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稿件查询使用说明

 
 
 
 
 

  请将我们网站的LOGO链接放置在贵网站的适当位置。

>> 本站LOGO及代码

体育学刊

 

 

: : 运动训练科学 : :
历史地看待举国体制(张鸣)
2009/7/6 16:09:59   浏览次数: 4093 次 

历史地看待举国体制

张鸣(中国人民大学教授)

    北京奥运会已经接近尾声,到目前为止,中国代表团获得的金牌总数,已经稳居金牌榜第一,远远超过排在第二的美国。鉴于赛程快要结束,美国人超越中国已经成为一个理论上的梦,而昔日的体育老大,为了挽回面子,早就开始在自己国内悄悄按照奖牌总数,而不是国际惯例的金牌总数来排名。无疑,从金牌的角度看,这次奥运会,是中国人辉煌的盛会。中国奥委会的官员说,此次奥运会中国的金牌数量,说明举国体制还是有效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该官员的这话,并不错。别的不说,老美的嫉妒在那里摆着,就是明证。历史上落后国家发展体育运动,采用集中国家力量,重点示范的做法,对于快速引进、快速提升这些运动项目的水准,的确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国家重点培养的少数精尖运动员,甚至可以通过这种培训,在短时间赶上甚至超过发达国家的竞技水平。当然,这也是举国体制为人诟病的所在,认为这种以国家力量职业化地培养少数运动精英的做法,只是造就了一个竞技大国,而非体育大国,国民的体质和运动水平并不会因此而提高。

    但是,凡事得历史地看,现代体育运动,毕竟发源于西方。绝大多数运动项目,落后国度的人们,过去连听都没听说过,更不用说喜欢并参与其中。这些后发国家要想在体育运动方面迎头赶上,势必要走一些超常规的道路,举国体制就是一种。这种体制,也许在采用之初,操作者的确有把国家荣誉而非国民体质放在第一位的考虑,通过这种体制,迅速地提升国家的竞技水平,从而为国家争得荣誉,进而提升国家现代化进程的士气。

    历史上苏联和东欧国家,以及现在的中国,都实行举国体制。从结果上看,这种体制不仅可以为国家争荣誉,对各个运动项目的引进和推广,也有很大作用。如果国家不通过精英培训引进某些项目,某些国家的老百姓,恐怕多少年也不会知道世界上还有垒球、曲棍球、链球,甚至连跳水、体操、短道速滑这些中国擅长的项目,也未必知道究竟。事实是,只有国家引进这些运动项目,而且参加国际比赛得到好的名次,这个国家的媒体才会转播宣传,老百姓才会关注。以国人一向引为骄傲的乒乓球为例,这种今天中国几乎城乡随处可见的运动项目,也是一个彻头彻尾洋玩意,是西方人把网球搬进室内的产物,被称为tabletennis——桌上网球。乒乓球运动,中国也是举国体制,不仅养人,集中训练,而且专门设置了陪练运动员,专门模仿各国可能的对手,进行针对性训练。可以说,这是举国体制的顶峰。这个体制实行这么多年来,中国的乒乓球运动也的确上去了。不仅精英打得好,雄霸世界乒坛多少年,害得国际乒联主要的任务,就是考虑怎么让其他国家也有出头之日,屡次修改规则,限制中国人;而且运动也得到了普及,刺激了这项运动的全民性开展。

    举国体制虽然有效,也有好处,但我们必须清醒地意识到,这种体制,毕竟只应该是一种过渡性的制度安排。体育运动的目的,不是国家的荣誉,而是人的发展。再有效的举国体制,也只是一种体育事业的引子,终究要向全民体育和市场化的方向走。举国体制,至少目前还是后发国家一种比较昂贵的奢侈品。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国家,运动员开展某项运动,仅仅是出于业余爱好,或者变成了商业化的职业运动员,那么,举国体制作为一种国家性的制度安排,就可以走进历史博物馆了。

转引自《中国青年报》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439768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