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1
  • 2
图片滑动展示效果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7年第1期
 
生命、运动与健康

2007/6/25 16:16:48 浏览次数 4827  

张新萍


    近年来,运动中或运动后猝死事件频频出现,为人们运动时增添了一丝阴影。近来我省高校中发生了数起大学生在体育课中或参加运动会时猝死事件,在广大体育教师中产生了不安情绪,教师们上体育课时变得谨小慎微,以往在中长跑考试时“加油”、“坚持就是胜利”变成了“不能跑就不要勉强”,唯恐因运动量过大导致一些意外事件发生。这也引起了大家的质疑:为什么运动变得如此可怕,竟成为夺去一条条鲜活生命的杀手,难道“生命不是在于运动”吗?难道运动不是为了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吗?
    通过查阅资料,本人发现运动猝死发生在各个年龄段,在普通人和运动员中都时有发生。采用流行病学的调查方法对运动中猝死人员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大多数猝死者本身患有潜在的致命病患,但过度疲劳则是诱发运动猝死的直接因素。
避免运动猝死不等于就要停止运动、健身,相反,停止或减少有益的健身活动,还可能会使心脏功能下降,增加发生问题的几率。所以,人们应该以科学知识作为指导,并注意加强医务监督,视自身情况量力而为,更合理地进行运动健身,才能达到强身健体、抵御疾病的目的。
首先我们要对引起猝死原因具体分析,建立起完善的预防体系,才能让生命在运动中更加鲜活,健康在运动中不断促进。
    本人将引起运动猝死的原因分为生理原因和社会原因,其中生理原因是指因自身身体状况方面的原因。虽然大部分猝死者貌似健康,但其身体有隐藏着一些疾患。英国心脏基金会的一项研究显示,许多貌似健康的成人可能会突发意外死亡。该研究分析对20世纪90年代英格兰经法医鉴定的692例样本中,突发意外心脏病或不明原因死亡的发生率。大部分病例的死亡原因为缺血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脏病,但有4.1%的病例死亡原因不明。
    根据美国灾难性运动伤害研究中心最新的监测结果,从1983-1993年,有160例死亡事故并不是由运动创伤造成的。每年在每百万运动员中,发生死亡的情况是1.16至14.50人。其中中学女生死亡率最低,而大学男生死亡率最高。心血管损伤导致的死亡占总数的74%,而其他与心脏无关的死因占22%,包括高温、横纹肌溶解和连续气喘。在田径项目和越野跑中,共有17例死亡事故,其中大部分是中学生,研究中134例有心血管缺损,其中90%是男性,18%的死亡事故发生在田径运动员中。
    我国虽然未进行大规模的运动猝死的原因调查,但一些个例的研究发现,剧烈运动猝死在运动场上病因均为心肌炎心衰,故认为“运动猝死”心肌炎是重要病因之一。
    而对运动猝死的社会原因分析,则是从宏观上对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个人生活方式方面入手。生产方式的变革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人类文明的进化和人类体质的弱化并行,“文明病”导致的体质退化是运动猝死的重要社会原因。其次,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快,信息丰富,社会竞争激烈,人们承受的压力也更大。长时间的脑力劳动产生的疲劳的体力劳动产生的疲劳更难消除。这些都是危害身体健康的因素,在人们的生命中设置了一个个潜在的隐患。
    最后,个人的不良生活方式也是重要因素,如在大学生中经常熬夜,长时间坐在电脑前,不经常运动,经常不吃早餐,这些现象非常普遍。正是因为这样的不良生活方式,加之从中学以来就对运动的忽视,以至于大学生体质一年不如一年。在高校从事体育工作的人们都会有这样的感受,现在学生的体质大不如前,而发生意外的几率也大大增加。
    了解了引起运动猝死的生理原因和社会原因,就要从根源入手,建立预防体系,完善自我监督机制,在运动中掌握科学的健身方法,有效预防运动猝死的发生。国外运动医学专家认为,为避免运动猝死发生,可采取下面三级预防措施。
    一级预防:在没有既往心脏疾病的人群中进行预防,因为有25%的猝死者来源于这一群体。对运动员来讲,就是要保证有关医学方面的身体检查和随访,从而有助于更好地鉴别运动性心脏病和病理性心脏病,以及发现潜在的致命性的先天性心脏病。初级预防更多的是要加强对病人的宣传教育,如推荐中小强度运动,强调适宜的准备活动和放松运动,修改游戏规则以减少对抗,以及根据环境进行运动等等。
    二级预防:是在患有冠心病或其他心脏异常的人群中进行的预防,因为猝死者绝大多数有冠心病史。对运动员和普通人来说,关键是减少危险因素和及时发现前期症状,平时加强注意,积极预防,是完全有可能避免不幸发生的。
    三级预防:指的是治疗急性心跳骤停以防止发展为心脏猝死。主要是提供现场医务监督和建立急救体制,使其及时逆转,挽救生命。
    有了这样的预防体系,还要对人们进行宣传教育,不能够因噎废食,还是要坚持参加体育锻炼,不但要坚持运动,还必须科学健身。“生命在于运动”没有错,而“科学锻炼,增强体质”更准确。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9771986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