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7年第3期
 
对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思考

2007/9/7 10:18:33 浏览次数 5950  

马力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体育系,安徽 淮北 235000

    摘要: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依据,应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符合现代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本文从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转型期体育教学目标定位、现行的教学目标需要发展和完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改革的构想等几方面进行论述,仅供高校体育教学同仁参考。
关键词:高校;体育;教学目标

1  前言
    普通高校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人们更多的对普通高校体育教育的育人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思考,对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从多层次、多角度加以研究和界定。教学目标对体育教学起到导向、调控和信息反馈作用,使教学目的明确化、培养学生能力具体化、对教学评价科学化,有助于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完成高校体育教育目的和任务。

2  制定体育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
    1999年6月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因此,体育教学目标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为培养高素质的人才发挥重要作用。国家教育部颁发的各级学校体育课程标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不同阶段特征,对各个水平阶段的体育教学明确了基本的水平目标,每个水平目标都包含了五个学习领域的目标,它是制定教学目标的根本性依据。用布卢姆的目标分类学理论来看,体育教学目标同时涉及了三个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和动作技能领域。因此,体育教学的目标应以掌握动作技能,学会锻炼方法为主,并与认知目标、情感目标构成有机结合的相互关联的目标体系。

3  转型期体育教学目标定位
    不同的历史时代及社会对培养人的要求不同,教学目标也不一样。我国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经历了从“技能”到“体质”到“健康”的演变过程,而未来信息时代“运用信息手段,强化身体发展,培养出来的人能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健康地生活和工作”。因此对体育课程目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体育运动成为学生自觉行为,健身强体成为学生的习惯,就像粮食、空气和水一样成为必需。
    目前我们的体育教育正处于转型期,信息时代的目标对转型期的学生来说有些太高,必须通过合理的教育才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体育素养。因此在体育教学中体育知识是“主食”,而思想教育、心理教育、审美教育是“副食”隐在其后,使学生过渡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方面健康地发展。
    当前教学目标定位“把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习领域分目标有机联系起来,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与健康教育过程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达到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为主要目标。”。

4  现行的教学目标需要发展和完善
    现行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和课程体系都是由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集中反映在国家教委1992年颁发的《全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该纲要明确提出体育教学的三大任务,也就是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主要内容如下:
     (1)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全面提高学生体能和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身心全面发展。
     (2)使学生掌握体育基本知识,建立正确的体育良好习惯。
     (3)培养大学生爱国主义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体育道德观,具有勇敢顽强,团结进取,开拓创新的精神。
    以上培养目标随着社会变化和教育的发展,体育观念的转变及体育功能的不断开发,大学生身心趋向多元化的需求以及高校教学条件的改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就突出显得滞后和不足,这就需要高校体育教育部门和从事体育教育的同仁认真思考并在观念和实践中做出鲜明的教学改革,综合起来原来制定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已不适应现代高等教育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1)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特色不鲜明,大学与中学体育教学目标无明显差异:从内容到形式上基本一致,均强调对“三基”教学的传授;(2)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仍是体质、三基、品德教育三大任务,仍将体质增强列为教学首要目标。显然,现行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结构与当今高校教育突出强调重视知识、能力、身心素质三大培养目标十分不和谐。迫切需要改革与创新。

5 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改革的构想
5.1 提出教学目标改革的依据
    (1)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 现代与未来社会,高等教育将担负着为社会培养新型合格人才的重任,培养全面适应21世纪所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素质高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高校体育教学目标制定要依据高校教育总目标,并要遵循体育学科特点和规律,突出对学生体育知识、体育能力、身心素质、人格品质的培养,使德、智、美育寓于体育教学之中,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为实现教育总目标服务,以培养社会所需要的现代人才。
    (2)要体现全民健身与终身体育的需要 如何加强知识分子体育基础树立终身体育意识在于学校体育,但关键在高校,高校体育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环,直接与社会相衔接。充分利用高校体育所具有的诸多优势,培养全民健身的组织者和指导者,为学生终身体育和全民健身服务是高校体育责无旁贷的任务和目标。因此抓好高校体育,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兴趣、习惯与能力,就能够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接轨,改变学生毕业体育终结的现象。可以说高校重视大学生终身体育基本素质的培养是21世纪高校体育所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
    (3)要满足大学生身心的需要 学生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体,体育与健康课程只有以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规律为依据,同时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学生学习、生活、锻炼的具体条件来制定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目标,这样的课程目标才是科学的、可行的。大学生对体育的身心需求成多元化和理性化趋势,现代大学生不仅关注健身强体,而且更注重体育健美、娱乐、休闲、交往、竞技和体育文化素质的提高。因此,高校体育的教学目标的构想和确立,应根据大学生的身心特点,满足大学生的身心需要出发
    (4)注意体育功能与教学目标的密切关系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特点和功能是制订体育教学目标的内部依据,目标的确立应该同体育功能密切相关。体育与健康课程的主要功能有健身功能、教育功能、体社会化功能、娱乐功能、竞技功能等,其中健身功能和教育功能是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本质功能。学校体育的许多功能,实质上就是目标的载体。只有建立在体育功能基础上的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才有其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可见在选择确立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时必须考虑体育功能与教学目标的关系及其对相关的功能开发和充分利用。
5.2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内容
    (1)运动参与目标    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念和终身体育的意识,培养良好的体育兴趣与习惯,提高大学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具备制定运动处方、个人锻炼计划和体育文化欣赏的能力。主要内容包括:体育哲学知识、体育社传会学知识、体育美学知识、体育心理学知识、体育卫生学知识、体育保健学知识、体育欣赏知识、体育锻炼能力、体育组织指导能力、体育欣赏能力等。
    (2)运动技能目标    体育技能就是从事体育实践具备的技术与能力。它是在对体育充分认识并学习掌握相关动作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的体育实践所获得的体育能力。也就是说是在对体育体验并产生兴趣从而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行为表现。这里体育技能是正确完成体育行为和达到目标的重要因素和条件。使大学生熟练掌握两项以上运动基本知识、技术和机能;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方法和常见的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身体健康目标    增强体质和增进健康的具体目标是全面发展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改善生理机能,强健体格,健美体型,增强对疾病的防御和抵抗能力,以及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使大学生掌握测试评价体质健康水平的基本知识;掌握发展身体素质和体能的知识和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具有健康的体魄。
    (4)心理健康目标    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克服心理障碍,培养自尊与自信和克服困难的坚强意志品质,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会通过体育活动调控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乐趣和成功感。全面发展大学生的人格品质主要包括:德育、智育、美育和育心的目标。
    (5)社会适应目标    培养良好的体育道德与情操,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竞争与合作、胜利与失败、成功与挫折。

6  结束语  
    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目标是现代学校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的体现,是体育教学的方向和前提,高校体育教学目标是实现高校体育教育目的和任务的重要依据。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应根据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符合现代体育教学的客观规律。教学目标对体育教学起到导向、调控和信息反馈作用,使教学目的明确化、培养学生能力具体化、对教学评价科学化,有助于全面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完成高校体育教育目的和任务。

参考文献:
[1] 赵  兴, 李北玉.关于高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思考[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3,21(4):8-10
[2] 宋会君.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思与整合[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1):104-106                      [3] 龚正伟.体育教学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4:20-25
[4] 李小春.高职院校体育教学目标的构建与实施[J].九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3,(4):45-46
[5] 蔡志强.对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健康课程改革的探讨[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04,22(4):40-42
[6] 于开峰,姜玉泽.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研究[J].潍坊学院学报,2003,3(6):113-114
[7] 陆作生,等.对我国体育教学目标人文性的思考[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157-159
[8] 柳克奇.我国学校体育课程教学目标体系的构建[J].体育学刊,2004,11(2):93-95
[9] 张建滨,等.社会转型期的体育教学课程改革设计[J].体育与科学,2003,24(5):79-80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452572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