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稿件查询使用说明

 
 
 
 
 

  请将我们网站的LOGO链接放置在贵网站的适当位置。

>> 本站LOGO及代码

体育学刊

 

 

: : 体育人文沙龙 : :
关于“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修订的思考(杨文轩)
2011/12/7 10:15:10   浏览次数: 3585 次 

杨文轩
(华南师范大学 体育科学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编者按:2007年4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修订工作会议,“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新课标”)修订工作正式启动。目前“新课标”修订工作已完成,在即将颁布实施之际,我刊约请担任此次修订工作召集人的华南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杨文轩教授,撰文回顾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小结“新课标”的实验和修订工作,对“新课标”的理念和实施问题提出思考,以期引起大家共同关切与研究,对“新课标”完善、实施不断努力。
    自1999年启动国家级课程改革,2001年9月推进实验以来,这场历经11年的“新课准”改革,经过制定、实验、修订3个较大阶段的工作,终于完成了送审稿,正等待审批颁布实施。其时间之长、争论之大、参与者之广都是中国课程改革史无前例的。这充分表明学术民主的气氛越来越浓厚,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越来越强烈。按照国家课程改革的思路和计划,现正在进行“新标准”解读的编写,今年下半年启动教材编写,预计明年9月份“新课标”就可在全国实施。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评价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又是有多重含义的术语,其内涵与外延有很大差异。在我国,对体育的理解不一致,地区发展不平衡问题突出,对国家课程改革初始阶段的指导思想、目标与策略都存在较大分歧。几个问题加在一起,使体育课程改革难上加难,旷日持久。


1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简单回顾
    回眸人类历史,可以比较清晰看到,体育的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有高度契合性。被认为人类发展的第一个高峰、农业文明代表的古希腊,催生了奥林匹克文化。公认的工业文明代表的英国,催生了现代体育运动。而知识文明代表的美国,正在把健身休闲推向高峰。欧洲文艺复兴之后,一批教育家论述了身体运动对培养理想个人和群体的作用,并把体育与教育联系起来,创造了体育发展的早期形式。夸美纽斯(1592-1670年)在西方被称为“学校体育之父”,他第一个把比较成熟的身体练习活动作为正式课程引入学校,并创造了学校体育教学中的班级授课制。洛克推出了智育、德育、体育三育的“绅士教育”思想。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首次用“体育”(Physical Education)这个名词来标记体育教育活动。这样,这种体育教育形态有了名称、理论和实践。学校体育结构基本形成。
    我国真正把体育列入学校教育内容时间并不长。1903年《钦立学堂章程》把体育列入学校教育内容,1904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后真正实施,当时叫“体操课“。北洋政府于1923年把“体操课”更名为“体育课”。旧中国经济落后,教育落后,体育教育更为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学校体育有了飞跃发展。政府十分重视学校体育工作,也重视体育课程改革。到现在为止,已经进行了8次体育课程改革:
    1949—1952年“破旧立新”、1953—1956年彷徨与探索、1957—1963年教育大革命、1964—1976年“半途而废”、1978—1980年拨乱反正、1981—1985年恢复与发展、1986—1998年坚持与改革、1999年至现在面向未来。
    虽然我们非常习惯在课程改革中使用革命字眼,但真正有革命性意义的课程改革只有两次,一次是1949—1952年,把我们沿用多年的欧美教育模式全盘否定,全面推行前苏联教育模式。原来使用的“课程标准”改为“教学大纲”。另一次是1999年启动,2001年9月开始试验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此次改革比较多的采用欧美后现代建构主义思想,把沿用半个世纪的“教学大纲”改为“课程标准”。从名称上重回解放前的叫法,这也不是什么“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其内涵上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这种革命性变化对原有的思维定势、路径依赖和制度安排产生强烈冲击,与第一次改革不同的是,现在政治生态环境比较宽松,认识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化程度也比较高,产生比较广泛而又激烈的争论。


2  “新课标”实验修订的简要小结
    “新课标”实验以来,引起社会各界高度关注。首先在数学科引起较大争论,一批院士联名提出尖锐意见,使各科目更加注意广泛听取意见,认真进行修改,加快了从制订、实验进入修订阶段。应该说“新课标”实验以来,教育部组织进行了比较广泛的调研,从调研结果来看,对“新课标”认同度很高,91.6%的人认为课程标准“很好”和“比较好”。对5个学习领域的划分也有90.7%的人认为“很好”和“比较好”。对“新课标”带来的显著变化是学生喜欢体育课了,88.7%的学生“非常喜欢”和“比较喜欢”。更可喜的是,75.9%的教师认为教学能力比过去“明显提高”或“提高比较大”。当然也有专家提出来自体制内的评价是不科学、不客观的;也有一批学校体育专家学者提出很多问题与疑虑;一批中学体育教师存在困惑。但是,我们没有更广泛、更权威的数据颠覆“新标准”改革。而教育部调查数据支撑改革的推进。
    基于调查结果,可以得出的基本判断是:“新课标”的大方向是正确的,基本框架是合理的。要在实验基础上总结、改进、提高。对其修订应是建设性的改进,而不是颠覆性的改变。


3 关于“新课标”理念的思考
    “新课标”改革起步以来,首先思考的问题是我国学校体育的指导思想问题。客观地讲,我国学校体育从制度安排到内容设置,基本上是沿用欧美学校体育的模式。尽管受到前苏联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也没有根本性的改变。对国外体育理论与实践依存度过高始终是我国体育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换言之,我们构建有中国特色的体育理论体系,还任重而道远。我国学校体育的思想和理论还需要凝练、丰富、提高和构建。什么是指导我国体育教育实践的思想呢?
3.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反映了体育本质属性的要求。体育的目的首先是增进人的健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呼应了时代的要求。在近代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中,物质极大的丰富了,体力劳动强度降低了,休闲时间增多了。人类在享受现代化带来的文明时,如何不失去弥足珍贵的“野性”,成为人类共同面对的问题。体育是最有效、最有益、最有趣的济世良方。20多年来,在全国大规模的青少年体质调查中,我国青少年体质某些指标连续下滑,至今未见止跌回升。在这一严峻的现实面前,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尤有深刻现实意义。“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反映了人民教育方针的要求,清除“锦标主义”思想。学校的永恒主题是培养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坚持“健康第一”指导思想,努力构建体育与健康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有机统一的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对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发展体能、激发兴趣、养成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和全面发展,有深刻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3.2 确立终身体育思想
    学校体育既有阶段性任务,更应有长远目标,这个目标就是使经过学校体育教育的每个学生,都能够认识体育的真义,激发运动的兴趣,养成锻炼的习惯,使体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使体育与其相伴终生。终身体育思想的确立,“新课标”的设计围绕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防止学生喜欢什么就教什么,教师偏好什么就教什么的倾向。同时要把养成锻炼习惯作为教学追求的目标,习惯是需要养成的,良好的习惯是健康的第一要务。教学内容也存在阶段性目标与长远目标问题。内容设计上既要注意锻炼价值,又要注意运动项目的内在规律,同时还必须注意繁简可调,强弱可变,难易可选,多少可炼。即同样练习内容年青时可繁些,年老时可简些;体力好时强度可大些,体力弱时可小些。水平高的难度可提高,水平低的难度可降低。人数多少、时间多少、设备多少都可练习,可以运动。确立终身体育思想,统领了学校体育课程目标的设定、教学内容的选择。
3.3 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观念
    体育与健康课程高度重视学生的发展需要,始终把促进学生的身心发展放在中心地位。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充分注意地区差异和个体差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实施课程三级管理制度,加大地方和学校在课程建设中的自主性和灵活性。课程在充分发挥教师教学过程主导作用的同时,十分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从“新课标”的表述到内容,如学习目标、学习评价及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等等,无不是从学生主体角度去思考、去设计。这是这次课程标准的一大特色。


4 关于“新课标”实施问题
    准确理解、全面实施是“新课标”目标达成的关键。实施过程中,尚有很多问题需要不断探索、完善和发展。
4.1 关于“新课标”实施的组织领导
    “新课标”实行课程三级管理制度。这意味着实施过程中中央、省(市、区)、学校都必须共同负担起实施任务,这既有认识问题,也有能力和条件问题。尤其农村小学,由于师资数量、专业水平、客观条件等因素局限,将是实施过程难点之一。加强培训是目前采取比较有效的方法。“新课标”实施课程三级管理,如何使课程理念成为共识,尚有待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中现有比较突出的任务和内容,既有“新课标”全面实施,还有中考的体育加试,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运动、体育艺术“2+1”等内容。它们如何在统一指导思想中协调进行,尚待进一步整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对青少年体质某些指标连续下滑问题作出明确要求,5年内止跌回升,4年多过去了,止跌回升尚未完成,如何完成这一个明确的任务,也待共同努力。总之,实施过程认识统一是前提,只有统一认识,才能有统一行动,目标才有可能实现。
4.2  关于“新课标”的内容
    “新课标”的显著特点是把“体育课程”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增加了健康内容,用意无疑是好的,但体育与健康课程不可能也不应该包揽所有健康内容。这既有与其它学科,如生物等学科的分工问题,也有理论、实践支撑,时间积淀问题。哪些内容,何种方法才科学、合理、经世济用,需实践检验和时间检验。这是修订难以达到的。“新科标”打破原有按竞技项目内在规律安排教学内容的体系,确立按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划分学习水平、领域,如何在各个水平之间,使其学习内容有机的联系起来,这是需要在教材编写过程十分注意、深入研究、精心安排的一个新课题。“新课标”从三维体育观出发,在确定课程总目标基础上,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4个方面描述具体目标,构建新的内容体系。4个目标中,尚未明确健康内容的目标,如何在目标描述上不要过多过广,又要能反映出学习内容,也需要再深入研究。总之,新的体系构建,是一个过程,既然已上轨道,目标是可期的。
4.3 关于学习评价
    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要“建立促进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和“建立促进课程不断发展的评价体系”的要求。“标准”力求突破注重终结性评价而忽视过程性评价的状况,提出强化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而淡化其甄别、选拔功能的基本原则,并根据这些原则对学习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标准”在构建多元评价体系的时候,把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意表现、体能、知识与技能纳入评价范围,并让学生参与评价过程。但“标准”对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未做具体的、统一的规定。这将在“标准”解读中给予进一步说明。学习评价作为这次课程标准改革的亮点,在教育部统一调研中,是满意度最低的一项内容。从多次座谈和调研中,对这项改革存疑较多。从过去的教师评价到“新课标”的多元评价。从过去的态度(一般看出勤率,一般中小学生很少缺课,可以忽略不计),健康状况(一般看国家健康标准),也有现成的,所以体育教师教学评价一般是技评与达标,以达标为主的状况,到“新课标”的4个目标的评价,操作起来要复杂得多,平时对每个学生状况掌握也要求更加详细,这就有个科学性与可操作性问题,也有教学评价的即时性与教育效应的滞后性矛盾,学习成效的综合性与体育教育功能局限性矛盾。实施过程必须着力简化评价方法,努力提高其可操作性、可行性。

    “新课标”颁布与实施,把我国学校体育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课程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积淀的过程。新课程改革为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提供一个大显身手的舞台。从“新课标”启动、试验、修订以来,广大体育工作者认真思辨,热烈讨论,积极试验,使“新课标”不断完善、提高。这本身就是一种新中国建立以来少有的好现象。广大体育工作者应该有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理论体系和课程标准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体育学刊 2011年第5期 探索与争鸣栏目发表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418036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