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1期
 
“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构建体育教学激励机制

2008/1/15 10:06:48 浏览次数 6316  

薛  浩  扬州大学体育学院  扬州  225009


摘要:学校体育教学的管理要以激励措施为主、约束措施为辅。目前,教育对学生激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都与建立激励机制理念,以及具体实施激励措施的过程中有没有充分重视“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有关。因此,建立学校体育教学激励机制应贯彻“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原则。激励机制的设计必须承认差异并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类别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营造舒心的学习环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从而践行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激励机制的内容要突出成长差异性原则。
关键词:以人为本;教学管理;激励机制

    激励是指管理者针对下属的需要采取外部诱因进行刺激,并使之内化,按照管理要求自觉行动的过程[1]。这是一个管理者实施领导行为的过程,旨在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一种内驱力,朝着管理者所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过程。激励是体育教学组织过程中管理的核心,同时,激励也是调动积极性的过程。对体育教学中的激励就是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外部诱因满足学生不同层次、类别的差异性需要,从而激活其内驱力和维系其积极行为的过程。而激励机制是指一个组织为了某种激励目的所采取的体系和制度。有效的激励机制对于充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挖掘个体潜力,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教育学者提出,学校教育应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取向转变。即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教育活动的主体。杜威宣称:“现在,我们教育中将引起的改变是重心的转移。这是一种变革,这是一种革命,这是和哥白尼把天文学中心从地球转移到太阳一样的那种革命,在这里儿童变成了太阳,而教育的一切措施则围绕学生而组织起来。”[2]近年来,学校为建立和完善体育教学激励机制进行了大量实践并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理论界也就激励理论在学校的运用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但是,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仍是一个亟待探讨的课题。

1 新时期,“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
    所谓“以人为本”,就是把人作为社会主体和中心,充分肯定人在社会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把人作为思考和行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摒弃传统的把人作为工具和手段的物本主义倾向,在社会发展中以满足人的需要、提升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终极目标[3]。随着经济发展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矛盾日益尖锐,人们越来越深刻的认识到,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是物质财富的积累,更重要的是人的价值的实现和全面自由的发展。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卡尔•罗杰斯(CarlRogers)早在20世纪5O年代就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 的教学理念,要求学校将学生摆在中心位置上,让人的天生潜能自由地表现出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要求学习者整个沉浸于学习之中——躯体的、情绪的和心智的,教学方向来自于学生,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和自我依赖性,其特征是激励思考(encoura—ging thinking)和重视接受(importance of acceptante)。学生是主体,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不是一个死的物,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学生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活生生的人,是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4]。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实质上就是要求教育者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需要等,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只起一个帮助者、激励者的作用。人天生的潜能是积极的,只要后天提供一定的有利条件,这些潜能就会自然而然地释放出来,潜能就能得以实现。学生具有发展自身的动力机能。他们能在机体得以保护和发展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的前提下,自觉地形成和发展自身的高层次需要。教育实践表明,每一个学生都希望自己成为好学生,都希望自己成为社会中有用的人才。而这种求成性需要正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既然体育教学活动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共同参与的互动过程,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外在驱动力——激励机制,其作用显而易见。体育教学的核心理念也就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各种激励手段(目标激励、物质激励、精神激励、参与激励等),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学习积极性,使其外在合力与内在驱动力的完美结合,教师与学生充分融入起来,以学促长,以教促评。

2 目前,学校体育教学管理中激励机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差别的考核制度设计缺乏弹性
    考核制度是体育教育过程的终结性评价,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体现,同时是教师教学过程的总结,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外在驱动力的量化,表现为“外在”和“内在”两方面:外在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成绩及分数,即可量化的等级,后者则是指不可量化的各种潜在价值,比如学生所获得的学习方法、学习体验等。当前学校体育教学对于前者的设计和管理关注较多,表现相对灵活,具有一定的弹性;而对后者则相对薄弱,基本上处于零状态。
    (二)对学生考评的片面性
    学生考评目前来讲仍旧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奖惩性评价相结合。二者都是较为传统的评价方式,在体育教学中仍然是使用最多、最普遍的评价方式。奖惩性评价无法从对学生的情感、方法和努力程度进行积极评价,给学生形成的只能是单调的、枯燥的、冰冷的数据,放归于“应试教学”囚笼中[5]。考试作为教学评价的唯一手段。奖惩性评价容易导致学生教师走入歧途,认为学习不是为了持续发展自己而是为了获得荣誉受到奖励,将目的与手段倒置;容易导致学习者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将目光缩短于眼前;容易满足,容易在先进职称上迷失方向,停滞不前;容易打击、损伤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进取精神,容易伤害脆弱学生的健康心理。当然,在传统体育教学中,由于竞技体育的“遗传效应”,奖惩性评价仿佛就是体育教学的硬道理,就是拨动体育教学发展的杠杆,学生的学习态度、情感、价值观、合作意识、参与热情基本属于“稍息”之列,奖与惩被异化成为一种目的、一种权利。
    (三)激励因素设置的不全面
    激励因素的设置过于简单。终结性评价只能靠最终考试定锤音,仅对考试成绩好的给予奖励,给予赞扬。平时学习态度认真,刻苦踏实,但由于发挥失常,而导致考试不理想,非但没得到鼓励与赞扬,而遭到泼冷水,雪上加霜。学生的自信心严重受挫,情感走入低谷,被“冷冻”在冰窖中。单一考试不能反映学生的全面性,仅对考试成绩或比赛名次作为学生学习的终结性考评标准极大挫伤学生幼小心灵,特别某些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中的某一方面突出,而没得到认可,得不到激励与奖赏。这也是体育教学中激励机制的不健全所致,评价手段单一致使激励手段浅薄。
    (四)学校制定激励政策时,缺乏对学生个体心理需求的分析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包括较低层次的物质需求和较高层次的精神需求,这种需求还会随着相应因素的变化而有所变化。但当前学校体育教育在制定激励政策时,往往忽略对学生个体心理的分析,体育教学组织者简单认为学生想要得到的是相同的东西,忽略了对学生年龄、性别、能力、价值观念和个性特征等方面的差别化的分析,所以无法建立多维交叉的激励体系。

3 构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激励机制
    以上我们分析的体育教学激励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究其原因,每一方面的问题都与激励机制的建立与具体实施过程中没有充分重视“以人为本”的原则有关。
3.1体育教学激励机制应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为“根本”。 所谓“根本”就是最后的根据,最高的出发点和最终落脚点。 “以人为本”最早可以上溯到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本主义”思想。人本观一般包括尊重人格,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等内容。现代社会已经是知识经济时代,知识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才的培养,人才的培养离不开教育,从上到下,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理念。人本管理已成为时代的要求,“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理念已逐渐成为教育界的共识,形成了现代人本教育管理理论。目前,教育界的共识是:“以人为本”是“以人为中心”的教育管理理念,是与“以学生为主体”管理思想相对应的概念。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运用到学校体育教学管理中是一个多目标、多因素、多功能的复杂动态系统。其中,在建立健全有效的教学激励机制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是不可忽视的一个方面。激励机制是人本管理的核心问题。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美国和西方主要国家逐渐走出精密的管理科学的殿堂,响亮地提出“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口号,举起了人本管理的旗帜。为此,不论对组织还是对个人,激励对象都应放在“人”上,有利于学校人才培养和管理的激励机制必须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把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调动人的积极性放在首位。教育是高级人才的摇篮,在学校体育教育实施激励的过程中,激励是手段,更是目的,即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体育教学组织者在设计激励制度的过程中,要体现人本教育管理的精神。
3.2构建“以人为本”的体育教学激励机制应重视的两个问题
    体育教学激励机制的设计必须承认个性差异,满足个人需要进行设计。不是为束缚手脚,禁锢思想,不是为使一个组织没有生机和活力,而必须是承认并满足人的需要。激励源于个体的需求。如果只采取应试教育,体育课堂仍然延用达标考核,不考虑学生个体的需求,把学生纯粹视作达标的手段,那么,素质教育仍然不能落实下来,新体育课程标准将无计可施。这种所谓的“激励”必不能成功,也无法持久。在体育教学课堂中实现群体目标与实现个体目标结合起来,从一定意义上说,二者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学生个体目标实现的程度决定了群体目标实现的程度并最终赋予群体目标以人性化色彩,即“学生个体目标实现的程度越高,学校体育教学总体目标实现的意义越大”。另外,由于体育课堂激励机制的激励客体为学生,所以必须真正了解和把握学生的个体差异,有条件的学校进行心理需求分析。学生作为个体,必定有着多种多样、不同层次的需求并且这些需求随着学生年龄增长、知识丰富和被满足的程度而随时发生变化。同一激励方式或诱因作用于不同的人,都将会引起不同的反应与效果。如果激励措施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就不会起到激励的作用,因为激励的有效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种激励是否符合学生个体需求。例如,某学生努力训练,希望得到代表学校参加上一级运动会的机会,而结果老师仅仅给予的一句话“你还需要再努力,以后有机会”;或者某为学生希望突破自己目前达到的标准,希望得到老师认可和给予必要的支持,结果却只得到几句表扬话语等。在这种睛况下,学生个体需求得不到满足,激励的效果当然就要大打折扣了。激励措施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然而,有些教师却错误地认为,所有学生都有着相同的需求。体育教学组织者应对学生的需求有全面的掌握,了解各类学生需求的特点,适应个体的具体需求而采取有针对性的激励措施。
3.3 激励机制的内容要突出成长差异性原则
    教育家把“人受尊重、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作为激励的因素,这合乎现代教育管理中“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思想。在当今教育界,学生追求自我发展和自我实现是一种趋势。因此,尽管某些学校具有精英教师和丰富的体育资源,但是如果仍然不能满足学生自我发展与自我实现的需求,学生可能就不会在体育课堂中表现出应有的积极性与热情。当然该学生对教师组织的体育活动也只是应付一下,没有内在动机支撑,完成情况当然就很不理想,整个课堂教学情况就不言而喻。
    人本教育思想问世后,我们对学生的激励有了新的认识,教育家开始注意完善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潜力,促使学生能更加充分、更加主动地选择具有富有个性心理、创新性的学习兴趣。在学校,能促使个体成长、取得成就的因素无疑是一种强大的动力,因此学校体育教学对学生一定要做到管理中激励,激励中督促,彼此助长中前行。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9401508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