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7年第2期
 
红水河流域壮族抛绣球的体育文化社会功能及价值研究

2007/7/12 10:14:45 浏览次数 8155  

韦丽春
河池学院体育系,广西 宜州 54630


摘要:文章概述了红水河流域壮族抛绣球的产生与发展,对抛绣球的体育文化社会功能及其价值进行分析和探究。研究表明,红水河流域壮族抛绣球具有健身娱乐、体育竞技、宗教信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以及文化传承与文化交流等的体育文化社会功能与价值。
关键词:红水河流域;抛绣球;体育文化;社会功能;社会价值
抛绣球是红水河流域壮族人民在春节、“三月三”等传统节日的歌圩上所开展的一项传统体育项目,它积淀了浓厚的壮族体育文化底蕴,反映了壮族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体现了壮族人民的信仰、文化观念、生活习惯和对美的追求,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壮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生活风俗,之后,通过挖掘和整理,成为少数民族运会的比赛和表演项目。开展壮族抛绣球体育活动,是弘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力量,是党的民族团结政策的具体体现。


1  红水河流域壮族抛绣球的产生与发展
    抛绣球历史悠久,在百越地区河姆渡遗址中,已发现陶球、弹丸等壮族先民狩猎用的工具,这些东西已具有了绣球的前身——“飞砣”的影子。据文献史料记载,抛绣球最早记载于二千年前绘制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宁明县(左江)的花山崖壁画上,壁画上有一些人像,手上挂着一圆形物,看似像当时用以甩投的青铜铸制的古兵器“飞砣”,当时多在作战和狩猎中应用,这种“耍飞砣”即是抛绣球活动的邹形。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将“飞砣”改制成绣花布囊,互相抛接娱乐,到了宋代,逐渐演变成壮族男女青年表示爱情的媒介,据宋代诗人宋辅的《溪蛮取笑》记载:“士俗岁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两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接,名飞砣”。用古兵器“飞砣”命名的五色彩囊,便是后来的绣球了。宋人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记述:“上巳日男女聚会,各位行列,以五色结为球,歌而抛之,谓之飞砣。男女目成,则女受砣而男婚已定”。[1]随着社会的发展,“飞砣”制作材料逐渐从以铁、铜、镍为主的金属向石器和木器材料转移,是较原始的体育活动的缩影。
    红水河流域壮族及其先民以好歌善唱而著称。因此壮族号称歌海,歌圩就流行于红水河流域农村的一种群众性歌唱活动,宋元以后,歌圩开始成为文化娱乐与男女恋爱的场所,抛绣球游戏也开始在歌圩上出现。借以传情和定输赢的绣球是壮族姑娘用花布或绸缎包裹豆粟、棉糅、外套丝绒网织而成的,五颜六色,形状各异,有圆形、方形、菱形、还有动物形状的,大小不等,上端连着一根彩带,下端系着一束一尺多长的彩丝穗子,在歌圩上,小伙子和姑娘们自然分开,先对歌,然后姑娘们将自己的绣球抛给自己的意中人,小伙子们则抓住绣球的飘带回抛过来。如果小伙子认为合意,就会在绣球上系上赠物,若姑娘收下,即表示接受小伙子的追求,这时两人或继续对歌,加深感情,或相约到僻静的地方表露心意。传说唐代初年,壮族歌仙刘三姐与阿牛哥在大榕树下定情时,便采用了抛绣球这种方式,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刘三姐绣球”。[2]
    绣球作为壮族多元文化交融和汇集的象征,从“飞砣”到绣球,从传情求偶发展到比赛活动形式,是长期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在20世纪80年代,广西少数民族体育工作者在中越边境壮族聚居地挖掘整理出抛绣球这个项目,并制定出相关的比赛规则和裁判法,1986年广西第六届民运会,首次设立高杆抛绣球比赛,1989年10月,广西体委制定了抛绣球比赛规则和裁判方法,设立男子个人、女子个人和团体三个奖项,1991年、1999年、2003年,在全国第四、第六、第七届少数民族运动会上,广西绣球队专门介绍并表演了抛绣球的运动技能,把表演和竞技相结合,展示了抛绣球的体育魅力。2001年10月,广西举行首届抛绣球比赛。2002年10月,在广西第十届少数民族运会抛绣球比赛中,在原来高杆抛绣球的基础上,增设背篓抛绣球比赛项目,[2]即不是用手接,而是用肩背背篓接绣球,增加了一定的运动难度,增设了男子集体、女子集体背篓抛绣球奖,而男子团体、女子团体则是把高杆绣球的集体得分和背篓抛绣球的得分相加,得分越高,用时越少的集体名次列前,同时并增补相关的裁判规则,丰富抛绣球的趣味性。

2 红水河流域壮族抛绣球的体育文化社会功能与价值
2.1抛绣球的体育文化功能
2.1.1具有健身娱乐功能
    抛绣球的表演和比赛,需要力量、速度和耐力以及队员之间的配合能力,因此通过这项活动对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内脏器官、骨髂、肌肉、关节、柔韧等起到全面锻炼的作用,有利于全面发展人体的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等身体素质。抛绣球运动不仅能增强民族间的友谊,而且还能增添丰富的娱乐性,这些运动可以使人们在劳动之余,得到体力与精神锻炼的调节,让人们在欢乐的气氛当中,增进健康。[4]
2.1.2具有竞技功能
    近十年来,抛绣球这个只是娱乐性质的传统体育项目,经过广西壮族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整理,制定出比赛规则以及裁判方法,使之成为对抗性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绣球队连续三届在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进行竞赛表演,获得了各界人士的好评,提高了壮族抛绣球体育运动的知名度,在2002年广西第十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的抛绣球比赛中,增设了肩背背篓接绣球项目,增补相关的竞赛裁判规则,提高了抛绣球的难度和观赏性。这个创新的做法,非但没有抹杀绣球原来的内在文化,反而使它向前又发展了一步,在保持了本土文化、民族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时俱进,满足人民群众强烈的观赏欲望和对此项运动的兴趣。高杆抛绣球的场地长26米,宽14米,在中线两侧7米的地方各画一条与中线平行,与两条边线相连接的线,这两条线叫抛球控制线,投球控制线到端线之间的地区为抛球区,在中线的中点竖一根9米的杆,竿顶安一个直径1米的圆圈为投球圈。肩背背篓接绣球的场地长14米,宽2米,长方形的两端画两条限制线,一方定为抛球线,另一方则定为接球线,在抛球线反延长出长2米,宽2米,定为抛球区,在接球线反延长出长4米,宽2米,定为接球区。背篓可用竹、藤或塑料制作,上口直径为35厘米,下口直径为20厘米,篓高30--40厘米。绣球用绸布或布做成,内装黄豆、绿豆或细纱,直径5—6厘米,重80—150克,球心系着一条长90厘米的绳子。
2.1.3 具有宗教信仰的功能
    壮族传统体育与原始宗教关系较为密切,从它们产生之时起,就具有相互结合、相互影响,这种与生俱来的关系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它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壮族的社会、历史、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风俗及心理等,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灿烂文化中的一块瑰宝。红水河流域壮族抛绣球自产生后,便混合于生存斗争、民族文化的统一体中,并依附于生产方式、传统文化、传统习俗、庆典节日、舞蹈、军事等,还同祭祀、供奉、敬神等宗教活动结合,既是心理的满足,又是社交的手段。由于红水河流域居住的壮族人们,不仅交通不便,信息也相对闭塞,而且经济条件落后,文化娱乐活动有限,致使壮族抛绣球的发展受到宗教活动的制约,所以,红水河流域壮族人民借助歌圩的力量,通过抛绣球寻找娱乐和意中人,使壮族抛绣球得以传承和发展。
2.1.4 具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功能
    体育产业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经济新的增长点,体育与经济相互补充,体育的发展为地区、民族、国家和经济带来繁荣,促进各产业经济的发展。红水河流域壮族人民充分利用当地的人文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优势,开发斩新的旅游项目,如百色的靖西,是著名的壮乡,壮族人民占总人口的百分之九十之多,并以出产壮族绣球和壮锦而闻名,靖西以绣球文化为中心,大力发展绣球产业,设立了绣球销售一条街,为扩大壮族抛绣球运动的知名度做出了一定的贡献。近几年来,绣球活动又演化为一种友谊的象征,如美观大方的绣球已被当作一件代表民族特色的工艺品赠送给全国甚至世界的各国宾朋好友,促进制作民族绣球手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在文艺演出结束时,演员向观众抛绣球,这是充分利用绣球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绣球在作为传播民族文化的同时,又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5]
2.1.5 具有文化传承与文化交流的功能
    在壮族聚居地区,抛绣球是很普及的一项体育活动,无论年龄大小,男女老幼,均以抛绣球为乐,都能在运动中得到无限的乐趣,再配合规则,使这项活动更加妙趣横生,妙不可言,在活动中,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和友情,促进了人们的情感交流,培养了一种和谐感和默契感,抛绣球产生于生产、生活,并在体育活动中对下一代进行生产生活技能和经验的传授。因此,从事抛绣球活动不仅是动作技能、身体素质和意志力等方面得到教育和锻炼,而且能培养果断、坚毅、自信和积极向上的高尚品质和情操,同时也是一种民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和弘扬。由于抛绣球运动的群众参与性强,在经过长期的发展、演变和丰富之后,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长久的传承。
2.2 抛绣球的体育文化社会价值
2.2.1文化价值
    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有其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民族色彩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历史发展中受到了宗教文化和风俗习惯的影响,从古到今,民族传统体育在弘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在现代社会,人们不再满足基本的温饱问题,而是更多地寻求自我精神满足和身体健康,锻炼身体成为人们每日必修课之一,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早已进入人们的生活,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更高的要求之一。抛绣球作为红水河流域壮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它不仅能全面地提高人体的运动能力,培养人的适应能力,表现人的个性和调节人的心情,而且对增进人的交往,塑造人的修养和激发人的创造能力起到积极的作用。因此,在时代发展和民族体育的发展过程中,抛绣球运动的地位显得越来越重要,现代抛绣球运动的竞技性发展,促进了抛绣球运动的教育价值、竞技价值、健身价值和娱乐价值的展现,推动了民族性与区域性,群众性与健身娱乐性的发展。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它又在文化发展,经济繁荣等各个领域中起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这也是红水河流域壮族抛绣球文化的重要价值所在
2.2.2社会价值
    红水河流域抛绣球运动从它产生之日起,就与本民族的生产、生活、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宗教等融为一体,它在本民族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对本民族文化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这也是抛绣球活动得以传承和发展的重要原因。随着红水河流域民族传统文化不断地为世人所知,绣球文化产业带来的社会价值也随之而增长,以绣球为中心,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的发展,民族经济与市场逐渐接轨,民族文化被挖掘出来,登上了经济的大舞台,实现了绣球产业化的发展道路,更有成效地发挥了它的价值。壮族抛绣球功能的多样性也是其价值的具体体现。绣球如今不仅仅是爱情的红线,更深一层的则是一个民族文化不断蓬勃发展的象征。

参考文献:
[1,5]韦晓康.壮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2003.6:89—90
[2] 张明远.抛绣球与元杂剧[J]绥化学院学报,2006.5:186—188
[3] 何卫东,伍广津.论广西壮族投绣球竞技的发展状况[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5.3:96—98
[4] 何卫东,伍广津.广西壮族投绣球体育文化发展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178—180

基金课题:广西教育科学规划课题《红水河流域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2006B50)
作者介绍:韦丽春(1965)女,壮族,广西宜州市人,河池学院体育系副主任,副教授
研究方向: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8032530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