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权是目前文化与传媒研究中出现频率甚高的一个词。葛兰西的“领导权”、福柯的“权力话语”、哈贝马斯的“合法化”、罗兰•巴特的“泛符号化”、鲍德里亚“仿像”等思想极大地丰富了话语理论,为研究学术话语提供了理论基础。在体育理论界,话语理论的研究只是近几年才开始,在西方体育文化强势下,多元化理论发展趋势,都使得我们有必要从学术的角度来思考和研究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学术话语。近百年来,民族传统体育的学术发展,与中国近现代社会学术变革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早在清末,从知识体系、话语体系、思维方式上,都无不烙上儒道思想的深深印记。约到“五四”运动以后,民族传统体育学术逐步走向中西融合的学术化道路,其中也有起伏发展。 从几千年来,我国传统学术就形成独具特色的话语体系。例如概念-“道”、“德”、“仁”、“义”、“礼”、“智”、“信”、“天人合一”、“阴阳五行”、“中和”、“神气”、“禅宗”、“境界”等。在《射礼 射义》中说:“射者,进退周还必重礼,可以观德行矣。”《礼记 投壶》:“取半以下为投壶礼,尽用之为射礼。”古代的射箭、投壶讲道德,所以话语中离不开“礼”。武术中更是紧密结合了“太极”、“中和”、“阴阳”之说如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论》中说:“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王宗岳又在《太极拳释名》中解释太极拳说:“、掤、埓 、挤、按,采、挒 、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埓 、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 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此外,在赛龙舟、舞龙、蹴鞠、摔跤……各种民族传统体育中都处处使用这样的传统术语和概念。 以上这些概念在近现代中国民族传统体育中被普遍沿用和传习,形成把握体育本质关系的独特而稳定的范畴网络。再如话题——气沉丹田、天人合一、心为太极、神与形、体与用、气与理、动静相生、传统体育与万物自生等。诸如康有为结合传统的易理说,主张体育活动要温柔中和,他说:“以性情蕴于心而有动静。”又梁启超培养“新民”教育中大力提倡中国传统武术,提倡体与用的体育;谭嗣同积极宣传“动静结合”的传统体育的努力作为中国传统体育学术中特有的公共话语,这些问题被历代体育思想家、武术家反复讨论,形成独特的话语传统和问题阈。有论者在《中国武术文化概论》一书中指出:“在这种传统的高度重视人与人的关系的和谐及其社会的统一的氛围中,武术文化别无选择地必然沿着。社会结构、社会伦理、社会俗尚、社会普遍心理既定的轨道与之同构发展。”这也是对民族传统体育学术之路的高度概括。 中国传统体育学术话语是中华体育文化和体育学术独有的,尤其独特的表现形式与文化内涵,民族传统体育是中国文化中最有活力、深受群众喜爱的一部分,它产生于中华民族特定的生存环境中,与中华民族对宇宙人生独具慧眼的理解和说明方式联系在一起,与我们的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处世态度、民族性格,以及由此确定的全部自然观、社会观、人生观等联系在一起。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里, 中华民族传统体育蕴涵(embody)了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 体现了中国人的体育追求, 承载了中华民族的理想信念, 表现出自己独特的个性和风采它特定的内涵(思想、智慧、价值和意境)是西方其他体育文化的话语所不具备的,也无法体验、无法表达的。例如中国古代民族传统体育决不等于西方的sport和physical eduction,中国传统体育中的“天人合一”、“阴阳五行”、“大小周天”也不等同于西方文化的nature,中华民族传统体育学术中的“道论”,武术中的意境、神韵、气论也不等于西方的“哲学”所表达的具体事物的关系,武术之道的精微与真谛,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正因为如此,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学术话语无法翻译成西方话语。这样一种矛盾如何解决,这就要思考民族传统体育学术如何重建的问题,单项走自己传统学术之路肯定是行不通的,全盘照搬西方学术也是不可取得,如何贯通、如何融合中西方学术,这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