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7年第1期
 
北京奥运——中国的文化之舞

2007/6/25 16:12:48 浏览次数 5093  

(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及其蕴含的人文意蕴与奥林匹克精神相融相生的基础上,指出北京2008年奥运会应展示中国文化,而中国文化将对奥林匹克运动的健康发展产生有益的影响。
关键词:北京,奥运,文化,人文

    2003年8月3日之前,人们对北京奥运理念还没有一个形象的认识,随着当晚北京奥运会会徽——“中国印•舞动的北京(Dancing Beijing)”的推出,北京奥运会从视觉上有了自己的标志。它是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国悠久灿烂文化的完美结合,表达了中国人民对奥林匹克精神的深刻而独到的理解[1]。会徽形象充满活力,融汇“京”、“文”的汉字特征和“人”的动感形象于一体,明确表达了北京奥运的文化意蕴,表明北京决意打造世界文化交流的舞台,决意让世界感受奥运激情的同时享受具有东方神韵的文化盛宴。
1   奥林匹克的文化特质
    古汉语中“文化”一词出现较早,最早见于西汉刘向《说苑》:“凡武之兴,为不服也,文化不改,然后加诛。”大致是“以文教化”的意思。西方“文化”一词源于希腊拉丁文cultura,十六世纪译成英、法文culture后意义被引申为培育、化育的意思[2]。 “文化” 通常用于表述人们的活动方式及其创造出来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文化现象十分复杂,形态多种多样。凡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经验、感知、科学、技术、理论、谬论,以及财产、制度、教育、语言、文字等都属文化现象;大则宇宙观、时空观、人生观、价值观,小则衣食住行、婚丧嫁娶,一切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语言方式、价值标准、道德规范等都属于文化的范畴[2]。显然,奥林匹克也属文化范畴。
奥林匹克标志着希腊思想的文化核心,也是现代欧洲文明的起点。希腊思想只有在吸收其他文化的前提下才能生机勃勃。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之所以长盛不衰,主要是因为它已逐渐形成了以奥林匹克主义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使奥林匹克运动有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明确的指导方针。奥林匹克主义、奥林匹克宗旨、奥林匹克精神、奥林匹克格言等共同体现了奥林匹克思想,即奥林匹克的意识形态。奥林匹克运动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奥林匹克文化,它是体育文化与其他文化形式的一种完美结合。所以,现代奥林匹克也是规模和影响最大的文化活动[3]。
奥运会的成功不仅仅在于比赛项目的完成,更在于奥运思想、奥运文化的完美体现和全面弘扬。如此厚重的文化承载,不单单是奥运赛程所能承担,它只是奥运周期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还不是奥运主体。奥运主体应该是奥运会和各种奥运活动的总和。奥运会之所以特殊,就是因为其文化特质。纵观历次奥运会的成败,无不与其文化品质与文化空间的体现有着密切的关系。如1908年伦敦夏季奥运会,五大洲首聚一堂、马拉松跑正式距离确定、多兰多•皮特里的进取精神、奥运会信念的形成等,使第4届奥运会在奥运史上画下了浓重的一笔;被认为军国主义和纳粹主义的喧嚣气氛笼罩了的1936年柏林奥运会,因为希特勒推行种族主义产生了可悲的后果。可见,主办国在奥运会期间体现的文化氛围与奥运精神是否合拍成了奥运会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可以这样说:奥运会的成功首先是文化的成功。我们必须从文化的视角去看待和筹办奥运会。
2  中国文化与人文思想
    中国文化和中国文明一样源远流长,并且中国是七大文明古国中唯一一个没有中断文明史的国家。北京有着3400多年建城史和850年的建都史,这座城市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丰富的文物遗存,众多的名胜古迹。“人文奥运”口号的提出就是基于中国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传统文化,其意义在于突出北京的古老文化,以文化魅力吸引世界[2]。它以体现“以人为本”的人文精神为核心,表现一种人文的情怀。
    人文思想与文化共生,水乳交融。中国文化启蒙很早,其源头可追溯到上古以前。从商代开始就有了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到春秋战国时期,争鸣各家纷纷著书立说,文化典籍开始涌现;以后历代多有著述,各种文学作品蔚为大观。
    受伦理型形象思维方式的影响,中国哲学传统单薄,没有专门的人文思想阐述之作,各种人文思想散见于历代典籍中。我国古神话传说中就注意到人的伟大,开始了对“人”的重视,如“后羿射日”、“共工怒触不周山”等。商周时期中国的人文精神就已经开始觉醒了[1]。《书经•泰誓》中说“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认为人是宇宙的产物,具有崇高的地位[4]。对我国思想文化产生重大影响的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轻天重人”思想时见于《论语》多则中,“天之历数在尔躬,允执其中。四海固穷,天禄永终”(《论语•尧曰》),“鸟兽不可笑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论语•微子》),“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颜渊》)等。墨子倡导“兼爱”,“爱人之国如爱其国,爱人之家如爱其家,爱人之深入爱其身”(《墨子•兼爱》)。以后几乎历代思想家都或多或少对人文有所论述,如“上至神人下至小微贱,……悉问其能而仕之”(《太平经》卷九十六《守一入室知神戒》),“人之生也,身为重”、“救一时之民,保数世之安,其功亦大矣。”(唐甄《潜书•有归》)等[5]。可见我国的人文精神有孕育早、内涵丰富、散见于各文学典籍的特点。
    有人把中国的人文精神概括为“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这种说法虽不完全,但中国人文精神确是以儒家文化为主体,墨、法、释、道等多家补充兼容的庞大体系[1]。

3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明和以希腊为代表的西方文明,由于自然条件、地理方位等方面的差异,尤其是因为生产方式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发展的渊源,从而形成了东西方不同的文化。这种差异是自然历史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
    中华文明发祥于江、河流域,肥沃的土地、丰富的水源、适宜的气候使种植业发展起来,中华民族大多数从事农业生产,并且成为主要的生产方式。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重农抑商政策的普遍实施,进一步强化了农业生产在社会中的地位,由此农耕文化一直是中华民族主体文化,在社会中处于主导地位。面对一片土地,经历着春花秋实周而复始的循环,“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直觉随之形成,从而造就了中华民族的务实的精神。所谓“大人不华,君子务实”。与之紧密联系的是思维方式上的循环论、恒久意识和保守的变异观念;同时因为人们起居有定、耕作有时,形成安土重迁的观念,以“耕读传家”自豪,以穷兵黩武为戒。这种一往情深的追求和平、宁静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千古不衰,形成了直接从农业中产生出来的“安土乐天”与和平主义的生活情趣。与此同时,狭隘经验主义在直观经验中萌生;安于现状、因循守旧的思想惰性进一步消磨开拓的锐气,对“异端”(尤其是思想上的)视为洪水猛兽,对新事物产生一种近乎本能的畏惧和排斥的心理;“枪打出头鸟”人所共知,趋同心态大行其道,社会发展模式化,人的性格类型化,社会上形成伦理-政治型的文化范式。所以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得以四平八稳的延续,社会进展十分缓慢。到了近代,尽管社会已全面腐朽,还得依靠外来力量才得以打破。所以有西方人士评价,没有强烈的情欲,也不经常有飞腾激荡的诗兴,但是更明朗、更纯洁、更合乎道德,而且平易、自然、朴实。不仅自强不息,而且包含兼容[2]。
    西方文明发源于希腊。古希腊的主体希腊半岛东连爱琴海,西临爱奥尼亚海,土地贫瘠,雨量不足,不利于农业。这种恶劣的环境培养了希腊人正视现实和吃苦耐劳的品德,为手工业发展提供了条件,各种商业活动蓬勃发展,城市经济开始繁荣。希腊人利用地处欧亚大陆的结合部的有利位置,海岸曲折多良港的有利条件,积极加强与外界的联系和交往,使希腊人大开眼界,思维敏捷,心胸开阔,思想解放,生活充满活力和创造力,创造出独特的文化与宗教[6]。

4   文化差异在体育运动中的具体表现
    奥林匹克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之间的差异表现在多个方面:体育产生和依存的社会环境不同(农业文明与工业文明,在封闭中发展与在扩张中传播),体育的思想基础不同(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哲学与自然科学,强调整体与注意分解,以心为本与以身为本),体育的价值取向不同(重视伦理与突出公平竞争,追求和谐与重视抗争),体育体系不同,影响体育传播的文化交融条件不同[6]。
    诸多的文化差异使中西方形成不同的体育形式。概括地说,中西方体育运动形式具有“内倾”与“外向”的差别。武术是中国运动形式的代表,在武术动作中十分注意“收”的动作,十分忌讳出招过“老”的现象(其实就是用力过猛,身体重心失衡,因易受制于人而加以反对),其实就是用力要留有余地,做到收放自如,“用智不用力”,其关键还是在“收”。从而形成了中国武术以柔克刚、一指拨千斤、借力打力、以内功抗衡的特点。在动作外形上形成了“拧、倾、曲、圆”的特征,从而形成了独特的体育运动形式。西方的运动形式与中国的不同,其动作姿态表现出人体努力向外部空间伸展的倾向,如艺术体操中Arabesque(迎风展翅),其动作具有“开、绷、立、直”的特色[7],同时体现了“力量”之美。古代奥运会竞技的重要项目——五项竞技、拳击、格斗等,都主要是以“力”取胜的。
    奥林匹克体育在实践中存在着注重竞技能力培养、追求肌肉强化、忽视人体精神与外型和谐的倾向,与奥林匹克运动所提倡的“身心和谐发展”的目标有较大差距。而中国文化的融入,无疑将促使奥林匹克运动在实践中向着“更人性”的方向发展。

5   北京,中国文化的舞台
    北京是世界人类发祥地之一,建城的历史已有3000余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留着大量珍贵的文物古迹。有很多著名文物资源,如天安门、四合院、太庙、社稷坛等。文学、戏剧、相声、手工工艺等艺术形式,使北京更具深厚的内涵与迷人的魅力。同时,北京又是一座现代化都市,是我国政治、文化、教育中心,很多领域处于世界先进水平,是我国改革开放成就的缩影,是展现新中国成就的窗口。我们要通过筹备和举办2008年奥运会,将北京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浓厚的人文精神展示给世界各国人民;要突出人文奥运理念,表现奥林匹克精神,充分尊重和展示世界各国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从而推动中外文化交流。
    良好的社会及赛场文化环境是“人文奥运”的直接体现,是奥运举办水平和层次高低的标志。我们承诺举办高水平的奥运会,就必须高度重视北京软“文化”环境的建设。努力建设文明、包容、积极、友善的社会大环境,努力建设文明、公平、进取、团结的赛场人文环境。
5.1 礼仪北京,文化中国的国民风采
    北京奥运会是中西文化的全面对话,国民是真正的主人。中国人大人文奥运中心执行主任金元沛教授认为:“市民是展示北京与中国形象的最重要的载体。”时间已不足千日,各项准备工作正陆续展开,我们的市民准备得怎样了呢?调查显示,90.9%的北京市民认为北京市民社会公德水平与举办一次“出色奥运会”的要求还有差距[10]。换言之,北京的社会软环境亟待改善,以体现出文化中国的国民风采。只有人人热情友善、温良敦厚、自信进取,中国文化的魅力才能充分展现,才能流露得真实自然,才能真正展示文化中国的国民风采。
    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不是政府和某些组织、机构能够完全承担的,需要广大民众的支持和参与。现代奥运的发展,为民众的广泛参与创造了条件,使越来越多的人直接或间接投入到奥运活动中。奥运会的举办往往需倾全国之力、集全民之智才能成功,如2004年雅典奥运会。对奥运承办国来说,个个是主人,人人是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市民的文化素养、道德状况直接影响奥运会举办水平和主办国形象。
    礼仪北京,提高社会公德,首先要建立主人心态。北京是我家,文明靠大家;环境脏乱差,会被人笑话。据人民日报报道:(长城)没有一块无字砖,累累伤痕使人愁[10]。在自己的家里面很少有人随地吐痰、破坏用品的。为什么?责任心不同,自律程度不同,利害直接相关。只有普遍建立主人心态,才能保证各种设施的完好和公共场所的洁净。其次要从小事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点滴滴做起。礼仪和文明不是几天、几周和一场又一场的随风而去的运动,而是要每个人时时处处想到、做到,并成为自觉的意识[11]。再次要强化监督,健全法律法规体系。借鉴美国做法,实行责任区制度(如美国一些地方,住宅附近某连带区域为责任区,因失职对行人造成伤害,房主要负责任。美国法院就曾判因没有及时打扫住宅附近责任道路积雪致人摔伤的房主负担伤者全部医疗费用数千美元),强制市民养成负责任的心态。夯实制度落实,对违规者一定处罚,用法律手段保证道德施行。健全监督机制,督察员和群众互相监督;实行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彻底打消违规者的侥幸心理。最后,加强正面引导,细化日常行为规范。多介绍一些国外民众文明生活习惯,给市民树立学习的榜样,也有利于市民认识到自身的文明差距,产生学习的愿望。编制散发市民一日生活细则等材料,做到有章可循。制定各行业服务自律细则,规范各服务部门的活动。
    另外,奥运会场也是展示国民风采的重要舞台。在奥运赛场中,中国观众将同体育明星一样,向全世界展示自己的风采。在日本和韩国举办的两届奥运会上,日韩两国的观众热情、守纪、有礼给世界留下深刻的印象,至今仍受称道,是他们,出色地配合了本国奥运会的主办。“我的面貌代表国家,我的精神代表民族”,这一点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5.2 大国风范,文化中国的国民气度
    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正昂首阔步向现代化迈进,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古老中国发生了深刻变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是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的转轨;从法学的角度来讲,是从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转轨;从文化学的角度来看,是从封闭社会向开放社会的转轨;从历史学的角度来看,是从农耕社会向工商社会的转轨[11]。乍富还贫的不稳定和近现代长期屈辱史的影响,国民心理还不够成熟,心中的阴影远没有祛除,文化中国国民的大国心态还没有形成。为了2008年奥运会的成功举办,国民心理还需进行调适。我们应建设国民:对劣势群体的关心,对弱小民族的发展支持的政治气度;对民族文化自信、热爱、传播的热情,对异族文化包容、欣赏、择取的文化气度;爱自己、爱生活、爱国家、爱我们共同生活的地球家园,自信、自强、自爱的精神气度;不彰美、不隐恶、不文过饰非,不卑不亢、有节、有礼的行为气度;重视群体、尊重个体,敬重强者、赞美搏者的人文气度;主人是我我有责,来者是客客为贵的东道主气度;……
    向世界人民展示真实的中国,让世界人民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了解中华民族对世界人民的友好、对和平的热爱、对未来的信心。
5.3 体育“类文明”,中国文化对奥运异化的应对
    根据奥林匹克精神,奥运会提供了与不同社会和文化背景的人们了解和交流的机会。这些精神很重要,因为我们在这个星球上的共同未来,取决于作为全球市民的人类共同工作的能力。民族主义和商业化主题对奥运会施加了过多影响,以致促进全球理解和团结的目标仅仅只是象征性地受到注意[12]。有人讥讽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为“可口可乐奥运会”,国际奥委会也受到指责:“国际奥委会将因为钱出卖自己而染上永久性的耻辱。国际奥委会被染黑了。”(《悉尼先驱晨报》记者迈克尔•科克里尔(Michael Cockerill))[13]谢利•巴巴肖夫(Shirley Babashoff)对奥运会的意义提出疑问:“奥运会不再与运动有关了。而是与谁能赢得更多钱有关了。就像到了迪斯尼乐园一样。”美国男子篮球“梦之队”的对外发言人查尔斯•巴克利1992年指出,比赛的目的与奥林匹克精神已没有多大关系了[12]。
    随着政治对奥运会干预程度的加大,奥运会举办过程中显露出来的民族主义倾向越来越清晰,并呈现出更加普遍的趋势。奥运赛场观众为本国运动员加油助威的声浪此起彼伏,掩盖了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发现和赞美的声音。金牌总数似乎成了国力强弱,甚至民族优劣的体现。悉尼奥运会体操比赛中“独联体裁判有失公正[14]”而受到指责。
    毫无疑问,现代奥运已出现一定程度的异化,这些变化已经影响了奥运在全球的声誉。
中国传统人文精神对奥林匹克运动的介入,为应对奥林匹克运动与其精神的背离是有意义的。“仁者爱人”是以人为本的人格理想和人道原则,是中国人文精神的核心内容,将为减少世界民族冲突、增进融合提供理论的资源和现实的智慧。奥林匹克精神鼓励人类团结,它“并不是鼓动人们想法一致,或者相信所有人类基本上是相同的;相反,目标在于建立人类可以学会理解和欣赏它们的差异,共同工作维持全世界人民的健康和安全的生活方式。[12]”二者是一致的。当然,中国古代“爱人”思想中的“人”不是指所有的人,我们今天将其扩大推广赋予其“所有地球村的人”的含义,应该是符合其精神内核的。正所谓“君子贵和,和而不同”。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他们中的冠军分别被认为是当时“世界上”跳得最高、跑得最快、力量最强的人,是理所当然的。显然他们是这方面最杰出的“人类”的代表,他们(尤其是那些打破世界纪录的选手)的演说词是否可以这样设计:“我只比其他人跳(跑、投)得高(快、远)了一点点,但对于整个人类来说是一大进步”呢?奥运会中体育的“类”文明精神呼之欲出;让奥运赛场洋溢着对人的力量、人的精神赞美的气氛;为各种文化提供展示和交流的平台,建设热情、友谊、人文的奥运软环境,将是北京最大的成功。北京,弘扬富有激情的体育“类”文明,淡化体育“种”意识(单纯为民族和国家争光),阻止奥运精神游离倾向,让奥运圣火在全世界越烧越旺,必将是中华文化精髓最完美的体现。
    古老的中国,辉煌的文化,将使每一个来到北京的人得到惠泽;悠久的奥运文化也将因中国文化的滋润而更加丰厚。

参考文献:
[1]袁懋栓:全球背景下的北京人文奥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序3,164
[2]蔡宗德,李文芬:中国历史文化[M]. 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1.7:5-6,20-47
[3]《奥林匹克学》编写组:奥林匹克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95-96,29-34
[4]范叶飞,贺昭泽:论奥林匹克运动的人文精神[J].体育文化导刊,2005(1):41-42
[5]万江红:中国历代社会思想[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5:196,353
[6]孔繁敏等:奥林匹克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47
[7]于可红等:体育文化[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8:94
[8]熊斗寅:论奥林匹克文化[J].体育学刊,2005,12(1):6
[9]金元浦主编:奥林匹克知识市民读本[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122-124
[10]人民日报[N]. 2005年7月13日,2005年11月17日
[11]任海,罗湘林:论2008年奥运会对中国的政治影响[J]. 体育与科学,2005(2):2
[12](美)杰•科克利(Jay J. Coakley):体育社会学――议题与争议(第6版)(Sport in Society:Issues and Controversies 6th ed)[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528-531
[13](澳)吐依,(澳)维尔:真实的奥运会(The Olympic Games:A Social Science Perspective)[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240
[14]中华体育网:点燃水中梦想――解读悉尼奥运[M]. 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12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8987726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