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
|
|
推荐站点 |
请将我们网站的LOGO链接放置在贵网站的适当位置。 |
>> 本站LOGO及代码

|
|
|
|
|
: : 体育茶座 : : |
|
【大 中 小】
|
整理名片夹时闪出的念头(卢元镇) |
2012/5/11 12:10:16 浏览次数: 2387 次 |
|
整理名片夹时闪出的念头
卢元镇
有一位文化名人说当人渐入老境的时候要少做加法,多做减法。就是要把不必要的关系免去,没效果的事情舍去,不靠谱的愿望扔掉,多余的物什交给拾荒人,书架上再也不看的书籍送给学生和孩子,电脑里再也用不着的文件夹统统delete。让生活变得简单、干脆、一尘不染,无所羁绊。 一件悄悄进行的“减法”是整理自己的名片夹。几十年来外出开会、讲学、旅游、请客、吃请……都会遭遇这样的情况:人们之间相互交换名片,然后便是一阵阵充满真情或布满假意的肉麻吹捧。每次出差回来就会带回一摞名片,然后按职业、按国籍、按重要性分门别类地插在名片夹里,久而久之竟像搜集邮票一样插了十几大本,占了半层书架。 世上只有两种人不需要备名片,一是总统,一是乞丐。因为前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后者无人需知无人需晓。记得有一年的“春晚”,已经故世的侯耀文与至今仍然鲜活的黄宏演了一个名片扑克牌比大小的游戏,这出小品对中国的官本位制度讽刺得惟妙惟肖,入木三分,后来似乎被禁演了。一纸小小的名片全然是中国社会的缩影。 被请出名片夹的第一类是已经离世的人,他们有的是我的师长,有的是我的老友,有的竟是我的学生,轻轻地拔出名片,静静地放在桌上,面对他们的名片,如同拜谒一道墓碑,往事的回忆浮现眼前,思念的惆怅涌动在心头,真想呼唤一声,却叹了一口气。总有一天我送出去的名片也会被朋友们付之一炬的。 第二类人是外国人。当时与他们在一次次国际学术活动中交换名片,彼此都知道这是出于礼节,萍水相逢而已。虽然当时两人都毕恭毕敬地读着对方名片上的文字,发表一点感叹,其实心里都没有真正当回事儿。 第三类是已经名实不副的人。中国变化之大、之快让全世界目瞪口呆。一个熟悉的城市三个月后再去就会迷路;一个言之凿凿的单位,说没有就如同被橡皮擦掉一样;一个朋友半年前给你留下的电话现在打过去竟是空号;两年前遭遇的一个官员,可能已青云直上,也可能已列入贪官名录。有一年我到北京郊区的一个小镇上玩,一位乡镇干部给了我一张印制精美的名片,其官衔是“镇人大主任(股级)”,我手捧名片忍俊不禁。后来时常想起这位能说会道的“九品”,不知他是否已经升到了“科级”,甚或“处级”。最近,在饭桌上与一位副厅级官员聊天,他正处在纠结之中,究竟是变成“副厅长(厅级)”原职留任,还是到一个小小的单位去任一个正厅级的职务?而明知后者是远离权力核心,是明升暗降。他进退两难,我暗自笑了,因为他早晚也要整理名片,并被别人整理名片。 第四类名片上的人是已经出国多年,在海外定居的。他们偶而也会辗转打听到我的电话传来彼岸的问候。我的第一句问话必是“你现在在哪里呵?”他们的答话中总会夹杂几个英文单词。 第五类是媒体人。大家都知道他们很忙,他找你的时候心急火燎,你找他的时候,他不是在出差,就是已经调动了工作,等他们来找我吧,我无事找他们。 名片是社会关系的信物,也是权力地位的象征。9.0* 5.3厘米的一张小小的白纸片,竟折射出一个大大的社会。近来街上印制名片的生意清淡了,不少店家关张了,不知这是社会进步了,还是倒退了的标志?是社会走向真实,开始对“明骗”不屑一顾了,还是人们像我一样名片堆积如山,都开始做起了“减法”? ——2012年5月10日写于北京容笑斋
|
【关闭窗口】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