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体育学院 716000 重庆巴蜀小学
摘要:有着五千年光辉灿烂文化的中国,同样有着独特而完善的体育文化,由于中国独特历史和地理环境,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也有着鲜明的特点,正因为如此,它与奥林匹克体育文化某些方面自然也存在一些冲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中国体育与外界接触日渐频繁,两种体育文化在碰撞中相互更加理解从而走向融合,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是华夏儿女期盼以久的愿望终于得到实现,更是奥林匹克运动对中国的认可,是中国体育与奥林匹克从差异走上融合不可辩驳的事实。
关键词:奥林匹克体育文化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 冲突 融合
1 引言: 新世纪经济全球化趋势,势必加强世界各民族各个领域的广泛交流,全球化的浪潮必将使东西方文化,在此背景下广泛融汇,体育文化,作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不能排除其列。但是,由于两种体育文化生长的地理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巨大差异,两种文化在交汇过程中又出现了,许多冲突。2008奥运会在,北京的举办已经用事实说明,中国已经敞开她博大的胸怀,迎接中国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文化的融合。
2.中国体育与奥林匹克两种体育文化的冲突 2.1个性的全面发展与集体至上的原则冲突 奥林匹克突出个体在群体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个人价值,鼓励创新,赞成自由发展;勇于冒险、敢于竞争、个性张扬和开拓创新精神成为他们的民族个性。看看NBA的比赛就可以知道,球员如果有机会扣篮,就绝对不会选择上篮,没有机会便创造机会扣篮。中国体育则更多的强调,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集体的原则,这种文化,能够保证国家、集体的最大利益,但是也有着限制个性的发展的劣势。2.2 平等观与等级观的冲窄 《奥林匹克宪章》明确指出,奥林匹克运动的所有价值和功能都是以公平为基础,公平的目的是为了实现人人平等,要求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生存、享受参与发展的权利和机会。中国传统的宗法等级制度和伦理规范所造成的人们政治地位的极不平等,使得这一精神失去了起码的依托,所以在中国古代见不到古希腊那种体育权利近乎平等的现象,中国武术强调,一日为师,终生为父,体现出了宗法制中父权的本质;同时,在等级制度的影响下,许多传统的体育项目如马球、 在古代也只能在贵族、士大夫阶层中开展,有的甚至仅仅局限在深宫庭院内,即便是市井街头、艺人的体育技能也是在之系亲属之间世代相传,这种封闭式的发展,无法形成体育的主流。 2.3 价值观的冲突 现代奥林匹克的宗旨是通过没有任何歧视,具有奥林匹克精神,以友谊、团结和公平的体育活动来教育青年,从而为建立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做贡献。现代奥林匹克强调个性发展和对人体单项机能的开发,反映了征服自然和个性解放的价值取向。 “中庸”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使得体育文化也毫无例外地纳入不争的节制之下,不偏不倚无过不及和温良恭俭让被视为美德,反应在最具竞技实质的武术搏击中,就是先扎马步,再后退一步应敌,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强调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缺乏竞争精神和对效率的追求,反映了中国传统体育伦理顺应自然,共性至上的价值观。 3 奥林匹克运动文化与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产生冲突的因素 3.1两种文化产生的地理环境的差异 地理环境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形成某种类型的前提性因素。奥林匹克发源地希腊是奥林匹克文化成长的摇篮。在古代希腊,如果说民族政治因素对奥运会的诞生、体育的普及起了内因作用,其宗教文化因素起了外因作用,那么产生这种“里因外合”效应的则是它特殊的地理环境。 3.1.1奥林匹克运动文化的产生的地理环境 希腊是一个面积非常狭小的岛国,资源贫乏,人口不多,土地贫瘠。生活在这种地理生态环境中的希腊民族,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主要来源于民族生活方式的多样性,近海居民主要依靠捕鱼、制盐和经商谋生;山地居民从事游牧业;平川居民从事农业。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发达的商业贸易,进而形成频繁的人际交往,平等人际交往是自由民广泛存在的前提,自由民之间形成契约式的政治关系,这种关系萌发了相对自由的信仰和行为,最终导致科学、艺术与体育的繁荣。 3.1.2中国体育文化的产生的地理环境 与希腊不同,中国文明依托的不是狭长的半岛,而是相当宽阔的平原;不是海洋,而是河流。中国的四周是高地、沙漠和无法跨越的大海,形成了一个西高东低的簸箕形状的地形特征,天然的地理环境为造就一个相对封闭的文化系统提供了条件。 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处于亚热带地区,适宜的温度、平坦的地势和肥沃的土地,是中国发展农业文明的理想条件。而农业社会的重要特点就是人对土地的绝对依附,而且越在古代,生产力越不发达,这种依附就越显著。中国农业生产中的生产单位是“家”,发展到后期便成了氏族单位的一种有内在血缘联系的广义大家庭。血缘社会中各种民俗规矩不是被逐一消除,而是不断修改和完善,这一切又为宗法等级的滋生提供了温床。体育,尤其竞技运动的根本特征就是对抗双方必须在法律意义上的形式平等,因此它是等级制度的天敌,这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发展一度曾产生了一定的阴影。 3.2文化信仰的不同 3.2.1西方体育文化特点与价值取向 中世纪,虽然西方文明在基督教控制下沉寂过很长一段时期,15-18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和启蒙运动过后,西方文化才迅速发展起来。文艺复兴的精髓就是强调个体的解放,追求人性的自然,所以人们的文化价值取向的核心也表现为个人主义。源于古希腊的奥林匹克运动为基础的西方体育文化,在价值取向突出公平竞争,重视抗争,强调的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这时对体育文化的理解就是人们所追求的竞争、自由、平等、博爱的生命价值。
3.2.2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指导思想与内容 3.2.2.1中国体育文化“天人合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为代表的体育文化的理论是建立在朴素唯物主义的基础之上,以儒家文学及“中庸”之道为指导思想。具有典型的整体观,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整体 , 强 调 “ 天 人 合 一 ” , 把“神”与“形”视为一个整体,强调神形合一。把人与自然看成协调统一的整体,在这种文化的影响下,中国体育必然缺少征服自然,超越自我的精神内容,而太极、武术等项目的出现是最好的例证。 3.2.2.2 “修身”、“养性”东方体育文化的主要内容 由于受地理环境及经济条件的制约,中国的体育文化自古以来是建立在分散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之上。追求的是和谐、宁静、稳定及与环境协调的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以“修身”、“养性”方式为主的东方体育文化。中国体育文化强调的是在运动中修身养性,主张内外兼修,期望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精神与肉体的统一,并赋于体育以伦理道德观。强调人本主义及人文精神,重“文’,轻“武’,崇拜圣人。
3 东西方体育文化经济政治成因的差异 3.1中国体育文化经济政治成因 中国的天然地理环境,中国体育文化产生与发展的经济基础是“以农立国”的农业经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这种自给自足的自然农业经济决定了中国体育文化具有很大程度的封闭性和内向性。形成了含蓄的、因循的体育思想,这就使得中国体育文化自产生之日起就走上了反省内求的道路。就体育文化的成因而言,中国的地理环境是中国体育文化的自然成因,农耕经济形式是中国体育文化的经济成因,宗法等级制度是中国体育文化的政治成因。 3.2 西方体育文化的经济政治成因 地处欧洲的不少国家面积非常狭小的岛国,资源贫乏,人口不多,土地贫瘠,同时有着漫长的海岸线。由于临近海洋,为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条件。生活在这种地理生态环境中民族,形成了特殊的民族性格。这种性格主要来源于民族生活方式的多样性,近海居民主要依靠捕鱼、制盐和经商谋生;山地居民从事游牧业;平川居民从事农业。 古代欧洲人自始就注重利用海洋优势,发展海洋贸易和海洋运输等商品经济。商品经济的特点是互通有无,具有开放性和外向性。从而使欧洲文化自形成之时起也就具有了外向性和开放性的特点。这种地理环境的特殊性造成了欧洲体育文化外项性和开放性的特点。 4.中国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体育文化从差异走向融合 4.1 经济全球化、2008北京奥运会为两中体育文化的融合提供了难得的契机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的世纪,在这种宏观背景下,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不仅如此,经济联系的发展必然会加强文化领域的交流,体育文化的交流也必然得到加强。中国体育文化与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必然在多次碰撞中,找到他们协调发展的渠道。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为世人提供了了解中国体育文化千载难逢的机遇,作为人类目前的最高水平体育赛事,将在同一牵动着全球数十亿的心。同时中国体育文化必将成为全球瞩目的焦点,世界将更加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体育文化,中国也会对奥林匹克体育文化有更深的理解,中国体育文化以其独特的魅力,将会深深吸引更多的海外朋友,中国也会在交流中更加积极地融入世界体育文化大家庭。 4.2中国体育文化是奥林匹克体育文化有益的补充 中国体育文化的产生,有着其特定的地理、政治、经济背景,从而形成了自身的特点,虽然与其奥林匹克体育文化有着一定的冲突这一点不可否认,但是从追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与倡导征服自然超越自我的奥林匹克体育文化,虽然后者,是世界发展的必经途径,而前者,更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旋律相吻合,两者看似矛盾其实则是互为有益的补充,奥林匹克体育文化因与中国体育文化的融合显得更加完善与和谐。 4.3更快、更高、更强与“自强不息”的融合 更快、更高、更强是对奥林匹克精神的高度概括,这表明奥林匹克运动的发展、向前、永无止境的追求目标,它激励着无数运动员去攀登体育运动高峰,不断地超越自己、超越对手,展示了奥林匹克运动所倡导的不断进取,不断创造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这是东方儒家体育伦理的基本精神正是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凝聚,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哺育了中华民族的自立精神和反抗压迫,以及不断努力进取的精神。中华民族在遭受挫折、遇到困难时,具有奋起抗争的精神状态和坚忍不拔的意志,正是靠着这种精神,捍卫着自己的民族尊严,使自己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体育健儿也正是靠着这种精神,在奥运赛场上摘金夺银,创造着一个又一个中华奇迹。 4.4和平、友谊、团结、进步与大同世界的融合 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始人始终把奥林匹克运动当作一种神圣的教育活动来对待,并谋求在这种广泛的活动中教育大众,使之升华道德、净化精神、提高素质,最终实现人类大同的理想,即和平、友谊、团结与进步,五环旗下聚集着来自五大洲不同肤色的亿万和平使者,成为纷扰不安的世界中的一片净土。这对于建立现代国际社会和平的新环境,无疑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中国传统的体育伦理,历来主张修身养性,并以追求圣贤理想人格为重心,提倡与人为善,和谐共处。儒家理想社会的目标是“天下为公”和“大同世界”大同世界是儒家社会政治理想化模式化,它希望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诚实无欺换取他人同样的回报,以达到人人相爱,各有所安的目的这与奥林匹克“和平、友谊、团结、进步”,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 [1] 体育文化历史论 [M] 四川大学出版社 2004 [2] 钱 津.奥运文化与中国体育文化[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7.2 [3] 马 蕲.刘 昊论东西方体育表现特点产生的根源[j]南方论刊2007.3 [4] 周 茜. 张建营. 何 源 论东西方体育文化差异中的交融[j]科教文汇2007.8 [5] 孟凡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现代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 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6. [6] 暴丽霞.儒家文化对中国体育文化的文化控制[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4.12 [7] 王志刚.李 英.徐林江2008北京人文奥运与东西方文化融合[j] 中山大学学报 2005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