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7年第1期
 
体育教学论学科建设的反思与建议

2007/6/19 9:02:45 浏览次数 5117  
邓淑红
问题的提出
    20世纪70年代,体育教学论在我国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80年代以来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不过在今天,体育教学论仍是一门“年轻”的学科,这固然有历史因素、学科教学论整体发展情况等原因,但其学科自身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如学科定位不清、学科性质不明等。当前,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全面启动,体育基础教学方面涌现出了一系列全新的课程理念,这对高等师范体育教育专业的课程目标、课程设置带来了极大的影响,体育教学论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其学科自身的问题亟待解决。基于对这些问题的反思,本文拟对体育教学论学科建设谈一点建议。
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体育教学论
    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
3研究结果与分析
3.1 体育教学论面临的问题
3.1.1 学科定位问题
    根据国务院学位办1990年颁布的学科目录,教育学为一级学科,课程与教学论为其下设的二级学科,体育教学论所属的学科教学论为课程与教学论下的三级学科[1]。但在我国的高等师范教育中,体育教学论是归到体育院系中开设的,长期以来,体育教学论一直游离于教育学科和体育学科之间,处境尴尬,找不到准确的定位,极大地限制了体育教学论的理论建设与学科发展。主要表现在,因为归属于体育院系,强调其“体育”特点,体育教学论与教育学、课程与教学论等上位学科相脱离,教育学科的学术性得不到强有力的支持,教学与科研处于劣势,限定了体育教学论在学术性、理论性上的深入拓展。
3.1.2 学科性质问题
    对于体育教学论的学科性质,概括起来,大致有三种观点[1][2][3]:一种认为,体育教学论是研究体育教学的一般理论和规律的学科,强调其理论性;第二种认为,体育教学论是研究体育教学的具体方法和技术的学科,强调其实践性;第三种认为,体育教学论是研究体育教学理论及其应用的学科,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由于对体育教学论学科性质认识的不同,导致了体育教学论教学上的偏差,主要表现在忽视其实践性,如偏重理论知识讲授,实践训练的内容和时间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教学评价上以理论考试为主等等。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体育教学实践能力欠缺,师范教育的优势难以体现。
3.1.3 学科价值问题
    设置体育教学论,其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体育教学的理论和方法,成为合格的体育教师,这是高师类体育院系和一般体育院系的不同所在。体育教学论是高师类体育院系的特色学科和优势学科,体现了高师教育的独特性和不可代替性。从体育教学论的设置目的和地位来看,体育教学论的学科价值应是意义非凡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首先,因为学科的定位问题,体育教学论归属于体育院系,在实际培养体育教师的过程中,其独特性被体育学科专业削弱了,体育教学论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甚至沦为选修课,使培养出来的学生在体育专业水平上低于一般体育院校学生,在教育教学上也无过人之处。其次,学科性质不明使得体育教学论教学中,偏重理论讲解,缺少实践,培养的学生高分低能,导致体育教学论的价值大打折扣。另外,体育教学论在内容方面和教育学、学校体育学、体育教育学都有重叠之处,使体育教学论无不可替代性。
3.1.4 师资问题
    当前的体育教学论师资结构基本可分为三部分[1]:一是体育教学论科班出身的专门人才,如硕士或博士,一般是挂靠教育学或教学论专业培养出来的,数量较少,他们理论丰富,但缺乏实践经验;二是体育学科非教学论专业出身,而后从事体育教学论工作的人才,相对来说在教育理论方面研究不够深入;三是致力于体育基础教育研究的人才,熟悉体育教学实践,但理论研究水平偏低。这导致了体育教学论的研究或缺乏实证研究基础,或理论水平不高,总体学术层次偏低,这种情况也体现在体育教学论的教学中。另外,因为学科定位的问题,学科教学论师资队伍松散,分布在各院系中,难以形成集中力量。这一切都限制了体育教学论的学科建设与发展。
3.2体育教学论学科的建设
3.2.1 明确学科定位,促进自身发展
    体育教学论必须明确其学科定位,改变长期游离于教育学科和体育学科之间的尴尬处境,推动自身理论建设和学科发展。
    首先,明确体育教学论的教育学科定位。
    体育教学论所属的学科教学论是隶属于教育学的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之下的三级学科,因此体育教学论属于教育学科。
    当前,高师院校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综合院校设置教育学院培养专职教师已成为一种趋势,高师教育的垄断地位即将被打破,高师院校需要寻找新的发展途径[4][5]。虽然在学科专业上高师院校无力与综合院校抗衡,但在教育专业上综合院校也难与高师院校并肩,在这种形势下,加强教育优势是高师的发展策略之一。教育优势的真正体现,在于高师院校凝聚全校教育学术力量,实现资源共享,这必然需要打破长期以来学科教学论分散于各院系中的旧有格局,对学科教学论实行统一组织、统一管理。这不但能提高高师院校的竞争力,也势必将推动学科教学论的建设。因此,把体育教学论归属为教育学科与国务院学位办颁布的学科目录是一致的,也适应了当前形势需要,促进了体育教学论自身的优化发展。
    其次,依托学科教学论的共建,积极拓展体育教学论专业学位教育。
如果体育教学论只是作为体育院系学生的公共必修课或选修课,明确其学科定位意义不大,但若考虑到自身理论建设和学科发展,如培养高层次的教育硕士、硕士、博士等人才,明确其教育学科定位十分关键。归属于体育院系的体育教学论因为无法获得足够的教育专业支持,偏重体育专业,教学和科研都存在局限性,培养的高层次人才基础薄弱、规格狭窄。但共建后的学科教学论可以设置统一的培养计划,提高课程体系中教育学科的比重,如教育学、心理学为专业基础课;教学论、课程论、学科教学论等一般理论为专业课;体育教学论为方向课;体育学科的其他课程可以设置为选修课。如此培养的体育教学论高层次人才教育理论基础宽厚,发展限制小。
3.2.2 明确学科性质,强化学科实践性[6][7]
    对体育教学论学科性质的认识,目前比较值得肯定的是第三种观点:研究体育教学的理论及应用,兼具理论与实践性。考虑到高师体育院系学生理论有余,实践不足的现状,在体育教学论教学中,应强化实践性。
    首先,优化教材内容。避免教材大而全,应侧重体育教学的一般理论,删除和其他课程特别是公共课教育学相重复的内容,可以适当增加有关体育教学技能训练的章节,如教学设计及实施、教学方法训练、教学评价训练等;增加有关体育教学实践的章节,如教学见习、试讲、模拟实习、实习等;增加体育教学研究的章节,如体育教学研究方法、体育教学研究、研究成果交流等。
其次,修订教学计划。在教学计划的安排上,应体现理论和实践兼具的特点,适当分配理论讲授和实践训练的课时。
    再次,改革教学评价。对于理论和实践部分,应采用不同评价方法。特别是学生实践能力的评价,不可能用纸笔考试,应按照学生在实践环节的表现进行评价,如分别评价教学技能训练中、教学实践中、教学研究中学生的表现,然后按比例综合各项表现。要注意定量和定性评价、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等不同评价方式相结合。
    最后,应开辟教学实践基地。体育教学论的实践必须有实践的场所和对象,如实习、见习、教学研究都离不开教育实践一线,单单封闭在大学校园里做模拟实践是远远不够的,同时体育教学论本身的理论也可直接服务于并推动教育实践的发展。
    在注重强化实践性的同时,体育教学论不论在理论教学还是实践训练上,都应注意和基础教育特别是当前正在进行的新课改密切结合,提高教学针对性,凸显体育教学论的学科价值。
3.2.3 师资队伍的建设
    一门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必须有一支力量雄厚的师资队伍。在体育教学论师资队伍建设上,可以考虑如下策略:
    首先,体育教学论师资队伍尚需锻造。对前述的三类人才均需要扬长补短,体育学科专家需加深教育理论造诣,实践专家需提高理论研究水平,体育教学论科班出身的专家需在实践经验方面拓展。学校可通过各种学习形式培养锻造体育教学论师资力量。
    其次,加强不同学科教学论之间横向联系,形成集体优势。学校可考虑建立学科教学论中心,对不同学科教学论师资力量统一组织,形成强有力的学术队伍,带动体育教学论师资的发展。
结论与建议
    当前体育教学论的学科发展面临4个问题:
    学科定位问题;学科性质问题;学科价值问题;师资问题。
    面对这些问题,在体育教学论的学科建设中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明确学科定位,促进自身发展;明确学科性质,强化学科实践性;建设师资队伍。
 
 
参考文献
1. 王克勤,马建峰.关于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发展的若干思考.教育研究[J], 2004,(2):43-47.
2. 袁维新.新课程理念下的学科教学论的反思与重建.教师教育研究[J],2004,16(4):36-40.
3.张志勇主编.体育教学论[M].科学出版社,2005,1-2.
4.杨启亮.高等师范教育发展中的学科教学论.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0,(2):59-62.
5.杨启亮. 反思与重构:学科教学论改造.高等教育研究[J],2000,(5):65-68.
6.赵克平.浅谈高师教学论课程的改革.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3,23(6):91-93.
7.张国定.高师院校学科教学论课程的实践性.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J],2001,29(5):94-95.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8987305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