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7年第3期
 
广东省高等学校体育改革的实践与理论探讨

2007/9/13 9:42:50 浏览次数 4011  

邵义强1,曹永强2  韶关学院体育学院,广东韶关,512005; 东莞理工学院体育系,广东东莞,523808)

摘要:采用问卷调查,数理统计等研究方法,对广东省高等学校体育的现状(即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群体活动、体育场馆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选项课已成为主流,教学内容以传统运动项目为主;重视办高水平运动队并坚持常年训练;课外体育活动已形成以学生负责为主的局面,体育协会与俱乐部是较普遍的组织形式;各高校普遍缺乏体育场馆。
关键词:高等学校  体育改革  实践  理论

1  研究目的
    广东省地处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20多年来经济持续强劲增长,高等教育无论是数量的扩张或质量的提升都进入了有史以来的最佳时期。体育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随历史的潮流而发展,获得了良好的机遇,但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广东高等学校体育改革的实践与理论一直处于我国的前列,创造了耀眼的辉煌。当前,我国经济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由珠江三角洲一枝独秀呈现为多区域共同快速前进,高等教育乃至体育的形势亦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了继续保持广东省高等学校体育的领先地位,对广东省高等学校体育的实践与理论作一番全面、深刻的审视,以期建立起先进的理论体系和探索出正确的实践方向,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

2  研究对象及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为广东省内国家教育部承认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含教育部直属、省属、市属、民办的本专科院校),研究内容为教学训练、群体、场地,等等。

3  研究方法
    采用问卷法调查教学、训练、群体状况,回收有效问卷49份,其中本科高校18份,专科高校31份;采用表格填写法调查场地状况,回收有效表格60份,其中部属高校5份,省属本科高校20份,省属专科高校7份,市属高校26份,民办高校2份。采用统计法处理数据,采用面谈法和专家会议法收集改革建议,参考发达国家与外省的成功经验提出改革方案。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4.1  体育教学的基本状况
4.1.1  上课年限  100%的本科高校要求学生必修2年体育课。专科高校开设体育必修课的状
况是:1年的占61.3%,1.5年占的9.7%,2年的占19.4%,2.5年的占3.2%,3年的占6.4%。
4.1.2  体育课的形式  本科高校有11.1%采用第一学期普修课,其余学期选项课;27.8%一年级普修课,其余学期选项课;61.1%全部选项课。专科高校有19.4%采用第一学期普修课,其余学期选项课;32.2%一年级普修课,其余学期选项课;9.7%全部采用选项课;38.7%全部普修课。
4.1.3  考试内容  有94.4%的本科高校既考身体素质又考专项,5.6%的高校以考技术、战术为主。3.2%专科高校只考身体素质、不考专项,3.2%只考专项不考身体素质,93.6%既考身体素质又考专项。
4.1.4  高年级开设体育课  有41.2%的本科高校和12.9%的专科高校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开体育选修课。
4.1.5  体育教师的工作量或酬金和其他专业教师的比较  本科高校:系数相同的占61.1%,系数为0.9的占5.6%,0.8的占27.7%,0.7的占5.6%。专科高校:系数相同的占64.6%,系数为0.9的占6.4%,0.8的占22.6%,1.1的占3.2%,1.2的占3.2%。
4.1.6   学生选择任课教师、专项、上课时间、考试科目  本科高校:16.7%的高校由学生任选教师,83.3%的高校由体育部安排;100%的高校任选专项;5.6%的高校由学生任选上课时间,94.4%的高校由体育部安排;11.1%的高校由学生任选考试科目,88.9%的高校由体育部安排。专科高校:3.2%的高校由学生任选教师,96.8%的高校由体育部安排;16.1%的高校由学生任选专项,83.9%的高校由体育部安排;3.2%的高校由学生任选上课时间,96.8%的高校由体育部安排;无一所高校允许学生任选考试科目。
4.1.7  上网选课和选教师  高校已利用电脑上网选择上课专项和教师的分别占27.8%和11.1%,专科高校分别占6.4%和0。
4.1.8  教学内容  83.3%的本科高校体育课的内容为传统体育项目,16.7%的高校除开设传统项目外,还开设钓鱼、舞蹈、桌球、瑜珈、高尔夫等项目;专科高校分别占93.6%和6.4%。
4.1.9  教学工作量  本科高校:体育教师每学期规定必须完成的教学工作量为100个课时的占5.6%,110个课时的占5.6%,120个课时的占16.7%,121个课时以上的占72.1%,最高的达到240个课时。专科高校:100个课时的占9.7%,120个课时的占22.6%,121个课时以上的占67.7%,最高的达到288课时。
    以上结果反映:广东省本科高校100%设2年以上体育必修课,专科高校则以1年为主。本科高校全部采用选项课的占多数,专科高校各种上课形式均占有相当比例。本、专科高校考试内容高度一致,既考专项又考身体素质的高校占93.6%以上。本、专科高校对三年级以上开设体育课的比例均未达50%。广东省本、专科高校体育教师的工作量系数为1以上的超过60%。本科院校除在专项选择上给学生较大的自由度外,在选择教师、上课时间、考试科目等方面学生只获得很小的自由度,专科高校的学生则基本上由体育部统一安排。本、专科高校目前利用网络选课和选教师的尚属少数。本科高校的教学内容均以传统体育项目为主,但已有一定比例的高校开设了钓鱼、舞蹈、桌球、瑜珈、高尔夫等新兴项目;专科高校则很少开设新兴项目。本、专科高校体育教师每学期需完成的教学工作量在121课时以上的占绝大多数。
4.2  运动训练的基本状况
4.2.1  运动员训练补助  本科高校平时训练给运动员每次训练的补助为:5元的占75%,10元的占8.3%,15元的占16.7%;专科高校:5元的占77.4%,10元的占9.7%,15元的占3.2%,5元以下的占9.7%。
4.2.2  招收体育尖子  本科高校已招收体育尖子的占66.7%,专科高校占9.7%。
4.2.3  开展训练情况  本科高校常年开展运动训练的占50%,专科高校占6.4%。本科院校有比赛才于赛前进行训练的占50%,专科高校占93.6%。
4.2.4  教练员训练补助  本科高校给校队教练每次指导训练的报酬为:15元以下的占44.4%,16-20元的占11.1%,21-25元的占16.7%,26-30元的占16.1%,30元以上的占16.7%。专科高校:15元以下的占41.9%,16-20元的占19.4%,21-25元的占12.9%,26-30元的占16.1%,30元以上的占9.7%。
    结果反映,各高校给运动员每次训练的补助多数为5元,已有约2/3本科高校招收体育尖子,运动队常年训练的达到50%以上,专科高校相比差距较大。本、专科高校给予教练员每次训练报酬在15元以上的占较大比例。
4. 3  群体活动的基本状况
4.3.1  群体主管部门  除学校(体育部)组织的群体活动(比赛)外,本科高校学生群体的管理部门是:由学生负责的占50%,由体育教师负责的占33.3%,由学生会、团委或各系负责的占16.7%;专科高校:学生负责的占64.5%,体育教师负责的占6.4%,学生会、团委或各系负责的占29.1%。
4.3.2  体育教师开展群体活动的待遇  本科高校:计入教学工作量的占33.3%,不计入教学工作量但另给报酬的占27.8%,不计教学工作量也不给报酬的占38.9%;专科高校:计入教学工作量的占12.9%,不计教学工作量但另给报酬的占9.0%,不计教学工作量也不给报酬的占58.1%。
4. 3. 3  学生群众性体育组织的形式  本科高校:72.2%以体育协会为主,27.8%以体育俱乐部为主;专科高校:无组织的占6.4%,以体育协会为主的占67.7%,以体育俱乐部为主的占6.4%,以学生会或团委的体育部为主的占19.5%。
4. 3. 4  高年级学生体质状况  三年级以上学生的体质和一二年级比较,本科高校:11.1%提高,27.8%差不多,44.4%下降,16.7%未作统计和比较;专科高校:19.4%提高,29.0%差不多,22.6%下降,29.0%未作统计和比较。
4. 3. 5  早操锻炼  本科高校:16.7%统一做早操,16.7%规定学生每周自主锻炼若干次,49.9%鼓励学生自主锻炼,16.7%给予学生完全自由;专科高校:22.6%统一做早操,19.4%规定学生每周自主锻炼若干次,41.9%鼓励学生自主锻炼,16.1%给予学生完全自由。
4.3.6  课外体育锻炼  本科高校:要求学生第天锻炼1小时的高校占61.1%,无要求的占38.9%,在有要求的高校中对学生作登记和考核的占18.2%,81.8%无登记考核;专科高校:要求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占48.4%,无要求的占51.6%,在有要求的高校中对学生作登记和考核的只占6.4%,93.6%无登记和考核。
    研究结果反映,本、专科高校的课外体育活动已转变为以学生负责为主,教师为辅;教师开展课外体育活动大部分获得报酬,但也有1/3以上的高校不给报酬。体育协会是本、专科高校学生群众性体育组织的普遍形式,体育俱乐部也占有较大的比例。本科高校高年级学生和一二年级相比体质下降的占较大比例,专科高校高年级学生体质下降的比例较低,原因可能是专科学制较短,下降效应不明显。本、专科高校鼓励学生自主做早操的比例较高,要求学生每天锻炼1小时的比例较高,但做登记和考核的比例却较低。
4.4  体育场馆的基本状况
    从下表可见,广东虽是我国经济发达大省,但高校体育场馆的现状不容乐观,九大场馆指标无一达到国家教育部教体司[1992]21号文件规定的标准,其中达标率最高的是田径场,仅为61.0%,而达标率最低的风雨操场只有20.2%。
5  广东省高校体育改革方案的理论探讨
5.1  体育教学改革方案的设想  教学改革是我省高校体育的首要任务,其中最重要的是体育课的开设方案。根据国家教育部的有关文件精神,结合各高校长期实践的经验教训,可把教育部所规定必须完成的必修学时均匀分配到各个学期中去(最后一个学期除外)。如四年制本科第一到第七学期安排20个课时,每学期必须考试以取得相应的学分。低年级课程应以增强学生体质和注重素质教育为主,高年级选修课可补充休闲、娱乐体育项目并完善全面素质教育内容。在选择运动项目、任课教师、上课时间、考试科目等方面,应尽量给予学生自主权,这样可以培养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兴趣并使之发展为积极性。积极性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必要前提,而培养学生拥有终身体育的观念和习惯,则是大学体育的首要目标。这个方案可保证学生在大学期间拥有坚持锻炼的条件和能力,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体质健康水平切实得到提高,扭转当前高年级学生体质下降的局面。
    在教学内容方面,近年来已有部分高校引进了一些新兴的运动项目,如钓鱼、桌球、高尔夫等。对这些项目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肯定或否定,各高校应根据本校的实际条件并结合学生的需求,如确实需要开设这些项目,应适当穿插身体训练的内容,保证学生获得足够的运动量和促进学生身体的全面发展,切不可为了标新立异而追赶时尚。实践证明,传统运动项目如田径、篮、排、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体操等对增强学生体质、发展学生的心理素质成效卓著,也深受学生的喜爱,且这些项目在各高校场地齐备、器材充足,应普遍开展。
5.2  运动训练改革方案的设想  从国家教育部于1986年4月17日颁发《全国培养高水平学生运动员试点学校申报审批暂行办法》以来,我省高校运动训练成就辉煌,先后获得了2000年第六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金牌总数第一,总分第一,2004年第七届全国大学生运动会总分第一。当前,我省举办高水平运动队的高校已达22所,招收体育尖子的本科高校已高达66.7%。但是从调查研究中我们也发现了不少问题。因此,应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改革:
5.2.1  要改革训练体制。我省现在还保留着专业运动队,一流运动员绝大部分出自专业队,但是由于招生就业的问题难以解决,这种体制已难以为继,而同时高校办高水平运动队却欣欣向荣,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证明了这一机制的光明前途。因此我省应逐渐把专业运动队的功能转移到高校来,在人力、物力、财力等方面给予大力扶持,改变以往高校办运动队独力难支,经费不足的局面。
5.2.2  优化高校运动队的内部管理。根据运动员文化基础普遍较差的特点,把运动员集中在一至三个专业学习,以便安排老师补习,有体育系的优先安排到体育专业。要聘任高水平的教练员,专职与兼职相结合,本校没有适宜人选的,可对外公开招聘。为运动员提供充足的训练条件、良好的营养、必要的休息和康复保健条件,这一点目前和专业运动队相比是最欠缺的。
5.2.3  鼓励社会力量办高校高水平运动队。高水平运动队是一个品牌,可以为经营者带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校可把高水平运动队作为一个经营项目,面向社会吸引集团、公司、基金会、校友会的投资,充足经费是办好高水平运动队的物质保障。
5. 3  课外体育活动改革方案的设想  课外体育活动管理历来是我国高校体育管理中的薄弱环节。虽然国家教育部和高校几十年来先后颁布了许多文件要求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锻炼,但从前面我们列举的数据来看,由于管理措施远未到位,成效并不理想。根据我们的调查,三年级以上学生的体质和一、二年级比较,本科高校下降的占44.4%,说明本科高年级在停上体育课后,很多学生已不再进行锻炼。
    我省高校通常在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每周一次(二节)。和体育课相比,课外体育活动是每天进行的,因此对于增强学生体质、培养终身体育观念、掌握终身体育的技术技能,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搞好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管理,是高校体育管理改革的重中之重。
    首先,各校应成立一个课外体育活动管理机构,制订明确的管理条例并有相应的管理措施,具体执行的职责落实到体育部。其次,切实推动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广泛开展,吸引大学生走向操场、走进大自然走到阳光下,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向学生明确提出“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健康第一”理念,营造群众性体育锻炼的风气,并依靠体育协会和俱乐部严格执行考勤考核制度,并采取相应的奖惩措施。第三,各校应切实贯彻国家教育部1992年12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为本校开展体育活动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第四,以学生为主体,以体育教师为指导,成立单项体育协会和俱乐部,经常性地开展各种学生欢迎的体育活动,如讲座、研讨会、裁判员学习班、比赛、班际系际交流等等。要求学生必须参加一个体育组织,逐步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并促使兴趣发展为终身体育的观念和能力。
5. 4  场馆建设改革方案的设想  近年来广东省各类高校的办学规模快速扩大,而体育场馆的建设则相对滞后,随着扩大招生的继续,体育场馆的达标率有可能还会继续降低。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宜采取以下措施:
    一是政府加大投资力度并加强监控。对于公办高校,政府应拨出专款建设高校的体育场馆,建设规模应事先作好规划,与招生规模及学校的发展目标相匹配,要具备前瞻性和适当的超前性。
    二是树立正确的观念并予以落实。高校体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重要手段,而体育场馆则是开展高校体育必不可少的硬件,因此,体育场馆建设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应把其与教学楼、饭堂、图书馆、实验室同等对待,高校领导应正确认识这一点,安排经费,予以落实。
    三是发挥社会力量,扩大资源。在当前各高校经费普遍不足的情况下,可利用校友、基金会、赞助等社会资源修建体育场馆,这些场馆可给捐资者冠名,如“英东体育中心 ”、“雷为有网球场”等。甚至可以引进校外资金修建体育场馆后适当收费回报给投资者,这一点对资金严重不足的高校和民办高校尤其重要。

参考文献
[1]风笑天•现代社会调查方法•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1.12
[2]邹豪等•面向21世纪中国学校体育•辽宁: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8
[3][1992]14号文件•国家教育部教体司

作者简介:邵义强(1955--),男,天津人,韶关学院体育学院副院长副教授,主要从事高校体育教学及训练研究。
作者简介:曹永强(1956--),男,广西人,东莞理工学院体育系主任、教授,主要从事高校体育教学及训练研究。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292303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