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7年第1期
 
从对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争议引发的思考

2007/6/19 10:04:36 浏览次数 5434  

邓运龙  

    20世纪60年代中期,前苏联运动训练学专家马特维耶夫(Matveev)创建了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他在对形成竞技状态规律性(由获得、保持和暂时消失三个时相构成)认识的基础上,把运动训练过程分为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等三个时期,并提出与此相应的训练安排方面的理论与方法,对运动训练的理论与实践发挥了卓越的贡献。
    自70年代以后就有国外的学者提出一些不同意见,对原有理论起到了补充、丰富和发展的作用。近年来,特别是竞赛制度发生了巨大变化,运动训练实践也急需科学的理论去指导,国内学者也对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提出了质疑。开展学术讨论、质疑和批判本是件非常正常、有益的事情,百家争鸣将有助于推进理论发展,特别是面对现代竞技体育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需要,有着深远的现实意义。但也有一些值得注意、令人警觉和引人思索的现象,如发表、交流学术观点的时候有的就带有情绪化,有的对人有过激的甚至于攻击性的语言,而非学术争议本身了;有的引经据典,子曰诗云,似乎很有道理,但既看不出创新的东西,也缺乏自主的内容,更没有提出引发因果关系的必然联系;有的自身也没有真正理解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含义,到是大话不少,“车轱轳”话成堆等浮躁的言行出现。凸显我国竞技体育相关理论其实多还处在初级阶段,理论探索的空间还很大,哲学方法论的基本素养亟待加强;同时,还有个“人的全面发展与现代化”,特别是“德性”的修养问题须引起注意。
    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肖天同志指出:多年来,体育界在哲学社会科学方面,在理论建设和理论联系实际方面,虽然作了不少工作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总体上说,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还显得很弱,我国训练领域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问题还相当严重。他还强调,多年来,科研人员工作勤勤恳恳、任劳任怨,但由于少数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缺乏宏观思维,不能从本质上概括出运动项目致胜规律,在训练理论上,又缺乏系统研究,往往科研做不到从整体上对纷繁多变的竞技体育实践的把握,因此,体育科研的内容只是停留在具体的服务手段和细节上,少数科研单位和院校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而体育科研选题和成果存在着理论脱离实践的问题。┅┅造成以上现状的根源,主要原因不是经费和物质层面的问题,而是理论和观念层面的问题。[1,2]
    就运动训练分期理论及其质疑的研究而言,我们目前有没有开展几年甚至多年的系统研究或其它替代性研究,如果没有的话,如对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质疑甚至是否定就缺乏基本的依据。目前看来,质疑运动训练分期理论者其实并没有真正理解马特维耶夫的学术思想,既使一些追随者也未必就真正理解了他学术思想的真谛,包括笔者本人。频繁赛制能否构成质疑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理由?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是依据形成竞技状态的客观规律性形成的理论,这其中涉及运动大、中、小周期的安排,这就成为因赛制变化特别是比赛频繁的原因而去质疑它的科学性。这其中的根本问题,比赛是运动训练周期安排的目标而非依据!运动训练的依据主要是运动训练的客观规律、项目本质和训练对象的具体条件与能力水平。而周期本身也是有它自身客观规律性的,只有认识它的客观规律性,才能把握和设计运动训练周期安排,以实现目标比赛有个理想的表现。同时周期本身也是人类、社会、自然的基本规律,而自然也不能因为有个“暖冬”、出现“春寒”、来了“秋老虎”就质疑春夏秋冬轮回的这个常识性问题。说到运动训练更不能因为赛制变化,周期运动自身的客观规律就会发生变化,而是如何运用它的问题。运动训练分期理论的依据与基础也不能仅仅只限于所谓马特维耶夫先生对“部分体能项目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分析和总结”这点内容,其生物学基础应是《时间生物学》的人类“生物节律”和生命科学等方面的理论基础,中西医学对此也有相关的研究,现代基因技术研究也有这方面的成果。
    运动训练分期理论既符合唯物主义哲学辩证的否定观,也符合辩证的时空观。事物的发展一般要经历两次否定、三个阶段,事物的矛盾才能基本解决,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辩证的否定观体现出了事物的自我发展和自我扬弃,体现出了事物前进性的趋势和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体现出了事物螺旋式上升、波浪式推进的基本形式。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无一不取一定的运动状态。运动的物质必定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形式。列宁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3]物质、运动和时空,三者是不可分离的。所以,恩格斯指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4]而辩证唯物主义的时空观是人类观察世界、理解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基本框架。
    因为,物质、运动和时空三者是不可分离的,所以,对运动训练分期而言主要的问题是与实际情况和发展趋势相结合的方法学问题。运动训练不仅仅是时间问题,也是空间问题,更是时间、空间的共同作用问题,目前特别需要的是在对运动训练的时间与空间的辩证分析中去研究理论、安排训练。目前赛制变化了,根本问题就不是因分期理论影响了训练安排矛盾问题,也不是因赛制变化而导致的分期理论质疑问题,这是运动训练周期客观规律和赛制安排变化的两者客观与现实存在,去研究如何调整适应去实现比赛目标的问题了,从而引出分期安排与赛制变化的结合层面、实践层面和创造层面的研究与问题。更重要的是发展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从线性理论思维发展为多维角度去认识。当然,这只是一己管见。
    其实,竞技体育理论何止一个运动训练分期理论争议方面的问题,可以说到目前为止竞技体育的基本规律、诸多专项训练理论以及运动训练的理论基础,方法论等方面都是缺乏或薄弱的。甚至连一些基本问题,如“运动负荷”,现在的《运动训练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医学》等权威教材里都没有专门章节介绍。像“训练原则”这种训练指南问题也显得理论基础不实,特别是运动训练自身规律研究作基础,这才出现了不同版本的运动训练原则表述差异不小,实践指导作用多不强。体育相关理论研究起步晚、基础弱、时间短这是现实,但不能成为阻碍理论发展与创新的理由。20世纪60年代马特维耶夫能从对“部分体能项目教练员训练计划的分析和总结”就能提出运动训练分期理论,那么处于当代的理论与实践工作者更应该有历史的使命感、责任感和危机感去创新体育理论。近年来我国体育相关学科在以课题研究、学位论文为龙头的理论建设上也以蓬勃之势向前发展,我们有理由坚信,必将有一个“科学的春天”,也会促进体育界的理论素养与理论建设,而且能够培养出一支善于辩证思维的体育队伍。
    毛泽东同志讲过:“自然科学是要在社会科学的指挥下去改造自然界”。这是因为科学分别研究某个历史过程,某种运动形态的问题,哲学却要把握整个宇宙洪流及其演化程序,把握自我作为具体的精神主体的全面活动,而且还要把握整个自然界和人为主体之间的交互作用。哲学观点统率着理论思维及全部意识领域,任何一个理论领域、任何一门科学、任何一个人的文化知识,都不能没有作为统率的观点。观点一方面反映人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又具有社会意识性质,反映着人的社会存在。
    理论研究须要沿着辩证唯物论的路子前进,毛泽东在《实践论》等著作中阐明了认识运动的秩序,在《论持久战》等著作中显示了辩证逻辑的威力,并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明了“中国向何处去”。这都是我们体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必修课。
    开展理论研究要进行理论思辩,要敢干独立思考,勇于创新,也要有宽容的精神、兼收并蓄的胸怀,百家争鸣的气氛,但这不等于低层上的重复、离开理论基础的演绎和脱离实际的说教。理性直觉是思辩的结晶,还需要思辩的综合加以论证,并在言行一致的实践中加以自证。思辩中获得一点见解,就要力图体系化,但不要被这个体系蒙住了自己的眼睛,任何理论都是相对的,有条件存在的,是实践活动的一个环节,以及思维螺旋式发展的辩证运动。
    认识的过程是在实践基础上的认识世界和认识自我的交互作用过程。疑问、惊诧是思想之母,思维是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开始,经过分析而又综合,达到解决问题的过程。正如著名哲学家冯契先生提出的:“思维的矛盾运动是‘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的过程”,即通过理论上的一致百虑和实践上的同归殊途的反复。[5]这个过程与在实践基础上的感性与理性的反复是互相联系的,于是整个认识过程就表现为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矛盾运动。
    在理论研究中要防止两种偏向:一是要防止被权威吓倒,不敢批判、创新;而要破除迷信,解除各种蒙蔽,积极提高自己的学识和修养。二是要防止有了一点见解、心得,便狂妄自大,要去掉偏私,真诚地推己及人,与人为善。在讨论、辩论的时候,要有一种像荀子所说的“以仁心说,以学心听,以公心辩”的态度。当达到这样一种境界的时候,反映在言论、著作中的理论,就文如其人,成了德性的表现和独立的人格。
    竞技体育理论从本质与意义上讲,必须和实践相统一,理论要联系实际,可以从两方面着手:一是运用理论化作思想方法,积极贯彻于自己的活动,自己的研究领域;二是运用理论提高思想觉悟,心口如一、知行统一、言行一致,真诚地、锲而不舍地在言论、行动、交往中贯彻理论。
                                            
参考文献
[1] 肖天.从学贯中西的视角认识把握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时代价值[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6;29(4):433-436.
[2] 肖天.要重视训练学理论对训练实践的指导作用[J].体育工作情况.2006;10:2-7
[3] 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77.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91.
[5] 冯契著.认识世界和认识自己[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6:3-66.


邓运龙,男,1962-,安徽人。所长,教育训练学博士。研究方向:运动训练认识论、运动医学、军事训练医学和亚健康医学的评价与干预研究。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440936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