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7年第3期
 
中小学体育教学需走出“污”区

2007/9/13 12:01:42 浏览次数 4265  

云南、麻栗坡县民族中学  晁恒 663600


    从毛泽东时代的发展体质,到后现代的素质教育,再到现代的体育与健康教育。政策在不断完善,教材质量在不断更新提高,可学生体质在不断“下滑”。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深思?
    青少年体质下降是一项需要治理的大工程,但是关键也要搞清楚“污染源”。 首先,学校体育的最终实施主体是教师,制定者多是教育主管部门。面对青少年体质下滑,全社会都非常的关注,中央一直对青少年的体质健康非常的关心。例如下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以“全国亿万青少年阳光体育”为抓手,加强和保证每天锻炼一小时,保质保量上好体育课。前不久,教育部发出了“集体锻炼一小时”的号令,此令一出,引起争议声一片。争论的焦点在于能否用文件的方式解决提高中小学生体质的任务,毕竟在基层学校这种运动式的锻炼模式很容易遭到“非暴力不合作”的抵制。但有一个事实必须面对,就是再好的种子,假如没有合适的土壤,也难以生根发芽,纵观各种政策也好,规定也好,多是教育有关部门的“一厢情愿”而矣!这些出发点是好的,但是目标的预设与实施的偏离是问题的关键。学校体育没有发发展好,学生体质“下滑”,核心在于体育教师没有真正把握好学校体育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是什么。现实中运动场地严重缺乏,学校体育活动时间的安排得不到重视,学习任务太重学生活动时间根本无法得到保证,教学内容单一,可用器材太少,学生没有兴趣活动等。所以,教育主管部门则要必须合理布局学校,严格按照班级学生招生;要把学校体育活动时间作为一项硬性指标来考核,坚强对校长的培训,提高校长的认识,主管部门不定期到学校进行明查暗访;根据体育法规去约束学校的课程设置。通过课间操的安排来增加学生活动时间。如果执行者没有真正的把握学校体育的本质是什么,而只是适时的搞一些新的花样,所谓的创新和赶潮流,国家的同样法规、政策在学校只是提在口上,挂在墙上,流于形式,只能使学校体育走上歧途或偏道。
    然而,我们的部分体育教师在观念上存在严重的“污”区,把学生的体质下降完全归罪于——“应试教育,文明社会的代价,文化课需要大量的时间,体育锻炼不能受伤”。过去,无论是教育部还是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都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也切中当前教育弊端,可在执行过程中往往变了味走了样,并没有达到理想效果。现实政策中“贯彻`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和健康水平;增加体育课,并保证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体育活动;继续减轻中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尊重学生的人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保证中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但看一看,其“分数第一”替代“健康第一”,“减负”只能是“减负得正”。学校体育存在的许多“污”区,不是体育教师们的愚昧无知和不学习的结果,而是他们不知如何去做应用,怎样去理清其中的学校体育和体育教师教学关键,学校体育到底干什么,思想上不够不清晰,如果教师在“大脑”不去“换血充氧”,而只是“孤军奋战”,其作用是微乎其微的。看来,要想真正改变学生体质,则要寻根刨地,未作“头疼医头,脚痛医脚”的庸医!要彻底清除思想中的各种“污”区。
    兵法云,“上下同欲者胜”。但凡政令,如果执行,一招就灵;如果不执行,一万招也等于零。那么,对学校体育执行者——体育教师则需要坚持和总结“三变”、“四则”、“五观”、“六化”的课程观念,即变“唯教材“为积极开发体育课程资源”;变“唯教师”为建立多元的体育学习共同体。在实际工作中遵循“体育教学的真实性原则、自觉锻炼、运动技术学习的连续和运动技术与兴趣练习的协调性原则。树立体育教学的“大体育、大课堂、大课型、大课件、大课间观”;实现课堂“民主化”、锻炼方式“多样化”、体育活动“服务化”、学生成长的“个性化”、教师业务“多能化”和器材发展的“均衡化”。在新课程下体育课堂教学的要关注学生的社会世界;充分考虑学生的体验和感悟;消除传统课堂教学中普遍存在着过分关注预设而忽视生成的现象,应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依据教学原理教师在课堂应扮演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引导者,学生闪光的发现者,向学生学习者五位一体的角色;广大体育教师要多动脑筋,在学校体育教学中尽量加入“快乐”的因素,积极探索学校体育的教学改革,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和体育竞赛,使学校同样具有鲜明的特色和吸引力,从时间、环境和氛围让学生更主动锻炼,更积极地投入到运动中去,开发更新的项目,保证运动的“原动力”,让他们带着兴趣投入到体育锻炼之中。这样才能真正意义上提高学生体质。此外,教育是有规律的,同样学校体育发展也是有规律的。如果不懂其中教育规律和教学的实际而按其个人的意志发展,不明确学校体育教学的使命,发展的愿景和育人目标是什么,只能使其远离其本质和教学规律。学校体育的发展需要多一些正确的方向和实际政策。这样,青少年才能提高体质。教育的发展需要其“灵魂”进化发展,如果学校体育发展活在形式中求发展,只在躯体上做文章,其效果可想而知,学生体质提高就只能是一句空话。
    由此说来,提高学生的体质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大工程,不是其需要职能部门的一些文件或一个命令解决问题,它更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学校领导和体育教师们要中小学的锻炼实至名归,解决应试教育体制下的思维定势,深刻领悟体育教育的规律,真正的弄清楚和掌握其精神实质。体育教师们不会因口号而乱“主义”而走“形式”,使得学校体育——走出“污”区!!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8965104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