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7年第3期
 
仫佬族“竹球”传统项目的社会特征与文化价值

2007/9/13 10:01:15 浏览次数 6560  

 文 展  河池学院 体育系,广西 宜州  546300

[摘要]“竹球”是仫佬族特有的一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来源于生产生活中,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有很好的锻炼价值和娱乐功能。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该活动没有得到挖掘与发展。本文从其社会特征和文化价值进行阐述,旨在提高人们对这项传统体育活动的功能和意义的认识。
[关键词]仫佬族;民间传统体育;社会特征;文化价值

前言
    仫佬族是个有悠久历史的民族,其先民为岭南越系族群之一,唐宋时期统称为“僚人”,明代田汝城《炎微纪闻》卷4有“狄佬”一称,“狄佬”即“仫佬”的译音异写字。广西仫佬族人口有13万多人,其中12万6千多人聚居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境内,其余则散居于宜州、柳城、忻城等县,形成大聚居小分散的分布特点[1]。该民族在特定的环境区域和特定的社会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民族体育文化,并融入在整个民族的生产生活当中。“竹球” 又称“蔑球”,是仫佬族特有的一项民间传统体育活动,自清朝初年到现今,约有三百多年的历史,其能流传久远的历史特征,说明它是一项有极强生命力,深受仫佬族人民喜爱的活动方式。曾参加1998年在广西贵港举行的广西第九届民族运动会上获表演项目一等奖,参加1999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第六届民族运动会上获表演项目一等奖。从社会特征和文化价值对竹球活动进行探讨,为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充实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研究尽一份责任。

1“竹球”的社会特征
1.1地域特征
    1983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全国唯一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南麓,全县总面积2618平方公里,处回归线附近偏北低纬度地区,属中来热带季风气候地区,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特别适宜竹子的生长,而仫佬族人民在长年与竹子的交往生活中,造就了灵巧的双手,高超的竹编工艺,尤其是手工竹桌的编织工艺。民间制作的竹桌罩结实硬朗,疏而不漏,以其笼罩的饭菜,因通风透气而不馊,因筛孔细密而防虫,是别致而理想的厨具之一。因它的外形似半个球形,于是工匠们索性将两个半球缩小后对口合二为一,形成了“竹球”,专供人们在传统节日依饭节中进行比赛。竹球与仫佬族竹编艺术的联系印证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与其居住的地域和民族之间的艺术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
1.2历史特征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对信仰寄托的方式就是以各种各样的活动进行表达。仫佬族是一个神灵崇拜的民族,基本每个月都有节日,举行活动供奉自己崇拜的神灵,如土地神、婆王女神、真武神、白马娘娘等许多存于他们虚幻中的意识寄托,祈求风调雨顺,生活幸福。其中以依饭节最为隆重,依饭节又名喜乐愿,是仫佬族特有的节日。依饭节的来源,众说不一,龙岸乡三灵村仫佬族聚居的马寨屯群众说,为纪念仫佬先民——“依饭公爷”从外地迁来罗城开基立业而兴办的;珠江村仫佬族聚居的石朝屯群众说,据传是先祖犯罪坐牢,受尽折磨,生命垂危,幸得姓梁姓吴的两位监人的同情而暗中把他放出。当时半夜天黑,伸手不见五指,道路崎岖,不易速行,时刻有被发觉抓获的危险。在这紧要关头,途中忽得一位年轻美貌、心地善良的女子牵来一匹白马接他,使他化险为夷,后代人为纪念这些恩人,就把那监管的梁吴二人敬为帝王,把白马姑娘敬为神仙,每逢年节均供奉,并于每年立冬时,举行隆重的祭祀活动;四把、东门两乡仫佬族说,依饭节是为了祈神驱邪、保安集福,祝愿人畜兴旺,庆贺五谷丰登而开展的祈贺活动[2]。
    每逢丑、辰、未、戌、(有的村是卯、未、亥)之年,于立冬后“吉日”举行,多数村是三年举行一次,有的是四年举行一次。节日仪式,一般经过起坛、请圣、点牲、劝圣、唱牛歌、合兵、送圣等七个程序[2]。举行这样的节日庆典活动,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更需要一个组织者和领导者,竹球运动由此产生,成为依饭节中一项主要的活动。开始是家族成员以比赛的方式进行争抢,评出最后的优胜者,被拥推为下一届依饭节的主持人和操办人,同时成为族中的首领,处理族中的事务,发展至今成为节日中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娱乐的活动。
1.3活动特征
    竹球活动比赛的形式表现出了其特有的民族韵味,不仅有浓郁的民俗特色和生活沉淀,还具有一定的时代精神和风格[3],体现出仫佬族人民团结和睦、同心协力、聪明智慧、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寄托着仫佬族人民对未来美满幸福生活的执著追求。
    竹球活动的场地和器材要求都不高,用两个竹罩倒放在两个颠倒的竹餐桌上为“篮”,分别置于有一定距离的平地上,参赛队员不分男女老少,只要人数相等,即可分组对抗,用竹球投篮,投中一次计一分,约定的时间到,比赛结束,得分多者为胜,这是竹球运动最初的比赛方式。现今的竹球比赛是用长约3米的红绸带将双方运动员对应系成组,双方在绸带的牵拉中对抗地走、跑、拉、抢、传、投,并规定不能用手或脚接触对方队员身上任何部位,只能拉扯绸带抑制住对方的行动,可算作是一项没有身体接触的球类运动。

2“竹球”活动的文化价值
2.1维系本民族团结与和谐发展的亲和价值
    竹球作为仫佬民族传统体育中的一项内容,它的产生和发展是与民族的传统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并在民族的生活中占有较为重要的位置。仫佬族是一个传统社会的农耕民族,在本民族内部个体之间的生产和经济活动中,相互依赖程度不高,彼此的联系并不密切,在这一特定条件下,要将一个分散的个体融合成一个整合的群体,就需要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习俗与紧密的关系网来构建,从而维护本民族的团结和统一[4]。依饭节正是这一构建网络中的主要标志之一,而竹球活动是这一标志中重要的表达方式。比赛中的优胜者成为族中的权威,处理族中的大小事务,维系本民族的团结和统一。在活动中,大家共同参与,共同娱乐,促进了参与者之间的协调配合,增进人们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发展了个体与个体,小群体与集体的亲和力,凝聚力,从而加强本民族的持续与和谐发展。
2.2体现整体配合和个人能力的竞技价值
    竹球活动是一项相互牵制,进攻与防守的活动,体现出整体配合,个人力量,用一根绸带将进攻者与防守者连在一起,你进我退,你退我进,相互抑制,提高了比赛的难度,民族特色犹为明显。竹球运动必须首先克服对手对自己的抑制力,才能更好的去完成进攻,相互的对抗中,一场比赛下来,其运动强度与运动负荷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比赛的胜负,是以投中篮得分的多少为定,为了比赛的胜利,运动员就必须付出很多的汗水,达到了竞技体育的要求。
2.3利于发展和充满情趣的健身娱乐价值
    人们在参加娱乐身心的运动中,承受着不同程度的生理负荷和精神负荷,由此达到了身心的双重锻炼,并满足且持续追求此项运动的健身价值和功效,从而形成终身锻炼的良好习惯。参加一场竹球比赛,运动员要在对抗中完成,需要力量、灵敏、快捷的素质做保证,从而促进了人体的神经系 统、运动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功能,增强人体的健康。在比赛中,运动员在与同伴的真诚合作以及自我的表现中,积极地体验满足、自信、热情、愉快和兴奋等情绪,并在与对手的公平竞争中,承认能力差异,学会接受不同观点,易于形成宽容与胸襟开阔的人生态度,从而促进了运动员的心理健康。竹球比赛可以在同性之间进行竞争,也可以在异性之间进行搭配比赛,增添了很大的趣味性与娱乐性,参与者是在快乐中完成比赛,旁观者享受到乐趣,共同收获笑声,所以深受仫佬族民众的喜爱。
2.4促进社会体育和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由于历史原因和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较低,我国体育场地和体育器材的欠缺,严重制约了我国社会体育的发展,中国广大农村的不足情况就更为严重,此时,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健身性和趣味性都较强的体育手段更受到欢迎,借助这些体育手段在更大范围内促进我国城乡社会体育的发展[5]。而竹球活动就具有这种明显的特征,随着人们对健康观念的转变,竹球活动已成为仫佬族人民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自娱和娱人的主要形式,更是仫佬人民思想内涵和情感的重要体现。对之进行有效的挖掘和整理,制定更符合现代社会要求的竞赛规则进行着力推广,使其在推进我国阶段社会体育的发展中充分显示其价值。
2.5促进学校体育发展,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资源内容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我国文化的珍贵资源,但其流传的局限性制约了它的发展,为此,国家大力提倡将其引入到学校体育中,给予它滋生、发展的土壤和空间,既保护了民族财产,又为学校体育增添了新的内容。根据竹球活动的特点,其具有极大的可变性和再创造的空间,在多年形成的技术原则的指导下,还可以再创编出各种各样新的玩法,使其活动内容更为丰富。充分利用竹球活动的健身娱乐价值,将其引入到学校体育教学中,依据其特色,进行适合学校体育课的修改与创新,使其成为趣味性、游戏性与技能类的运动项目,合理、科学、艺术性的搭配让学生感觉趣味盎然,采用激励性的教学方法,促进学生更努力地学习、更好的发展,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乐趣与锻炼的愉悦[6],从而促使他们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为终身参与体育活动打下基础,培养终身锻炼身体的能力。并由地方教育局定期举行比赛,让仫佬族这一传统体育活动活跃在校园中,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课程资源的内容。
2.6促进地方旅游业的发展,提升仫佬族传统体育文化影响
    仫佬族是我国的一个稀少民族,居住地域有着资源丰富的山水风光和独特的人文景观,对旅游者是一个充满想象的地方,在现今旅游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单单观赏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的旅游已不是旅游者们的意愿,而更愿意参加以健身、娱乐、探奇的参与旅游。竹球活动以民族的独特性,原生性、健身娱乐性符合了现代旅游者的心理,其将体育活动的“动”与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静”有机地完善结合起来,扩大了旅游的空间,增加了旅游的吸引力[7]。通过旅游业飞速发展的平台,要深入挖掘仫佬族打竹球活动等民族体育特色旅游资源,突出区域性特点,注重与民族生态旅游、民族节庆相结合,与时俱进,打造仫佬族文化品牌,做强做大仫佬族的旅游事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

结束语
    竹球活动产生于仫佬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中,寄托于民族的神灵崇拜、宗教信仰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并成为该民族民俗内容的一部分。随着历史的进程和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在发生着变化,但其独特的民族特征、特有的存在方式,仍然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笔珍贵的财富。每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去保护和发扬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涵,更要努力去挖掘、整理现今还没表现出的民族传统体育,增添我国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的内容。


参考文献:
[1] 李干芬   仫佬族传统节日文化[M] 广西民族研究1994,4:77——84
[2]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志编纂委员会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志[M] 广西人民出版社1993,11:88
[3] 徐国忠  安塞腰鼓的社会特征与功能价值研究[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6,4;61——62
[4] 罗湘林   对一个村落体育的考察与分析[M] 体育科学 2006,4:86—95
[5] 冯胜刚   黔东北土家族“金钱杆”的价值[J]  体育学刊2006,13,3:63——66
[6] 张树军  落实“2+1项目”的认识与思考[J]  体育教学2005,1;11
[7]王雁玲  关于中国体育旅游现状与前景的思考[J] 中国体育科学学报2002,7;1——4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21720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