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冯鲁鸿 王冬梅 邮编:255100
摘要:《基础教育课程改纲要(试行)》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尊重、参与合作、多维互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使学生的个性在合作中得以展示、兴趣得以诱发、灵感得以唤起。这是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21世纪高素质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和不竭动力。 关键词:师生 互动 课程改革
1 体育教学中师生关系的重要性 体育教学是以实践课为主的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师生一起练习、游戏、比赛,共同吃苦、受累,共同分享胜利的欢乐。在此过程中建立起的师生关系是其它学科无法比拟的。“保护与帮助”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手段,在应用这个手段时会遇到一个问题——“信任与害怕”。当学习一个很难的动作时,由同学不信任的教师教,练习时学生常常表现出躲避教师的帮助,结果因为害怕而不能完成学习任务。相反,一个可信的教师教,学生同样是害怕,但在教师的鼓励和帮助下,不躲避,试几次,证实并不象想象的那么可怕,接下来的练习就容易多了,直到准确掌握动作。这说明师生间的心理关系很重要。这种心理关系主要体现在师生间心理上的交流和交往。通过这种交流和交往,可以增进师生间的了解和信任,从而建立起真诚的、友好的、融洽的师生关系。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师生互动”的基础,目前,体育课效果之所以不佳,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育教师并没有把师生关系建立在平等、民主的理念上,他们常常将师生间的行为定位在“控制”——“服从”的层面,师生间存在着绝对的不平等,由此导致沉闷的体育课堂,学生喜欢体育,却不喜欢体育课。结合自身的实践,笔者认为体育课上要建立起真正的师生互动,体育教师必须做到热爱、尊重学生;讲求民主平等的教育作风。教师要培养自己“非中心化”的能力,把学生当成自己的朋友,使课堂得到感情的滋润,让学生敢想、敢说、敢做,使体育不仅有运动技术、技能方面的交流,还有情感意志方面的信息交流。因此,调整师生关系是课堂“师生互动”的基本条件,让学生主动参与是“师生互动”的核心。 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师生所处的位置和起的作用不同,因此,出现一些矛盾是不可避免的。体育教师一般性子急,对待学生的错误不认真分析病根,而只就外在表现加以处理,有时难免主观、片面、不公正,有甚者还体罚学生,这样往往会加剧师生间矛盾,而导致教学失败;也有的体育教师,在学习方法上对学生不进行积极的引导,仅授之以“鱼”,不授之以“渔”,造成学生的厌学问题;还有一些体育教师,对待师生之间的矛盾不认真检讨自己的缺点,而一味指责学生,这样的教师将失去威信,让学生反感,课堂教学也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处理好这些矛盾,就需要师生双方都自觉的运用道德手段加以调节,作为教育的主导者,教师就应先端正思想,全身心的关怀每一个学生。做一个善于自省的体育教师,本着严以律己、宽以待人的原则,处理师生关系,就会赢得学生的信赖,学生就会以极大的热情上好每一次课。主体教育思想论认为,学生是教育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是通过学生参与实现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参与就是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教学活动自觉的、积极的参与者,成为自己主体建构与发展的主宰者,并在每次参与过程中实现其自主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的发展。这是实现和谐师生关系,达到“师生互动”的核心的最直接的手段。为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首先,激发学生的参与动机。教师可通过浓烈的学习氛围的创设,唤起学生对新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比如在广播操的教学中,可改变传统的口令教学,采用节奏鲜明的音乐伴奏,调动学生的热情,学生就会很快地投入到课堂的意境中。其次,提供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最在大限度地保证学生自主学练的时间、空间。如让学生参与从课的设计到评价的全过程,准备活动指导学生去“带”,教学内容指导学生去“选”,在课堂上放手让学生去“创”,对大胆进行创新或有独特见解的学生进行鼓励。这样学生才能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体现“主动参与”。再次,教师适时指导是学生主动参与的保证。从主体教育理论可知,教师的作用是实现学生主体建构与发展的外部设备条件,也就是教师的指导作用是实现学生高效参与的保证。教师的指导要导在学生的疑惑处;导在学生的争议处,不仅仅要帮助学生弄懂“是什么”,还要引导学生知道“为什么”和“怎么样”。如篮球一传一切的战术教学中,有的学生切入时不能摆脱防守,造成这一战术总是打不出来,这时教师可组织学生观察,并启发学生分析原因,当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与分析发表不同的意见时,教师应及时组织学生讨论、争辩、师生合作探索,最终总结影响一传一切战术运用的关键是切入时能否及时摆脱防守以及影响摆脱防守的种种因素。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活学活用,真正学会学习。
2 提倡师生互动,促进师生关系 “ 教学意味着不断开始;意味着人的成长;意味着人的发展,而且永远没有终点”。教学不是教师独自的活动,教学也不是学生单方面的活动,而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互动是教学活动的基本形态。在课堂上,师生互动是指教师在安排教学任务时,把教与学有机地融为一体,即教师除了"精讲"和示范动作外,还要到学生中去,让学生对技术动作得到更多地感性认识,有更多模仿教师地机会,达到情感共振,教学共鸣的效果。 体育教学过程应该是一个快乐、轻松、活泼的过程。让学生在快乐的气氛中接受知识,学会锻炼的方法。通过教学实践,笔者发现在体育教学中师生互动,不仅师生间建立信任,且在这种感情融洽、团结友爱的气氛中密切合作,能共同完成教学任务。 (1)师生互动,调节情感因素。 一位知名教育家说过:"教育之不能没有爱,犹如池塘之不能没有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名体育教师应该具有这种爱,而且应该是广博的、无私的。对学生的爱可以产生强烈的心理效应,使学生心情舒畅,积极主动,自觉自愿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课堂上听从命令,服从指挥,态度认真,练习时不怕累和苦,对教师充分信任和尊重。同时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把握分寸,避免和防止仅与少数或个别学生交往。因为,这种个别的、小范围的关系往往会危机到体育教师的威信和集体的团结。为此,体育教师应该敞开心扉和所有学生交往,尤其对体育后进生更应多关心、多帮助、多交往,使他们信任你、喜欢你、尊敬你。进而喜欢你的课,打消他们厌恶体育课的情绪。做良师一定要先成为学生的益友,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热爱体育课,自觉参加体育锻炼,从而形成最佳的教育情境。 由此不难看出,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互动对学生的学习无疑是强有利的催化剂。
(2) 师生互动,提高学生兴趣。 从理论和实践上讲,少年儿童应是最喜欢体育活动的人群。例如,在体育游戏中少年儿童是那样的情不自禁,全身心投入。然而,我们的学生对体育教材中有些内容产生厌倦感和索然无趣,原因是教材陈旧、落后、教学手段的单一。例如,耐力跑教学较枯燥,学生都不太喜欢。教学中可以采用游戏的方式如“停停跑跑”,要求学生在慢跑中听教师口令做各种动作。通过师生互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也锻炼了耐力。 (3)师生互动,发挥导向功能。 制定好的目标不能随便处理,走走过场,要使目标真正发挥导向的功能,教师应做到"适时展标、提示要点、帮助理解"。教师在出示目标时既要注意承上启下,更要使目标的展示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真正开始。目标出示的时机把握得好,能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教学目标高效达成。一般情况,教学目标在课堂教学之初出示,可集中出示,也可分步出示。目标出示后教师要抓住关键词句,强调重点目标,帮助学生正确把握目标,为课堂中根据目标学习奠定基础。譬如,在教前抛实心球一课时,从课题入手,自然转化目标,促使师生互动。首先提问:怎样才能将球抛远又抛准呢?要师生共同尝试探讨,这样有利于在激发起学生学习需要的基础上,促进指向性学习。
(4)师生互动,提供模仿榜样。 体育教学中模仿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运动技术、技能的重要方法。教与学的双方如果能恰当的模仿,就可以达到缩短教学时间,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对某个技术动作做一二次示范动作后,给学生印象仍然是相当模糊。对学生来说,在学习任何一个新的动作和技术的概念都需要一个过程,所以练习时就会出现各种错误动作。例如,在“前滚翻”教学中,采用和学生们一起练习的教学方法,除了先做示范,让学生有一个感性认识,还与他们一起练习。每当老师做动作时,学生们都不由自主的停下来认真的观察,在学生们的叫“好”声后,他们又开始模仿老师的动作去练习。同时,通过模仿学生的错误动作,让全体学生都能看到正误技术动作的对比,得到及时地反馈。不仅让学生模仿了正确动作,同时也保护了出错学生的自尊心。这即利于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也有利于学生的模仿练习,从而取得最佳教学效果。 (5)师生互动,创设研讨氛围。 学习研讨服从于教学目标,特定的教学目标需要特定的学习方法,由于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掌握、达成目标,发展学生素质,因而依据目标优化教学方法,要着眼于学法,体现为学而教。学习研讨的过程也是师生互动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根据目标的要求自学思考,交流讨论情况,进而准备提出问题。同时教师也参与到学生的自学当中去,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指导自学。尤其要注意辅导好差生,使全体学生共同进步。另外教师还要调控好学生学习的进度,及时传递好学生讨论的信息,将学生的学习状态调控到最佳位置。在学习研讨中注意了师生互动,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掌握学习方法,使学生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总之通过师生互动,不仅融洽师生间的关系,也提高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所以,正确处理好师生关系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活动积极性,也是体育教师做好体育工作,取得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该正确认识这种客观存在的关系,积极地研究和认识它,也进一步促使教师在体育教学这一领域中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传统的课堂教学往往囿于对教材、教参上的知识进行系统地讲授,而忽略了对师生“自我效能感”以及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成败归因的分析,使我们的课堂进入一种程序式的刻板的怪圈之中,束缚了师生想象力的发挥,造就了无数高分低能的才子和平庸的公民,因而使学生中潜在的一些能力被扼杀在这种知识生产的流水线中。要改变这种状况,教师首先要参与课程开发,打破几十年一贯的“孝参思路”。结合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抓住课堂的“有效教学时刻”,找准切入点,使学生能从一定的已有的知识图式中唤起对新知识的探求的兴趣,从而有效地达到其自动、互动的目的。例如,在教“蹲踞式起跑”内容时,首先打破以往老师先示范、讲解这一环节,先设计一种叫“俯卧式”的起跑,其动作理由是:“起跑的实质是为了获得最大的水平加速度,根据牛顿第二定律F=ma,人体的质量假设不变,则加速度a与作用力F成正比,由于同一个人的腿部力量在一定的时间内可以看成是定值,因此F的大小取决于蹬地角α,因为只要水平方向上的作用力才能产生水平方向的加速度,所以F水平=F蹬地×COSα;又因为当α角在区间0到 /2的范围时,F水平随α角的增大而减少,所以蹬地角越小,所获得的水平方向的作用力就越大,由它们产生的加速度也就越大,因此用俯卧式姿势起跑合理……”。听了老师的设计,同学们先是感到“荒谬”,后又觉得有道理,同时也引起了热烈的争论,甚至有的同学也在下面尝试着其它起跑的姿势,后来有位同学说:“尽管同一个人的腿部力量可看成不变,但只有当踝、膝、髋各关节处于合理的角度时才能发挥出最大的力量,用‘俯卧式’起跑虽然蹬地角小,但各关节的弯曲度小,使不上力,我觉得还是蹲距式更好”……这样,在同学们热烈争论的基础上,从数学、物理、人体结构和起跑姿势的历史演变等作了简述,强调了蹲距式起跑动作更合理,同时概括了蹲距式起跑的要领,纠正了同学的错误动作,并进行了一些强化练习,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上可见,作为一个教师,对现有的统编教材如何整合是能否促进“师生互动”的一个重要因素。即通过恰当的切入方式引导学生学会怎样学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积极探寻新知识的心态,使体育课堂真正“动”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对教材的整合艺术在“师生互动”中确实起到了一种桥梁的作用。
3 丰富教学手段是“师生互动”的活水 著名特级教师于绮说:“教师要善于寻找课堂中的活水”,只有抓住了活水源头,才能使学生的创造潜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在这个信息膨胀异常迅速的社会,文盲不再是指那些没有读过书的人,而包括那些不会读书和不会操作电脑的人;对于学生而言,历年来的高考和相关权威机构的调查均显示了学生在创造性思维能力方面的不足和匮乏。针对此种现状,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就成了当务之急,而传统教学意义上师生面对面的讲授、研讨,对改善学生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维定势更是显得越加力不从心了。因此,如何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来训练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也就成了目前教师亟待研究的课题。为此,笔者曾做过多方面的尝试。比如在室内课“健康的环境有利于促进健康——自然环境与健康”教学中,课的开始为了迅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创声、形方面的优势,首先向学生展示两幅图片,让学生对这两幅画进行比较讨论,然后结合北京申办事处2008年奥运会的主题,“科技奥运,绿色奥运,人文奥运”提出问题,例如:在北京申奥的过程中,国际奥委会官员为什么就我国环境问题专门提出疑问等等,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环境意识,从而引导学生回答问题,巧妙的导入新课。在讲到污染类型时,向学生展示了空气、水、噪音污染的录像,让学生通过观察,结合本课知识点就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污染及其危害,让学生同桌之间或者前后之间进行讨论,从而引导学生归纳出:空气污染、水污染、噪音污染。在讲“积极行动起来,为保护与改善环境而努力”时,出示了一幅漫画《早出晚归》,在两只小鸟身上发生了什么悲剧呢?让学生联系生活,展开讨论,从而进一步锻炼了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想象力,让学生切身体会到环保的重要性,否则我们将会失去自己的家园。通过这样一堂课的教学,不仅使学生感到耳目一新,而且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地调动了起来,使学生能较快进入角色,踊跃地参与到教学当中来,提出了一些教师意想不到的问题,焕发出无限的创造热情,使整个课堂真正“活”了起来。 总之,要打破目前课堂教学那种死气沉沉的局面,就必须在课堂这一教学的基本细胞上下功夫,建立一种良好的师生关系,遵从教育学、心理学关于人的发展的规律,顺应教育教学发展改革的潮流,结合学生实际,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才能营造出一种和谐的课堂气氛,促进课堂上师生间的互动,达到较好的教育目的,取得满意的教学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