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英玲 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辽宁沈阳 110034
摘要:把学生分成实验班和对照班,通过实验对比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自己锻炼身体的方法;学生团队精神、交往能力、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学生身体素质变化等状况进行分析,观察教学与观赏性相结合的效应;民族特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效应,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建议建立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体系;组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俱乐部;定期举行民族传统体育竞赛;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意识,从而使民族传统体育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本文以沈阳师范大学为案例,说明民族传统体育与高校教学相结合的效果。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高校体育;教学研究 1 引言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仅具有现代体育所具有的竞争性、健身性和文化娱乐性,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淳朴的民族精神内涵。其内容形式丰富多彩, 方法简便易行, 对场地设施的要求相对简单,非常适合在高校中广泛地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应用,既可推动高校体育教学的改革, 又可大大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对提高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和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具有重要作用。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我们对沈阳师范大学2005届学生随机抽取了10个班共计350人,作为对照组,其中男生160人,女生190人,对2003届学生随机抽取了10个班330人,作为实验组,其中男生152人,女生178人。经过两学期的实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2.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实验法(个案分析)、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 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进行上课,实验组采用“传统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相结合”教学模式进行体育教学。
3 结果与分析 3.1.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对学生的影响 3.1.1提高了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 从实验前调查情况来看,有将近55%的学生每周只有1-2次的体育锻炼,每周5-6次及以上的也只有16.3%的学生,对参加校外体育活动态度比较淡漠,只有不到25%的学生经常参加校外体育活动,而60%多的学生很少或者从不参加。学生在学校学习过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只占25%,学习的内容为跳绳、老鹰捉小鸡等比较简单易学的内容。 通过把民族传统体育引入课堂的实施,有将近40%的学生认为非常能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有55%的学生认为能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只有不到10%的学生认为一般和基本不能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 学生对体育课的喜好程度有了明显的变化,有24.2%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有45.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18.2%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变化一般,有7.8%的学生认为自己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基本没有变化,只有4%的学生对体育课的喜欢程度变化非常小;也就是说有70%的学生认为通过体育课程开发的实施,变得更加喜欢体育课。 从以下的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实验年级在实验后喜欢体育课的比例比实验前提高了17.8%,不喜欢的减少了5.2%,一般喜欢减少了9.7%;对照年级喜欢和比较喜欢减少了7.4%。实验年级和对照年级在实验前的对比都在10%以内,实验后的比较喜欢的实验年级比对照年级增加25.5%,一般喜欢的实验年级比对照年级减少20.8%。 3.1.2 让学生学会自己锻炼身体的方法 通过把民族传统体育引入课堂的的学习,有90%的学生愿意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有10%的学生认为一般或不愿意;有86%的学生认为能够使自己积极参与体育学习和活动,只有14%的学生认为一般、基本不能够;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爱好加大,对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是十分有利的,同时对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在调查学生是否会在毕业后把现在学的运动项目作为终身参与的体育项目,结果如表2,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年级的学生对现在学的运动项目作为终身经常参与的体育运动项目的选择比例明显高于对照年级,说明实验年级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能激发学生对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提高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积极性,为学生至少掌握一种“终身体育”锻炼方法奠定基础。 3.1.3 发挥特长,团队精神和交往能力提高,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 在学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中,有70%的学生认为非常能够或是能够使同学之间更加融洽,提高人际交往能力,能够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精神,有20.2%的学生认为一般,4.8%的学生认为基本不能够提高,有5%的学生认为不能够提高,这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作用和意义。 从我校实验年级和对照年级学生参加业余活动的人数调查情况统计如下(见表3):对照年级和实验年级经过实验后,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文化课学习的变化不大,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实验年级和对照年级的女生相比增加了8.7%,男生增加了4.42%,活动中有团队意识的实验年级和对照年级的女生相比增加8.04%,男生增加了3.36%,其他方面实验年级和对照年级的女生相比减少0.8%,男生减少了23.11%。 3.1.4 学生身体素质变化 实验组和对照组相比,各项素质和测评成绩均数基本上都有提高。这说明民族体育教育课能男、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尤其是耐力的发展提高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而且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内容的教学课, 对男大学生下肢爆发力的发展提高能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这大概与少数民 族传统体育的下肢活动项目丰富有关。如: 高跷、板鞋、毽球、跳竹杠等,这说明现代性与民族性结合的教学形式更适合于当代中国大学生。
4 讨论 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兴趣较高,能够感受到运动的乐趣,通过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愿意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从中可以看出学生对体育学习和锻炼的兴趣、爱好加大,对培养学生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和爱好是十分有利的,同时对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同样具有深远的意义。 4.1教学与观赏性相结合的效应 民族传统体育有广泛的适应性。如人们喜闻乐见的珍珠球、键球,有较强的对抗件,已成为我校体育教学项目。它们都具有民族性、趣味性、竞技性、娱乐性等特点,符合大学生天真活泼、好动、积极向上的心理特征,很受大学生的喜爱。在学与练、练与竞赛过程中,以其独特的技巧与默契的配合,既体现为游戏,又表现了竞技比赛气氛、在学习活动中,能够使同学之间更加融洽,提高人际交往、沟通能力,能够培养同学之间团结协作精神,这对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和意义。 4.2 有助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 既大大地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 又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发展学生的身体体能, 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愉悦身心的活动中伴随一定生理、心理负荷,能有效地促进学生体能、体质和个性发展。, 帮助学生学习和掌握传统体育及其科学锻炼的方法与技能,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积极性和养成锻炼良好习惯,发展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 4.3 民族特色与现代体育相结合效应 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是由“学校”和“民族传统体育”两个部分组成的;准确地说,是由学校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两部分组成的,是学校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有机的结合。实际上,两者之间是一种交叉关系,即学校体育中包括一部分民族传统体育的项目和内容。 民族传统体育是对学校体育这一概念内涵的扩大。因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被引进学校,大大丰富了学校体育的内容,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活动兴趣,并且可以充分地利用各生源在地理环境上的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而学校体育又是对民族传统体育这一概念外延的限定。因此,学校民族传统体育是学校体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同样具有民族性、 区域性等特征。 大学生们在进行篮、排、足等现代体育运动的同时,换一下心情,打打珍珠球,踢踢键球显示一下自己的灵巧。由此.可以增进大学生对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识.促进被此之间的交流,形成一个融洽、团结的氛围。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民族传统体育纳入高校体育教学很受大学生的欢迎, 实验证明, 学校体育与民族传统体育内容有机结合是可行的, 是受大学生欢迎的、是体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发展方向。 5.2 建议 5.2.1重视学科建设,突出健康第一 民族传统体育教学过程是培养学生能力,发展智能和体能的过程。要改变过去高校体育教学一味追求以竞技为中心的体育教材为主、采用专业式的教学方式、统一教学要求和考核标准的状况。一方面要重视民族传统体育开展,拓宽教学内容,编写新颖教材,改革传统教法,制定适合实际的考核标准等等;另方面要确定民族传统体育课程突出“以人为本,健康第一”为核心的现代体育基本指导思想,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身体发展的个性差异和体育能力进行培养,通过教学,使学生的观察力、记忆力、组织能力、操作能力、应变能力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以及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等都得到完善和发展。使学生所学的体育内容在毕业步入社会后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会运用多种方法、利用各种环境和条件进行体育锻炼,达到体育健身,学有所用。 5.2.2建立完善的民族传统体育体系 建议高校在普及开展民族传统体育中武术、珍珠球等的基础上,也同样普及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使高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教学逐浙走向大众化、科学化。 5.2.3 组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俱乐部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特长和兴趣选择喜爱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让学生在锻炼中了解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掌握练习的方法及法规。激发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兴趣,使学生在丰富文化生活的基础上,逐步提高娱乐活动的层次。 5.2.4 定期举行民族传统体育竞赛 比赛的选项应根据学校的自然环境、地理地域情况、选择适合本地区,本学校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作为东北地区学校民族传统体育的竞赛内容出现在学校体育教学中。 5.2.5 转变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为全体学生服务的意识 关注个体的差异、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适应新课程标准的需要。
参考文献: [1] 蔡知忠. 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几点思考[J]. 体育学刊,2002,(3):46-48. [2] 安 斗. 关于我国少数民族体育项目进入学校体育探析[J]. 中国体育科技,2003,(3):40-41. [3] 栾桂芝. 民族体育项目引入体育课堂[J]. 中国学校体育,1998,(1)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