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7年第1期
 
莫让体育课成为“应试体育”课

2007/6/15 16:37:32 浏览次数 3954  

   (云南 麻栗坡县民族中学 晁恒 663600)

     当前,学校体育“缩水”,运动场地的缺乏,课时减少被其他学科挤占,内容缺乏创新少魅力;体育的锻炼效果并不乐观,一些学校仅仅因中高考需要体育成绩才挤一点体育活动时间,体育课成为“应试体育”课。近日,面对国家教育部出台“学校体育成绩与中高录取挂钩”这一举措,学校领导——“看来体育需要抓一抓”,体育教师——“考几项,我们抓几项”等舆论,使我陷入沉思之中,如何使体育课莫成“应试体育课”呢?
    第4次全国青少年体质调查显示,最近20年中国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这一状况提出“体育成绩与中高考录取挂钩”。新课程改革,倡导学校培养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这需要学校领导,教师认真解读其精神实质,体育成绩只是一种形式和手段,其真正要达到提高学生的体质,要改变学生、家长和教师对体育“漠视”的态度,重视体育成绩。尽管体育成绩不等同身体健康,但把体育成绩列入中高考不是与学生体质健康相悖,而是相辅相成的,互相促进的。可现实不少中小学生的生活方式处于“静”态之中,造成学生体质差,心理承受能力弱等,加之体育课的“缩水”,学生运动“走过场”,部分体育教师教学“点缀式”,使得学生锻炼的机会减少。并且,学校为了升学率而加班补课,家长怕孩子“吃苦”,学生觉得锻炼无兴趣等合力下,使得体育课愈来愈“缩水”了,学生体质下降并不为怪的。为此,把体育成绩列入中高考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刻不容缓的。学生和家长则应重视体育,教师则需适当减少课业负担,体育教师更要切忌用“应试思维”对待体育课教学,莫一开始就用“应试”的枷锁使得体育考试成为学生的负担,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中的“结果性评价”,采用其多元化评价,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树立大体育观,积极培养学生运动兴趣和习惯养成。体育教师不再是消极扮演教学大纲和教材执行者的角色,而是一个和专家、学生乃至家长共同构建新课程的设计者,不再是一个只懂得教如何运动的教练员,而是一个具备现代教育理念和教育素养,知道如何进行课程的建设以及如何运用体育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并把“阳光体育”贯彻与教学活动之中,加强其中学生锻炼来延长其中宏观的体能,使得教学达到“货真价实”——选择的教材内容好,要有“货”,课要真,情要真,追求“真实学习过程”,学就要有“价值”要有实际效果,要实实在在。对于学校的管理者,则需从思想上树立教育整体的价值观,个性价值观和未来价值观的三观理念。
    另外,“阳光体育”使得学校有了统一的要求和指导,有助于彻底改变应试体育局面。学生体质下降其中一个原因是学校体育工作不到位,缺乏采取具体的措施,并且现有的体育课内容过于狭窄,使学生无法体会体育课对于个人发展的意义,也无法通过体育课获得社会性经验,强制性的跑、跳、投等运动让学生感到体育课“了无兴趣”。因此,学校体育就必须超越以成绩达标为提高学生体质健康和终身教育的推动力量。体育教学与规律性的,除教育外部原因之外,关注教学过程,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在遏制不合理的教学心理“负担”中起重要的作用。因此,体育教师则要深入研究教材、学生的实际情况,寻求和把握授课的“深度”,训练的“强度”,学习的“密度”及技能的“坡度”。需要重新反思其教学效果,不机械讲授教材和按部就班地行事,而是在领会的基础上,重点解决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使教学过程法更优化,取得更好的教学效益。在教学反思中使学生“学会学习”与教师“学会教学”统一起来,使得自身对教育的里弄和实践持有一种“健康”的怀疑,并及时把思想变为行动。在体育教学思路上坚持变“惟教材”为积极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变实际教学过程中坚持真实性,实效性和运动技能与兴趣练习的协调性原则,在认识上树立教学的“大课程观”、“大课堂观”和“大课间观”;使得体育教学真正实现其教学的民主化,锻炼方式的多样化,学生成长的个性化,教师业务多能化,器材发展均衡化。在采用一个教学方法时,能多问几个为什么。如“我为什么要用这个教学方法?”,“此方法能否真正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吗?”,选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课堂面目不断条陈新出,使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教学过程中感受到创新所带来的乐趣。建立项目多元,评价、方式多样,既关注结果又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突出评价改进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发展,由评定学生等级的“法官”转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由课程的执行者变为课程的构建者,建立起发展性的课程评价。体育教师不仅要研究教法,更要注重对学生学法的探讨,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将增进学生健康贯彻于课程实施的全过程,确保“健康第一”,确保体育课走“健康”路,而非“应试”路的发生。
发达国家对提高学生体质早有举措,日本,早睡、早起、吃早餐;英国,骑自行车政府补贴;加拿大,孩子减肥家长减税;瑞典和丹麦:把运动当作家庭作业。而最近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近日在全国6个大城市2500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显示。近四成的孩子“没有场所”而影响运动。学校缺乏锻炼的场所失去了培养体育能力的机会,学生只靠每周2节课和学校有限的运动场地进行锻炼,从时间和空间上来说,制约学生的能力发展。这就要求我们提高青少年健康体质需要国家、政府和学校以实际行动,扩大资金投入,建设场地,提供充足的器材,而非“号召”而没有“行动”,是不能真正意义上解决问题的。
    总之,教育、体育和卫生等相关部门,特别是教师、家长和社会要形成合力,正视体育考试,切忌用“应试思维”来对待体育课。认真贯彻执行“每天锻炼一小时”的目标,积极培养学生树立运动观,健康观和生命观,使学生坚持不懈地“动”起来,使“动静”相结合,提高与促进学生健康体质和全面发展,莫使 体育课程成为“应试体育”课!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1751794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