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3年第3期
 
传承与发展——转型前后德国、俄罗斯体育的比较研究

2013/5/17 10:02:06 浏览次数 3918  

汪灵敏   刘志民2
(1.上海体育学院研究生院,上海200438 2.上海体育学院对外交流中心,上海 200438)


摘    要: 体育是社会的一个缩影,社会意识形态影响着体育的发展与体育政策的制定。东德和苏联在经历动荡的统一与分裂后,其中一部分体育体制被保留了下来。对比转型前后德国和俄罗斯体育的发展,可以发现,德国和俄罗斯的体育强国地位不容质疑,其体育发展模式和理念也可为我国体育的发展提供借鉴。采用文献资料法、聚类分析、图表法等结合中国体育的发展,认为中国未来体育发展有两个方向可循:1.借鉴转型后的德国、俄罗斯体育,建立融文化、社会功能为一体的竞技体育模式,同时向大型赛事、传统体育、整体项目全面均衡发展相倾斜;2.回归体育本质功能,创建全民体育,但同时不忽略竞技体育的健康发展。
关 键 词:德国;俄罗斯;体育模式;全民体育;竞技体育

    不可否认,美、中、俄、德这几个国家的体育实力都是不容小觑的。首先,从2008年公布的汉威士体育强国排行榜来看,美国以总数608枚奖牌,214枚金牌独占鳌头。中国以280枚奖牌,其中金牌132枚居于次列。俄罗斯和德国则分别排名第三第四。该榜单涵盖了全球111个国家、51种体育大项、149种体育运动项目,以各国综合体育成绩为指标,能十分准确、客观的反映各国综合体育实力。另一有力证据则是2012年伦敦奥运会奖牌榜。在该届奥运会奖牌榜上,美国继续领跑,金牌更是一骑绝尘。虽然英国的金牌数目超过俄罗斯,但是即使除去东道主的优势,俄罗斯的奖牌数还是优于英国而排名第三。德国以44枚奖牌,11枚金牌排名第六位,较08年北京奥运会奖牌数(41枚)有所提升。


    我们暂且抛开无可非议的体育巨擘美国,从社会形态来反观德国与俄罗斯,追根溯源,我们会发现:体育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同步,在动荡的制度变更下,体育的转型在所难免。

一、社会主义形态下东德和苏联体育的发展
    从奥运体育史上看,东德和苏联的体育实力非凡,虽然苏联曾缺席1984年的洛杉矶奥运会,但这八年,苏联的体育未出现断层,即使在解体后的下一届奥运会上,苏联仍雄踞奖牌榜榜首。东德的成绩也很优异,如在1988年汉城奥运会上,民主德国的奖牌数仅次于苏联,位居第二。当时,美苏争霸的格局愈演愈烈,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阵扩散到了体育场。为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苏联和东德为金牌另辟蹊径。  

 
   

    二战后,由于历史条件制约,德国原有的强大的体操体系受挫,德国建立起了融经济体育、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为一体的体制组织。德国通往社会主义国家运动系统之路是从自由的体育俱乐部和协会到社会主义国家组织的特定运动的转变【1】,其目的在于获得更多的金牌。联邦德国体育成就毋庸置疑,东德辉煌业绩的影响力却不够,东德体育也未成模式。相反,东德要为其竞技体育模式买单,大片身心受挫的运动员无法正常回归社会生活,东德也因此被称为制造金牌的机器国家。而苏联从1952年首次参加奥运会开始,就表现了非凡的体育实力。苏联开辟了一种新的体育发展模式,这就是以国家的力量整合体育资源的举国体制。从那时到解体前,苏联都是体育界大佬,在美苏对阵格局下,体育的政治功能发挥到了极致。但在政治利益的驱使下,金牌体育也只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这样的竞技体育是与其本质功能相悖的。
    综上可以看出,转型前的东德和苏联体育,表象看似体面,实则是不体面本质的外显。
 
二、转型后德国与俄罗斯体育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欧洲版图发生了两件大事:1989年柏林墙倒塌,德国实现了历史上的第二次统一;1991年,苏联正式解体,俄罗斯成为了苏联的主体。解体后,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竞技体育体育和体育教育体制,仍保持着一定的世界体育强国地位。但这仍无法掩饰其竞技体育势力下滑的趋势。虽然俄罗斯体育在解体后发生了改变,体育管理部门也增添了民间色彩。但是现在,俄罗斯的寡头们颠覆着传统的体育模式,富有俄罗斯特色的“富豪体育”在发挥着特殊的作用【2】。但不可否认,俄罗斯的商界名流对俄罗斯体育重建与兴起还是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俄罗斯政府也在积极采取补救措施,但从近几届奥运会俄罗斯队的表现来看,要想重回转型前的霸主地位,尚需时日。
    另一方面,统一后的德国竞技体育体制,却基本上是沿用了西德的俱乐部体制。这种体制有助于平衡体育事业的发展,缓解运动员的收入和就业矛盾。由于主要依靠市场调节作用,国家层面的宏观调控欠缺。因此,越是普及的项目越能保持较高水平,而劣势项目水平则难以提升。但是纵观社会转型后的德国和俄罗斯体育,其体育实力与无形资产的力量依然雄厚。其共同特征表现如下:
    1、传统体育项目优势
    起源于德国和瑞典的与军事相关的运动——体操,在德国自成体系,流传于世。这并不意味着作为现代体育运动的创始国或创新国可以一直主宰着该项目的优势。然而,与之相反的是,它不太可能再有机会如创始之初那样主宰着该项目。比如俄罗斯,就是后来居上的体操优胜国之一,涌现出如体操“冰美人”霍尔金娜、艺术体操选手卡巴耶娃、体操王子涅莫夫等优秀体操选手。当今世上,艺术体操——最美的奥运会项目,依然是俄罗斯队的“独角戏”,俄罗斯队保持每年至少推出一套新的动作,以保证技术和动作的创新性。当然,体操也流行于中国、罗马尼亚、美国、韩国、日本等国家,而这些国家的主要目的是赢得奥运会奖牌。
    当然,也不是说项目的创新国就无法企及该项目的顶端。例如起源于英国的奥运会项目——马术,在盛装舞步、三项赛和场地障碍三项赛事中,德国或与英国或与美国,就长期占据着马术项目的主导地位。如表4所示,东德在现代马术奥运史上赢得了21金,总计42枚奖牌;英国则是6金共计27枚奖牌,约是德国的三分之一。此外,西德以11金共计25枚奖牌排名第五,比英国多五金,与美国并列。同样的,目前主宰某些项目的国家,一旦出现公共利益消退的倾向、政府和私营部门投资不足、与体育相关的文化殆尽、某些项目系统化管理失效,就有可能失去自己的优势。

2、文化交融
    体育是文化特征的一部分,也是国家文化认同的一部分。文化只有传播,才有影响力、才能持久。向世界体育强国行列迈进必将伴随着体育文化的兴盛。
    德国特色的文化活动——慕尼黑啤酒节,非常受欢迎的活动。始于九月中旬,到十月的第一个周日结束,为期16天。活动期间,会有盛大的盛装游行和步枪兵游行。此活动越来越受世人追捧,是德国传播文化的重要平台。与对狂欢节的狂热一样,人们对体育盛事的痴迷是相同的。当比赛激烈进行时,主办国的典型文化则会被感知,如果缺少文化的装扮,赛事则会黯淡不少。
俄罗斯版图横跨欧亚,典型的东西方文化交融。俄罗斯人是文化上的富人,其文学、歌剧、交响乐、美术等独具民族特色,芭蕾舞更是一绝。2014年索契冬奥会组委会主席德米特里•切尔内申科就表示,俄罗斯目前拥有一个向对俄罗斯知之甚少或有陈旧观念的人展示俄罗斯的绝好机会,举办索契冬奥会可以向世人展示俄的实力与潜力。他还承诺要举办一届富有特色的冬奥会。当然,这里的特色离不开俄罗斯文化的点缀。

3、大型赛事的影响力
    德国曾是1936年柏林夏季奥运会和1972年慕尼黑夏季奥运会的举办国,也是1924年夏蒙尼第一届冬季奥运会和1936年加米施-帕滕基兴冬奥会的举办国。显然,这辉煌的东道主风云已成为历史。但是德国敏锐察觉到了盛大体育赛事带来的后期效应,积极参与2020年夏季奥运会申办国的角逐,并对2024年奥运会的申办兴趣浓浓。当然,这要看马德里是否能拿到2020年奥运会的承办权。此外,每年在德国柏林举行的马拉松赛也是世界五大重要的马拉松赛事之一。在2008年,共招募来自107个国家40827名参赛者,最终35913名选手正式参赛,超过一百万名观众观看了比赛。传统上的柏林马拉松赛分为两天,在赛前一天,通常是周六,大约8000名直排滑冰者在柏林马拉松赛场上竞技,这是为了吸引更多的德国的、欧洲的甚至全世界的观众和粉丝加入到这场大派对中。功率步行、手推自行车、轮椅骑行和儿童马拉松(4.2195公里),这是由SCC 路跑组织策划的周末马拉松的一部分,其目的不仅仅在于宣传马拉松盛会。


    在解体前,苏联同其他国家一样,不仅积极参与国际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运动会,也申办过大型体育赛事,如莫斯科就举办了1980年的夏季运动会。但因苏联公然入侵阿富汗,公然违背了体育和平、友谊的宗旨,遭到了美国等国家的抵制。导致国际奥委会承认的147个国家和地区中,仅有81个国家和地区参加了奥运会,缺少美国等强劲对手的出场,莫斯科奥运会减色不少。在大型赛事的举办上,俄罗斯没有德国这样的影响力,但是,俄罗斯也在积极承办大型体育赛事,以重振俄罗斯体育形象。俄罗斯已拿到了2013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2014年索契冬奥会、2015年喀山世界游泳锦标赛,2018年世界杯承办权。目前,俄罗斯正积极筹建各类基础设施,以期推广俄罗斯体育,展示俄罗斯体育强国形象。可以说,建成的奥运会场馆就是免费的广告牌,也是俄罗斯文化的展示部分。
 
4、性别平等、项目共享 
    如前所述,俄罗斯队(曾经名为前苏联队、独联体队)是奥运会奖牌史上的常胜将军。整体体育实力较强、且项目分布较均衡。在几乎所有的奥运项目中,都获得过奖牌。体操、蹦床、击剑、花样游泳等项目,俄罗斯的实力更是非凡。如表6所示,2012年俄罗斯代表队男女运动员所获金牌数相等,这足以证明俄罗斯队男女运动员实力较均衡。此外,俄罗斯的自然条件促成了俄在冬奥会的滑雪、花滑项目等项目的成就,俄罗斯的冬季项目与夏季项目平分秋色。

    德国也是如此,作为统一的完整的体育大国,无论是奥运会项目还是非奥运项目,无论是激烈的大型综合性赛事还是单项赛事,如奥运会、足球、网球、高尔夫等,或是非奥运项目如F1、达喀尔拉力赛、高尔夫PGA巡回赛的角逐上,德国运动员都有优异表现。作为常规体育强国,必须有面对一切挑战的勇气,无论是否具有项目流行优势、无论是男子还是女子项目、无论是休闲项目还是精英体育,德国都能从容面对。当然,这一切与德国竞技体育的强势作用是分不开的。

三、未来德国、俄罗斯体育的展望
    虽然德国在奥运会的势力不断缩水,但是不可否认,德国的体育的大众化和休闲化才是体育的正常回归。在德国,共有超过85000个体育分会,注册会员超过2600万,超过人口的30%,而经常参加体育运动的人数达到了1200万。【3】体育正成为德国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正是体育本质所要求的。所以德国现代体育的发展方向是——全民体育蓬勃发展、职业体育健康发展。【4】此外,大量坚实的体育后备人才以及成千上万的体育爱好者、球迷和支持者也为德国体育在未来几年内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无限资源。
    俄罗斯未来体育的发展战略也从竞技体育逐渐向全民体育转移,将“人民的健康、居民健康生活方式、相应体育素养和身体强壮的一代人的形成”代替“运动员在大型国际比赛中的优秀表现”纳为国家体育领域目标中的重中之重。【5】俄罗斯在积极备战未来大型赛事的同时,也将奥运战略向全民体育上转移。俄罗斯体育、运动和旅游署制定的《俄罗斯2006-2015体育发展纲要》就明确表示,在2015年前,俄罗斯从事体育运动的人口要从目前的12%增加到30%。

四、转型后的德国、俄罗斯体育的借鉴
    根据Kevin Hylton与Peter Bramham的说法,意识形态不仅引领着政策的制定,而且对社会组织和教育机构等具有支撑作用。政策意识形态被描述成认识世界的镜子,规定着世界各国相处准则,也为政策制定和行动方向提供指导。【6】在社会意识形态影响下,中国可能重走东德、苏联的老路,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想显露无疑。举国体制虽然不违背社会形态,但可能与真正的体育发展背道而驰。片面追求奥运奖牌数量,忽视体育质量的提升,是违背体育核心的。竞技力量的男女不均、冬夏季项目青黄不接、向较易取得奖牌的项目看齐,中国自身在“官办”竞技体育模式中自娱自乐。这仅是为突出社会主义优越性的转型前苏联、东德体育体制的沿承。
    虽然中国体育还将在摸索中继续前进。但对比转型前后的德国、俄罗斯体育,至少可以把握中国现代体育发展趋势:
    1. 虽然中国目前拥有一些传统项目的优势,如小球、跳水、体操等,但别国也对这些项目虎视眈眈,一旦掉以轻心,传统便不再是优势。“居安思危”不仅仅是对战争而言,对体育的竞争也同样有效。
2. 虽说体育与体育文化不能当饭吃,但正是这种不能当饭吃的东西,往往是发展中国家与成熟国家的区别。当今世界文化力的竞争,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体育文化的渲染。要充分挖掘中国传统文化,与国际接轨,加强体育国际文化交流,塑造国家文化形象。
3. 盛大的体育盛会被看作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推动力之一,但是,要想纯粹的依靠赛事取胜是远远不够的。东道主要想成功吸引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文化建设部分也是必要的。根据鲁塞尔媒体报道,体育市场分析公司Sportcal统计了2007至2018年已举办和预计举办的共700项赛事,分析报告称,在这12年里,中国获得的世界级大赛的主办权次数最多,远远超过英国和俄罗斯,毫无疑问,中国是对大型体育赛事最有吸引力的国家。中国不仅要承办好2014年南京青年奥运会和2015年北京世界田径锦标赛,也要对其他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的大型赛事也能独当一面。  

五、结语
当今世情、国情下,举国体制有其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中国体育是应随德国、俄罗斯未来体育那样直接跳步转向惠及于民的全民体育,还是传递转型后的德国、俄罗斯体育,向大型体育赛事靠拢,向全面体育靠拢,抑或在抓好竞技体育的同时,继续推进全民体育,这些问题还有待深究。如果中国要想保住其体育强国的地位,竞技体育的强势作用是必不可少的。当然体育的本质功能——强身健体要想长久推广,就需发挥经济的基础作用了。

参考文献
 [1] Andreas Luh.On the Way to a National Socialist Sports System:From Liberal Sports in Clubs and Associations to Directed Sports in National Socialist Organizations [J].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2003,(3):1
[2]  “举国体制”模板破裂 俄寡头颠覆苏联体育系统[EB/OL].新华网.2008-8-24.
http://phtv.ifeng.com/hotspot/Olympicmil/history/200808/0824_4358_743558_1.shtml
[3] 柏林墙和德国体育[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593a9abf0100nh0o.html,
2009-11-10
[4] 解析三大体育强国为何滑落 德国更在乎全民体育[EB/OL].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2012-08-07.http://sports.cqnews.net/html/2012-08/07/content_18359742.htm
[5] 李军,邵雪梅等.俄罗斯体育产业政策发展特征研究及对我国的启示[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08,第24卷第3期:7.
[6] Liu Zhimin. The Road to a Competitive Sports Power in the World for China:Taking Germany as a Mirror[A].Kevin Hylton etc. Sports Development: Policy, Process and Practice first published 2001, this section published 2008 by Rout ledge,270 Madison Avenue,New York,NY10016,P.14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8987733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