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元镇
周总理在生前强调学生要“保证每天有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后来这句话以法律的形式写进《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中 。如果学生真正能够做到一年中有300多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他们的健康维护、体质增强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学生也能因此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可以得到证明。
然而,这“每天一小时”能够做到吗?我们不妨来算一笔帐,看看它是如何名存实亡的:
以一个星期为统计单位,7天中学生应该有420分钟的体育锻炼时间。
由于实行的5日工作日,要扣掉120分钟,剩300分钟;
学校多以40分钟的学时代替60分钟的小时,又要扣掉100分钟,剩200分钟;
学校又将20分钟早操、课间操打入“一小时”内,众所周知,早操、课间操的锻炼效率很低,一部分时间被用来集合整队、讲话,学生真正活动时间不足10分钟,又要扣掉50分钟,剩150分钟;
每周的两、三节体育课中,再扣除理论课、考核课、考试周、因气候原因停课耽误的时间,以及由于学生在体育课上练习密度较小,实际身体活动时间很短等因素,我们做一个保守的估计,每周至少要再扣除20分钟,于是只剩130分钟,用7天来除一下,学生每天的锻炼时间平均只有18.6分钟。
如果我们再将寒暑假、节假日、长周末统计进来,学生在全年中每天平均用于体育锻炼的时间不会超过15分钟。这每天的四分之一小时的体育锻炼时间就不可能有多高的健身效果了,这也许就是我国学生体质状况持续二十年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以上只是一个统计的理论值,在实际工作中,有很多学校还是克服了种种困难,为落实“每天一小时”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确有不少条件不好的学校连这个理论值都不能达到。
《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将青少年和儿童列为实施的重点 。我国在统计体育人口时又将16岁以下的学生作为当然体育人口统计在内。如不能保证他们真正做到每天一小时的体育锻炼,其后果将会十分严重。
为此,提出几项建议供有关部门参考:
——教育行政部门要对“每天一小时”的概念做出严格界定,说明其性质和时间配置,并坚决推行。要将保证做到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与“素质教育”和“减负”结合起来。
——鉴于学生体质状况下降的严峻形势,建议将这“每天一小时”时间内不含体育课,当年周总理也是这样主张的 。
——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为学生制定多种“一小时健身方案”,推荐学生选择。方案中应包括长跑、快走等有氧运动、体操、武术,以及各种球类游戏。
——体育教师要做好“每天一小时”的指导和监督的工作,以推动这项工作的落实,其中的关键在于做好体育课与课外活动的结合。
——鼓励学生组织体育社团,如锻炼小组、体育俱乐部等,将每天一小时的活动部分地化解到学生自组织的活动中去。
——要求学生在假期里参加社区体育、家庭体育活动,保证体育锻炼的连贯性,如保证双休日至少有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制定寒暑假锻炼计划等。
“健康第一”的口号已经提出多年了,但落实得并不尽如人意。如果我们牵住“每天一小时”这个牛鼻子,也许会有些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