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建华,王 浩 南京工业大学 体育部, 江苏南京 210009
摘要:本文结合目前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提出了围绕“突破观念上的误区、改进方式上的单一、坚持体系上的完整、注重手段上的多样、强化质量上的考核”等五个环节进行体育理论教学创新实践。 关键词: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创新实践 根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所要求的“体育课要注重体育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体育文化的传授”,并明确地规定,理论教学内容每学年约8学时。分析目前高校在体育理论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和不足,结合本科教学质量评估要求,为提高教师的体育理论教学活动质量,更好地实现体育教学对增强人才素质,增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地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技能的要求,改变过去体育课偏重于以技术实践为主的教学方式和只注重近期的体育锻炼,对学生体育理论知识的传授偏少、学生的日常自我锻炼能力较弱、远期效益小的状况,有必要对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提出创新实践的要求。本文结合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课的实践,提出体育理论课教学创新实践的几点建议。
1 体育理论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体育理论教学是高校体育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大学一二年级学生中注重传授一些有关体育与社会、体育人文、体育保健、运动常识等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的知识,改变学生对体育观念意识的薄弱,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当具有的体育文化素养。许多国外大学体育教学中十分重视对学生传授体育理论知识。如:美国大学排名第9位的爱墨雷大学(Emory University)就是按照所有的技术课,无论是选修或者是必修均分理论、实践两部分,重要程度各占50%。日本教育界提出学校体育教学要对学生进行“运动文化的指导”,俄罗斯、德国等国家也都很重视对学生传授运动保健知识以及生活化体育和终身体育知识。可见,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人们对体育教育的认识和需要不断地在增强。而作为体育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理应必须重视和进行创新实践的研究。
2 普通高校理论课教学的现状分析 目前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现状:一是教学时数不足,根据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的要求,理论部分的学时不得少于教学时数的12%,有人曾经对全国54所高校的体育理论课教学状况的调查得知,达到8学时的高校占14.82%,在4-8学时点79.63%,4学时以下的3.7%,不开设的占1.85%,反映了许多高校不重视体育理论课教学。二是教学内容陈旧、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满足学生们的需求,往往忽略了体育人文知识与体育锻炼相关的人体科学知识的传授,表现在重视对体育的目的与功能、体育保健知识和实战技术上的传授,忽视体育发展简史、体育健康教育的宣传。目前的体育教材,虽然在教材名称上看起来很让人感觉符合现代潮流,但翻开后认真地审阅,没有能更多地吸引大学生眼球的内容。在理论课教学过程中,普遍地存在“填鸭式”、“满堂灌”的情况,教师反映:由于理论教学时数上的不足,要想讲授的内容比较多,只能拼命地赶速度,从而显得内容上比较泛泛。有的教师对多媒体课件的制作还掌握不够,加上现有的教学设施也无法满足体育教师对理论教学室内条件的要求。三是教学效果不佳,经过教学督导们的调查发现,体育理论课上,学生真正是在认真听课的只有20-30%,许多同学要么是做本课无关的事情,严重的甚至在上课过程中偷偷地逃走,许多同学反映理论教学的效果差,吸引不了他们。分析产生这些问题和不足的原因,由于人们还普遍存在一种错误的观念,认为体育课不就是活动身体、打球跑步、放松心情,有多少理论好讲呢?根本认识不到体育是一门科学。其实,它既具人文学科,又具有自然科学的特性,真正不了解体育的功能。目前众多高校的体育课教学方式上还停在再现式的教学方式上,直接讲解动作要领、做示范,再让学生模仿动作练习,对动作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许多青年教师存在理论功底不足,平时有心人当得不够,有时会出现一种情形,学生们往往都对一项运动有较多的了解,而教师却知道得不多,光凭着当年大学学习时代的一点点功底,因而在授课时产生只会告诉如何做,不讲也很少讲为什么要这样做。时常瞎裂了体育课与其它学科的内在联系,造成了教学质量不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不起来,学生知道的还在讲,学生们感到兴趣的和不知道的却沾不到边,从学生中了解到学生宁愿乐于去听一次有关的体育讲座或者体育学术报告来得痛快。
3 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创新实践 (一)、突破观念上的误区 目前在普通高校的领导层及职能部门负责人、甚至是专业学院的院长们还或多或少地存在着:“体育课不就是活动身体、调节一下生活的节奏,放松学生的心情,让学生玩玩罢了,体育课还有多少理论需要教学”。因此,一旦要求减少大学生教学时数时,显然首先想到从减少体育课时数开始,原来一学期的体育课应该上18周,却人为地减少到只上14周左右。根本就没有把体育作为一门科学对待,认识不到体育的真正功能和作用。其实,体育是大学生接受正规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由于高校体育教育具有体育课程的社会性、体育内容的运动性、体育过程的群体性和体育文化的潜在性的特点[4],从而成为一种塑造人、培养人的重要手段和途径,不仅增强体质,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提高运动技能,更是具有发展学生的智力、陶冶情操、磨练意志、培养集体主义、爱国主义思想、完善人格发展等作用。体育教育中重视人格教育是时代的要求,是培养人的全面发展要求。体育教育由于其独特有形式,丰富而又积极的教育功能,具有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优越性和特殊性,因而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作用。体育教育作为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以室外为主,室内为辅,学生通过身体的锻炼增强了体质,增长了知识,增强了意志品质,思想作风也随着发生变化,体育教育又具有及时性,从始至终,不论什么项目随时能为学生提供理论教育的时机,从而为健康人格培养创设了条件。因此,笔者认为,体育教学课学时数在一二年级不仅不能减少,而且应该在三四年级甚至在研究生期间要适当开设体育选修课,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在体育教学课中要确保理论教学的时数和内容。 (二)、改进方式上的单一 上好体育理论课,首先要积极地鼓励教师坚持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考虑到体育教学学时数少,作为教师在上实践技术课时,要有意识地穿插一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在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反复的练习,这样学生既掌握了一定的理论又提高了技术技能。这种教学方式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教师平时要注意对知识的积累,上课时根据教学内容、授课对象等实际,精选理论知识点,认真地去备课。目前,由于高等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普通高校这几年扩大了招生规模,体育教学实施方面,还没有完全达到教学评估所要求的标准,因为学校条件有限,上体育技术课,多数还是在室外进行,一日遇到了下雨时,多数教师因为理论课事先没有准备好,或者是因临时借用不到教室,只得一放了之,这样学生开心,教师也轻松。如果准备充分,或者有一定的场所可以提供,则可以放一些近期比赛的录像之类。目前体育类的讲座不多,笔者查阅了某高校近一学年的学生课外学术讲座的情况统计,尽管各种名称的讲座从众多、内容丰富,涉及许多方面,但还没有发现有关体育文化、体育知识方面的讲座,即使有一、二次的健康心理讲座,主讲者都是些研究心理学的专家或者学校医院的医生,似乎在高校还没有多少人认同从事体育工作者也应该是专家、学者,或者高校的体育教师自身也没有把自己定位是专家、学者的角色,自觉地承担起学生课外讲座的参与者。在我们对学生选择体育理论课何种形式的调查中发现:有42.9%的同学选择体育教育报告型,如:体育理论专题讲座,那么为何不把体育讲座也能频频出现在大学校园呢?笔者认为:可以邀请著名体育院校的教授专家、著名的体育明星、体育健将及社会各界体育工作者,有计划地安排几场报告会或者讲座,这样可以活跃校园体育学术的氛围,学生可以有选择地根据自身的兴趣和特长,听取相应的报告。要积极地鼓励体育教师结合自身的实际,面向全校学生开设公共选修课。目前南工大已开设的大学体育文化、街舞、艺术体操、健美操等公共选修课,深受学生们的欢迎。 其次,坚持人格培养与技术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如:田径中的中长跑理论教学课,要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意志品质和一往无前的拼搏精神,体操理论课应该培养学生勇敢、果断,相互帮助的优良品德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美感。球类理论课中要突出团结协作、密切配合的集体主义思想,培养大局意识。武术理论课注重培养学生果断机智、灵活敏锐的思维方式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美感和表现力、胆量与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各类教学比赛中,培养学生不怕困难、争强好胜的竞争意识和集体主义思想。有时通过让学生组织各类比赛,同样可以培养学生体育工作的组织能力,培养学生的公平竞争、秉公办事、实事求是和认真严谨的工作作风。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小组进行一些教学竞赛的方法,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进行比赛。教学过程中要热爱学生启迪学生思维,体育教师通过教育启发与引导,让学生在感情上,心灵深处受到触及,才能达到人格培养的效果。在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大学生的思想容易外露,有什么就会说什么,体育教师要抓住这一优势进行教育,与他们广泛地进行交流,和学生说心里话,抓住敏感的话题剖析原因,巧妙引导。体育课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传授体育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要使学生对体育兴趣,养成日后坚持锻炼的习惯。因为体育的兴趣,指的是对体育活动具有积极情绪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在对体育的特点、功能认识的基础上逐渐培养和形成,它可以转化成为体育活动的推动力。 (三)、坚持体系上的完整 在《纲要》中目前还没有明确规定体育理论课应该讲授哪些内容,全国普通高校也没有统一的教材,因而造成了众多高校、许多老师选用体育理论课教学内容比较随意,往往没有针对学生的需要进行分析研究,很难满足学生的要求。有专家通过对全国54所高校学生的调查发现:目前学生对体育卫生保健知识和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更为关心与关注,占75.60%,排序第一。其次,关注的是不同体育项目的技术、战术分析占了68.75%。再次,不同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与裁判法占了55.95%,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体育理论知识占26.79%,学校体育竞赛与组织占19.90%,最后,各类运动发展史简介与学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与任务分别只占16.07%、14.21%。然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往往重点讲授的是体育项目的竞赛规则与裁判法、体育运动的发展史和强调体育教学的目的与任务,这和学生需求的情况形成了反差。其实,这种层面的知识,应该说学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已经获得,有的甚至是在上中小学期间就有所了解,大学体育教育如何与中小学体育课相延伸,拓宽大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更加全面了解和认识体育,应该避免重复式的教学,进行有效的衔接。在内容上突出体育人文社会学知识、体育锻炼与养生保健知识、体育锻炼科学原理,运动项目相关知识、体育欣赏、奥林匹克文化、体育社会学、保健按摩、运动竞赛的组织与管理等。充实这方面的内容,这对教师的要求更高,需要教师平时多思考、多学习,掌握更多的综合知识,知识面要宽广。笔者比较欣赏中山大学杨茜等人“关于创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体系的构想”的研究,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内容体系、学期安排和课程性质可设想为:(如下表)
(四)、注重手段上的多样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教育观念已经进入了教学领域,越来越多的现代教育手段运用到教学过程之中,多媒体技术集“图像、声音、文字”于一身,为教学提供了逼真的表现效果,扩大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具有生动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的特点,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支撑。许多老师目前还对此不够重视,认识上存在不足,运用得较少。有的教师对多媒体的制作不熟练,客观上是因为目前学校无法提供更多的多媒体教室。在教学过程中要坚持讲授与分组讨论相结合、实地观摩与录像相结合、实践技能与理论知识相结合,跟踪前沿,特别注意积累各种专项运动的重大比赛的录像资料,还注意积累学校平时举行的各种比赛或者是在实践教学课中学生的活动场景,通过比较,从中看出学生在掌握技术要领方面存在的问题。这些年,南工大体育部注意在教师中开展了理论课授课竞赛,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如:2004年大学体育评为校优秀课程群,两本教材获得了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2005年一位教师获得了江苏省高校第二届“方正奥斯杯”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好课件奖和江苏省教学成果二等奖,05至06年有四位体育教师的课件获得了学校优秀课件三等奖,一位青年体育教师获得了校授课竞赛一等奖,其所完成的课件及授课艺术得到了专家们的一致肯定,充分说明了体育课教学只要注重形式多样,并借助于现代的教学手段,同样会起到很好的教学效果,从而以实际行动改变人们对体育课认识上和观念上的误区。 (五)强化质量上的考核 一是考核教师的教学态度,主要看教学的准备情况,如教案的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情况等。二是考核教师教学效果,授课过程中的艺术与学生听课时的状况,了解学生掌握及理解的程度,教学是否师生的互动。南京工业大学体育教学建立了质量考核的评价体系,内容包括了多个方面,采取校教学督导员、部领导、同行听课,学生评价等综合考虑。在考核过程中一定要注意以人为本,主要是发现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同时采取对青年教师实行老教师“一带一”的办法,要求新进教师第一学年先听课,然后再在部门(教研室)进行试讲,通过者才有资格给学生授课。在对学生进行理论教学课的考核方面,提倡多一点开卷式考试,题目要开放式,可以锻炼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可以检查学生查阅和运用资料的学习能力,这样既可防止过去存在的因试卷中客观题多容易引起学生考试作弊而造成被动状况,又可以真正地了解和考核学生对待体育理论课学习的态度。三是强调对教师科研要求,要提高理论教学质量,教师必须结合自身实践和理论学习,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重视科研工作,可以设想:一个没有科研成果的教师,很难保证达到高质量的教学水平,要注意培养科研与教学互动型的新型教师。为此,要对不同职称的教师提出了近三年教师科研目标:具有教授职称的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二篇以上,副教授必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一篇,其它期刊一篇以上,讲师必须在正式期刊上发表二篇,助教必须在正式期刊上发表一篇以上。同时教授必须在三年内主持省厅级以上课题一项,副教授职称必须在三年内主持至少一项校级以上课题一项,讲师必须参与到有关课题中去。实践证明,科研工作搞得好的,理论教学的质量,学生的评价相对就高,授课时有意识地增加教师平时科学研究方面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章茹.高校体育理论教学模式的探讨[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5(6), [2]柯谷鑫.对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探讨[J].黄山学院学报,2004(3), [3]高亮.学分制下普通高校体育理论课教学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4):519-521。 [4]林萍仙.试论高校校园体育文化及其构建[J].体育文化导刊,2003(3) [5]张勇,许传宝.普通高校增加体育理论课教学的反思[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2(4):33-35。 [6]杨茜,张新萍.创建普通高校体育理论教学体系的构想[J].湖北体育科技2006(1):118-1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