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鑫远 时海芳 广西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 要:以我国体育产业内部结构为研究对象,以产业经济学原理为基础,运用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结合我国体育产业发展实际,分析我国体育产业内部结构失调的现状及产生原因,提出发展群众体育促进体育消费水平、加强产业关联、加强理论研究等改进措施。 关键词:中国;体育产业;产业结构;困境;原因;理顺 合理的体育产业结构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前提。所谓产业结构,实际上就是产业间的相互联系和联系方式[1]。“体育产业结构”,就是指各个体育产业部门之间及其内部的相互关系和比例关系。研究体育产业结构就是研究体育产业各部门之间的不同排列顺序比重配置、联系方式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等,合理的体育产业结构会使体育产业各部门之间保持平衡、协调发展。[2]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使其内部各产业协调发展,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高速发展铺平道路。
1 我国体育产业内部结构的失调 自从1992年原国家体委召开“中山会议”,把体育产业问题作为深化体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议事日程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展,在市场经济大潮的推动下中国体育开始走上了产业化的道路。经过十几年的实践,我国已经形成了有一定规模的体育服务业市场,体育产业机构2万多家,总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人民币,年营业额超过600亿人民币;每年举办的商业性竞赛和表演有300—500次,营业额约8000万人民币[3]。毋庸置疑,我国体育产业已初具规模,对国民经济的推动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起了巨大作用。然而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体育产业在整体上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我国体育产业毕竟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是个幼稚产业。受国际、国内特殊原因的影响,我国体育产业内部结构的不合理所带来的隐忧也日益令人不安。 1.1 本体产业发展滞后 对我国体育产业内部结构划分比较清晰的是鲍明晓先生,在其《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中采用两种标准对体育产业进行分类:一是根据体育商品的性质不同分为体育服务业(包括健身娱乐、竞赛表演等)和体育配套业(体育服装鞋帽、体育器材等);二是根据体育产业链上下游关系分为上游产业(包括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中游产业(包括体育中介、体育培训、体育媒体、体育保建康复、体育服装鞋帽、体育器材、体育场馆运营等)、下游产业(包括体育食品、体育饮料、体育旅游、体育博彩、体育建筑、体育房地产等)。本文的论述基本上以此为基础。 体育产业先发国家一般把体育服务业看作是体育产业的本体产业(或称之为核心行业),把体育用品业作为体育产业的外围行业。这些国家中,体育产业本体产业大多处于优先发展地位,从20世纪60—70年代开始得到充足或充分的发展,在其推动下体育用品业也获得快速发展,但发展速度较之以往相对放慢,在整个体育产业产值中的份额下降,体育服务业产值比重急剧上升,产业软化率大幅提高,从而带动整个体育产业达到相当的高度。据美国《体育新闻》周报和沃顿计量经济预测协会的统计,美国1988年体育产业总产值为631亿美元,其中仅健身娱乐业、竞赛表演业、体育广告业、赛事转播权出售四项收入就达到349.17亿美元,占55.34%;体育用品业产值为190亿美元,占30.11%,还不及健身娱乐业一项的产值(227. 89亿美元)。法国青年与体育部的统计显示,1993年法国人用于购买体育用品的消费支出只占个人体育消费总额的38%,而用于获得健身娱乐等体育服务的消费支出占62%。据韩国国家统计局的统计,1996年韩国国内体育用品市场是11970亿韩元,占整个体育市场容量的44%,体育服务市场是14930亿韩元,占56%。[4] 调查显示当前我国几乎所有省市体育产业的发展都存在核心行业滞后的问题,以体育健身娱乐和体育竞赛表演为主体的体育服务业与体育用品的生产和销售业相比,无论是销售收入还是增加值一般都只占总体的1/3~1/4。一般而言,一个产业的核心行业的发展水平决定了它外围行业的发展水平,而目前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却存在明显的核心行业的发展水平滞后于外围行业发展水平的现象。[5] 1.2 体育产业结构关联效应较低,产业链不明显 产业与产业之间有着比较复杂的相互关系。产业关联就是产业间的联系,是指产业间的错综复杂的生产技术联系和经济联系,这种联系随着社会化大生产不断发展和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也在不断地深化与发展,这种联系和联系方式就是产业结构,因此所谓产业联系分析就是产业结构分析。[1] 分析体育产业结构关联效应,实际上就是研究体育产业结构的自组织能力——体育产业内部各部门间的投人产出关系及其方式。具体表现为体育产业的结构关联水平、结构关联程度和结构关联质量。内容包括:各产业部门间联系的多少(一部门与其他部门联系越广越好);各产业部门间产品交换量的多少(产品交换量多则结构关联程度高);体育产业各部门不同地位和作用有机组合的整体质量。[6]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的关联效应较低。产品联系是产业部门间关联的基础,我国体育产业部门之间,无论体育用品还是体育服务产品的交流较少发生。企业之间防范大于合作,生产中夜郎自大,闭门造车;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上,多存观望难得合作;产业发展战略上,各自为政、同床异梦。虽然是“万马奔腾”,但是基本上是一种“无序运动”,“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联系相当松散,很难形成“合奏”,决定了产业波及效果的微弱;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下游产业之间的关系并不那么一以贯之,产业链脉络并不清晰。例如国内的一些俱乐部联赛,仅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体育广告业、体育信息业等少数几个部门的发展,对体育保险业、健身娱乐业等效应不大。而国外的一些著名赛事,如NBA篮球联赛、意甲联赛、英超联赛、欧锦赛等,都大大带动了健身娱乐业、体育用品制造业、体育保险业等部门的发展,人、财、物等资源消耗相对较低,形成了良好的规模效益。并且我国退役的一线优秀运动员中,只有少部分人进入体育系统从事与体育相关的工作,大部分放弃了自己的专长,从事与体育无关的其他工作。 体育产业各部门不能有效耦合,整体性功能不显著,直接导致产业结构的关联质量也较低。低关联水平,低关联程度,低关联质量,使众多子产业的产业性征极为模糊,学术上我国体育产业外延的界定发生困难,缺乏科学准确的统计数据;实践上生产难以整合,相对优势难以发挥。 1.3 产业发展不均衡,结构布局不合理 现阶段我国体育产业发展不均衡,结构布局不合理的状况可概述为:本体产业中,竞技体育产业发展较快,大众体育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外围产业中,物质商品产业发展较快,服务产品产业相对滞后;地区间体育产业结构不平衡,城市体育产业发展较快,城镇和农村体育产业发展较慢;发达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较快,落后地区体育产业发展较慢;高层次、高消费体育产业发展较快;中、低档次体育产业发展较慢。导致大众需求的体育产品缺口较大;体育供给超过消费水平;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对应,总体上的供不应求与局部的供过于求的现象并存。体育产业结构内部“落差”较大,各部分衔接不紧,使我国体育产业发展过于集中于某些“点”上,尚未形成一定规模的“面”,导致体育消费结构状况是:点上热,面上冷;局部热,全局冷。结果只满足少数人对体育的需求。同时,由于各“点”的不稳定,波动性较大,投资者对体育投资的风险难以预测和把握,投资预期难以确定,使投资者信心不足,积极性不高,从而导致整个体育产业投资增量不足。[7] 体育用品生产的数量大,档次低;国内售价高,国外盈利少。体育经济中存在一种隐性通货膨胀,体育商品进入市场之始就定价过高,并一直维持高价位,质价比较低。据海关总署统计,1999年我国体育用品出口已达53.87亿美元,拥有全球65%以上的体育用品生产份额,可是我们生产的大多是低档低价的产品,大多数利润(80%以上)留在了海外,巨大的订单和员工微薄的工资形成反差,我们挣的是“辛苦钱”。然而与生产能力形成对比的是,全国有体育用品生产加工企业304万家,却没有一家进入世界体育用品销售额前十名(美国5个,日本2个,德国、英国、瑞典各1个)。 相对于群众的体育需求,我国的体育资源十分有限,可是仍有大量体育资源闲置、利用率低,许多公共体育场馆还没有对群众开放,体育场馆设施重复建设、体育项目设置雷同。第五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我国人均场地1.03平方米,每万人拥有场馆6.58个。人民日报登载广西体育场地调查标题为:羽毛球馆篮球馆鳞次栉比,老年人健身场所寥寥无几——城市体育场地结构亟需规划。调产显示:广西有各类体育场地43276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0.75平方米。尤引人注目的是,功能单一的篮球场24976个,占标准体育场地总数80%。[8]江西省调查报告:江西体育场地普查暴露隐忧——场地分布不均、公共设施匮乏。主要问题有:场地发展不平衡;场地量少且质差;场地分布不均匀,结构不合理。室内外体育场地设施、城乡体育设施比例悬殊。体育场地分布在校园占64.8%,分布在乡镇村的占4.95%。公共体育设施匮乏,向广大群众开放的健身场所有限。其中,学校和单位内部场地自己使用的多,对外开放的少,教育系统98%不开放,其他系统90%不开放。现有的体育场地绝大部分是公益性,经营性的体育场地只占了总量的5.7%,但大多经营场所处于关、停、并、转状态。[9]
2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不完善的原因 我国体育产业结构中存在的问题表明,最主要的原因是体育产业内在的、自源性的发展动力不足。即大众体育的薄弱,导致体育消费需求不旺盛,使体育核心产业过小,无力带动整个体育产业健康发展。 体育消费是指人们用货币购买体育效用的经济活动,即人们为满足多样化的体育需求,采用不同的方式消耗体育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过程。一定量的体育消费支出,是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前提条件,也是体育运动的一存在和发展的保证,还使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得以开拓和发展壮大的社会基础。马克思指出:“生产直接是消费,消费直接是生产。每一方直接是它的对方。同时在两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媒介运动。……消费也媒介着生产,因为正是消费替产品创造了主体,产品对这个主体才是产品。产品在消费中才得到最后完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93~94页)体育消费水平是指一定时期内按人口平均实际消费的各种体育物质产品和服务产品的数量。[5] 体育消费从总体上说是一种文化消费,不是生存必需的消费,具有非迫切性和盲目性。长期以来,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居民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热情不高,远没有形成体育生活方式。1996年我国16岁以上的人口中,达到体育人口判定标准的比例是15.46%,约为1.40亿人。喜欢参加的体育活动靠前的有:散步跑步、羽毛球、乒乓球、气功太极拳武术等,活动主要场所是自家庭院、公路街道边和住宅空地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其中相当部分为自娱自乐体育活动方式,并没有货币支付行为,即使每天进行数小时的体育活动,与体育经济学中研究的体育消费现象没有直接的联系。经济学认为,影响需求曲线的因素有:平均收入水平、个人和社会的偏好等。[10]家庭恩格尔系数表明,我国目前还处于从温饱向小康过渡时期。我国首次群众体育调查显示,我国群众体育参与的主要躯体集中在个人月收入在100~500元,家庭月收入在400~1000元之间的工薪阶层群体,即使今后家庭经济状况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人们将体育消费仍然排在较后的位置上(购买体育器材和买体育比赛门票分别在第7位第10位)。[11]参加健身娱乐活动的人虽然很多,但是能划归体育健身娱乐业的人数要少得多,付费观看竞赛表演的人数就更少了。健身娱乐业的发展,能够产生和扩大对体育运动器材、体育培训等的市场需求,从而促使体育用品业的繁荣;竞赛表演业的发展,人们参与和观看体育赛事热情高涨,体育人口和体育爱好者增加,才能促使体育中介业、体育媒体业、体育服装鞋帽业、体育旅游业、体育赞助业、体育博彩业等的发展。我国体育核心产业中的健身娱乐业和竞赛表演业等,要么空有人气缺乏财气,要么有财气缺人气,都不足以成为产业的真正核心,其产业波及力欲带动中游产业和下游产业,真是力不从心。例如在我国体育产业中占有相当比重的体育用品生产得以高速发展,主要是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的延伸或第三产业中其他产业的渗透及发达国家进行产业转移促成的,核心产业的波及作用微乎其微。 一般说来,消费决定市场。体育消费的规模、结构和质量,从根本上决定了体育市场和体育产业的规模、结构与质量。国外对体育产业的理解遵循“消费决定论”,政府和企业都重视启动体育需求,拓展消费领域,因此国外体育产业普遍呈完整的复合型结构(核心产业→中介→外围产业)。可是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不是由体育消费和国内体育需求带动的,因此形成了本体产业滞后、外围产业超前的格局。 因此我国体育产业的格局不是“火车式”,而是“联合舰队式”,动力主要来自体育(产业)之外。严格地说,我国体育产业还没有形成真正的产业链。所以有人认为:我国体育产业各部门的内核较小但外延带动的范围很大,较低的关联效应抑制了体育产业结构的优化,阻碍了体育产业的整体发展。
3 振兴群众体育,扩大群众体育消费需求,优化体育产业结构 显然,我国体育产业内部结构困境产生的原因核心产业影响力过小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群众体育开展不力造成的。体育产业内部结构的优化,必须从振兴群众体育、扩大群众体育消费着手进行。 3.1 振兴群众体育,扩大体育消费人群,培育消费潜力 大众体育是一种社会文化现象,与整个社会的发展密不可分直接关系到体育消费人群。就我国大众体育目前的发展状况来说,远没有满足人们的需求,无论是发展程度还是物质条件,还存在很大差距。 政府应调整体育发展战略,协调经济运动与群众体育的关系,给群众体育以更多的资金支持和政策扶持,积极引导群众休闲娱乐方式,提倡体育生活方式,建立群众体育文化;大力发展适合群众消费水平的准经营性体育项目,包括公共场地、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有偿开放、各种低成本的健身俱乐部、体育指导中心、社区体育指导站等。这些尽管看起来与体育产业并不密切,但是有利于扩大体育对群众的影响,有利于形成体育生活方式,扩大和培育潜在体育消费人群;可以直接推动健身娱乐业的发展,增加竞赛表演业人脉,为体育核心产业的高速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3.2 以健身娱乐业和竞赛表演业为主导,扩大体育核心产业比例和影响力。 主导产业是指在一国经济发展的某阶段,若干产业部门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扩散与关联效应等特征。[1]体育主导产业必须是对群众有较大影响力和吸引力的行业,这样的行业才具有较大的市场容量和较强的产业扩张能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和谐社会的建设,群众的健身娱乐意识不断增强,花钱买健康、活动增欢乐逐渐成为时尚,健身娱乐业和竞赛表演业迎合了群众生活发展方向,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同时具有强大的扩散与关联效应:前瞻效应。能够对体育外围产业(如体育中介、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建筑等)产生诱导作用,并为其建立发展平台;回顾效应。健身娱乐业和竞赛表演业高速发展,会对群众体育的开展产生强大的刺激,促进全民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的整体提高,促进体育消费;旁侧效应。带动体育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为高水平竞技运动提供更多的后备人才或可塑之才,它势必促进我国竞技运动,甚至对提高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有巨大的作用。较高的产业关联程度,可以促进体育产业内结构的成长,它不仅会促进总供给的增加,还会改善供求结构,促进体育产业整合。 以健身娱乐和竞赛表演业为主导产业并且在产业结构系统中占有一定比重,能够最迅速、最有效地满足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并使整个体育产业获得较高和持续的发展速度。 3.3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加强产业理论研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人才缺乏是发展我国体育产业的一个瓶颈问题。选拔、培养高质量的体育产业经营人才,不断提高体育产业的管理水平,是摆在体育管理部门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应该发挥体育院校的优势,开设社会急需的体育产业经营管理专业,加大对体育经济与体育经营管理等学科的投入力度,培养高质量的专门人才;注意人才引进,面向国内外吸收善经营懂管理的人才到体育产业部门,为我国体育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体育主管部门应加强产业理论研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理顺体育上游、中游、下游产业之间的关系,完善体育产业结构。社会主义国家对产业理论认识和应用较晚,我国体育产业结构失调大部分原因就是产业理论、产业政策缺位造成的。学习日本通产省的做法,聚集大批专业人才专门研究制定加快体育产业发展的政策,解决产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发挥政府宏观调控优势,制定和落实好产业技术政策、产业布局政策、产业外贸政策、产业金融政策、产业可持续发展政策等产业发展政策;尤其要重视产业结构政策的实施落实,保护幼稚产业(我国体育产业目前是幼稚产业)、正确选择和确定(体育产业的)主导产业、对支柱产业加以扶持,克服市场调节的“盲区”,最大限度发挥体育产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我国体育产业尽管目前发展较快,但采取的基本上是高投入、高消耗、高度外向的发展方式,这在体育产业从无到有的恢复发展阶段是有效的。从体育产业的长远发展来看,由于内需不足、产业内部结构错位、产业理论政策指导的匮乏必定导致增长乏力,长期处于一种不死不活的低水平低层次发展的状态,难以成为我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好在我国体育产业是处在起步阶段,“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我们期待着我国体育产业蓬勃发展的春天。
参考文献: [1] 芮明杰主编: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5.8 [2] 朱汉义:从我国体育消费看体育产业结构的现实选择[A].中国体育科技 2006,42(3)14—16 [3] 李霞,张超慧:我国体育产业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A].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增刊2005年5 月 [4] 林玲,彭连清:体育产业结构的发展演变:理论与实证分析[A].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4.30(4) [5] 曹可强 论体育产业结构关联效应[A]. 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1.20(1) [6] 鲍明晓著:中国体育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 118 [7] 李明 非均衡中国体育经济的成因及其表现特征[A].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3.37(9) [8] 城市体育场地结构亟需规划[N].人民日报2005-05-23(12) [9] 江西体育场地普查暴露隐忧——场地分布不均、公共设施匮乏[N].人民日报2004-11-22(12) [10](美)萨缪尔森(Samuelson),(美)诺德豪斯(Nordhaus)著:经济学:(第十七版)[M].萧琛主译,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 [11]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