的题无聊之至。对本论坛乃至有人在人民网强国论坛里的议论,我作为出题者之一在这里一并作答吧。欢迎继续讨论。 有人说出这题是显摆。笔者愚纯,实在看不出怎么显摆、显摆了什么?甚至都看不出有什么东西可以显摆。这题其实就是出于一段转载很广的一则新闻,新闻全文如下: 作为农业和人口大省,安徽一直是我国农民工劳务输出的几大重要“源头”之一。据统计,劳务输出数量也由2002年的656万人增加到2008年的1165万人,净增509万人,年均递增70万人。 同时,农民工劳务输出收入已成为促进安徽地域经济发展、加快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据测算,2008年该省劳务输出净收入总额约为700亿元,务工收入已占农民工工资性收入的60%以上。 为进一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巩固“凤还巢”工程取得的成果,安徽省在2007年建立农民工返乡业扶持专项补助资金,实施“创业扶持工程”,通过政策、场地、培训、服务和维权等五大扶持措施,在全省建成创业园124个、创业街123条,并叠加落实岗位补贴、社保补贴、税费减免、小额贷款等一系列优惠政策,助推农民工返乡创业潮。 据统计,截至目前,安徽全省已有70余万农民工返乡创业,创办各类企业30余万,吸纳220余万农村富余劳动力实现就地、就近就业。其中,208年返乡创业农民工5.26万人,创办经济实体14706个,带动就业27.25万人。 安徽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厅长朱勇表示,农民工返乡创业带回了资金、技术、信息、人才,为地域经济大发展注入勃勃生机和持久活力,极大地拓宽了农村转移就业的渠道,成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途径,成为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他指出,目前安徽省农民工就业正在逐步实现由“打工经济”向“创业经济”转变,“单向流动”向“双向流动”转变的特征也更加明显。 也许是说“显摆”题型吧?其实在前些年的硕士、博士生考题中,材料题已经不是第一次用了,只是所用材料不同而已。比如有一年用江西砸龙舟为题,有一年用重庆部分家长反对体育老师当班主任为题。考的都是用体育专业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体育知识和经验从不同学科角度对这些现象作分析。 说到题本身,前些日子我已经回过一篇帖子,说到改革开放以来几亿农民进城务工是中国最大的社会变动之一,它既是很多事情的结果也是很多事情的原因,因而早就引起了很多学者、包括体育学者的关注。十多年来,关于农民工的体育权益和体育生存状况问题,已经产生了上百篇研究论文和数十个研究课题(用“农民工体育”为检索词作题目检索,中国期刊网共有171篇论文,其中包括12篇硕士论文。粗粗浏览了一下,虽然良莠不齐,但也没发现有多么无聊。),所以恐怕也不用再为证明出题的合理性而去申请什么课题了吧?数亿农民进城务工,并由此而产生了五六千万流动-留守儿童,随之而来的还有城市学校体育场地日趋拥挤、农村学生大量流失,进而对城乡学校体育也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现在出现返乡创业潮,又会对城乡体育的方方面面产生什么影响?难道一个体育工作者或体育学者不应该去思考和关心吗? 华南师范大学体育文人社会学硕士博士入学考试之所以时时采用材料分析的题型,是因为博士生不是到学校来接受知识传授、而是来创造、生产知识的,只会背书而不具备基本的科研能力,不适合读博。所谓科研能力,不外乎就是发现问题、恰当地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三方面的能力。材料分析题的好处是能同时检验这三种能力和学生体育方面的知识面。一、材料(即某事实或现象)交给考生了,考生能不能从中发现该现象与体育有关的问题,这能反映出学生能否有主动发现问题的能力; 能否发现问题一方面取决于考生的知识结构,一方面取决于考的思维和观察能力。二、有先贤(不记得是爱因斯坦还是杨振宁教授说过:正确地提出问题就已经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剩下的只是一些技术性、程序性的事情。不过我觉得“恰当地”比“正确地”准确一些同,“恰当”还包括所提出的问题即要解决的课题应尽量适合自己的兴趣、知识和能力基础、精力、条件等(这方面周登嵩教授曾有很好的论述)。三、根据对材料揭示现象分析提出课题以后,能否列出初步的课题方案,至少能反映出学生对科研的程序和方法是否已经有初步的了解,从中能一定程度上直接反映出考生的水平。 至于有人称中外文文献都没看到体育社会学理论,这话似乎也口气大了一点。清华大学仇军教授的《西方体育社会学:理论、视点、方法》和熊欢博士的新著《身体、社会与体育:西方社会学理论视角下的体育》;在卢元镇教授的体育社会学中,也有对于人口流动与体育关系的介绍。有人认为只有社会学理论而无体育社会学理论,这恰恰反映了体育社会学尚未成熟,但并不等于体育社会学毫无理论或不需要有自己的理论体系。希望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建立和完善中国的体育社会学理论体系中去。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