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统计研究发现,中国队在第15届世锦赛中的进攻战术充分彰显了“以内为主,稳中求活”的打法,但在“稳”中所求的“活”不够——中国队在阵地配合进攻战术中的内线与外线队员配合率远高于对手,且以内线为主要攻击点;外线与外线队员配合率远低于对手,且配合缺乏威胁性;中国队内线与外线队员配合的造犯率、被抢断率远高于对手。 关键词:中国男篮 对手 第15届世锦赛 内外线 阵地进攻
1 前言 2006年9月在日本举行的第15届世界男篮锦标赛对于中国男篮来说,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参赛阵容比较成熟的国际大赛;是继“三大中锋”解体后真正以姚明为主攻点进行阵容配置和战术设计的世界比赛;是中国男篮在08北京奥运前进行的最后一次世界级的实力“检阅”。本届比赛,中国男篮进攻战术形式以阵地配合进攻为主,占全部进攻形式的67.1%。 研究发现,篮球运动内线与外线进攻表现出规律性特征:内线攻击能力保证进攻的稳定性,外线攻击能力保证进攻的灵活性,有内则稳,无外不活。内线与外线的辩证关系要求必须内外结合,稳中求活。因此,对中国男篮在阵地配合进攻战术中内外线队员配合情况进行探究,是研究中国男篮“内外结合”问题的重要环节。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本文以2006年世锦赛中国男篮与对手在比赛中的进攻情况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参阅相关学术研究资料,为本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2.2录象观察法 通过对中国男篮在2006年世锦赛的所有比赛录象的观察,利用快进、慢放、定格、重放等手段进行相关比赛数据统计。 2.2.3数理统计法 利用spss11.5对数据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 2.2.4逻辑分析法 在分析数据资料,撰写论文过程中,综合运用了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方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统计指标内容及特例说明: 1)进攻战术形式:阵地配合进攻、阵地个人进攻、快攻、衔接段进攻; 2)阵地进攻基本形式配合(4种):传切配合、突分配合、掩护配合、策应配合; 3)阵地进攻组合形式配合(16种):在阵地进攻中,二名或三名进攻队员运用由任意两种进攻战术基础配合形式组合而成的战术方法完成的一次进攻。 4)阵地进攻特殊形式配合(3种):多人配合、间断配合、固定配合;在阵地进攻中,运用多人配合(由三名以上进攻队员组织进行的复杂配合形式攻击)、间断配合(指发生在一次进攻中衔接不连贯的两次<含两次>以上配合组合形式。衔接不连贯指前一次配合或配合组合以不衔接下一次进攻配合的传、运球方式结束,然后再组织下一次进攻配合的攻击过程)或固定配合(指掷前场界外球后进行的不间断配合攻击)战术方法完成的一次进攻。 5)进攻效果:成功效果(2分、3分、造犯)和失败效果(不中、违例、犯规、被抢断); 6)队员位置配合:内线——外线配合、外线——外线配合、内线——内线配合; 3.2中国男篮与对手进攻战术形式运用率比较分析 中国男篮在第15届世锦赛的6场比赛中,共进攻547次,其中阵地进攻510次,占93.2%;对手共进攻546次,其中阵地进攻469次,占85.9%,此比率数据正好验证了相关资料得出的“在当今篮坛国际大赛中,阵地进攻占进攻次数的80%以上”的论断。并且,在与赛双方的阵地进攻中,阵地配合进攻次数所占进攻总次数比率均超过半数,中国队占67.1%,对手占54.9%。由此不难看出,阵地配合进攻仍是进攻战术的主要形式。中国队进攻战术形式运用率排序:阵地配合67.1%,阵地个人26.1%,衔接段3.8%,快攻2.9%。对手进攻战术形式运用率排序:阵地配合54.9%,,阵地个人31%,快攻4.2%,衔接段9.9%。 3.3中国男篮与对手阵地配合进攻战术中内外线队员配合率比较分析
中国队367次阵地配合进攻中,内线队员与外线队员之间的配合进攻329次,占89.6%,外线队员之间的配合进攻31次,占8.4%,内线队员之间的配合进攻7次,占1.9%;对手的300次阵地配合进攻中,内线与外线队员之间的配合进攻221次,占73.7%,外线队员之间的配合进攻78次,占26%,内线队员之间的配合进攻1次,占0.3%;双方3项位置配合进攻配合率同项间比较,内线与外线队员配合的配合率比较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从占中国队阵地配合进攻次数近90%的内线与外线队员配合率足见其内线与外线结合的紧密性,从比赛中的内外线配合攻击点看,中国队的战术充分彰显了“以内为主,稳中求活”的打法。 在外线队员之间配合率比较上,双方也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占对手阵地配合进攻1/4强的外线队员之间的配合进攻表明了对手战术配合的灵活性与队员实力的均衡性,但其中一些外线间的配合不排除为在中国队内线有效防守下的被动行为。 在内线队员之间配合率比较上,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从比赛看,单纯的内线队员之间的配合属偶然应变配合,非既定方案。 3.4中国男篮与对手在阵地配合进攻中内外线队员各配合形式运用率比较分析 (1)内线与外线配合各配合形式运用率分析 统计结果显示,中国队阵地配合进攻的内线与外线队员配合中,基本、特殊、组合3项配合形式运用率分别为:37.6%(138次)、29.4%(108次)、22.6%(83次);对手3项配合形式运用率分别为:31%(93次)、21.7%(65次)、21%(63次);双方3项同项间运用率比较,唯有特殊形式配合运用率的差异性检验具有显著性(p<0.05),具体到多人、间断、固定3种配合形式运用率间的比较,固定配合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在比赛中,中国队的掷前场界外球战术基本是采用内线队员外拉做第一接应,然后开始阵地配合进攻的模式,针对对手严防死守内线进攻的防守战术,中国队只有采用“避实击虚”的迂回战术,并且,对手对每一次进攻固定配合进行防守的积极性和认真态度值得中国队学习。多人配合和间断配合运用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3种配合运用率排序,双方均为:间断配合,固定配合,多人配合。 中国队内、外线队员间进行的4种基本形式配合运用率排序:策应配合20.4%(75次),掩护配合8.4%(31次),突分配合6%(22次),传切配合2.7%(10次);对手的排序:掩护配合10.3%(31次),突分配合8%(24次),策应配合6.7%(20次),传切配合5.3%(16次);双方4种基本形式配合同类比较,策应配合差异性检验具非常显著意义(p<0.01),其它3种无显著性差异。 中国队内、外线队员之间运用了出现的12种组合配合形式中的11种,只有突突配合形式未用;对手也用了11种,掩掩配合形式未用。中国队运用率前3位的组合形式为:掩突配合6.8%(25次),掩传配合5.4%(20次),策传配合3%(11次);对手前3位为:掩传配合8%(24次),掩突配合4.3%(13次),策突配合2%(6次)。从比赛看,中国队内、外线队员间进行的掩突配合多为内线为外线队员做掩护,并且多是姚明远离自己的有效攻击区的“远足”掩护,由于姚明移动速度较慢,因此,往往失去姚明掩护后的自身攻击良机,亦即稳定的内线得分机会,中国队在掩护用人上有些“得不偿失”,有待商榷。双方同种组合配合形式比较只有策策配合有显著性差异(p<0.05),这正是中国队具备更大配合潜力的表现。 (2)外线与外线配合各配合形式运用率分析 双方外线队员间的3项阵地配合进攻形式排序相同,依次为:基本形式中国队4.9%(18次),对手19.3%(58次);特殊形式中国队2.7%(10次),对手5.4%(12次);组合形式中国队0.8%(3次),对手2.7%(8次)。3项同项比较唯有基本形式配合差异性检验具非常显著意义(p<0.01),其余两项无显著性差异。 双方外线队员间4种基本形式配合率统计数据显示,中国队4种形式均远低于对手,同类比较均具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由此,中国队在“稳”中所求的“活”不够。 外线队员之间3种特殊形式配合率排序,中国队间断配合1.9%(7次),固定配合0.8%(3次),多人配合0;对手固定配合3.3%(10次),间断配合0.7%(2次),多人配合0;同类间配合率比较,固定配合具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两项无差异。对手在比赛中的固定配合较中国队巧且活,不拘一格,得分第一;中国队显得有些中规中举,束手束脚,错失不少直接得分良机。 双方运用组合形式配合,中国队仅有突传、突突、突策3种形式各1次,对手运用了掩传配合3次,突传配合2次,突突、掩突、掩掩配合各1次共5种形式;双方同类间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3)内线与内线配合各配合形式运用率分析 内线队员之间配合双方均不看重,对手仅有策应配合1种基本形式配合出现,中国队亦仅有3种6次基本形式配合和1次组合形式配合。 3.5 中国男篮与对手在阵地配合进攻中内外线队员配合效果比较分析 3.5.1中国男篮与对手在阵地配合进攻中内外线队员成功配合效果比较分析 在占中国队阵地配合进攻45.2%的成功配合效果中,内线与外线队员成功配合率占42.2%(155次),外线队员之间成功配合率占2.2%(8次),内线队员之间成功配合率占0.8%(3次);对手的成功配合占其阵地配合进攻的47.3%,其中内线与外线队员间成功配合率34.7%(104次),外线队员间成功配合率12.3%(37次),内线队员间成功配合率0.3%(1次)。双方3种位置间成功配合率比较,内线与外线队员间成功配合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中国队高出对手7.5个百分点;外线队员之间成功配合率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对手高出中国队10.1个百分点;内线队员之间成功配合率无显著性差异。 从双方各位置间配合的成功效果看,中国队内线与外线配合的造犯率高出对手9.7个百分点,检验具非常显著性(p<0.01),这与中国队以内线为主攻点及内线的实力有着密切关系;2分和3分命中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其中2分命中加罚和造犯罚球率比较亦无显著性,3分命中无加罚情况。 中国队外线队员之间的配合,2分命中率和造犯率分别只有0.8%(3次)和0.3%(1次),较对手分别低2.9和5.4个百分点,检验具显著性(p<0.05)和非常显著性(p<0.01),其中造犯后罚球率校对手低3.4个百分点,检验亦具非常显著性(p<0.01)。从比赛看,中国队外线队员间的联系多为无威胁的过渡性传球,真正意义上的攻击配合很少;反观对手,外线队员之间充分发挥其快速灵活的位置技术特长,利用内线队员吸引防守的佯攻配合,果断出击,给对方防守增加了难度,为己方内线减少了进攻负荷,加强了内外线的互辅效果。 内线队员之间的成功配合双方均较少,中国队3次,对手2次,3项成功配合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3.5.2中国男篮与对手在阵地配合进攻中内外线队员失败配合效果比较分析 表5显示,在占中国队阵地配合进攻54.8%的失败配合中,内线与外线队员间的失败配合占47.4%(174次),外线队员之间配合占6.3%(23次),内线队员之间配合占1.1%(4次);占与赛队阵地配合进攻52.7%的失败配合中,内线与外线队员间的失败配合占39%(117次),外线队员之间配合占13.7%(41次),内线队员之间配合为0;双方3种位置间失败配合率同类比较,内线与外线队员间和外线队员之间的失败配合率比较均具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内线队员间失败配合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在双方内线与外线队员的各项失败配合效果中,对手的违例率高出中国队3.4个百分点,这也是对手在内线与外线队员的4项失败配合效果中唯一高出中国队的一项,检验具显著性差异(p<0.05);与赛队一些内线队员的攻击能力与中国队内线的防守能力存在一定差距,加之对手一些进攻配合明显缺乏训练,缺少默契,以至在进攻中出现走步、传球出界等违例现象亦是难免。中国队被抢断率高出对手8.1个百分点,检验具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中国队固定的内外线配合传球线路与接球位置,给对方的协防“陷阱”提供了可乘之机;中国队的不中率和犯规率也高于对手,检验不具显著性。 在外线队员之间的失败配合中,中国队的不中率低于对手6.5个百分点,检验具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它3项失败配合效果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内线队员之间失败配合率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1.1在中国男篮与对手阵地配合进攻战术内外线队员配合率排序中,双方均是:内线与外线队员配合,外线与外线队员配合,内线与内线队员配合(此种配合运用率较低)。 4.1.2中国队的内线与外线队员配合率远高于对手(p<0.01),外线与外线队员配合率远低于对手(p<0.01),结合中国队内线与外线配合以内线为主要攻击点,外线与外线配合缺乏威胁性的情况可以看出,中国队的进攻战术充分彰显了“以内为主,稳中求活”的打法,但在“稳”中所求的“活”不够。 4.1.3中国队以内线为主攻点及内线的实力使中国队内外线配合的造犯率远高于对手(p<0.01);中国队固定的内外线配合传球线路与接球位置,使中国队的内外线配合被前抢断率亦远高于对手(p<0.01)。 4.2建议 4.2.1在今后的训练与比赛中,中国男篮应努力提高对内线与外线辩证关系的认识,更新内外结合理念。 4.2.2鼓励外线配合进攻,从队员思想上松缓传统的按部就班战术配合的桎梏,让外线队员之间真正配合起来,提高配合威胁力。 4.2.3合理增加内线攻击点,注意战术多变性设计,增加队员之间的磨合时间,提高内外线配合的默契性。
参考文献: [1] 钟添发,等.篮球大辞典[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3.6 [2] 孙民治,主编.篮球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10 [3] 全国普通高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审定.《球类运动——篮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7). [4] 杨 桦.论现代篮球战术的特征与功能[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1997(3)33-36. [5] 滕朝阳.论篮球比赛中个人进攻战术行动[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3(4)54-57. [6] 谭朕斌,等.论篮球运动的内外线进攻结合规律[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6)77-79. [7] 郭永东.欧洲篮球的飞跃与中国篮球的发展[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5(1)54-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