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7年第3期
 
中国女排精神的文化学反思

2007/9/13 9:16:57 浏览次数 5081  

汪全先  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摘要:主要运用文献资料与逻辑分析的方法,从文化学的视角,对“女排精神”进行追溯,并且对“女排精神”在新时期的延续作以文化学分析。凡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就在于其自身能不断丰富与发展。 “女排精神”显然是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她的“ 坚忍不拔的精神”、“ 奋力登攀的精神”、“ 为祖国荣誉而搏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不可否认“女排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
关键词:文化;“女排精神”; 精神财富


    从80年代中国兴起的“文化热”到今天的“人文回归”,都不同程度反映了人们对文化底蕴植根于民众之中的重视与认可。随着人们对文化与体育认识的不断加深,越来越多的学者试图从文化学的视角来研究体育这一文化现象。人们从体育文化的内涵到体育文化的外延,从国内的体育文化到国外的体育文化,从传统的体育文化到现代的体育文化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并对具体到项目的体育的子文化也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探讨。作为受到不同年龄层次喜爱的运动项目——排球运动,早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现象,也受到了人们对它的关注与研究。中国女排精神无疑是体育文化的一个亮点,激励着几代中国人奋斗拼搏,这种精神仍在延续,也是国人时下正需要的,在人文相对“沦落”的今天从文化学的视角对其研究是一件紧要的事情。

1  中国女排精神与文化
    《新编古今汉语词典》中认为文化是指“人类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尤指精神财富。”《辞海》中认为,“文化从广义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社会都有与其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巨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在阶级社会中,它具有阶级性。随着民族的产生和发展,文化具有民族性,通过民族形式的发展,形成民族的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连续性,社会物质生产发展的历史连续性是文化发展历史连续性的基础。”郑杭生等认为:“文化是与自然现象不同的人类社会活动的全部成果,它包括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与非物质的东西;也可以说自然界本无文化,自从有了人类,凡经人‘耕耘’的一切均文化。”  
     可见从文化学的角度,文化是由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组成的,并侧重对精神财富的肯定。中国女排精神是中国女排团队通过努力拼搏而形成的一种向上的精神力,是中华文化精神财富的一部分。它给中国人在特殊的时期所带来的精神财富是难以估量的,它不但鼓舞
了中国,也鼓舞了世界,这种精神仍在延续。

2 “女排精神” 的文化学追溯
    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中国的物质财富还比较贫乏,改革开放刚刚开始,中国人正试图摆脱“文化大革命”的带来的思想枷锁,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 中国向世界打开了一扇窗户, 封闭了十几年的中国人就是通过这一扇窗看到自身在物质上与精神上和世界的差距,有差距就要奋起追赶,但猛一下子要解放思想,人们变得迷茫,毕竟失去了十几年的文化根基,人们在精神上难免彷徨,这时缺乏的正是一种自信向上的文化精神力。
    正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 袁伟民等带领着中国女排姑娘在郴州的大竹棚里刻苦训练。就是在大竹棚里,中国姑娘无数次的进行滚翻救球练习,时常练得磨烂了裤子,渗出鲜红的血浆;无数次的被教练留下来“开小灶”。训练是很苦的,但却为后来的比赛打下了基础。1979年中国女排取得亚洲排球锦标赛冠军,不久又在香港世界杯排球预选赛中获胜。
    中国著名报告文学作家鲁光先生是中国女排的见证人。1981年春节后由于袁伟民之前的相约,鲁光来到郴州的大竹棚目睹了耳闻了中国女排的一切。鲁光想这样的一支队伍很可能代表中国三大球在世界上率先获得世界冠军,却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刻苦训练,中国人民知道吗?
到郴州之前鲁光曾看过观众写给女排姑娘的几封信。北京的一位大学生写道“现在我们才真正体会到,体育能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当国歌奏响的时候,作为中国人,谁能不为此感到骄傲,真恨不得对茫茫苍天、茫茫的大海,高喊一声:‘我是一个自豪的中国人!’一切一切令人激动不已的成绩的得来,全靠你们平时的汗水,训练的毅力和拼搏精神,你们是当今当之无愧的最可爱的人。” 河北一位政协委员竭力赞扬女排的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这位老人向中央建议,将“坚韧不拔”的精神定为“国魂” 。一位年轻的教师在信中说:“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由于你们的胜利,为国家、民族争得了荣誉,唤起了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年学生的爱国热情,也唤起了我对国家前途的信心,使我心灵深处的一坛死水重新荡漾起希望之波。我以前看不到出路,只是徘徊。现在我看到了,为了民族,为了中华之觉醒,我们这一代不能徘徊,要奋斗,奋斗!”
    这些人的呼喊是在音乐会上听不到的流淌在心灵的歌,鲁光先生庆幸因接触中国女排而听到了这般动听的歌。想到中国女排的中国姑娘与男子汉教练,有谁为她们谱上这动听的乐章呢?鲁光不禁“触景生情”,产生了强烈的创作动机。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鲁光仅仅用三个礼拜的时间就创作出了五万多字的报告文学《中国姑娘》。人民文学出版社的《当代》杂志本应在1981年第五期(10月)出版上市,但到1981年11月世界杯排球赛开始,杂志还耽搁在印刷厂里。因此《中国姑娘》中所首提的“女排精神”是在中国女排拿到第一个世界冠军之前已经生成的。可见文化精神的生成是需要一定的铺垫,不是仅仅一次顶峰就能生成的。
    也就在中国女排首夺世界冠军一周内《当代》杂志载着《中国姑娘》上市了。鲁光在文中浓彩重笔讴歌的“ 坚忍不拔的精神”、“ 奋力登攀的精神”、“ 为祖国荣誉而搏的精神”立时被作为中国女排精神的的真实写照传遍华夏大地。拥有“东洋魔女”的日本也迅速做出反应,把《中国姑娘》译成《红色魔女》发行。“女排精神”不仅随着电视转播,还随着《红色魔女》等版本走向世界。(《中国姑娘》后来获得第二届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并居榜首,这不单是对鲁光先生的作品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中国女排精神的肯定。) 鲁光又写了《中国男子汉》,主要写的是袁伟民在中国女排姑娘背后所做的不为人知的工作,事实上中国女排是一个以教练为核心的团队,中国女排本身应该涵盖教练、队医、相关工作人员等,只是比赛中直接参与的是女排姑娘们。因此中国女排的成功是集体的结晶,体现着伦理上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
    自1981年11月中国女排取得冠军后,借着《中国姑娘》的宣传,“ 女排精神”开始在电视、报纸等媒体上频繁出现,国家领导人也常以“ 女排精神”来勉励各行各业的人们。“女排精神”之所以有这么大的反响,很大的原因是在80年代初这个特殊的时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人们迷茫的民族心理,坚定了人们投入改革开放、解放思想的信心。之后, 中国女排又相继获得了1982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1984 年奥运会、1985 年世界杯赛和1986 年世界女子排球锦标赛的冠军, 在世界上首先创造了 “ 五连冠”的辉煌战绩。中国女排通过自己的成绩向世界宣告了中华民族崛起的信心和能力。中国女排带给中国人的精神激励和示范效应已远远超越了体育范畴,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汇入灿烂的中华文化之中。

3 “ 女排精神”的延续
    2000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中国向世界敞开的门越来越大了,人们对于这种接近完全的开放有些疑惑,人们开始考虑国产商品是否能顶得住外来的冲击力,人们开始顾虑自己的“饭碗”是否保能保得住,各大媒体都在述说加入世贸组织之后所带来的压力,好像国人又一次不自信了。与此同时,足球连续失利,篮球不崛,排球陷落,三大球没有给国人太多的喜悦与寄托。而此时中国的经济已经得到极大发展,训练条件也得到极大改善,原因在哪里?国人开始怀念“ 女排精神”。事实上每个民族在每个时期都需要民族精神的支撑,需要一些民族的精神动力,来满足民族的精神需求。而中国女排在陷落多年之后,随着体制的改革,随着教练的换任,在拼搏中延续了“ 女排精神”。
    2003 年,是令人激动的一年,中国女排又重新登上了世界冠军的宝座,这次胜利是重要的,也是及时的,首先让中国女排走出17年未能夺取世界冠军的阴影,其次为备战2004年奥运会奠定了信心。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中国大的一个转折,时隔三年,1981年中国女排夺得第一个世界冠军,2000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又是一个大的转折,同样时隔三年,2003年又夺得世界冠军,这似乎预示着什么。虽然2003年的这次夺冠离1986年的夺冠已经17年了,但是17年中中国女排一直在拼搏,在寻找出路,其中的艰辛只有当事人清楚。可贵的是女排精神一直在延续。
    中国女排作为中国唯一一个获得过奥运会集体项目金牌的运动队伍,很多时候也承载着更多的使命与责任。2004 年雅典奥运会上,在女排决赛中, 中国女排在0 比2 落后的情况下, 顽强拼搏,凭着毅力与信心实现了大逆转,以3比2拿下了这场艰苦的比赛。奥运金牌与“ 女排精神”回归了。从中国女排1984 年洛杉矶奥运会夺冠后, 1988 年汉城陷落, 1992年巴塞罗那惨败, 1996 年亚特兰大崛起, 到2000 年悉尼失意后, 终于在雅典实现了腾飞, 又一次登上了奥运会的最高领奖台。胜利的意义早已超越了体育范畴, 与其说这是对光荣与梦想的期待与重温, 不如说是一种民族精神的回归与提升。随着各种媒体的不断传播,这次奥运会的排球夺冠不知鼓舞了多少中国人。

4  小结
    凡是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就在于其自身能不断丰富与发展。 “女排精神”显然是具有生命力的一种文化,她的“ 坚忍不拔的精神”、“ 奋力登攀的精神”、“ 为祖国荣誉而搏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脊梁。不可否认“女排精神”是中华民宝贵的精神财富。前瞻新途,中国人依然需要“女排精神”。路不管有多坎坷,只要这种顽强拼搏、勇于攀登的精神在,中国的脊梁就在,中国的前途就在。

参考文献:                         
[1] 袁晖.新编古今汉语词典[M].山西人民出版社 ,1992:1159.
[2] 辞海[M].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1533.
[3]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67.
[4]孔章圣. 红色魔女有知音[ J] . 好家长, 2000,( 9) : 4- 9.
[5] 陈静、梁建平.再读中国“女排精神”的现实意义[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 年6 月第14 卷第6 期:60-61.

附:
作者简介:汪全先(1979—),男,河南信阳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体育教育与训练
作者地址:河南省新乡市建设东路46号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2005级研究生班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1753055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