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成秋
江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
二年前因没有方向感曾拜读过王老师的著作《唐代体育文化史》、《魏晋南北朝体育文化史》等一系列中国体育断代史书籍。那时觉得此书信息量如此大,古文诗词信手拈来、旁征博引,描述各类人群、谈论各个朝代,探讨因文化、政治的更迭交替对古代中国体育发展的影响。曾忖度作者要储存多少信息才能如此博学、要多么博学才能如此高产?从著作扉页上的作者介绍上看,照片上的王老师英俊年轻,印象中博学、高产的学者或教授大多是大白胡子、背曲腰躬的老头,这是我从照片上对王俊奇的印象,与王老师缘故结识,是在“体育在线”论坛上一次发帖上引来了王老师的回复。后来在不断的交流中,王老师鼓励我、引导我。那时候正值我校硕士研究生论文开题答辩,他给我了很多帮助和启发,与之通信后觉得他是那么和蔼可亲,在电话中也给了我很多建议,并且说“无需言谢,我们都是朋友”。先生是我国体育史学界的学术泰斗,能降低姿态与我这个穷学生结交朋友,让我感到无比荣耀和感动。那时候他给我的印象是没有架子、平易近人;勤奋、好学、擅长思辨;关心青年学生;在论坛上很活跃,对任何人说话都是礼貌、谦虚、和善。在倾听过程中他从未说起过自己获得了什么级别的课题,出过多少本书,从来不对任何人夸耀自己足以体现他的低调与谦逊。最重要的是他对青年学子无微不至的帮助,让我一个初出茅庐的体育爱好者在论坛上找到了归属感。即便有时观点偏激,王老师也都是善意指出,体现出一个长者的虚怀若谷。
我和王老师在一个城市,却从未见过面,所以很想见见这位体育史学者、前辈。一天,我战战兢兢地给王老师打电话,说有点事想请教,顺便采访一下,没想到王老师一口答应了。槐月南昌,春夏之交,与我的硕导一起驱车来到位于南昌东郊的南昌航空大学,刚下车,就看到王老师在体育馆门前等候着,先生虽然看上去身体还硬朗,但多年的辛苦钻研,头上已露有花白,脸庞仍是那么的清瘦但不乏英俊,最重要的是多年的体育实践,使他仍然保持着体育人应有的好身板、显得蓬勃朝气,看到眼前的王老师,一下就打破了我脑子里对学者长久以来的刻板印象。
我们来到了王老师的办公室,也是“体育文化研究基地”。我们坐下,随便聊开了,王老师很亲切,很健谈,他告诉我们:由于年龄已到,如今已从领导岗位退了下来,平时除了上课之外,就在电脑前写写博客、与学生聊聊心得,或者去打打篮球,无官一身轻,有更多时间用于做学问,同时放慢脚步做一点有惬意的事情。王老师说办起这个学术研究基地,出了一批成果,在国内逐渐有了影响力。以这个研究基地为依托,王老师发挥自己的号召力,从全国各地网罗了一批人才,最多的时候有7位博士。在王老师的带领下,南航体育学院科研、包括这个体育文化研究基地在全国范围内都有了一定的影响力。特别是在古代体育文化史、民俗体育文化、航空体育文化及其发展等方面填补了国内的一些空白。在王老师的推动下,南航的体育学术研究风生水起,在省内打开了局面。他的体育史研究,冷馒头加酸盐菜先生说他对历史的热爱,主要是受外祖父的影响,外祖父是早年就读过浙江画专的瓷艺画家,家中有一些藏书,是书香门第。刚从江西师范大学体育系毕业的时候,分到上饶师范学院教书(原为上饶师范专科学校)。上饶师范学院也是一所有着悠久历史的学校,建院于20世纪20年代,经过多次院校合并,保持了大量的古籍和善本图书(从谈话中看得出王老师对上饶师范学院有着浓厚的感情)。这些有着悠久历史的书籍被束之高阁,泛了黄、蛀了虫,积了厚厚的灰尘。其他人从来不去借阅这些算不上古董的旧书,先生却如获至宝。跟图书馆的管理员商量将这些图书借出来看,顺便帮助图书馆打扫书本的卫生。于是每天读书、晒书、修补旧书成了先生当年的必修课;没过几年上饶师范学院图书馆改革便将一些古籍低价卖出,王老师惜书爱书如命,就将这些古籍以低廉的价格买回家。古旧的书籍为王老师打开了一个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使他从中发现诸多古代中国体育的瑰宝。他曾经对全唐诗四万九千多首诗通读了不下四遍,还包括阅读《史记》、《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全宋词》、《册府元龟》、《四库全书》、《艺文类聚》、《太平御览》、《天府广记》、《渊鉴类函》、《宋稗类钞》、《清稗类钞》……大量古籍,如果里面有一点关于古代体育的蜘丝马迹,立即摘抄下来,做成笔记,如今先生家里这样的笔记堆了半书橱。
先生嗜书如命,为了多读书,他大多时间关门谢客,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从来没有休息时间,寒暑假,是别人休息的时候,可是对王老师来说是最忙的时间,他说寒暑假可以集中更多的时间,系统地读一批书、整理资料,写论文。王老师说他从来没有星期天的概念,师母周末都回娘家,师母独自一人回娘家早已成为习惯,这个丈夫打死他也不会放弃读书去丈母娘家闲聊的,平时放假丈母娘看见女儿一人回来也习以为常。所有的假日,先生一人在家闭门读书,饿了就啃冷馒头加酸盐菜,久了终于吃出了胃病。过年的时候,王老师也不放弃读书,听到外面放鞭炮了,赶紧收拾赶到丈母娘家吃年夜饭,对别的家庭来说,女婿这样子是不能容忍的,但丈母娘对这个女婿是太了解了,读书比任何事情都重要。
冬天天气太冷的时候,王老师便抱一堆书放到床头,开着电热毯窝在被子里看书,由于太入迷的时候就忘记了时间和劳累,颈椎保持一种姿势导致先生想动身时发现脖子已经不听使唤了,03年左右先生颈椎不适,卧床难起。王老师的夫人对先生读书如痴如醉颇感无奈,为这事烧过书、锁过书房,可是夫人刚出门,书房就撬开了。年轻的时候读书,那时没有电脑,完全靠手抄,为了赶书稿,一字一句誊写在稿纸上,晚上誊写不知不觉就到了半夜,有一段时间每天只睡4个小时,第二天仍然精神抖擞地去上课。先生除了读书就是吃饭和睡觉,就连走路也在脑子里想问题,找灵感,一次过于入迷撞到擦得太亮的玻璃门上,头部挂了彩被缝三针。多年的读书积累也成就了他著作等身。王老师并没有对自己的成绩感到自满或大肆宣扬,说道他的学术成就时表情总是那么的平淡和从容。经过与先生的交谈,我深刻的体会到什么是“不经一番寒彻骨,哪来一身扑鼻香”。优秀的学者是这样炼成的,读书没有捷径、学术没有坦途,先生是苦心志、饿肌肤的读史,经过千辛万苦才有今天的成就。
关于中国体育断代史
先生说:我本来想申报一个古代体育二十四史的课题,邀请一批国内体育史专家一起来完成这件事,但号召力微弱,申报国家重大课题有难度,于是就一个人做了,当初只是想写一本算一本,值得一提的是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梁林主任对中国古代体育断代史十分重视,表示大力支持,甚至在会议上赞扬王俊奇老师是中国体育断代史第一人,其实体育史同行也评价他是“对中国体育史有很大的贡献”。为了写这套古代体育断代史,要找更多的史料,因为以往写的《中国体育史》字数也在20万字左右,而每一本体育断代史就有20多万字,没有大量的新材料是办不到的。先生说自己在阅读大量古籍时,由于长期阅读,眼睛就像扫描仪一样,一开始是逐字逐句,慢慢的变成一目三行、后来能一目十行。边说还边做起了动作,好生顽皮也倍感亲切。王老师从浩如烟海的历史书籍中寻找体育的踪影,如同沙里淘金,扫描到点滴体育的内容就立即摘抄,制作成卡片。在 撰写中国体育断代史的过程中,这样的卡片都为先生提供了坚实的资料和素材。先生说自己有一个不好的读书习惯,就是写作的灵感总是在深夜醒来的一刹那出现,为了抓住这一灵感,便掀开被子下床写作,这无疑影响了夫人的睡眠,甚至一度导致夫人患了失眠症。对夫人先生感到很内疚,于是后来每当半夜灵感再现时不再起床,而是在枕边放一支笔和一个小本子,摸黑将想法和思路记下来,以免影响夫人睡眠。先生感慨道:“这16部著作的出版要特别感谢夫人对我的帮助和包容,夫人做出了牺牲,她是功臣,有一大半的功劳应该记在夫人身上,王老师特别补充说,“这些年我一心扑在学术上,家务事情全让夫人包了,没有她也就没有这16部著作的问世。”话里无不透露着夫妻之间的包容、理解和爱,以及先生对夫人的愧疚之情,这种不计得失的爱、琴瑟之好真是我们后生羡慕啊!
16部著述让一些学者不禁怀疑是否为一人完成。南昌航空大学没有体育学博士点,就连硕士点也是近几年才招生,先生虽然带了研究生,但从来不让自己的硕士研究生帮忙收集资料、查阅资料、校稿、并作幕后撰写人;而是让学生利用有限的时间去寻找自己的兴趣点、广泛阅读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内容,给他们足够的时间去阅读找志趣。16部著作,平均每部著作为20多万字,从有思路、搭框架、收集资料、查阅文献到初稿写成,再到来回三、四次的校稿,整个过程都是先生亲历亲为。先生有一个习惯就是不管什么情况,都坚持每天至少书写2000字的文稿。按照这样的速度,差不多半年可以完成一部书的初稿。但现在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先生对体育断代史的研究中断下来了,这是一件遗憾的事。
从喜欢历史小说到喜欢体育史,再到热爱体育史,王老师从阅读中越来越发现体育史的意义:“历史是无用中有大用,它帮助人形成历史观,训练人形成用历史眼光看问题,锻炼人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指导人用历史分析的眼光看待事物。”王老师认为,人不要过于执着功名利禄,要学习水德,甘于下,甘于静,甘于谦卑,水上下至,涓涓溪流汇成大河。人要做到“得之不喜,失之不忧”,因为事物总是辩证的,要正确地对待得失,辩证地看待人生的很多问题。“夫为无私故能成其思,夫为不争故莫能与之争’,很多问题想通了,人的一辈子就会很平静。‘浮云遮望眼’,不是所有的精彩都是属于你的,但你要拥有一份属于自己的精彩。”他滔滔不绝地说道,我们听得入神,不知不觉一上午就过去了,我们依依不舍与王老师告别,他这些含有哲理的话至今还在我的脑海里牵绕,成为我永远的记忆。
后记:
王俊奇先生听说一名学子和导师将来拜访,便欣然应邀,百忙之中陪我们聊了两个多钟头。此外在我们抵达之前他一定还在办公室等待了很久。他的热情、低调、谦和、豪爽、容易交往的性格让我来之前的胆怯和疑虑全部打消,亲切感倍加深刻。然而在卷帙浩瀚的史学世界没有我追寻的脚印,在这位国内体育史学大家面前我倍感渺小,只是抱着学习的态度去拜访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感受更多的是如何做到独守内心平静。此次拜访,对于戒掉青年学子常有的迷茫、逆境时调整心态改变自己、对事物的摸索和忘我地钻研、锲而不舍、非功利性的学术追求等方面都获益匪浅。都说30定向、40岁打拼、50岁回望、60岁告老、70岁搓麻,而先生将近60岁仍然在体育在线论坛、博客、学术界发挥自己的余热,他在博客上找到了兴趣,在自由的博客空间自由地表达学术思想。先生有的博文日访问量在体育博客排名第一的佳绩,最近撰写的一篇美国篮球的文章点击率9万多人次,撰写博客已经成为先生目前最大的兴趣。先生写杂文、写随感天马行空、随手拈来,凭着兴趣而非功利性的。他那种刻苦、努力、勤奋的劲头以及对待学科发展的责任心、对青年学子的爱戴让人叹服。先生就像巷子里的陈年老酒,不管巷子有多深总有贪酒者寻觅着他的香气而来,带着浓烈的香气离开,在回首的日子里却依然值得细细品尝。
2014年4月
于江西师大静湖畔
附先生学术简历:
王俊奇,1956年10月生,江西婺源人,毕业于江西师范大学。教授,南昌航空大学体育学院副院长。江西高校省级教学名师,江西省体育学科带头人,硕士生导师,江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学术骨干。长期从事体育史与民俗体育文化研究,多次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主要成果有《近现代二十家体育思想论稿》、《中国唐宋体育史》、《中西方民俗体育文化》、《江西民俗体育文化》、《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宋代体育文化史》、《唐代体育文化史》、《中国民俗体育文化史通论》、《魏晋南北朝体育文化史》、《秦汉三国体育文化史》、《辽夏金元体育文化史》、《足球文化概论》、《航空体育文化》、《体育与文学艺术》、《中西方球类文化》、《先秦体育文化史》等著作16部,发表学术论文230余篇,其中包括80余篇发表在核心期刊。主持并完成“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课题”1项,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招标子课题2项;主持省部级课题14项,其中主持全国高校古籍整理子课题1项,2001年荣获“江西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中青年科技成果奖”一等奖,2011年荣获“江西省第十四届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二等奖。曾在《文史杂志》、《人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国档案报》……五、六十种杂志报刊上发表历史、文化、体育等文章七、八百篇,曾是多家杂志、报刊主要撰稿人,仅在《人民日报》就发过17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