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石桥 遂溪县第二中学 广东 遂溪 524300
摘 要:自我校作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五”规划重点课题第六子课题——创建学校体育俱乐部、拓宽人才培养途径的实验点校以来,我校便积极进行了体育俱乐部教学改革实验与探索。本文结合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构以及观察的结果,从课外体育活动以俱乐部形式的价值、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形式的可行性因素来分析,探索该地区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形式的可行性。 关键词:粤西地区;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可行性 前 言 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各级教育管理部门采取一系列强有力措施,切实减轻了中学生的学习负担。然而“减负”以后,中学生的空闲时间相应增多,许多学生不知怎样合理度过这些时间。作为体育教师,应本着素质教育为原则、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学生体育技术技能、强健学生体魄为目的,对学生进行积极指导。 1976年日本文部省对体育俱乐部定义为:体育俱乐部是以体育爱好者自发性、自立性结合为基础,为增进健康和促进相互之间的协调,和睦而进行持续性体育活动的组织。(国外体育动态) 中学课外体育活动试行俱乐部制就是:对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采用俱乐部的管理形式,巩固其体育课堂的知识技能或对某一体育项目进行长时间的学习、训练,以达到养成运动习惯、提高运动水平、强健体魄的目的。
1 建立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的价值 1.1 符合终身体育发展的需要 叶圣陶说过:“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习惯”。当今运动种类层出不穷,《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贯彻实施,终身体育观念将逐渐普及,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将处在何种环境和条件进行何种类型的运动,这都取决于习惯及创新意识的良好培养。这些习惯的形成,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在体育课堂上的重复练习,而更重要的是在课外更多时间的学习、训练,让学生在不同的环境下用学到的东西创造性地解决将来可能遇到的问题,建立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符合这方面的要求。 1.2 延伸体育课堂,克服学校体育的不足 长期以来,从小学、初中到高中,我国体育教育都是以“全面发展”为指导方针,体育教材的编制采用重叠式和螺旋式,学生样样都要学,教学偏多,课堂时间有限,使得学生样样不精,且所学动作技术易淡忘、消失。到了大学,连个前滚翻动作都不会,铅球等难度大的更不用说了。 当前,我们的课外体育活动不尽人意。早操和课间操是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两操情况调节结果显示:高中学校开展早操活动占87%,初中只占37%,且组织形式大部分是全校集体进行。全校集中进行早操的学校都是县以上中学及一部分乡村中学,而且都是住校生。参加的内容为广播操和跑步,其他锻炼很少。全校统一组织课间操都是以半军事化要求组织学生,使课间操缺乏生机与活力,大部分的学生做完课间操后都回到教室,从而使学生消除大脑的疲劳只能事倍功半。有些学校除了两操外,还组织校运动训练队。组织校运动训练队且常年训练的都是县以上的(大部分为重点中学)中学,乡村中学基本上无运动训练队(有的学校比赛前临时凑合),运动队主要类型为田径队和篮球队。因为每年各县都要举行中小学田径运动会,学校为取得好名次要组队训练。篮球队多是因各校之间的篮球比赛较多,且篮球是中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项目。 建立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弥补学生正常上课期间活动时间不足,使学生熟悉掌握运动技术或形成“一技之长”成为可能;丰富了课余生活尤其是体育活动内容;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符合“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锻炼学生的体魄。 1.3 与全民健身计划一致,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 《全民健康计划纲要》明确指出,全民健身的主体是青少年,也就是我国各级学校的在校学生,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而真正落实到实际行动上的并不多,其主要原因就是各级学校对全民健身只是谈在口头上,没有落实到实际行动上,更没有充分认识到广大青少年才是全民健身的主体,换句话说,没有认识到开展全民健身的主要目的就是增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而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是与全民健身计划相一致。 目前中学生的年龄多在11~18岁之间。身体发育正处于第2次高峰期,学生身体形态机能、运动能力等快速发展,身体素质和文化素质都有较大的提高,学校对体育活动的间接动机也日益发展,逐渐认识到体育与个人学习、生活事业发展关系的重要性,关心课外的学习和锻炼,对体育活动具有较强的参与意识,有较强的意志力。有资料显示,60.8%的学生表示有信心战胜和克服体育活动中所面临的各种困难。但是由于很多学校体育的不良因素造成了学生对体育教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单一,且感知记忆过程的智力化及逻辑思维欠佳,体育综合能力较弱。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正顺应了学生的身心发展,由学生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方式。 1.4 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制是对减负的积极响应,减轻家长的精神负担 对中小学生实行“减负”政策后,中学生的空余时间相应增多,怎样利用这些空闲时间是一个值得学生及家长思考的问题。空暇时间里,许多中学生无事可做,便终日与电子游戏机、桌球为伴,甚至打牌赌博,或到处游逛等等,此类现象引起社会负面影响,因此家长迫切要求社会各界都帮助其子女科学合理地安排好课余时间。学校一旦建立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就会使学生们有事可做,且使他们身心等方面都得到良好地发展,家长们不需要在子女身上花太多时间,他们可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工作,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是对减负的积极响应,它减轻了家长的精神负担。 1.5 促进学校体育整体协调发展,为竞技体育培养后备人才 建立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将对学生进行各种体育技能的训练,同时还有利培养“一技之长”。在班、年级和学生各个层次上都有条件普遍建立各自的运动代表队,推动学校各种运动竞赛的广泛开展。 促进学校体育的整体发展,并使学校真正成为培养运动人才的摇篮,能够挖掘有运动天赋的学生,促使其迅速成长,为国家源源不断地输送竞技运动后备力量,为解决我国竞技运动发展中存在后备人才缺乏、后劲不足的老大难问题提供可能。
2 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形式的可行性分析 2.1理论依据 1)终身教育观的树立。1972年联合国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的《学会生存》主要确认终身教育理论,其设想是“唯有全面的终身教育才能培养完善的人……我们再不能刻苦地一劳永逸地获取知识了,而需要终身学习去建立一个不断演进的知识体系。”强调未来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这在今天更具迫切感了。 2)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议》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教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的好习惯。” 3)显性课程理论。学生在校学习期间,不仅通过体育课(显性课程)学会体育运动的知识、技能,而且还将从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和所组织的各种体育活动中培养体育兴趣和能力,养成体育运动习惯。 2.2 国内外其他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发展的借鉴 日本学校体育俱乐部有两类:一类是必修俱乐部,由学校统一安排课表,要求学生从艺术科学教育中选择一项活动,另一类是自由俱乐部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建立的,教师起帮助使用。自由俱乐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组织能力方面具有特殊作用。学校中的部分俱乐部是社会俱乐部的组成部分。德国学校俱乐部与社会体育俱乐部的形式融为一体的,具有自由的成员资格,以运动专项作为一个俱乐部的组织基础。欧美的校内外课余体育均以单项体育组织为基础。 目前我国高校组建体育俱乐部大致有三种形式:即高校体育教学俱乐部,高校单项体育俱乐部,高校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 国内外的学校体育俱乐部的理论和实践经验,我们在建立中学课外体育俱乐部及其管理、选项等工作都可很好地借鉴过来。 2.3 学生对课余体育活动有浓厚的兴趣 有资料显示:学校余暇体育影响因素重要程度排序为:体育兴趣与爱好,学校运动氛围,体育场地设施,运动技能掌握水平。学生对体育的兴趣、爱好是促进课外体育锻炼的最强有力的内在动机之一。这种兴趣爱好是在长期的体育实践中形成的。体育运动所具有的趣味性、技艺性、对抗性,及竞争结果的即时不确定性,很容易诱发学生对其产生直接兴趣,而这种兴趣是引导学生投身锻炼的最佳“向导”。学生通过参加体育运动又会逐渐对体育的健身价值、健美价值、娱乐价值、教育价值等产生初步认识和理解,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培养学生课余体育锻炼的自控能力。问卷调查统计表明:对442名学生的一次全面的调查中,完全赞同建立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且非常想参加该俱乐部的学生有276人,占62.4%,同意参加的有135人,占30.5%,由此可见,该俱乐部的活动主体在学生中人数比例较大,同时说明这一活动的开展是符合学生的心理需求的。 2.4 场地器材无须另行投资 教育部于1999年6月10日下发了“关于假期、公休日学校体育场地向学生开放的通知。”通知指出:“自1999年暑假始,各级各类学校在寒暑假和公休日期间,体育场地设施向学生开放。”学校场地设施在课余时间向学生开放,可改变以往学生要玩无处玩,能玩不让玩,活动没场地的局面。加之义务教育双高“普九”的要求,目前许多中学均有一片较宽的体育场地和一定量的体育器材,因此必要的物质条件得到了保证,无须在这方面投资了。同时它的活动时间与体育课不相矛盾,反而提高了场地、器材的利用率,符合当前我国国民经济的需要。 此外学校场地开放的对象还可以是学生家长,并辐射到学校周边的社区居民等,这样可解决社区居民体育场匮乏的问题;可最大限度地发挥学校体育资源的使用效率,为学校创收资金;还可以资源共享为纽带。密切学校与社区的关系,创明显的社会效益。 2.5 师资方面有保障 粤西地区高校毕业的体育师资情况统计表明:2005年粤西地区培养体育师资的高校有11所,每年毕业生约2000人,这说明粤西地区的中学体育专业教师的数量不少,这为建立课余体育活动俱乐部在师资方面提供了数量保障,学校发挥体育热情的同时还可聘用退休的体育教师及老教练代课,发挥他们的余热,充实师资力量。关于俱乐部的师资配备可借鉴高校的成功的经验。 2.6 符合粤西地区现有的体育消费状况 粤西地区体育消费一方面受自然经济条件的限制,另一方面也受体育消费观念、动机和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目前粤西地区年人均体育消费是比较低的,且农村体育消费水平比城镇的更低。值得深思是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中的年均体育消费为零的比例都存在。我们现在大部分的居民,包括很大一部分的中学生,健身活动主要场所还是在庭院、路边、空闲场地等非正规体育场所,也没有组织指导者,大部分是自己随意活动,因此体育消费并不太高。我们建立的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符合粤西地区现有的体育消费状况,它不需要再投资,同时还可以为附近社区的居民提供活动场所。
3 结 论 实行“减负”后,中学生有大量的余暇时间,在中学建立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可树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培养创新能力,使学生熟练掌握体育技能,发展多方面的素质。 建立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有利于学生体育特长培养,教师根据学生的特点区别对待、因材施教,突破班级体育教学单一化、整齐化的束缚。体育俱乐部即符合现代教学规律又遵循学生自觉锻炼原则,并且与社会体育相结合,是一种符合新时代教育观念的教学模式。 现今高校体育俱乐部已成为高校体育的一大阵营,相信粤西地区中学课外体育活动俱乐部也将有广阔的前景,应大力推广,使它在全国各地中学广泛开展,在广泛开展的基础上不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
参考文献: [1]王京琼,何培森.对湖南省高校体育俱乐部现状与发展的研究[J].体育学刊,2001(1). [2]曲宗湖,杨文杆.学校体育教学与探索[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 [3]王国祥.中学生实行体育课外活动俱乐部形式之我见[J].中国学校体育,2001(2). [4]杨斌,唐吉平.湖南省大众体育消费与全民健身对策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报,2001(8). [5]刘少英.湖南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课余体育的现状发展对策的研究[J].武汉体育学报,2001(8). 2008-3-26 Email:lsqzyh2008@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