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13年第1期
 
读体育类学术期刊“奇文”——《体育是其所是》后的声音

2013/1/11 9:52:18 浏览次数 2860  

读刘卓君《论体育是其所是》文杂感
wfengzi


    “此文”难读,非常难读。尽管做了各种心理准备。当然,是阅读电子版。可是,预期纸质版也差不了多少效果。甚至,觉得读懂它简直是不可能。也许,在未来,俺会无限地靠近它读懂它?在大量地补课之后?或者,自将放弃。所以,谭编辑说,这是篇“奇文”。这是它还在编辑阶段给谭的感受吧?
    不简明,非常地不简明。在心里“埋怨”过作者3遍之后,觉得还是自己的原因。不是任何东西都可以变得简明的,特别是不得不面对不简明的东西的时候。不是任何诗歌都是“静夜思”。李白说,床前明月光,维特根斯坦说,那真的是地上霜吗?所以,刘君的这篇奇文,可以当做标尺,读不懂的都该反省自己,为什么读不懂?
好好学习,有很多理论,但不是堆砌。这些年读过一些读不懂的论文,但一点都没有佩服,因为看得出作者的堆砌。堆砌做不到,贯通也做不了,便想,看来只能做一些浅显易懂的论文了。除非,放弃这个职业罢了。
    想起这两天投稿的一家期刊,要求从12000字删减到6000字,心里还老大不情愿。现在情愿了,甚至觉得删到一字不剩都不委屈。
    这读后感不是表扬刘卓君,张老师引用西哲的话说,你们一表扬我就脸红,因为往往你们表扬的不够。我想,很多时候不仅是不够,可能是表扬的不准确吧?
    回到论文,就看到的有些部分,几遍里都泛起小题大做几个字来,比如对海南青年和熊式论证的反驳,是不值一晒吗?可能又不是吧,很多小题是要大做的,而且它真的是小题吗?比如体育是什么?
    自从听到那句跳出体育看体育,顿觉非常之英明,奉为法宝。今天看来,也都是一厢情愿,因为对于体育,既没有跳进,也没有跳出,只是在体育的泥泽里撒泼打滚罢了。牟宗三说,哲学义理乃是生命形态的表现和表达,如尼采那般的生命哲学,体育学问家有几人做到。冯友兰怀念陈寅恪文章中评点王国维和陈寅恪二先生,一则自沉,一则突走,其意一也。为体育文化殉道,几人可以,又有几人可以找到体育的大道呢?
    将体育融入生命,不仅可能,而且必须。抄霍金时间简史里的一段话,在描述了大爆炸后的漫长历史后,终于到了地球。“地球原先是非常热的,并且没有大气。在时间的长河中它冷却下来,并从岩石中溢出的气体里得到了大气。这早先的大气不能使我们存活。因为不包含氧气,反而包含很多对我们有毒的气体,如硫化氢。然而,存在能在这种条件下繁衍的生命的其他原始形式。人们认为,它们可能是作为原子的偶然结合形成叫做宏观分子的大结构的结果而在海洋中发展,这种结构能够将海洋中的其他原子聚集成类似的结构。它们就这样复制了自己并繁殖。在有些情况下复制有误差。这些误差多数使得新的宏观分子不能复制自己,并最终被消灭。然而,有一些误差会产生出新的宏观分子,在复制它们自己时会变得更好。所以它们有优点,并趋向于取代原先的宏观分子。进化的过程就是用这种方式开始,它导致了越来越复杂的自我复制的组织。第一种原始的生命形式消化了包括硫化氢在内的不同物质而放出氧气。这样就逐渐地将大气改变到今天这样的组成,它允许诸如鱼、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以及最后人类等生命的更高形式的发展。”
    继续言归正传,崇拜如周星星般滔滔不绝,但对论文再也说不出一句话了。赶紧收尾,向读懂该文的读者致敬,向未读懂的读者表示一种理解之同情。并下决心好好学习好好读书,因为不读书不仅写不出别人读不懂的文章,而且读不懂别人的文章来。


亦谈读《论体育是其所是》几点困惑
yc2004

    触击该题目,但凡概念“清析”,多“思存关系”逻辑梳理,以“就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意味刘君(理应称为前辈老师)欲正本清源,钩玄提要,条分缕析,还原体育中天逻辑,细品则不然。“是其所是”能指层面的自在,无非带有明显的意义表征性,意义又往往带有明显的“俗成性”,为政治、为经济、为社会文化俘虏成为一种可能。而其意指上带有一定的后现代意味,产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之效果可能是一种合理;无论依言而论,抑或依物而言,“是其所是”都未在语言架构内给出具体信息。而这恰恰可以反映刘君的高明,“是其所是”言及“是”而非指向“是”,于是,文中的“是”就进入“霍尔模式”,而刘君所言则研探“制码”过程。另文及“PE文明”尤为精致,文明之于体育样式,而区分于体育文化层面的关于体育或体育之于人的存在方式,规避了众多风险,亦显现刘君心思缜密。而最为关键在于透析“PE”之根基立于语言哲学之上,大有造就“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势(无半点讥讽之意),因为,若超越本文,则需超越文章所及理论基石,超越维特根斯坦之流,而非刘君。
    然细读文字,有部分论述无法理解。例举一二,以求长进。
    1.关于“命名与属名”的“存在论与观念本体论”之定属。命名的承认过程,似乎亦有一个普遍化的过程,唯有大家都知道“是”,“是”物之命名才有价值,才是其所是。这可能也是文化人类学语境中,将众多“存在物”命名看作带有一定类本体性的缘故;同时该“是”必然是观念存在的,因为涉及信息或符号流转。于是,如何区分存在论与观念本体论?为此,吾愚钝不明。
    2.关于“诱发PE文明系统产生的前提:目的性和解决独特问题”,吾亦反思不清,“互构共生”(或者“共生互构”似乎更善,当然吾认为该一小段似乎不及全文水准。)似乎本身带有某种目的性;另外,承认或认同历史发展中偶然事件的价值与意义恰恰是唯物辩证思维方式所应有的。于是,文章如何自明尚无法查及。
    3.关于“海派”观点,亦有学者“观念本体论”加之为其所是之意。于是,批判视角中似乎难免带有自损自身逻辑理路之蕴,可能也有落入“张志扬先生”所指之嫌。当然,可能该部分亦是刘君高明所在,即吾理解有误,还请高手明示。
    另外,需要特别说明该文至今没有读懂,花了2天时间,读了3编,感觉有点进展,发表一点看法以便跟进早日成为“读懂一族”。

刘卓君的“奇文”与wfengzi的“苦恼”-一点杂感
道不远人


    “PE不出,体育全无”:这里的PE应是刘卓君文中所指的“PE文明意识”。或者用文章标题中的语词来表达,即“PE观念本体”。没有“PE观念本体”的出现,“PE”是不存在的。 刘卓君文中的“PE观念本体”,其实就是哲学中的“PE共相”,就是中国名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中的后一个“马”,也即柏拉图的“理念”,或者是作者文中开篇部分提到的“logos”。逻辑上的确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没有“马”,怎能会有“白马”呢?没有“PE文明意识”,怎能可能知道××是“PE”呢?我承认这样的“哲学”式的思辨有时的确令人心醉,但几经周折后,我更喜欢语言表达回归常识。
    常识的问题在哪里呢?就在先有“人”之“名”,还是先有“人”之“实”之类的问题中。从逻辑上可以推出“人”起源于“人-文明意识”之中,但常识告诉我们,“人之实”先于“人-文明意识”。思想者的思想不可能先于思想者而存在!或者换一种说法,第一个有“人-文明意识”的“××”必先是“人”。
    林笑峰先生在其文中的确说了“西方中世纪以及文艺复兴时期是没有体育的。文艺复兴时期有了体育思想的萌芽。十八世纪中期才有了体育之说。”林先生的观点坛友wfengzi大致是不会不理解的,读林先生之文,坛友wfengzi大致不会出现读刘卓君文的苦恼。主要原因还在于林先生的文中没有“是其所是”、“观念本体”、“PE文明意识”、“on”、“ousia”之类的大量用语和表达。换句话说,林先生的用语很“常识化”。细读刘卓君文献中对应的林先生的文章,可以发现,整个行文过程都十分“常识化”。我相信,wfengzi的苦恼不是他一个人的苦恼,可能是许多人的苦恼,一定程度上,我也是苦恼者之一。我承认,这苦恼也许源于自身的浅薄,因而难以理解刘卓君文。可是,作为文章作者的刘卓君,难道不愿意更多的圈内人理解其文吗?我相信刘卓君是愿意的,否则,何必在体育类期刊上来发此文?
    刘卓君想通过此文引起“相关学者对体育之思想,特别是方法论层次运思技术的重视”,初衷很好,但也许会陷入与“wfengzi式苦恼”——我如何才能理解你呢?——之不同的另一种苦恼,“谁他妈的能理解我呢?”刘卓君常用“他妈的”一词,可见其苦恼已经存在。我在想,以刘卓君的功力,可不可以换一种表达,既能表达出你想表达的,又能让大多数圈内的人更好地理解你的表达呢?如此,不就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了吗?!


做个回应——“体育是其所是”
刘卓


    几位网友都对这篇文章感兴趣,这是作者感到高兴的事情。不一一回复了,笼统地谈谈几点感想。
    第一、对了的就对了,错了的就错了。但对在哪里和错在哪里却不可不察,这是我从40岁之后才悟出的一个“道理”,也是我总在强调“方法论”问题的重要性的主要理由。进一步说,我们要找出一种思想生发的路径和另类可能性。我在给本科和研究生上课时也基本遵循的是这种思路。
    第二、一拍脑门就做的那些具体的措施最多叫作“手段”,它们基本上是权贵官僚们的杀手锏——道理在此并不重要。值得思考的地方是真正的“思想工序”——一种“logos”的程序——“告诉我你找寻的方式,我就知道你在寻找什么”。
    第三、有些领域的研究,正如叶秀山先生所说,是一个问题过程,是一个永远要争论下去而不会有结果的过程。这正是这些研究的迷人和诱惑之处。我曾经数次说过自己十分讨厌“主义”这个词汇,什么思想一旦变成了某种主义,就死了。死不了的东西就像古玩界里的无价之宝一样,和那些所谓“价值连城”的东西不在一个层次上:前者正由于“无价”而具有无穷的刺激和诱惑。人什么时候能够变得成熟?谢世升天的那一天就真的是“成熟”了。
    最后、自由思想的珍贵比人们通常设想的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我常常自问:一个政府真正害怕的是什么?土匪、地痞和流氓?或者是暴民?都不是。是有着自由思想的人。思想力量的巨大是中国古人早就看到的:“哀大莫过于心死”。“心死”不仅指的是心理学的情绪或情感问题,更有一层心灵和思想的自由问题。俗语说得好:不怕贼偷就怕贼惦念。我在暗示什么吗?不是的。做学问和生活都是这样的——在众人中为自己负责。一个常识:对于人的任何言行的批判,说到底是对操纵这些言行的深层的思想观念的批判。深层的问题既需要深层的问题意识更需要深层的思想方法。再次谢谢关注那篇文章的网友。


观《论体育是其所是》的热议简评
费普胜


    《体育学刊》编辑部2012年第2期刊发的一篇题为《论体育是其所是:语言-哲学的维度》的文章,在体育在线网络论坛中引起了热烈的讨论,网友们一致认为刘卓老师的文章是一篇奇文,但褒贬不一。网友“30而立”认为这是典型的逻辑思辨类的学术探讨,但很多网友感觉是一知半懂,完全读不懂,甚至有的质疑为什么要搞出这样高深莫测的学术作品。
    刘卓老师在论坛中对这样的问题做了正面的回应,其中有句话是“本立而道生”,即没了本位,就不会有恰当的方法,而没了指向本位的方法其实就是失去了道,中国体育学术界守道贵在有“守道”之人。刘卓老师应是在说作为中国体育学术界的一员,应该将自己的毕生精力全方位投射入本行道的事业中,不应该处在一种缺乏守“道”精神支撑的被动态。
    更有坛友在论坛里说出了另一“奇”观,也许这也是众多正在挣扎拼命搞学术人士投稿不中的理由吧,认为所谓真正的科学研究论文,不应该是大众都能读懂,即便是专业人士,也不应该都能读懂,而是该“方向研究领域”的人能读懂,那它是篇好的文章,方能引导科学研究继续前行。如若大众都能读懂,那应该是科普论文,不应该是学术研究论文,自然不应该发表在专业核心期刊。也许这种解释告诉那些人,也并不是“奇”文研究就能发核心,关键在于专业深度凸显出的“奇”。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功力的深浅需要长时间的坚持和修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也如论坛中wfengzi所说的霍金时间简史里的一段话,在描述了大爆炸后的漫长历史后,终于到了地球。一个人的“内涵”在哲学角度讲是由量变可以带来质变;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参天大树也并不是一开始挺拔擎天,它们都是用它们粗糙的外衣裹住它那一层层年轮来记录曾经饱经风霜后的岁月,从健康茁壮成长到眼前的参天大树并非一朝一夕;达尔文生物学进化论角度来讲,先天的遗传只是一方面,后天的培养也很重要,培养主要的主动性和被动性的关系是一个生物进化的最终体现。
    作为体育学术界人士,学识渊博,博览群书固然重要,这些合乎不在灵魂的勾勒中成长,以此可见“道”精神,是十分必要的,懂“道”、知“道”、守“道”,看来应该成为学术界人士的公共座右铭,其实读不懂文章并不重要,那些都可以通过勤奋学习去培养提升,而没有了“道”,那做好什么事都如同傀儡,作为体育界学术先关人士,我相信,天“道”酬勤。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20482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