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稿件查询使用说明

 
 

  请将我们网站的LOGO链接放置在贵网站的适当位置。

>> 本站LOGO及代码

体育学刊

 

 

: : 新闻出版动态 : :
关于学术期刊分级问题的全方位考察
2009/7/15 16:19:04   浏览次数: 6336 次 

关于学术期刊分级问题的全方位考察

尹 玉 吉

(山东理工大学 学报〈社科版〉编辑部,山东 淄博 255049)

摘 要:文章认为学术期刊分级意义重大。指出在学术期刊分级问题上,理论界众说纷纭,实际工作政出多门。文章对我国学术期刊分级的理论与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质疑。对学术期刊分级的依据进行了讨论,指出了国内外在学术期刊评价上的缺憾,提出了自己的学术期刊分级依据。文章提出了学术期刊分级应掌握的方法。

关键词:学术期刊分级;二次文献;核心期刊;影响因子

我国有学术期刊近6000种,如何对它们进行有效的管理有效方式就是实行分级管理,而如何就级别进行划分,历来是政府有关部门、学术界、出版界等在学术职称评聘、成果鉴定、期刊评比等一系列问题上关注的焦点。众所周知,学术期刊是指按照一定的编辑方针进行组稿(这类稿件只能是对某一学科领域中的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表述成学术成果的学术论文),并且这种出版物大都是连续、定期出版的,很小一部分是不定期出版的(如一些学会会刊、学术年鉴等)。学术期刊是以专门学者为作者和读者对象、报道学术研究成果的杂志。一般来说,学术期刊是由学术组织、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等主办的主要反映其所属会员、所属研究人员科研成果的刊物。从采用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独创性的学术论文、学术研究动态、有价值的科学研究“中间报告”和部分实验结果等。学术期刊登载的作品特别强调学术性、探索性以及语言的专业性这“三性”。[1]在此,我们试图就学术期刊的分级问题进行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全方位考察。

一、学术期刊划分级别意义重大

关于学术期刊划分级别的意义,目前人们谈的不是很多,这说明人们对其意义的认识还不够深刻。我们(1994)以及张琳(2007)对这个问题曾经作过强调。例如张琳认为:学术期刊划分级别促进了编辑部之间的优秀稿源竞争;促进了审稿质量的提高;促进了编辑校对质量提高。[2]现在看来,这还远远不够。因为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比,学术期刊起步晚200多年,真正能够“走出去”的学刊还没有,并且目前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因此,积极进行学术期刊的级别划分,在这个问题上政府适度的干预、权威机构的介入,对学术期刊进行水平优劣的界定,很有必要,意义重大,这表现在以下6个方面。

(一)学术期刊分级能为学术期刊明确奋斗目标,起到积极而科学的导向作用 目前,由于国家还没有这方面的规定,大部分学术期刊对自身的地位、所应达到的标准,在科学文化事业发展中、在自己行业里所起的作用,往往不够明确,致使许多学术期刊没有很好地充分挖掘自己在人力、物力、地域等方面的优势和潜力。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级,可促使学术期刊明确自己的奋斗方向。

(二)学术期刊分级有利于期刊评估工作的进行 国内各行业、各地区经常进行期刊评估,虽然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由于没有统一的、科学和权威的指标体系,使得评估工作参差不齐,莫衷一是。学术期刊分级制度的建立无疑将为地区性、行业性以至于全国性的学术期刊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以不断促进中国学术期刊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国的学术期刊大部分是直接或间接由国家财政拨款支撑的,这种体制即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也不应有大的变化,因为即使是“在西方,学术性期刊的出版经费主要由政府贴补和支付已成为惯例”[3]。学术及其出版事业吃“皇粮”与整个社会发展市场经济并不相悖,这犹如一个国家必须要有军队、警察一样。学术事业要在深层次上适应市场经济大潮、找准自己的位置。[4]这种情况下的学术出版事业既然经费由国家支出,当然国家就必须进行监督、检查和管理。严而有效的手段就是进行期刊分级定级,明确它们的责任和应达到的水平。

(三)学术期刊分级能为学术成果的评定提供重要的依据 学术期刊通过科学评估后,国家为它确定的级别应是可靠的、权威的,在它上面发表的文章的质量档次也应是相应的。只要学术期刊严格履行其职责,它发表的论文,就等于它的级别和档次,这也应是学术论文评定的重要依据。这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学术出版领域国家要建章立制,要坚决杜绝有偿稿件,以维护学术应有的纯洁性、公正性和尊严,学术和学术原则不是金钱可以收买的。否则,就会造成学术混乱,给以后的一系列工作带来干扰,给国家的科学、文化以及学术事业造成严重破坏。

(四)学术期刊分级能为学术和技术人员的职称评聘提供科学的依据 职称的高低应该是一个人学术水平高低的体现,而其学术水平的高低,很大程度上体现在他发表的学术论文的质量和数量上,学术论文数量相同,高质量的比重越大,其学术水平越高,晋升职称的条件就越充分。因此,学术期刊的级别划分将为中国进行的大面积、经常性的职称评聘工作带来极大便利,它能节省评比工作的时间,提高评比的效率,增强评聘工作的科学性。

(五)学术期刊分级能充分调动学者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提高我国科学研究的水平 如果学术期刊无级别之分或是含混不清,发表在什么样学术水平刊物上的论文都一样对待,就会导致学术人员在科研上不求质量求数量,甚至以次充好现象产生的泛滥。学术期刊如果真正有科学、公正的级别之分,科研人员就会考虑自己科研潜力的大小,去尽力从事研究:有能力将自己低水平的成果上升为高水平的,他就会全力以赴发挥主观能动性;潜力小、能力差的,在高层次学刊上发不了的或者只能在低层次学术刊物上发表的,找准自己的位置,在相应层次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以维护学术与学术期刊本来具有的层次性特点,从而促进我国人才队伍的健康成长。

(六)学术期刊分级有利于国家对其进行管理 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级,能够使国家有关部门进一步掌握全国学术期刊的总体水平及其分布情况,为国家对学术期刊的有效管理提供客观依据。例如,1994年由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承担的《中国社会科学类期刊分布结构研究》项目已通过国家鉴定,[5]虽然现在看来大多过时,但当时这无疑为国家加强对期刊的管理、实现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同时,应该制定严格的管理和考核学术期刊的规章制度,对不执行的,实行问责制、举报制,就像国家科技部、中纪委在上海调研学术腐败和科研洗钱一样对待学术期刊的分级与版面费问题,[6]整肃学术纪律,维护政府对学术期刊的分级严肃性。从而使求真务实的学风蔚然成风,使学术垃圾、学术泡沫无藏身之处。

总之,学术期刊分级很有必要,正因为如此,早在1994年国家科委有关部门认为,“学术期刊分级这项工作很有必要做,但这是一项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国家科委正会同有关部门着手进行准备。”[7]这项工作现在还没有真正开展。我们认为,这项工作开展得越早、越好,无疑会越有利于调动广大科研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促进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可见,学术期刊划分级别意义重大。

二、我国学术期刊分级现状分析

目前,关于学术期刊分级问题,众说不一:有的简单地认为,国家级科研机构主办的刊物就是国家级学术期刊,或叫一级期刊;省、市、自治区有关单位及高等院校主办的学术期刊是省部级期刊,或叫二级期刊;地市、专科层次高等学校主办的学术刊物为三级刊物。还有的认为,取得“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编号”)的是国际期刊;取得“CN”(“中国”)刊号的是国家级期刊;取得省、市、自治区新闻出版管理主管部门颁发的“许可证”的是省级学术期刊。也有的认为发达国家的著名刊物,像《科学》等是一级期刊;国内的国家级科研单位主办的期刊,如《中国社会科学》等为二级期刊。另有一些部门更是详细规定了学术期刊的级别,一级A档为国外的Nature、Science;一级B档为SCI影响因子2.0以上源期刊,例如《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中国社会科学(英文)》《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一级C档为AHCI源期刊、SCI核心源期刊、SSCI源期刊和《教育研究》等人文社科权威学术期刊;而一级D档为被SCI、EI、ISSHP收录的论文等为国内一级学术期刊,二级A档为国际一般学术刊物等838种中国科学引文数据CSCD核心库、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源期刊;二级B档为《安全与环境学报》等1581种科技部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CSCD扩展库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与某大学国内二级学术期刊。三级为国内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8]等等,可谓五花八门。为了更好地认识这个问题,有必要对国内的研究和执行情况,作一回顾和梳理。

(一)我国政府对学术期刊进行级别划分是有一个认识和推进过程的:由否认学术期刊分级,到进行质量评比,再到级别划分

1. 关于学术期刊分级问题,前几年国家职能部门进行过解释,结论是不存在级别问题。

(1)1996年7月,当时的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就“划分期刊级别问题”进行了解释和答复如下:期刊级别问题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较难以期刊行政“级别”的高低来划定期刊级别的高低。主要原因是,并非所有的行政级别高的期刊,其刊登所有文章都总体质量高;也并非所有行政级别低的期刊,其刊登的所有文章质量都低。据此,新闻出版行政机关从未以期刊行政级别的高低来划分过期刊的级别。仅为便于期刊管理工作,将期刊划分为中央单位办的和地方单位办的。新闻出版行政机关对期刊的分级管理,一方面是指国家和各地新闻出版行政机关,以及期刊的主办、主管单位,各自所应担负的职责;另一方面为促进期刊整体质量的提高。各地新闻出版行政机关在每年期刊进行的年度检验中,要对期刊的政治导向、编校质量、遵守管理规定的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情况,划分一定的管理档次,并非按期刊的行政级别而确定期刊级别,也是为期刊的管理工作服务。获得国内统一刊号的期刊,均为正式出版物。[9]2002年10月,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再次强调:“从未就学术水平的高低为这些期刊划分过级别,仅从出版管理的角度,按照期刊主管单位的不同将期刊分成中央期刊和地方期刊。这样划分是为了按照期刊的主管单位的不同对期刊实施有效的行政管理。有的期刊在封面上刊载‘国家一级期刊’等字样,不是新闻出版总署组织评选出来的,并非政府行为。”[10]

(2)2000年,国家教委科技司的明确答复是:“过去在文件中有一级杂志的提法是不够严格的,今后将加以注意。”[11]

(3)2002年底,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又进一步作了统一答复:第一,期刊无国家级、地方级的区别;第二,目前国家与地方关于期刊的评比与期刊的学术水平无关;第三,“核心期刊”的认定是民间行为,而非政府行为;第四,目前新闻出版管理部门没还有制定衡量学术期刊质量的权威标准;第五,新闻出版总署近几年举办过国家期刊奖、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奖、中国期刊方阵等期刊方面的评奖活动,不能认为获得这些奖项的期刊中的学术期刊质量就是高的,“不能作为评职称时入选论文的依据。”[12]这应该是迄今为止政府职能部门最具权威和最新的意见。

我们认为,以往国内相关部门的这些做法应该说与国际社会是接轨的。在发达国家,学术期刊的声誉和影响是在长时间的积淀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学术期刊也没有什么级别,更没有我国的行政级别,像Nature等期刊,其权威形象就是靠悠久的历史、发表最优秀的论文而树立起的;另外,发达国家在确定一个学者学术水平的高低和是否晋升高一级职称时,一般不看他在什么级别期刊上发表论文,而是看他手中成果(无论发表与否)的水平。诚如陈光熙先生所说:“论文的质量取决于论文本身的首创性、先进性、科学性、针对性与实用性。凡是内容真实可靠、立论正确、论据充分、技术无误、可信程度高的文章就是高质量文章”,“期刊级别不应与论文质量划等号。”[8]

2. 我国政府部门对学术期刊进行过评比,这种评比应该是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级工作的雏形。

(1)1992年,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联合举进行过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活动,从全国3500种科技期刊中评比出351种优秀期刊,其中:一等奖50种,二等奖100种,三等奖201种。

(2)1997年底,在国家新闻出版署的指导与组织下,进行了“首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也称“百刊工程”)的评比工作,并于1998年1月公布;1999年12月又进行了第二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的评比工作。

(3)在与第二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评比的同时,国家新闻出版署与科学技术部又共同评出了首届“国家期刊奖”,其中“社科类”49种,科技类期刊64种,还分别评出“提名奖”若干。这被认定为国家级政府奖励。[13] 2003年1月又进行了第二届“国家期刊奖”的评比。关于自然科学期刊的评估活动,1994年国家科委就制订和颁布了《科技期刊质量要求及评估标准》。这一系列活动,我们认为,还不能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期刊分级”,仅仅是雏形而已。

3. 我国政府部门对学术期刊进行具有分级意义的工作,始于2001年的“中国期刊方阵”工程以及各地政府的分级工作。

(1)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的“中国期刊方阵”工程。应该说,最接近真正意义上的学术期刊分级,始于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全面启动的“中国期刊方阵”工程。它调动了全国期刊界的智慧和力量,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中国期刊方阵”,推动中国期刊出版事业的发展,并为此制订了《建设“中国期刊方阵”工作方案》。“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进入“方阵”最初层次,即第一个层面的为“双效”期刊,“双效”即取得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比较好,这类期刊确定为1000种,作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它由各省(区、市)和中央有关部委评比推荐产生;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在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第四个层面为“双高”期刊,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左右。这样由低到高形成一个金字塔式形结构。[14]

(2)国务院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1995年3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和国家教委研究生工作办公室颁布《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文重要期刊目录》,共收443种期刊。这也算是我国政府部门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的开始。

(3)地方政府进行的期刊评比。例如:1998年四川省的期刊质量考评,评定全省期刊质量为一级期刊179种,二级期刊93种,三级期刊6种;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每2年一次的期刊评比,把所有期刊(包括学术期刊)分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4个等级。全国大部分地区都开展了这样的工作。

由此可见,我国政府对学术期刊进行级别划分是有一个认识和推进的过程:由否认学术期刊分级,到进行学术期刊质量评比,再到学术期刊级别划分。这种认识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

(二)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民间(学术界)和半民间陆续出现了“核心期刊”概念,并陆续进行了学术期刊的评比活动

1. 20世纪80年代核心期刊的理论传入中国后,情报学界终于有了替代传统的纯粹以行政级别分级的方法。1988年,兰州大学仿照美国《科学引文索引》(SCI)“期刊引文报告”的方法,选定中国出版的学术水平最高的10种自然科学期刊为依据,用各刊所载论文的参考文献,每年编制引文索引卡片,分散编印成册,名为《中文自然科学引文索引》,并从中选出104种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这是中国第一个利用引文研制出的较具权威性和学术影响的“自然科学中文核心期刊”。

1990年,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根据国外主要检索工具列出的110种中国科技期刊和兰州大学提出的104种期刊,又收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公布的重大项目中所列中国(不含港澳台)大学的学报,经专家评议后选出286种科技核心期刊。1991年,中国科技情报研究所“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课题组重新选出1230种期刊作为国内“学术榜”的统计源。[15]

2. 由北京大学图书馆和北京市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制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在学术期刊分级领域里影响比较大,它分别于1992、1996、2000、2004和2008年5次出版。该“总览”也以布拉德福(Bradford)的“论文在期刊中分布规律”和加菲尔德的“引文集中与分散规律”为理论依据,运用综合评价方法,在10000余种期刊中选取1500余种作为“核心期刊”。此项研究分别得到国家教委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资助。

3.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从1987年起,每年从中外文科技期刊中选择1300余种科技期刊为数据源,对论文的数量、学科分布、地区分布、引用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其中最重要的是按类进行“影响因子”排名。每年第四季度面向全国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发布上一年的科研论文排名。排名包括SCI,EI,ISTP分别收录的论文量和中国期刊发表论文量等项指标,并将结果以《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年度统计报告)形式公布,例如《2008年版中国期刊高被引指数》等。此项研究得到国家科技部的重点攻关项目资助。

4. 中国科学院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研究课题组,自1995年开始采用“引文法”研究,以此评比出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并且每年予以公布。

5. 中国科协学工部主办的《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引用期刊(235种)、北京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的馆藏中文核心期刊也都有一定影响。

6. 中国社会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中国社科院文献信息中心研制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该中心从1996年开始建立中国社会科学论文统计分析库,根据几年来的研究成果和对大量数据的统计分析,确定了1999年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并编制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共收入506种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这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系统认定的学术研究核心期刊。该系统每年将对“核心期刊”进行更新、淘汰和补充。

7. 南京大学研制的《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是在具有“CN”号的人文社科学术期刊的范围内评选,被列为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攻关项目。CSSCI采取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方法,从中文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性期刊中精选出学术性强、编辑规范的期刊作为来源期刊。来源期刊按引文量、影响因素、专家意见等标准评定。据说,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

8. 《中国学术期刊 (光盘版) 》、中国期刊网编委会与中国科学文献计量中心确定350种学术期刊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900种人文社科类期刊为“《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

9.国内期刊学会(协会)界也进行期刊相应的评比工作。例如“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报学会”每4年进行一次的学报评比,就是比较成功的一种,它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的支持和肯定。其评比的结果分为4个层次:双十佳、百强、优秀和单项奖。华东、华北等地区的学术期刊学会也进行了区域性的学术期刊评比,一般每2年一次,主要评比出“优秀期刊”。

核心期刊研究及其成果,对于期刊的有效利用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对作者的论文成果和期刊评估有一定参考价值。可见,我国民间(学术界)出现的“核心期刊”概念以及相应的评比工作,是从西方引进该方面的理论,再到实践,经历了一个由不成熟到比较规范这样一个过程。

(三)对我国学术期刊分级现状的质疑

与西方比,中国有自己的国情,学术期刊起步晚,目前还基本处于“无序”状态,因此,政府的适度干预、权威机构的介入,对学术期刊进行优劣界定,有其必然性和必要性。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还不尽如人意。现对我国学术期刊分级的现状冒昧进行质疑。

1. 能够参加期刊分级、评比的期刊太少、覆盖面过窄。全国有上万种期刊,其中,学术期刊近6000种,而国家的评比少则200种(百种社会科学期刊奖、国家期刊奖),多的也仅有千余种(“期刊方阵”工程)。根据美国心理学家弗鲁姆提出的激励力量(动力)的大小取决于个体某一行为的期望价值(效价)和个体认为将会达到其目标的概率之乘积的期望理论,我们认为,任何一项管理措施的制定,确立的目标要适宜,适宜的目标才会给人以期望,使人产生心理动力。所以,国家应当加大评比的覆盖面。

2. 不宜将学术类期刊与消费类大众期刊相混淆,而国家的几次期刊评比将二者混为一谈。

3. “消费类”大众期刊的比重远远超过了真正的学术类期刊,例如,首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中,真正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在102种获奖期刊中,仅有16种,在“社会科学期刊”中,其比重仅占15%;而占85%的是“生活、科普、文学艺术类” 期刊(占60%)和“工作、学习、指导类”期刊(占25%);真正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获奖率在全部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中的比重,仅占其总数的1.5%,而“消费类”大众期刊占到了12%,几乎相差10倍。另外,在第二届“全国百家重点社会科学期刊”中,真正的社会科学学术期刊有所增加,也有有22种,该类期刊只占全部获奖期刊(108种)的20%,而占80%的是“消费类”期刊;49种社科类“国家期刊奖”中,社会科学期刊的比重也有所增加,有15种,比重达31%。但“消费类”期刊依然雄踞“社会科学类”期刊榜首。[16]

4. 自然科学类比重远远大于社会科学类期刊。例如,从2001年“中国期刊方阵”结果:双高期刊中社会科学为10种,比重仅为25%,而自然科学则达75%;在双奖期刊中,社会科学为41,比重仅为40%,而自然科学则达60%;在双百期刊中,社会科学为78,比重仅为39%,而自然科学达61%;双效期刊中,社会科学为500,比重不到50%。我们认为,这种状况应该尽力改变,分属于不同类别的学术期刊,进行评比时应考虑比例问题。

5. “核心期刊”的分级方法仍然存在很大缺陷。李力民、翁甄林曾指出,在《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一些技术类、指导类期刊榜上有名,而一些公认的综合性学术期刊却名落孙山;在理科学术榜上,《总览》中技术性、指导类期刊根本未予考虑。因此,各期刊就从自身利益出发,对自己上榜的核心期刊研究课题予以肯定,竭力宣扬,并在期刊封面上显著标识;未上榜者对研究课题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提出质疑,愤愤不平,科技管理者感到无所适从。[17]社会科学学术期刊也是这种情况,应当改变。

尽管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是,这些评比活动、排行行为无疑巨大地推动了我国学术期刊的分级工作的开展,推动了中国学术期刊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对学术期刊分级依据的讨论

学术期刊与任何事物一样,由于它们的内外因有千差万别,在质量上不可能完全一样。一种学术期刊质量的好坏,是由多重因素决定的:有主观的因素,也有客观的因素;即便是客观因素基本相同的学术期刊,由于主观因素的不同,其学术质量、出版质量也迥异。学术期刊的分级就是按照一定的标准,划分它们的等级类别。关于学术期刊分级的依据,事关分级工作的根本,没有准确的依据,就谈不上学术期刊的分级,所以,有必要对此进行一一的回顾和讨论。

(一)对学术期刊分级依据的讨论

1. 我们(1994)认为,对我国的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在标准和依据的把握上,不能片面化,而是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考察,有的论者强调仅仅用一项指标来确定期刊级别的做法显然有失公允。确定学术期刊分级的依据是做好学术期刊分级工作的基础。我们认为,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应主要从学术期刊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考察和掌握,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主办的学术期刊水平和档次;第二,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也是确立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和级别的客观依据; 第三,培养人才的情况;第四,发行量的大小;第五,印装质量;第六,历史长短;第七,论文转载率。[18]当然,我们的这一探讨,由于当时缺乏实践经验的支撑,显得抽象的东西多一些定量的东西少一些。

2. 于鸣镝两次撰文(1996、1998)认为,期刊的级别划分依据是:1.依据期刊主管单位划分期刊等级;2.依据期刊出版形式划分期刊等级;3.依据期刊在学术上的重要程度划分期刊等级(核心期刊、非核心期刊);4.依据期刊质量的综合指标划分期刊等级(即六项标准:政治标准、业务标准、编辑标准、出版标准、发行标准和管理标准)。[19]于鸣镝关于“依据期刊主管单位划分期刊等级”是对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科委政府主管部门明文规定的违背,忽视了诸“规定”已经申明的“依据期刊主管单位不能代表期刊级别”的精神;于鸣镝关于“依据期刊出版形式划分期刊等级”,这里的出版形式应该指的是出版周期、开本大小、页码多少,显然,这些因素不能决定期刊的级别。

  3. 《晋图学刊》编辑部(1996)认为:“关于期刊的定级问题,目前有关方面尚无明确的标准和定论。我刊1996年第1期刊登了于鸣镝同志的《试论期刊等级》一文,引起了强烈反响,大家纷纷撰文,各抒己见,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此期我们选发了缪家鼎同志的文章,较具代表性。我们认为,无论是核心期刊还是非核心期刊,其优劣的关键在其质量,期刊质量的高低应是决定期刊定级的标准。”[20]该问题两年前的1994年我们就已经提出来了,并且得到了包括《新华文摘》(1994-10)、《编辑学刊》(1994-06)等在内的重要业内学术期刊的重视和转摘,可谓“反响强烈”,而在该编辑部看来,迟滞的、似乎没有新意的文章还“引起了强烈反响”,这普遍反映出在这个问题上,许多论者没有充分掌握基本信息,研究显得不够严谨。

4. 崔国平先生(2000上半年)认为,决定期刊级别的因素取决于以下11个方面: (1)学术技术水平(x1); (2)转载收录率(x2);(3)权威评价分值(x3);(4)印刷效果分值(x4); (5)裁切装订质量分值(x5); (6)技术加工水平(x6); (7)错字率(x7);(8)编排规范程度(x8);(9)办刊基本条件具备完善程度(x9);(10)规章制度健全程度(x10); (11)出版秩序合格率(x11)。[21]应该说到崔国平,在期刊级别划分依据问题上,才真正有了突破,他由1994年我们的主要找定性依据的局限性,转变到了在定量上找依据。但是现在看来,对于这些因素的描述还是过于抽象,没有可操作性;有的则过于狭隘,缺乏本质性的内容。

5. 徐威、刘飚、胡健飞(2000下半年)建议,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的重要期刊作为一级期刊。[22]我们认为,这种观点很模糊,既然是划分级别,就应该有一个以上的级别,有一级就应该有二级,他们没有给出答案。并且,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中确定的“重要期刊”与我们编辑学界的界定不可能是一样的,应该还要深刻,更有普遍适用性。

  6. 汪继南、张丽霞(2001年)认为:“以质量分级是较为科学、合理的分级方法,是最有学术价值的一种分级”, [23]这与1996年和1998年于鸣镝提出的“依据期刊在学术上的重要程度”决定期刊级别,如出一辙,没有可操作性,没有解决问题。

7. 陈图文等(2001年底)认为:“期刊级别划分是当前一个热门话题,是衡量论文质量的惟一依据。”[24]我们认为,陈图文等没有更多深入,所提的“期刊级别划分是衡量论文质量的惟一依据”是不科学的,本末倒置。应该说衡量学术论文质量的是论文本身。

8. 傅锦彬,张磊等(2004)撰写了“高校如何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级”;[25]傅旭东(2005年)探讨了“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分级”问题。实际上,二者在这里没有谈学术期刊分级问题本身,而是谈了与之相关的问题。[26]

9. 阮鹏、姚玉红等(2008)撰写了“科研处对学术期刊级别评价理论与应用”的论文,文章只是对国内外学术期刊的分级情况作了客观介绍,认为:“目前国内对学术期刊的级别评价尚无统一标准,不同地区和单位对论文发表的期刊评价标准也千差万别。尽管国内外的期刊评价体系很多,但同时也给科研管理部门以更多的选择。”[27]可见,该文基本没有阐述作者自己对于“学术期刊分级”的观点。

另外,沈阳医学院图书馆的蔡丽珠、汪若洁在《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年第12期发表的《试论我国科技期刊的级别及其影响》[28],其中关于“分级意义(必要性)”、“建议”基本沿用了我们1994年的观点,没有发现新意。

(二)我们对学术期刊分级依据的观点

在分析、解剖了国内论者们的观点后,我们认为,对中国的学术期刊进行分级管理,在标准和依据的把握上,不能片面化,而是应当全方位地进行综合考察。上述有的论者强调仅仅用一项指标来确定期刊级别的做法显然有失公允。确定学术期刊分级的依据是做好学术期刊分级工作的基础。我们认为,学术期刊的分级依据是一个科学体系,把握它应主要从学术期刊自身的主客观条件两个方面来考量。具体说来,有以下几个因素。

1. 各级研究基金课题所占学术期刊发表论文的数量和比重。优秀的学术期刊一般都比较注重各级科学研究基金课题成果的收集和发表,一是因为这样的成果往往是先进的,只有先进的课题才能立项;二是因为这些成果是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急需的,这也是科研立项的主要精神。而科学的最终目的就是推动学术进步,促进社会和经济发展。登载上述的成果多和比重大,无疑决定其创新成分多,科学价值高,该学术期刊层次就高,这应该是决定学术期刊级别高低的一个主要指标。实际上,目前现存的各种期刊评价体系,均严重缺乏这项指标。

2.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的高低。影响因子是美国ISI(科学信息研究所)的JCR(期刊引证报告)中的一项数据。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所获得的数据。这是一个目前国际上比较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例如,某期刊2005年影响因子的计算:

  本刊2004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48 本刊2004年的发文量:187

  本刊2003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128 本刊2003年的发文量:154

  本刊2003-2004年的文章在2005年的被引次数总计:176

  本刊2003-2004年的发文量总计:341

  本刊2005年的影响因子:0.5161 = 176÷341

该指标是相对统计值,可以克服大小期刊由于载文量不同所带来的偏差。一般来说,影响因子越大,其学术影响力也越大。高水平的成果论文一定会有高的引用率,由此决定其影响因子高。所以,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一定有高的影响因子。

3. 二次文献转载率。这里的二次文献(secondary document) 主要指二次学术文献 (secondary academic document),后者是指专门搜集、梳理并检阅和控制一次学术文献的文献,它主要包括学术文摘、目录索引和引文索引期刊等,如我国的《中国社会科学文摘》《新华文摘》《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国物理文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CUPA)》《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西方的《科学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CA)》《科学文摘(SA)》,等等,都是二次学术文献的典型例子。[29]

在“信息爆炸”时代,二次学术文献能够让人们快捷地获取自己需要的信息。有价值的、权威的二次学术文献,转载的往往都是高水平的学术论文,故二次文献转载率的高低,也是反映学术期刊水平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对二次文献因素进行考量,能够补充西方纯粹依靠“影响因子”评价学术期刊的重大缺陷。

4.获得各级政府科学研究成果奖励的情况。目前在我国,各级政府的奖励是最具权威的奖项,无疑它的含金量是最高的。所以,学术期刊刊载论文的获奖量和获奖率也是我国学术期刊评价的重要指标。

5. 主办单位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学术期刊主办单位在国际国内的学术地位,很大程度上决定其主办的学术期刊水平和档次。因为学术期刊主要是反映其所属会员、所属研究人员科研成果的刊物,其主办单位学术水平的高低是由其所属成员的学术平均水平决定的,当然,其主办的学术期刊的学术水平与主办单位所属研究人员的学术水平直接有关。有一种情况,就是学术期刊在以吸收本单位论文为主的情况之下,应适当吸收一些外稿,但是,外稿的比重不能太大;另外,高层次学术单位吸收的论文一定应该是高层次的,外稿的运用并不影响该学术期刊的质量,决定学术期刊质量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主办者自身的学术水平。例如中国社会科学院,它聚集了一大批国内甚至国际一流的专家、学者,因此决定了它在国内社会科学的大部分领域里的研究深度和广度均居一流水平。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刊——《中国社会科学》主要是反映主办单位内部学者学术水平的,它成为一流刊物在这一方面很具备条件。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各主要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同样也大都是国内外同行科学研究的一流人才,他们所主办的专业学术期刊也应该是代表国家水平的,例如《经济研究》《哲学研究》等都是如此。还有,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等国家级专业研究机构主办的《教育研究》《出版发行研究》以及国内一流重点高校所主办的学报等,均应是代表国家在这些领域里学术水平最高的学术期刊。

6.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低。学术期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高低,也是确立学术期刊学术水平和级别的客观依据。学术期刊办得好与坏的主要标志在于两个效益情况的好坏上。但是,这里的经济效益绝非指期刊本身的创收能力,而是指科学、文化、技术通过期刊这座桥梁的媒介作用,转化为生产力的多少。所以说这里的经济效益是指社会的、宏观的经济效益,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学术期刊为国家经济建设、物质文明建设服务这个办刊宗旨之一实现的程度。一般说来,经济效益大小主要是用来考察应用技术和管理技术学术期刊的,因为它们与社会生产力的关系更为直接,这也是由应用科学的特点所决定的。同时,对这类学术期刊的考察也不能忽视社会效益的好坏,因为一定意义上讲,宏观的社会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在价值趋向上 一致的;另一方面,由于一种应用技术学术期刊发表、推广了一项新技术成果,这项成果虽然给某一系统的产业部门或企业带来了很大的经济效益,但由于同时是以更大程度的生态破坏为代价的,这种代价及其治理所花费的经济支出若超出了企业的经济效益,那么从宏观上说就没有社会效益,甚至有负效益。所以说社会效益指标也是衡量这类学术期刊的一项指标。社会科学和基础自然科学学术期刊主要应用其社会效益的好坏来考察。先进的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能够为国家的和谐发展献计献策,为社会文化、道德的进步提供食粮,为社会生产方式的合理、高效运行提供依据和方案;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成果能为应用科学的进步提供理论基础。它们最终都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反映和登载这方面社会科学和基础自然科学学术成果的多少,也是考察这类学术期刊级别的一条重要标准。考察即社会科学和基础自然科学学术期刊,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看其二次文献转载率的高低。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类学术期刊的效益往往是潜在的、滞后的,对其二次文献转载率高低的考察可以弥补上述不足。

7.人才培养情况。有水平、有威望的学术期刊常常被人们赞之为“良师益友”,培养人才是学术期刊的一大职能,这一职能发挥得如何也是考察期刊级别的依据。我们认为,学术期刊培养人才的职能可以从读者、编者和作者三个方面来认识。从读者角度讲,水平高的学术期刊,读者从中汲取的营养就多、受益就深,因为科学工作者知识的补充和更新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阅读学术期刊实现的。直观地看,高水平的学术期刊登载的论文被学者在研究中应用、引用得就多;反之,就少或没有,甚至有的谬种流传,误人子弟。从编者方面看,学术期刊都拥有自己的编辑队伍,这支队伍学术水平的高低、编辑能力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编辑部的工作是否高效。一个有凝聚力、有活力、有事业心的编辑部一定能培养出自己的精壮队伍来。从作者角度来考察,学术期刊编辑部不应仅是一个工艺加工厂,它应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引导和培养自己的科学研究队伍,这支队伍壮大与否、水平的提高多大程度上得益于编辑部的培养,也是考察学术期刊的一项指标。总之,培养人才情况的好坏应当是确定学术期刊级别的一项指标。

8.发行量。学术期刊发行量的多少,也是确立学术期刊级别的一项指标。这里所说的发行量主要指订数,既包括国内的,也包括国外的。在计算国外订数时可以另加一个百分数(如100%或200%等),因为国外订户比国内订户更难征订到。一般说来,除了极个别涉及特别偏僻学科的专业学术期刊之外,期刊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往往能通过订数的多少体现出来,特别是同类型的学术期刊,这种比较更能说明问题。一个几乎无人问津的学术期刊,很难说它有多高的学术价值,它的存在必要性难说,它的级别就更成问题了。这点,在众多的学术期刊考察体系中均被忽略。

在考察发行量问题上,避免将学术期刊与“消费类”期刊等量齐观,不能简单、死板地按数字进行比较。据说即使是我国发行量最大的大学学报——《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也不到3000册左右,而“消费类”期刊的发行量动辄超过几百万册,例如《读者》就超过500万册,他们与《北京大学学报》等比较,究竟谁的价值大?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学术期刊,尤其是专业学术期刊,在经济上无一例外全由主办单位以事业经费支撑。需要指出的是,学术期刊的占有方式与通俗期刊的占有方式是不相同的,通俗期刊主要是靠个人订阅,而学术期刊,主要是靠借阅。还有一种情况是借阅相关二次文献、三次文献,来完成学术期刊的阅读。这就是说,学术期刊的订数远远小于其读者人数,用订数来评定它的效益是不公正的。[30]

9.编排、校对、装帧与印刷质量。这些方面是学术期刊的外在表现形式。一般说来,好的内容要有好的形式来体现,好的形式能更好地将内容表达出来,它对内容有较大的反作用。形式的完美程度体现了这个期刊编辑部群体的文化素养、工艺水平和业务能力的强弱。因此,这也应成为学术期刊级别评定的一条标准。

10.办刊历史的长短。学术期刊创办历史的长短也应是确立学术刊物级别的一项标准。一般说来,创刊早的、办刊历史久的学术期刊,它在国内外理论界的影响就大,它的作者队伍、编辑队伍就会壮大,这样的刊物一般都已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的长期存在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了这一点。如中国的《求是》杂志、英国存在已达150年之久的《经济学家》周刊等都属这种情况。

上述9种因素制约着学术期刊水平的高低。但是,国内外在学术期刊的评价中,除了“影响因子”以外,其它8种重要因素或者被漏掉或者被忽略,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严重缺憾。在以后的学术期刊评价中,尤其在我国这个问题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否则,学术期刊的评价或者评价体系就会失去意义和价值,甚至带来错误导向,以至于对我国学术事业造成灾难。

对此,在学术期刊传播学方面颇有造诣的张泉由、王振铎、孙景峰等有识之士,都对“核心期刊”及其评价体系,提出了严正的质疑:为了能够进入北京的某一“核心期刊”系统,不少“刊物的主编们频频进京,开展‘工作’”;“非核心期刊‘跑’遴选‘核心期刊’的机构、部门,争取被选为‘核心期刊’”[31];“为了提高转载率,编辑部一般都会邀请那些掌握转载资源的编辑们到当地去旅游。”[32]目前的评价体系“还存在着颇多不严谨之处,甚至连基本常识之类的错误都避免不了,自然也就不值得我们奉为‘圭臬’”[33];“‘核心期刊’这个幽灵,已经闹得我国编辑出版界搔首脚踢。学术与教育界在申报专业技术职称和科研成果评奖时,更为之莫名难奈”[34]钱荣贵先生的专著《“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针砭了核心期刊引发的诸多负面效应。[35]119-180

我们发现,在目前我国的学术期刊评价及其体系问题上,还存在着一个严重误区,这就是以点带面问题。譬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研制的《中文期刊要目总览》,它往往评出的一种学术期刊的某一个栏目、某一个学科为“核心”,不是这个栏目或者不是这个学科的论文,不应该是“核心”论文,但是,人们都扩大为这个期刊发表的所有论文都是“核心”论文。这是一个“偷梁换柱”行为,值得警惕和改正。

四、学术期刊分级的方法

在找准了被考察学术期刊评价的客观依据之后,并非马上就能确定出学术期刊的级别来,这里还有个方法问题。我们知道,任何事物在矛盾方面都是有主次之分的。以上依据在确立学术期刊质量和级别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能是等量齐观的,它们之间也有主次之分、轻重之别,例如:社会科学学术期刊应该在注重学术创新程度的前提下,还应该特别注意世界观和方法论问题以及政治路线问题;自然科学学术期刊则更注重学术创新、解决生产、技术、基础科学等方面的问题与阐释上。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按照宏观与微观、主观与客观、内容与形式等方面分门别类,然后定性与定量相结合,通过加权平均的办法算出一种学术期刊的得分来。这样,在学术期刊级别定量分析确定之后,按照得分的多少来确定学术期刊的级别。需要强调的是,这一系列工作都需要以大量的实际调查研究工作为基础。另外,以往全国各地、各系统开展过多次期刊评估,取得了不少经验,这也是期刊分级工作中应参考的。我们认为,级别评比应该涵盖所有经国家正式批准的期刊,评比结果应该是“橄榄型”的,即两头小,中间大。有的学者提出一级(或者称“优秀”)占25%,二级(良好)占50,三级(合格)占25%。[36]我们同意这种观点。

总之,学术期刊级别评定工作可以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的开展,一定要在国家新闻出版署及国家其它有关部门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来进行,以确保这项工作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尹玉吉.学术论文及其种类和关系简论[J].东疆学刊,1992,(3).

[2]张 琳.当前学术评价机制对科技期刊编辑工作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2007,(11).

[3]尹玉吉.中西方学术期刊出版机制比较研究论纲[J].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4]尹玉吉.学术出版属性及管理探讨[J].编辑学刊,1994,(2).

[5]新闻出版署期刊司.《中国社会科学类期刊分布结构研究》项目已通过国家鉴定[N].新闻出版报,1994-03-07.

[6]科技部中纪委上海调研学术腐败科研洗钱[EB/OL].西安交通大科技在线网(http://www. xjtust. edu.cn/html/xinxi /2006/05/1 1053.html).

[7]国家科委科技信息司.中国科技期刊无级别之分[N].健康报,1994-02-01.

[8]陈光熙.期刊等级小议[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8,(3).

[9]国家新闻出版署期刊司就“划分期刊级别”问题给中国城市经济期刊研究会的答复[J].湖北省期刊协会通讯,1997,(1).

[10]新闻出版总署报纸期刊出版管理局.学术期刊的级别如何确定——关于学术期刊有关问题的答复[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2-10-15.

[11]李力民、翁甄林.期刊级别问题与对策[J].编辑之友,2002,(6).

[12]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关于学术期刊有关问题的答复[N].中华读书报2002-11-13.

[13]国家期刊奖评奖委员会公告[N].新闻出版报,1999-12-03.

[14]“中国期刊方阵”全面启动[EB/OL].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网(http://www.pac.org.cn/htm/nian jian/ 2002/baozhi/jsh/jsh15.asp).

[15]汪继南、张丽霞.论期刊等级划分[J].情报资料工作,2001,(4).

[16]尹玉吉.关于社会科学期刊国家评比的几点思考[J].出版发行研究,2000,(6).

[17]李力民、翁甄林.期刊级别问题与对策[J].编辑之友,2002,(6).

[18]尹玉吉.学术期刊级别划分问题探讨[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4,(4).

[19]于鸣镝.试论期刊等级[J].晋图学刊,1996,(1).

[20]于鸣镝.再论期刊等级[J].晋图学刊,1998,(4).

[21]崔国平.也谈学术期刊的分级问题[J].编辑学报,2000,(01).

[22]徐威,刘飚,胡健飞.与期刊级别有关的若干问题探析[J].青岛大学学报,2000,(3).

[23]汪继南,张丽霞.论期刊等级划分[J].情报资料工作,2001,(4).

[24]陈图文,等.论期刊等级的划分标准与论文质量的考核[J].情报杂志,2001,(11).

[25]傅锦彬,张磊.高校如何对学术期刊进行分级[J].江苏高教,2004,(1).

[26]傅旭东.学术评价与学术期刊分级[J].科技与出版,2005,(6).

[27]阮鹏、姚玉红等.科研处对学术期刊级别评价理论与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8,(7).

[28]蔡丽珠、汪若洁.试论我国科技期刊的级别及其影响[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12).

[29]尹玉吉.二次学术文献编辑素质问题探讨[J].编辑学报,2002,(3).

[30]苏良亿.以作者为主体,以编辑为主导[J].编辑学刊1998,(3).

[31]张泉由.打破“核心期刊”神话[N].新华每日电讯,2008-06-22.

[32]张 琰.揭秘“核心期刊”利益链,学术界钱学交易难动摇[J].瞭望东方周刊,2006,(49).

[33]孙景峰.也谈核心期刊与高校学报的改革方向[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

[34]王振铎.质疑“核心期刊”论[J].出版广角,2000,(12).

[35]钱荣贵.“核心期刊”与期刊评价[M].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36]崔国平.也谈学术期刊的分级问题[J].编辑学报,2000,(1).

(发表于《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报)2009-02)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8990537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