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稿件查询使用说明

 
 
 
 
 

  请将我们网站的LOGO链接放置在贵网站的适当位置。

>> 本站LOGO及代码

体育学刊

 

 

: : 体育人文沙龙 : :
体育呼唤人文精神 ( 胡小明)
2006/10/8 19:21:46   浏览次数: 5912 次 

             

         胡 小 明   (体育学刊编委、 华南师范大学教授、博导 )  

      众所周知,1996年中国把体育学列为一级学科,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在体育学下设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体育人文社会学,这个代码是040301的新学科的设置,显示出体育理论的重大进步——体育学呼唤人文精神。
      过去,体育理论界长期忽视人文学科,带来种种隐患。何谓人文?我们对“人文”二字是陌生的,认识是模糊的。
《易经》里有一句话:“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指礼教文化,看起来与西文的humannities(人类的、有同情心的、人性修养)很接近,似乎中国古已有之,其实不然,人文学毕竟是西方传统文化的产物。“人文”、“人本”、“人道”、“人性”原为一回事,都是人文主义在西方各历史阶段的表现,我们却常常因为东方缺乏历史参照物而把它们误解为不同的概念。这和我们对体育名词术语理解的混乱具有相同的根源。
      人文思想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古希腊,也就是说,当时文史哲的兴起,和在全面教育中强调那些属于人和人性品质的领域,体现了人类对自身重视和关怀,直到今天我们仍然不能否定这是一种健康的思想。古代的奥林匹克竞技具有宗教的形式,但实质贯穿着人文精神,以致现代的奥运会仍引以为典范。后来在欧洲的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时期,继承和发扬了人文精神,直接导致了近代体育的诞生。人文与体育息息相关。
      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代表着人类欣欣向荣的文化,具有拨乱反正的意义。这种文化的基本特征是提倡以“人”为中心,反对以“神”为中心,其主要表现是:提倡人道,提倡人权,肯定人的价值、地位和能力,提倡个性解放,反对压抑和禁铜,提倡现实幸福,肯定现实生活的乐趣和享受,提倡古希腊身心既善且美的和谐发展教育。这种新的社会思潮大大启发了人们的理性,人性的觉醒,冲破了宗教的樊篱,揭开了新兴生活方式革命的序幕。今天,我们要再一次张扬人文精神,抗击高度发达的工业社会给人类代来的身心异化,抗击复杂的经济关系和信息网络给人类的精神和体质造成的负面影响,避免体育无“人”的现象,使体育成为维护人类健康的最有益的方式。体育人文社会学任重道远。
      人文学是人类文化意识形态各个领域深层思维的结晶。体育理论中的人文学与社会学科的结合,反映出人们对人类对自身价值的肯定和体育观念的更新。人不能只关心自然、只关心社会,而忽略了关心人。忽略对人的关心,忽略对人类的关怀,必然使有关体育的研究在学术界长期滞留于浅薄的层面,也使体育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素质教育中的地位每况愈下。
      港台等地在高等教育中规定教学计划中要开设若干门人文学科课程,欧美国家体育相关专业的知识领域就更加广泛,这种做法说明人们正在弥补专业教育的缺陷。我们过去体育界不搞人文学科,培养的人才整体素质不高,急需应用人文学科知识来进行素质教育,把人文学科知识内化为人文精神。
      七十年代末,国门洞开,洋风阵阵。国内体育理论界大搞新兴学科,维系了几十年的“体育理论”被肢解了。发展至今,体育学已经有洋洋数十门各种学科入驻,衍生为一个庞大的学科群体,阐释着体育的方方面面。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体育的学科建设就应该到此止步。
      一位考古学者曾提出这样的问题:“你们搞体育的知道几千年前和几千年后人类的体质状况吗?”这引发笔者思考其他一系列问题:我们搞体育的可以不懂什么是人吗?我们体育专业的学生听了几十门课,毕业后对个体的人、群体中的人、大自然怀抱里的人有宏观的认识吗?我们能把目光局限于学校体育而使我们身边越来越多的人仍然好多天不会跑一次跳一次吗?我们能对少数满身伤病最需要休息的选手仍在赛场上疲于奔命而多数最需要锻炼的观众在看台上津津乐道的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吗?
      的确,我们还需要完善知识结构,体育学还需要新学科。唤起体育的人文精神,需要建立体育人类学。要从宏观上把握飞速成长的体育,在纵向和横向的立体交织中剥去鲜艳夺目令人目眩头晕的表皮后深潜入内清醒地审视其内在经脉,我们不得不选择新的途径,把视线投向人类学。在探索体育的起源和结构功能方面、在挖掘和评价民族民间传统体育遗产方面、在研究人种差异与高水平竞技方面、在探索人类体质状态连续进化方面、在从人类的整体持续发展角度把握体育的未来方面,我们面对理论的苍白,不能不迎接人类学进入体育领域。
      人类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体质与文化奥秘的学问。人类学一词从字面理解就是有关人类的知识学问,最早见于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用于研究人的精神本质和对具有高尚品质及行为的人的描述中。1501年,德国学者亨德(Magnus Hundt)首次使用“人类学”一词作为一本著作的书名(《人类学——关于人的优点、本质和特性,以及人体的成分、部位和要素》,莱比锡,1501年),从16至19世纪,人类学的概念主要相当于今天的体质人类学。19世纪中叶,法国、英国、德国、意大利、美国等纷纷成立人类学学会。1901年,美国考古学家霍姆斯将人类学分为体质(自然)人类学和文化(社会)人类学。其后,人类学在人类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在欧、美、澳及亚洲各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不仅在大学里设立了人类学专业系、科,还将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大量应用于解决生产和社会问题,并与有些学科结合,产生了应用人类学的许多分支学科。可以说,真正科学意义上的人类学研究只有百余年的历史。
      人类学(Anthropology)一词源于拉丁语anthropos(意为人或人类)和logos(意为科学)。顾名思义,是探索人类奥秘的一门科学。人类学家所探索有关人类进化和生存的各式各样的问题。他们最感兴趣的是人类的来龙去脉以及在体质特征上的差异,还有古往今来不同社会的传统观念和行为差异及其原因。几乎所有关于人类的问题都是人类学家关心的,法国百科全书派甚至把人类学理解为关于人类的全部知识的总和。
      显而易见,人类学不可能不把目光投向体育。100多年来,西方人类学家出版了一些有关竞技和游戏的研究成果,但多数是作为未开化民族生活习俗的一部分来看待的。而站住体育角度来研究的专著迟至1985年才由一位美国学者出版。日本早稻田大学的寒川恒夫很快翻译成日文,并在日本体育学会下成立了体育人类学分会。
      近年来,中国的体育理论界也开始关注体育人类学,贯穿人文思想,聚集到下面几个主要的研究对象:
      一、体育原理—建立全面认识体育的新视角
      体育事业的发展,不仅在于物质条件的改善,不仅在于技术手段的先进,不仅在于知识数量上的积累,而需要进入新视窗的软件。光依靠先进的技术、方法及场地设施等基础性的改善是不够的,还要进行体制改革。而体制改革又需要观念的更新,需要在思想意识方面来一场巨大的变革,焕发人文精神,将使我 们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重认识体育。体育人类学的诞生正是观念更新的迫切要求。
      人类学的显著特点是:研究范围较广泛,它直接明确地涉及到世界各地不同区域、不同时期(从几百万年前直到未来)的人,而不仅仅局限于周围有限区域或某个历史时期内的人。整体地对人类进行研究有着明显的优越性。因此,人类学对体育具有宏观的意义,是现代体育向未来体育过渡的新的理论支撑。
人类起源和进化至今,体育在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方面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探索体育的原理,不能不研究体育的起源。从人类学的角度认识体育,从更长的时间段考察人类体质的进化和遗传变异,有连续性和纵深感。人类学作为研究人类的综合性学科,研究范围涉及到人类的起源和发展、社会文化的影响、与现存灵长类的比较、人体发育及逐代变化、人种差异、及生态学和生物机体的关系等,有助于对体育原理的深层次研究。譬如从两足行走来划分人与动物身体运动形式的分界线,从社会分工来探索体育需求,都可以从人类学中得到不同寻常的启迪。
      与其他学科相比,人类学所具有的综合性与视野开阔的特点是异常明显的。可较现存的理论更能宏观地把握体育事业的发展脉络。对于体育的研究者来说,人类学家的那种将古往今来人类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文化现象尽收眼底并作通盘考虑的恢弘气度,那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博大胸怀,的确不失为积极效法的榜样。更为重要的是,人类学方法的一些精髓应该成为体育研究者遵循的基本原则。
体育就象一条江河,为寻求它的源头,我们常会误入歧途;为把握支流的分合,我们常就最简单的概念争执不休;为其滔滔巨浪夹泥沙而下,我们伤透脑筋……然而,引进了人类学,我们就有大海的胸怀,汇纳百川。
      二、民族体育—深挖和宏扬人类传统文化遗产
      民族体育是体育人类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是一笔特殊的宝贵财富。
      从历史角度看,一百多年前的体育和竞技几乎都是各民族的体育竞技,因此各国的体育史看起来象一部部民族体育史;现代体育和竞技运动目前已经“世界大同”,民族体育的概念就通常用来称呼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或与现代正规竞技相对的民间传统体育。但无论哪一种意义上的民族体育,都是体育人类学的研究对象。
      民族体育的参与性观察是体育史研究的重要补充。譬如,在对中国体育史的研究中,传统的做法是钻进故纸堆,从古代的文献典籍里去搜寻点滴记载,积累得差不多了再把素材串起来,用现代的目光评论一番,以为古代体育就是如此。这种方法充其量只能证明当时有一点貌似体育运动形式的东西,与原始体育的真实面貌相去甚远。原因很简单:其一,人类起源可上溯数百万年,翻翻只有两三千年的文字记载很难弄清楚这种特殊的身体活动的古老形态;其二,中国的古代以政治典章为主,文化经济为辅,有关体育的材料寥若晨星,微乎其微;其三,古籍大多限于中央王朝和中原地区,即便偶有涉及边远或弱小民族,亦多有谬误。由此看来,仅仅翻古书来研究体育史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利用考古来填补有文字以前的一大段实证空白,必须利用各少数民族目前仍然保留有处于社会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遗存来再现原始体育形态。所以,依靠人类学、特别是文化人类学去研究民族体育,是重见体育萌芽和生长全貌的必要途径,也是评价各种体育形式的价值的重要方法。
      体育人类学作为民族传统体育学的基础学科,可以对民族体育进行科学的挖掘、整理和改良,在人类传统文化的宝库中筛选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部分,可以为飞速发展的体育文化积累大量砖瓦。
      人类学的深度研究法,通过研究民族体育,可以探索人类与体育的潜意识的心路历程。法国哲学家和人类学大师列维──斯特劳斯曾经精辟地指出:人类学与历史学的主要差别在于它们选择了可以相互补充的透视法。历史学在社会生活的有意识表现形式的关系中组织自己的材料,而人类学则通过考察社会生活的无意识基础来从事其工作。人类学家的工作就是要探寻心灵的无意识活动,即通过把握单个的风俗或制度背后的无意识结构来获得一种普遍的解释原则。因此,体育人类学在研究处于原始混沌状态的民族体育,有自己独特的角度,可以获得有价值的成果。另一方面,体育人类学的兴起,也是向不发达地区传播现代体育的需要。
      三、竞技人类学—摆脱单纯追求人体极限的误区
      高水平的竞技运动,是体育文化的王冠上的明珠。
      探索竞技的起源,离开了人类学是不能想象的。对竞技运动的整体观照,人类学也是最适合的学科,以至竞技人类学很可能发展为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
两足行走是体育诞生的生物学基础。把这种不同于其他动物的身体运动形态发挥到极端,是人类的创造,是文化。从人类学的角度看,在花样翻新不断涌现竞技项目中各国健儿各领风骚,体现出异质文化的缤纷多采,这种文化的多样性正是种族的细微差异性在体育中的反映。所以,应该以赞赏的眼光来看待人种差异带来的不同竞技项目的成绩差距,扬长补短,在适合自己民族体质和文化特点的竞技项目上充分发挥;而在另一部分项目中,大可不必付出惨痛代价硬去争天下第一。
      人类学研究种族差异,但强调种族平等。竞技场上的成绩高低,不应该用以概括种族的优劣。即使我们在足球世界杯的明星中看不到一张黄色的脸,也不必沮丧。
      人类学特别关注现代竞技运动发展中的种种令人忧虑的问题。人文精神关注人的发展,象生态学者重视环保一样,体育人类学着也重视过分追求人体极限而带来的弊端。
      人类学分析竞技的价值是全方位的,不仅站在圈子里朝外看,而且更愿意翱翔于人类社会广阔的云天上俯瞰。
      四、定位和标示—更准确地把握人类体育的发展轨迹
      虽然这一部分更加侧重于未来,但在方法上和第一部分一致,强调体质和文化的综合视野。体育是人类针对自己的身体所创造出的一种运动文化,归根到底,其结果要落实到身体上。任何对于体育的研究,如果不考虑对于人类体质和健康的终极效果,都难免陷于误区。
      这很自然地使我们重视体质人类学。体质人类学或称自然人类学、人体学,研究人类自身的起源、分布、演化与发展的连续进程,以及人种形成和现代人种、种族、民族的体质特征、类型及其变化的规律。主要分科有人体形态学、古人类学(或称人类起源学)和人种学等。缺了这一块,将导致有关体育发展的理论缺陷。
      体育人类学正是要结合体质和文化人类学,探讨科技文明导致生存空间的异化所带来的体育需求,揭示体育与人类其他人文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机联系,确立体育在未来社会的行进方向。
      用一般的表浅眼光,很容易误认为体育只与体质人类学有关。这样的理解,是对体育中人文精神的忽视。譬如,认为体育就是增强体质的观点,现在得到相当多的赞同,也能言之成理,从德式体操到军国民主义思潮下的兵操、从盼望洗刷东亚病夫耻辱的“野蛮其体魄”到今天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全民健身,都可以把增强体质作为体育的主要目的和任务。然而,当我们用文化人类学的眼光来综观体育的过去和未来,就会发现如果用静态局部的眼光来看到动态扩展的体育,难免陷入生物学的低层次,把体育看成教学规则的汇集,或看成一堆按疾索药的运动处方,这些都是体育人文精神难以接受的。
      对体育的审视必须准确,宽严皆误。就拿增强体质来说,几十年前北大教授张竞生博士的大作《美的体育》,内容包括房中术、胎教、卫生、裸体练习、神经练习、笑……实在太宽泛;而我们试图把竞技从体育中拿出去的主张,显然也严厉得没法儿下手。体育的目的和任务必然从初级阶段向高级阶段提升,从增强体质过渡到增进健康。
      21世纪社会的大生产、大科学、大工程的特点,有巨大的进步意义,当然也对包括我们身体在内的许多方面有不可逆转的负面影响。跨世纪的体育呼唤人文精神,要求人类必须学会关心,实施关怀。
      健康,体现人类用体育来表现对自身前途和命运的终极关怀。人类追寻健康的最有效、最有益、最有趣的方式,是体育。人类为体育选择的终极奋斗目标是追求健康。这是人类学的回答。
      体育需要人文精神,让人类学来唤起体育的人文精神。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8970839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