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7年第4期
 
浙中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开发与发展机遇

2007/10/8 11:26:05 浏览次数 4706  

卢佩霞  金华职业技术学院   浙江金华   321017


摘要:体育旅游是一个新兴的旅游项目。目前我国除个别地区外,体育旅游基本上还是未被开发或刚刚起步的产业。本文通过对浙中地区旅游相关问题的调查分析,肯定了体育旅游的潜在商机,提出开发对策,旨在推动21世纪浙中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使其成为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点。
关键词:浙中地区;体育旅游;对策
   

    浙中地区,即金华地区,地处长三角经济圈的南翼,东北通沪杭、西南贯赣闽、西北连皖、东南接丽台温一直延伸至东海岸,是东南沿海开放城市的扇形腹地及长三角经济区与内陆腹地的结合部。地形以丘陵和盆地为主,中部为河流、两边为平原和低丘,向外分别是低丘、低山过渡带及低中山区域,森林覆盖率达57.60%。金华古称婺州,始建于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这里文化昌盛、民风淳朴,素有“江南小邹鲁”的美誉。2001年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现辖婺城区、金东区、义乌、永康、东阳、兰溪、武义、浦江、磐安等九县市,辖区总面积1.0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0万。
    浙中地区是我省的半壁江山,境内风光旖旎、风景秀丽,资源丰富。但在全国体育旅游发展地图中,却呈现极度低糜的现象。当体育旅游经济逐步成为长三角、珠三角提升区域竞争力的重要手段时,浙中地区体育旅游经济提升的路径在哪里?近年来,随着金华市委、市府“把金华建设成为浙江中部的中心城市”的战略目标以及“建设大交通、促进大流通、发展大产业、建设大金华”战略思想的确立,如何进一步开发金华地区的体育旅游资源,加快经济发展的步伐,成为了当前较为迫切的一个任务。本研究从浙中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分析入手,阐述了开发浙中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良好机遇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有助于从战略高度为这一地区开展体育旅游提供保障。

1  浙中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现状及开发前景
1.1 浙中地区自然体育旅游资源
    浙中地区界于东经119’14’-120’46’30’,北纬28’32-29’41,属亚热带季风季候。年平均气温17’,年降水量1400mm左右,无霜期250多d,气候温暖湿润、四季分明。境内山川秀美、河渠纵横、塘库横布、风光旖旎,生态环境良好。由于地处地质断陷盆地,地区的地形地貌条件优越,种类齐全,自然景观丰富多彩。据初步统计,浙中地区共有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分别是金华双龙洞、浦江仙华山;省级风景名胜区4个:永康方岩、兰溪六洞山、武义龙潭—大莱口等;市区风景名胜区6个:金华大佛寺、九峰山、兰溪白露山、浦江郑义门—玄麓山、马岭、永康五指岩。此外,还拥有县市级风景区有150多处。在众多的旅游风景名胜中,三大特色构筑了浙中地区体育旅游自然资源的主体:
1.1.1 山体体育旅游资源别具一格
    浙中地区的山,没有泰山的巍峨,没有黄山的秀美,没有华山的峻峭,却有其独有的风格屹立在大江南北,以其优美的身姿向人们展示它的风采。其中,有“郡制之祖山”之称的北山;享有“浙中第一山”美誉的永康方岩;古称“大地间秀绝之区”的浦江仙华山;以及凭借“峭壁悬崖、飞瀑流泉”而蜚声中外的东阳三都—屏岩。
1.1.2 水体体育旅游资源风景别致
    浙中地区位于三江口区域,义乌江和武义江在金华市区交汇处形成三江口,为市区增添了一道独特的风景。优越的地理位置,不仅使这里风光无限,而且也吸引了无数的游人在此驻足停留。河的两岸集中了许多著名的旅游休闲景点,如金龙湾公园、婺州公园、黄宾虹公园、樱花公园等。
1.1.3 洞穴体育旅游资源巧夺天工
    由于喜马拉雅山运动,在中生代盆地的边缘,继承老的构造线,发生断块差异运动,使河湖塘为主的富含钙质的、强氧化红色间灰色的白垩系的馆头组、朝川组、方岩组、赖家组的地层在盆地边缘块体上升,形成一系列的断层崖壁和断块山体。再经过后期地貌演化的剥蚀、侵蚀和崩塌,形成众多的假喀斯特洞穴,它们和石峰、岩柱、石笋、天生桥、陡壁岩崖瀑布、一线天等丹霞地貌一起,成为浙江重要的自然风景资源。如“一水穿开岩底石、片搓引入洞中天”的双龙洞、“一瀑垂空下、洞中冰雪飞”的冰壶洞和“洞落千寻通地豚,光芒一线透天门”的朝真洞,拥有千米地下长河的兰溪六洞山,以“山秀水幽石奇”的武义龙潭郭洞、九峰寺的九峰洞,浦江官岩的通海洞、龙口洞等。
    浙中地区南北有两山,中间有三江六岸和错落有致的湖塘,还有巧夺天工、美不胜收的洞穴,为浙中地区体育旅游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空间。
1.2 浙中地区人文体育旅游资源
1.2.1文化胜景无数
    浙江中部地区城市群历史悠久、民族文化底蕴深厚。历代以来,不仅诗词戏曲,辈出杰作;而且文章书画,代有名家。如骆宾王、张志和、吕祖谦、陈亮、宗泽、朱丹溪、宋濂、李渔、陈望道、冯雪峰、邵飘萍、艾青、吴晗、严济慈等。其灿烂的文化背景丰富了浙中城市的内涵,也构筑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胜景。举其重要者而言,有中国南方三个典型元代木结构建筑之一的天宁寺和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太平天国侍王府、八咏楼、金华府城隍庙、东阳卢宅、兰溪诸葛亮后裔聚居地——诸葛八卦村、“江南第一家”中国家庭文化重要遗址浦江郑义门;此外还有双龙黄大仙祖宫,目前,双龙黄大仙祖宫主体延伸到金华赤松宫、兰溪市黄湓村故里乃至义乌市丹溪原籍等景点(区),已逐渐形成一条串联起许多山水、景观、遗址,独具一格的道教文化圣地。为浙中地区开展体育旅游文化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1.2.2民俗风情绚烂多姿
    在浙中地区,金华具有悠久的苗木花卉栽培历史和娴熟高超的技艺,其中,茶花栽培更是名扬四海。在竹马建成了金华国际茶花园,形成了以苗木栽培和技艺为特色、以国际茶花园为中心、以花卉园艺为主题的、集花卉观赏和花卉生产为重要功能的主题休闲公园。此外,还有带有浓郁乡村特色的金华斗牛,被称为“东方一绝”, 有颇具地方特色的——金华婺剧、金华道情等。人文氛围的浓郁与体育旅游环境的和谐,为该区域开展体育旅游奠定了良好基础。
2 开发浙中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良好机遇与存在的问题
2.1开发浙中地区体育旅游资源的良好机遇
2.1.1 便捷的交通网络构筑了浙中城市群的框架
    浙赣铁路、金温铁路和金千铁路在这里横亘交汇,杭金衢、金丽温和甬金高速公路在这里纵横交错。目前,一个以金华市区为核心,以义乌、东阳、永康、兰溪为紧密层的浙中城市“半小时交通圈”已形成。义乌民航机场对北京、上海、广州等大中城市航线的开通,为吸纳经济发达城市的资源创造了条件。此外,杭州湾跨海大桥的建成,将为金华接轨上海,融入长三角城市经济圈开辟了第二通道。随着“十一五”计划的实施,浙中城市群发展框架以及城市功能将不断完善,城市品位将明显提升。
2.1.2 浙中地区各类市场活跃、经济潜力巨大
    近些年,浙中地区经济发展逐步加快步伐,各类市场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如义乌中国小商品城、金华市区化纤布市场、永康中国科技五金城、东阳横店影视拍摄基地、药材市场、磐安香菇市场、浦江书画市场、水晶市场。另外东阳中国横店集团投资数亿元建造的浙中农民兄弟旅游度假区,相继建成了度假村、娱乐村等,这些旅游景观与横店所开拓构建的集团性农民企业、规划并开始建造的具有跨世纪特征的横店农民城镇组成一体,典型地展示着当代中国农民这一庞大群体的生存现状与精神风貌,文化内涵丰厚,观光潜力殊不可估。
2.1.3 浙中体育旅游容量和成本分析
    旅游容量,又称旅游承载能力。是指某一旅游空间内,在某一时段内所容纳的合理的游人数量。分析其目的有两个:一是在旅游地的规划管理中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以保护旅游地的环境免遭破坏;二是作为一种管理工具来使用,在客观上保证旅游者的游览质量。浙中地区是交通枢纽,公路、铁路、高速、航空等交通方便,有政府的支持,有优秀旅游城市做后盾,保证给旅游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提高游览质量是没有问题的。
    旅游成本是指从客源地到体育旅游全过程的进入难易程度,它包括旅游者进入旅游地所付的时间和费用。这是体育旅游资源开发极为重要的条件,它涉及地区经济投入的整体规划和旅游者的旅游成本。浙中地区交通便捷,物价稳定,旅游资源丰富,旅游成本相对较低,开发消费者能承受的体育旅游是有潜力的。
2.2开发浙中地区体育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
2.2.1  旅游风景点存在散、小、弱的问题
    金华虽然说旅游资源丰富,但真要从中找出几个上规模、品牌响的景点确非易事。有的景点一两个小时就能游毕,单靠门票收入只能守守摊子,根本无法做大。从游客数量上来看,金华仍然靠金华双龙洞、东阳横店影视城、永康方岩、兰溪诸葛八卦村等几个龙头景点在撑门面,而且像双龙洞这样的老牌景点已经面临着老化的问题。
 2.2.2 金华旅游企业总体素质不高
    景区、文物保护单位和城市公园等旅游资源分属不同管理部门,多头管理,各自为政,相互掣肘。旅游管理体制还未理顺,企业内部管理不善、经营机制陈旧,企业效益不理想。旅游主管部门难以协调旅游生产要素的均衡发展,行业管理力度不强。
3 浙中地区体育旅游发展对策
    浙中地区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金华作为浙中地区的中心,人杰地灵,“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著名女词人李清照的诗句生动概括了金华的重要位置和雄伟气势。根据金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建设浙江中西部中心城市的这一战略,金华的城市品位也在不断提升,并提出了到2020年把金华建设成体育强市的目标,这为体育旅游的开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契机。结合浙中地区的实际,其体育旅游的开发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突破。
3.1突出产品特色,加强形象塑造
    体育旅游产品的开发要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同时要兼顾创新,笔者以此为依据提出以下三种开发模式:资源型开发模式、市场型开发模式、创新型开发模式。以资源型开发模式为指导的浙中地区体育旅游产品开发应该发挥综合资源优势,突出地方、民族特色,例如开发绿色体育旅游产品、民族特色体育旅游产品,在浙中地区目前单独开发条件尚未成熟的地方,应依托现有的风景名胜和人文景观实行多形式、多层次的部署,进行产品开发。市场型开发模式是在市场细分的基础上通过对市场需求的分析来进行产品开发,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创新型开发模式是适应旅游者的新、奇、异的需求或突发性需求,通过设计产品形象、深挖文化底蕴、利用时事动态等进行产品开发。
3.2大胆构思,勇于创新
    体育旅游作为一种运动文化要保持经久不衰的吸引力必须以其不断变化的新颖性和趣味性为前提。这就需要对其进行不断地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变”,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样才能不断地引导人们的文化时尚,取得竞争优势。这种产品创新必须不断地迎合旅游者新、奇、异的需求,如果旅游者的需求发生转移,说明这种创新已经被实践所淘汰,必须根据旅游者新的需求做新一轮的创新。比如说中国足球冲进世界杯,人们的足球情结必然高涨,这时以足球为卖点设计各种产品如足球观战、足球赛事、群众性足球比赛、家庭足球友谊赛等,必然会满足旅游者的突发性需求。
3.3优化旅游环境,服务地方旅游
    浙中地区每年要举办“国际茶花节”、“国际商博会”、“五金博览会”、“水晶博览会”、“旅游节”等,会议举办期间,浙中地区将成为全世界瞩目的焦点,巨大的聚焦效应成为浙中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最佳传播载体。会议的扩散效应远远不是仅仅几天的会议活动,其影响将是长期的。针对影响深远和宣传效率最高的旅游商机,必须加大力度创造最优的旅游“硬环境”和“软环境”,开发各种优质体育旅游产品,突出科技体育、人文体育、绿色体育的特色,树立浙中地区体育旅游的品牌形象,使这些品牌形象长期植根于旅游者的心目中,促进浙中地区体育旅游的长远发展。
    发挥浙中地区旅游文化资源的优势。本着系统、战略的观念,从民俗民风、起居饮食、婚嫁迎娶等方面深挖传统文化的精华,合理而科学地设计旅游产品,实现休闲体育旅游生活化、平民化,专业竞技体育旅游科学化,刺激体育旅游适度化,民族体育旅游多样化。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做好宣传促销工作。树立浙中地区体育旅游一盘棋思想,加强重点旅游城市的区域合作,联合开展体育旅游促销活动,对各地优质体育旅游产品进行“重点突出,兼顾全局”的宣传,加强对各地特色体育旅游产品的全面宣传,当然这种合作必须建立在各地对全局利益自觉维护的基础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同心协力。同时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部门的协作以扩大宣传的广度与深度,吸引更多的游客,壮大浙中地区的旅游市场。

4  结束语
    2l世纪的体育与20世纪的体育相比,其价值取向将逐步往娱乐、休闲、放松、健身方向发展,同时更加注重主体的需求和接受程度,寻求满足人们身体与精神的双重享受。体育旅游作为人们在余暇时间为达到返朴归真、释放压力、寻求刺激、冒险、健身等多种目的所进行的各种身体活动方式,以其活动主体的自选性、活动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活动效应的综合性等特点,以及其它旅游形式所不具备的最广泛的“社会亲和性”满足了现代人的这一需求。作为服从居民“需求递进” 与“个性满足”相吻合的产物,体育旅游凭借其独特魅力和价值,博得了人们的青睐,并作为旅游的一个分支已渐成了都市新潮流。浙中地区丰富多彩的体育旅游资源和多姿多彩的民族特色文化,给该区域体育旅游的发展带来了无限的机遇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只要正视现状、合理规划、统筹安排、适度开发不同档次的体育旅游产品,以满足不同旅游者的需求,必能做最大的赢家。

参考文献:

[1]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主持编撰. 中国产业发展跟踪研究[M].北京: 华夏出版社,2001
[2] 王兴斌.旅游产业规划指南[M].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2000.
[3] 唐留雄.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东旅游出版社,2001.
[4] 国家旅游局政策法规司[R].旅游调研,2001,(3).
[5] 王大吾,等.旅游经济学[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6] 韩鲁安等.体育旅游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2000,15(2):42-44.
[7] 唐留雄.现代旅游产业经济学[M].广东旅游出版社,2000年.
[8] 黄   贵.初论我国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J].湖北体育科技.2001,20(3):8-9.
[9]  张  强,柳伯力.国内外体育旅游业发展概况[J].四川体育科学.2003.(2).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17090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