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5期
 
体育教学目标的概述

2008/5/9 11:08:59 浏览次数 6717  

管学豪  山东省临沂市河东二中体育组


    体育教学目标是教与学双方合作的共同目标,在我国,一般习惯用体育教学目的与任务的提法,所谓教学目的,是体育教学活动预期达到的结果,是体育教学领域为实现学校体育目的而提出的一种概括性的,总体性的要求,制约着体育教学发展的方向,对整个体育教学活动起着统贯全局的作用。所谓体育教学任务是为达到体育教学目的而担负的责任,即通过完成任务来达到目的。但是体育教学目标,体育教学任务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在教学上起着方向上的指导作用。
    在西方,一般把教学目标分为终极目标、行为目标和作业目标。教学终极目标是一种计划目标,具有假设性;行为目标和作业目标是一种度量目标,具有实践性,因而表述得当的教学目标应具有两个特征:(1)它必须详细说明目标内容,即说明做什么和如何做;(2)它应当用特定的术语描述教学后学生应能做以前所不能做的事,即教学后所要达到的结果的详细规格。要了解体育教学目标,首先应明确“教学”与“目标”的概念,教学是指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所组成的一种教育过程,或者说是以某种课程内容为中介的师生双方教和学的共同活动。通过这个过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术和技能,发展智力、体力、个性,培养共产主义品德目标是这个教育过程预计达到的境地和标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是通过教学过程、学生在知识技能、创新能力和个性品德等方面达到新的水准。所谓目标是指某一活动在一定时期内预期达到的境地和取得的结果,目标通常是一个体系或一个系统,具有多元性、发展性、波动性、科学性、可操作性、时代性、层次性、系统性、预期性。通过制定某一实践活动的目标,可以使实践活动的组织者和参与者明确活动的方向,提高实践活动群体的凝聚力,并通过实践活动目标的推动作用,最终实现实践活动的目标。因此,体育教学目标是通过体育教学过程的组织与实施预计学生能达到的境地和标准。

1  现代体育教学目标的特点
1.2 体育教学目标的多元性
    21世纪人力资本的竞争将是国与国之间竞争取胜的关键,为此许多国家的体育课程目标所涉及的范围较广,如:卫生健康、疾病、损伤、保护环境及人与社会协调发展的知识等。我国的目标主要涉及运动原理、基本技术、锻炼方法、个人卫生与健康知识等。随着近年来教学改革的深入,各种教学模式、方法的出现,尤其在课程目标、内容、具体所涉及的身体发展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与索质教育相结合,逐渐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竟争意识、终身体育意识、良好人格与能力的培养,从而促使教学目标趋于多元。
1.2 体育教学目标的发展性与波动性
    从纵向发展来看,要求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与内容必须与终身体育接轨,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只有着眼学生的未来让学生终身受益,学校体育才能显示出其体育教学的生命力。因此,学校体育教学目标不应局限于学生在校时身体各方面的发展,而要培养学生自主地参加体育锻炼,体验运动的乐趣进而形成自觉锻炼的习惯。从横向发展来看,应将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体育活动有机结合,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基木观念自始至终贯彻“终身体育”和“健康第一”的思想,体育教学目标同其它学科相比具有波动性特点,它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产生波动,教学思想、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是随着社会的变化而变化的,随着人类的文明和进步,体育将会成为健身、体闲、娱乐等人类生活的一个基本生活内容和方式为人的身心康乐服务,学生通过体育教学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增进健康,而且学会怎样做人。
1.3  体育教学目标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体育教学必须突出它的教育性、人文性,在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的同时,注意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因此,学校体育应向娱乐体育、生活体育、文化性体育的方向发展,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对应体育的多功能性,从保健、营养、身体机能、身心协调发展四个方面加以考虑,在教学实践活动中要因时、因地、因条件,重视学生创造性的培养和对体育的兴趣,只有这样才能塑造出符合新世纪发展的人才。现行的体育教学课程目标中,弊病之一是目标太空泛、太笼统,缺乏现实的可操作性在目标的具体操作上,要从单纯追求学生的外在技能水平转向全面追求学生的身心协调发展上来,既要通过体育教学完成在校期间对学生身体形成、技能培养、知识传授等方面的任务,还要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志向爱好、习惯、能力,为其终身参加体育锻炼打下基础,在目标的表述上,应避免目的、任务等关键词的来回使用,语言清晰,既要有明确的目标,又要有具体的方法,还要有能评价到达程度的可判断性使教学目标既是可行的又是有效的。
1.4 体育教学目标的时代性与层次性
    实施素质教育是我国培养21世纪人才的战略性决策,体育教学目标的时代性必须以素质教育为支撑,充分利用体育教学的特征让学生在动态活动中学会怎样与他人合作、互助,学会怎样学习与创新,使他们在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过程中提高心理、身体等综合素质与能力。然而,在体育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的综合素质与教学能力的提高,除了要继承传统的教学内容与项目、方法手段与形式外,还应该学习具有时代特色、符合学生身心发展和他们喜闻乐见的休闲体育、娱乐体育、康复体育中的项目、内容。根据学生生理、心理特点与体质条件等设计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与健身处方,并且学生有按照各自兴趣与能力,自我选择课程内容与教师的余地。与此同时,为了使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学习目标和体现自我价值的空间,学校应根据场地设施条件与师资情况组建各种体育俱乐部与运动队,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与竞赛,把学生的学习态度、出勤情况、身体机能状况等纳入体育成绩评定指标中,充分调动他们学习与锻炼的积极性,从而提高体育教学目标的实效性。   
1.5  体育教学目标的系统性和预期性
    体育教学目标是一个由若干具体目标组成的系统整体,具体教学目标之间是很有联系的,因此必须以系统的联系的观点来看待体育教学目标。组成体育教学目标系统整体的各具体的教学目标,都不是孤立的,在现实各个具体教学目标时,应该将其放到整个体育教学目标的系统中来衡量地位和价值,即体育教学目标中的各项目标是具体整体的,要求诸目标有分工有合作,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相互加强,其中某一目标的存在和现实,都是以其他目标的存在和现实为条件的,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和提高系统的整体功能。体育教学目标是师生在体育教学活动中预期达到的教学效果,也就是说,在教学活动之前可能促使学生在掌握体育知识,技术,技能及身心发展方向发生哪些变化。体育教学目标是以学生发展现状为基础的,但又超越其发展发展现状,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要求。预期要达到的教学目标是否明确,具体,科学,直接影响体育教师的教学效果。

2  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
2.1 定向功能与激励功能
    体育教学目标是体育教学活动的预期效果,对体育教学过程起着引导作用,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的活动有明确的方向,从而避免教学中的盲目性,保证体育教学目标的顺利达成。时间表明,体育教学的效果与体育教学的功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讲,体育教学目标的正确,即可以取得正向教学效果。教学目标的定向错误,则只能取得负向的教学效果。一名好的体育教师总是能在教学开始时就向学生提出明确而正确的教学目标,并以此来影响学生,能激发学生对学习新内容的期望和达到 学习目标的欲望,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2  评价功能与教学功能
    教学评价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和教师教学水平的重要环节,而教学评价的标准是来源于教学目标的,教训目标的是否合理、客观,是进行正确评价体育教学的质量的基础,也会影响教学评价的准确性。而制定体育教学目标是一项细致的工作不但需要扎实的体育学科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而且还要掌握教学设计的基本原理,方法和技能。体育教师要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对学生做出系统的分析,综合考虑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评价等有利于教学的优化。

3  影响教学目标完成的因素
    教学目标确立后,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影响教学目标完成的多种因素,主要有:(1)通常情况下,对于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来说,确立的教学目标符合实际,经过师生的共同努力能达到目标;相反,身体素质较差,运动能力欠佳、意志薄弱的学生往往是缺乏信心,对所确立的教学目标难以达到。(2)学生学习的兴趣浓厚与否直接影响教学目标的完成。对于爱好体育运动、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实现教学目标的可能性就较大,反之则较小。(3)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可忽视。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对实现教学目标的影响有时很大,如有条件能经常观摩各种赛事活动,无疑会有助于教学目标的确立和完成;家长对体育的爱好程度,也直接关系到子女对待体育课的态度;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对教学目标的完成。 教学实践证明,确立教学目标除教材大纲等等具有社会共性外,还要符合教学主体-----学生对体育课程的需要,教师所定的教学目标才有价值,才能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体育教学目标是是教与学双方合作实现的共同目标,教师通过示范讲解,将专业知识和技术,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地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掌握技术和锻炼方法,通过教师与学生实践活动和练习有目的、有计划的指导学生自觉积极的学习和练习。使学生在掌握一定的知识技能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运用知识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 樊临虎.体育教学论[].北京:人们体育出版社,2002.
[2] 于开峰.现代学校体育教学目标研究[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03(12).
[3] 池伟国.21世纪我国中学体育教学目标初探[J].辽宁体育科技,2003(4).
[4] 盛伟.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目标体系的回顾与展望[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3(9).
[5] 齐慧侠.谈体育教学目标的确立与调整[J].辽宁体育科技,2003(4)
[6] 宋会君.体育教学目标的反映与整合[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04(2).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8980977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