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作者:孙加可博士
那末,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对日本规则和应氏规则的问题我们分开来讨论。对日本规则而言,还是在那个老毛病: 虚手罚点. 如有虚手罚点的规则, 这一切荒诞不经得如同搞笑一般的结果就不会出现了, 分析如下: 黑白二先生对弈时, 黑先生每下一手棋, 白先生则跟着虚手一次:黑先生下完第一手棋时,白先生虚手一次; 黑先生下第二手棋时, 白先生虚手两次; 黑先生下第三手棋时, 白先生已虚手三次;……依次记下来,等黑先生下第359手棋做完两个眼时, 白先生已跟着虚手359次,双方手数相等。 也就是说, 第一次下完时, 白先生该被罚359目, 他的点数不是零目, 而应该是负359目. 黑棋那时为盘面两目, 所以黑先生应比白先生多361目, 而不是只多两目. 黑棋贴还6.5目后,净胜354.5目. 354.5除以2为 177.25子,即黑赢177.25子. 赢177.25子, 又是白棋一子未活的另一种说法. 这样也符合当时棋局的实际情况了. 这里搞清楚了, 下边的纷争就易解了: 黑先生下完359手后, 谁也不认输, 白棋又不下, 又罚一点, 共需罚359点. 黑下,自填一眼, 白接着天元提了个满盘开花, 得360目. 赔359目, 余一目. 这样在白棋天元开花处, 他只多一目,而不是360目, 棋局确实又从新开始了.荒诞没有了, 一切又简单,又入情入理. 再谈应氏规则的问题。应氏规则必须加上以下条例,才能彻底解决虚手罚点的问题,才能彻底从结构上和中国数子法相一致。那就是: 当对局时,黑棋棋盒里的180颗棋子黑棋不够用时,黑棋棋盒里补充的棋子数必须和白棋补充的棋子数相等——不管白棋需不需要补充。反之,亦然。 加上此条上述例子的困扰能轻易解决:当黑白先生的棋局如图三时,黑先生棋盒里的180粒黑棋子早已下完,要补充179粒黑棋子才能下成形如图三。那末,依照新加条例,白棋也条例要在棋盒里补充等量的179粒白棋子。这样再依照应氏计数法:把所有下过的和没下过的棋子放在己空里。计算结果,黑先生盘上两点, 盒里棋子是一子不剩, 黑棋是两点。白先生一子未下, 寸空没有, 盒里棋子踏踏实实359粒. 白棋是负359点,加上黑贴八点。 2-(-359)-8=353 白先生输353点。也就是输了176.5个白子,一子未活.这完全吻合图三所示的棋局形势. 当棋局由图四变成图五. 按新加条例, 黑棋被吃光,一点没有。并要补充180粒黑棋子才能下成图四。棋盒里空空,合计零点。白棋下了一手,吃掉360粒黑子,白先生前180子一子未下,后180子,仅下一子,故棋盒里共剩有359粒白子。要扣359点,合计一点,再加上一个贴目八点,共九点,这也完全合乎图四中天元一子高高挂的情况。
行文至此, 我希望读者已经完全理解了, 虚手罚点是一切数目法的不可或缺的前提(包括应氏规则和日本规则). 虽然一局棋单方下到多于180手发生较少, 但理论上存在,规则就需考虑到。文到此处,虚手罚点是一个必须加进规则。因为只有加进该条文, 才能完全确实从规则上保证数目法的前提, 行棋双方手数相等得以满足: 谁不走, 就记下来从空中扣除.也就是说, 在子空皆地的认知下, 弃权的一方不可以再用手数相等的前提, 只祘空,不祘子了,而把这种缺失的子记下来, 从空中减除.一手棋不论它是怎样的妙手,还是怎样的恶手,它在棋盘上只占一个交叉奌.一个交叉奌,作空来祘, 就是一目棋, 也就是应氏规则中的一奌. 谁不走, 就从空中扣除, 以保证走棋一方的公平权宜.否则,基础就丧失了,这不像超时罚点可多可少。这一条没有,整个日本规则和应氏规则的合理性的大厦就要倒塌。可叹的是多少世记以来日本的围棋就在这摇摇欲墜的架构中蹣跚而行, 全然不自知.并把这种缺陷遗传给应氏规则。因为此种缺陷, 时有爭议发生. 下面我再试着分析一下一局引起规则争议的一盘棋. 对局者为: 吴清源大师和高川秀格先生. 时间为1959年1月9日 ,10日于热海盐见屋的对局,当时棋局终盘时如图六所示:
当时高川秀格先生认为白棋中腹应该补一手,(比如:在N11处, 或N8处)但吴清源大师认为一切应该由实战解决,不同意补。高川先生又不同意实战, 硬要求吳先生补, 补则吳输半目, 不补则赢半目.事情闹到日本棋院,判决吳先生要补一手. 于是吳先生以半目输掉了这盘棋. 许多媒体为吳先生叫屈,认为应该实战解决.事隔近半个世纪, 让我们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先看看如白不补,黑棋可有的后续手段,其可表示如图七:
黑7以后成了大劫, 白8在A位提劫. 此劫黑劫胜则成双活:白将大敗.其结果如图八:
白劫胜则需在图七处的A,B 两处連提两手吃干净, 但白如在B 处再走一手则少了一目棋,必输半目, 于是吳先生决定不补B处,硬挺着. 他的理由由图九给出:
读者可以看到图九中黑13走一手单官就是等白在B位提一手, 白14弃权是问题所在。实战到后来竟是不走,跟白先生一样!!日本棋院裁定吳先生要补一手,从最终结果来说,我看是对的,但沒说到奌子上, 如规定弃权一手必罚一目,一切争执都解决了.黑13以后,读者可以很容易地看出,白直接在20位提,和后来到白24的变化,其结果是一样的。从白14到白24所有的手数一应一接,对双方疆界的划分都没有起一丝一毫的作用,那白棋在忙什么呢?回答是,白棋想省一手棋,黑13已经是整盘最后一个单官了,白这省的一手棋有何用呢?如用中國的数子法祘, ,就祘是白棋打赢了劫, 白14是补一手还是弃权, 无关宏旨了, 白省下的一手,补不补对占地都没有影响,不补就是黑棋收后,自然多走了一目棋, 黑13是最后一个单官. 多占了一子。如补了,就是白把自己一目为空的地转变成一目为子的地,实地一点没损。倒也准确地反映了数子法中的子数和数目法中目数的换算关系,因为在此刻,双方手数才一致。但如不省这手棋,按目前的数目法,白就少一目。日本数目法对把一目为空的地转变成一目为子的地的事实从来是不认同的。在它看来,双方为子的地永远是一样的,不管一方实际上弃权几手,另一方又连走了几手。一个最简单最有说服力的证明就是读者花两分钟把吴先生的根据:图九的盘上的棋子按中国的数子法硬数一遍,胜负马上分明了:黑13 为最后一个单官,下到此子,盘上黑棋有着清清楚楚183个活子, 欢蹦乱跳地盘踞在棋盘上,那是什么意思呢? 当时这盘棋是规定黑棋贴四目半,即贴二又四分之一子,故黑棋183子是刚刚赢四分之一子。事实上这目棋在黑棋收后,走到黑13时已经是铁定的事实,白已经少了。黑13已是最后一个单关。后面的白在自己空里忙活无异于在做假帐。不去在对方空里想办法,反在自己空里作文章,来赢棋,这种思维方向简直匪夷所思。数目法不承认黑棋多走一步的事实,就象不承认人家早已经吃进肚子里的饭一样荒唐和蛮横。黑棋贴四目半和黑183子是刚刚赢四分之一子是等价的前提是双方手数必须相等,这条好像是不言而喻的。其实恰恰已给日本规则给否定了。纵观历史,一切难解的规则上的纷争皆源于此。 想来有人会争辩:黑棋收后,应该多贴一目,还是吴老先生赢。黑棋收后,多贴一目,这是残留在棋坛多年的老规则。他的道理是基于对弈者双方的手数必须相等这一认定,黑棋在盘上多走了一步,为了使双方手数相同,以示公平,就多扣黑棋一目。笔者认为这是一条很坏的规则,经不起推敲。此说必然引起棋界网坛的老少愤青,愤翁们的大力反对和齐声鼓噪。那末请听听我的理由:第一,前提不合理,站不住脚。围棋本是一种博弈的游戏,过程中双方都要占对方便宜,以达到取胜的目的。 我想没有人发出这样的疑问:“你为什么有80目, 而我只有50目?”或者,“你为什么把我大龙杀了,我却杀不了你的。” 我认为,黑棋收后应该被理解成这种棋艺较量产生的自然差异。也就是说黑棋利用自己的棋艺迫使白棋无棋可走,本质上,这和黑棋把白棋大龙杀掉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可争的。于是也就没有什么多扣一目的道理。道理往极处讲,白棋最后也还有棋可走,那就是往己方或对方空里扔一手废子。这样倒也准确反映了数子法和数目法的换算关系。这种无奈应该看成双方棋艺较量的自然结果。我知道这种说法可能很多人不同意。 那末按照这些人的意见就会产生如下问题,这也是我的第 二条理由:麻烦多多,后患无穷。 一,如果黑棋收后要扣一目,那末黑棋打劫收后是不是要扣两目?事实上,黑棋打劫收后是收双后。 二,如果黑棋打劫收后要扣两目,以求一致。那末我在本文图一中给出的那种黑收七后的情 况是否要扣七目? 三, 如果网上愤青们硬是浑起来,横起来说:“扣七目也没有什末了不起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而是越变越大。 因为打劫收后并不是黑棋的专利, 白棋也同样享有这种可能性。试想一下, 白棋先硬抢最后的单官,再玩劫。而我的那种黑收七后的情况,对调以下,也可改成白收七后的情况,那末以示公平, 是否又要扣白棋的目? 总不能搞到最后黑棋190个活子还可能输棋罢!人们都有一个自然而且正确的倾向: 麻烦,或疑问最后总转化为中国数子法的情况来考量, 因为这最实在,直观和简单。 我想话说到这份儿,转了一圈,还是我最早的建议:黑棋收后应该被理解成这种棋艺较量产生的自然差异。没有什么多贴一目的事情,最没麻烦。所以有人楞把吴清源那盘棋算赢是于理不通,于事实不符的按照我给出的原则,少一目是应该的,道理还是那一个:数目法的前提必须是双方手数相等,否则无异于痴人说梦。黑棋收后,就是说盘终时,白棋少走了一子的地,就该从为空的地里等价以一目扣出,这样才能准确而诚实地记录下对弈的占地结果。 那么,我不得不指出:吳先生这里在学白先生了, 白14弃权,就是利用数目法规则的缺陷来得到白先生从黑先生那里得到的利益. 虽然一个是一目, 一个是近三百六十目;一个是旷世奇才, 一个是超级弱智, 但本质是一样的.诚然,用实战来解决争执说来是不錯的, 重要的是实战后, 对战果的判断和检验必须正确,科学, 公正与合理. 否则围棋的魅力将被削弱, 这块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上的光彩将被污染,世界上三种规则的统一更无以言及. 文章写到此处已近尾声,但总觉得欠缺点什么。是了,应该把黑棋190个活子还可能输棋的例子写一写,大千世界,红尘中的人们总是不见棺材不落泪,总是眼见为实的。这也是应氏规则不自洽并与数子法相违的例证。请看以下图十这盘棋。
这盘棋终局时黑棋有一百九十一颗活子,白棋有一百七十颗活子.按中国数子法算,黑棋赢六又四分之三子.但是按照应氏规则该如何算呢?黑棋白棋各吃掉对方六十个死子,为了方便计算,可以互相抵消。双方棋盒内皆无剩余之子,因为双方的实手手数都超过一百八十手。故皆无剩余之子回放于棋盘上。借来之子随下随借,总不能棋子不够了,不让再下了—— 这是常理常情。回看盘面,黑棋有两点,白棋有八点, 黑棋还得贴还八点。于是乎结算下来,反而是白棋赢十四点. 此例再清楚不过地证明了以下的结论,那就是,对一盘棋胜负的认定,应氏规则和中国数子法可以出现完全相反的结论。应氏规则发明者以及围棋界多年的常识性结论:“应氏规则和中国数子法是完全一致的”是经不起推敲的,是不对的。虽然一局棋单方下到多于180手发生较少, 但理论上和实战上都存在,(比如在第一届中韩围棋擂台赛上,常昊对曹熏铉的一盘棋就大于360手)那末,规则就必需考虑到。 此局的解困之法,前已给出,即:索用孙氏对应氏规则的补充条例:双方对等补上所缺之子,再依照前述黑白二先生之例,照方抓药,自是药到病除。这里理应不需赘述。然而,历史的记录一再表明,一个新兴的理论,哪怕它真理在握,面对强大的传统势力,它那弱小的声音往往也湮灭于无声而卑陋的扼杀中,这个力量是巨大无形的。那么在有限的窗口,它就必须顽强而清楚详尽地表达自己,借用一个荒诞时代的流行套语,那就是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谎言重复一千遍就变成真理”是希特勒的流氓信条;“真理重复一千遍才被接受”确是多次出现的历史写照。如此,我们就不嫌繁琐,把图十之局的胜负用补充条例细细演算一番。
此局谱中黑棋的第497手棋是黑棋最后一手棋。索谱可知,黑棋此局共走了249手实手棋,虚手一手没有。白棋最后一手实手是第444手,故共走了222手实手棋,27手虚手棋。应氏棋具里的棋子是每方180个棋子。那么,为了使此棋局能顺利进行下去,按照孙氏对应氏规则的补充条例,双方都要各补充69个棋子。也就是说,对局之始,黑棋棋盒中要有249颗黑子,白棋棋盒中有249颗白子,此局方可正常下完,并合理计算胜负。步骤如下: 终局时,黑棋盘面上有两点空,棋盒里一子未剩,故无余子摆回棋盘,吃掉白60子;白棋盘面上有八点空,棋盒内余27子,吃掉黑60子。双方各吃掉对方六十子,为了方便计算,可以互相抵消。故白棋有27颗白子要回放棋盘,白棋盘面原有八点, 8-27 =-19 , 所以,点算下来,黑棋有两点,白棋有负十九点。加上黑棋贴八点, 2-(-19)-8 =13 , 此局黑棋赢十三点,十三除以二得六子半,与数子法中黑棋有一百九十一颗活子的情况很好吻合。 经过此例读者如果对补充条例的合理性有所了解,那么,另一个油然而生的感觉是此法虽然合理,但如此操作太麻烦了。双方各需补充近七十颗子,棋盒都可能装不下。有没有既保持虚手罚点的合理性又较简便的方法呢?下面我们探讨这个问题。 为了方便,又不失一般性,我们仍沿用图十的例子。如果我们在终局后在棋盘的左下星位,和右下星位拿掉黑白各一子,拿掉之子扔进垃圾桶,不予考虑,盘面的情况将是如下所示:
双方的空的点数差又是多少呢?
黑棋盘面上有三点空,棋盒里一子未剩,故无余子摆回棋盘,吃掉白60子;白棋盘面上有九点空,棋盒内余27子,吃掉黑60子。双方各吃掉对方六十子,为了方便计算,可以互相抵消。故白棋有27颗白子要回放棋盘,白棋盘面原有八点, 9-27 = -18 , 所以,点算下来,黑棋有两点,白棋有负十八点。加上黑棋贴八点空, 3-(-18)-8 =13 , 黑棋仍赢十三点。 此过程再继续下去,双方在各自中路星位再各拿一子扔进垃圾桶:则黑棋盘面上有四点空,棋盒里一子未剩,白棋盘面上有十点空,棋盒内余27子,余者依旧。故白棋有27颗白子要回放棋盘,白棋盘面原有十点空,10-27 = -17 , 所以,点算下来,黑棋有四点,白棋有负十七点。加上黑棋贴八点,4-(-17)-8 =13 , 黑棋仍赢十三点。显然,读者可以理解,这种黑白双方等数对减的过程一直可以继续下去,直到双方各自所剩之子(包括棋盘上和棋盒中的棋子)仍可明确划定双方地域边界为止。双方的点差仍为黑赢十三点。上述过程用数学表达式就是: (2+N)–(8+N-27)-8 = 2 + N –8 - N + 27 - 8= 13 ; N 是单方被减去不计的棋子数。 如用M 表示终局时单方棋子数(包括棋盘上和棋盒中剩的棋子),这里它是大于180的。 显然M 大于N , 如令 S = M - N
S就是上述所说的双方各自所剩的棋子数(包括棋盘上和棋盒中的棋子), 它们数值的取舍,以可以明确划定双方地域边界这一条件来定。显然S 比M小得多,而且可选之值也不是唯一的。它甚至可能比应氏规则规定的180子还小,但它的推出却来自M, 而M的给出是孙氏对应氏规则的补充条例的数学表达。为了简化操作,于是对孙氏对应氏规则的补充条例可有如下推论,该推论和孙氏对应氏规则的补充条例有同等效应:
当对局双方手数(包括实手数和虚手数)都超过180手时,以孙氏对应氏规则的补充条例作为保持虚手罚点效应的理论根据,而在计算点数时,可将双方棋子数等量对减,只要各方所剩棋子(包括棋盘上的活子和棋盒的死子,余子)数相等,并可以明确地划分双方地域,以此计算点数,则虚手罚点效应依然满足。
很显然,这种可以明确地划分双方地域的可采用的双方所剩余的棋子数不是唯一的。甚至可以比应氏规则中的180子少。或就取180子。以上局棋为例,我们可以先取 S=170为例。 所示结果如图十三: 这时 N = 79, 依照上述过程,则黑棋盘面上有二十一点空,棋盒里一子未剩,白棋盘面上有二十七点空,它来自三个方面:原有的八点空,减去七十九子多出的七十九点空,加上的六十子少掉的六十点空: 8 + 79 – 60 = 27 , 棋盒内余二十七子,余者依旧。将这些白子放回棋盘, 27 - 27 = 0 , 所以,点算下来,黑棋有二十一点,白棋有零点,如图十三。加上黑棋贴八点,
21 – 0 - 8 =13 , 黑棋依旧赢十三点。我们再取 S = 180为例。所示结果如图十四: 这时 N = 69, 仍依照上述过程,黑棋盘面上有十一点空,棋盒里一子未剩,白棋盘面上有十七点空,棋盒内余二十七子,余者依旧。将这些白子放回棋盘, 17 - 27 = -10 , 所以,点算下来,黑棋有十一点,白棋有负十点。加上黑棋贴八点, 11 –(-10)- 8 =13 , 黑棋依旧赢十三点。我们还可按照通行的点空法,把白棋这余下的十颗白子放入黑棋的空中, 众所周知,没有在棋盘上存活的死子,一子算两目或两点。于是,这里黑棋有二十一点,白棋有零点,加上黑棋贴八点, 21 - 8 =13 , 黑棋依旧赢十三点。笔者曾经请教过各路大师,为什么一个死子算两目(点)?各种艰深高妙的解释和论证,五花八门。教的我一楞一楞的,一直似通非通,似懂非懂。终于,深知本人生性愚钝,对此种求知力所不逮。于是想另辟蹊径,找出一个 简单易懂的解释。 人们都爱比喻,说下围棋象打仗,打仗就要死人,下围棋就有死子。这是两者的相似性。但这相似性中确薀含着极大的不同。战士牺牲了,遗体或运回家乡墓地,或运至烈士陵园,郑重安葬。清明时节,亲人战友追思凭吊,也可雨纷纷一番,也可欲断魂一番,这墓地是自己的。围棋的死子可没有这么好的待遇了。棋子死了,必定躺在敌人的土地上,一个死子用一块墓地:死子身下那个交叉点,五个死子就五块墓地,身下那五个交叉点,那是对手的领地。 谁要不愿意,要“死也死在自己的土地上”,那死子立刻死而复活了,就地成了活子。这真是忍俊不禁的悖论。 对手心怀仁慈,让死子就地安葬,但墓地的所有权仍然属于对手,此乃天经地义。好了,棋终计算领地时,那五个死子的墓地,那五个交叉点,算作对手五点(目)是显而易见的,本来地就是人家的嘛!那五具尸体怎么算?如果它们没有死,就一定在己方的领地上,光荣地成为五个保卫祖国长城的“钢铁战士”。如今光荣牺牲了,战士就缺了五个。围棋对弈一人一手,如双方都没有死子,棋盘上一般双方的活子是相等的。如今一方缺了五个,把五个棋子扔在对方的领地里,成了死子,那此方的活子数就少了五个,算作五点,那墓地本来就是人家的,又是五点。加起来十点,五个死子有十点,一个死子就有两点。可以看到在这个分析过程中,我们又看到了虚手罚点的踪迹。 当然S还可以选不同的数。把S选作180,和原应氏数点法有着形式上的相似,但是这种形式上的相似,却有着完全不同的崭新内涵。 这个补充条例推论的崭新内涵就是:只有在明确双方手数相等的这一前提下,定义棋盘上的空才有意义,不管它是叫做目还是叫做点。而对双方手数相等这一条件的保证和认知,必须给出相关规则来严格执行。此话倒过来说,就是如果没有对双方手数相等这一条件的观念上的清楚认知和规则上的明确保证,径直定义棋盘上的空,不管叫它目还是点,那它是一种完全无法成立的错误概念。用其判断胜负就丧失了科学性与合理性。只有在规则中明确正视和表达了对局双方手数相等,虚手罚点的必要性,再谈点或目才有意义。应氏规则并没有规定单方手数大于180手时,终局后棋盘上一方只准许留下180子,更没有阐明这样做的道理。 当今的数目法不管把空叫目还是叫点在这一点上是一笔糊涂帐,或者是干脆没有账。它引起的混乱和纠纷已经延续上千年了,正如前文所述,就是棋圣,国手也深受其害,深感其惑。咱们市井百姓有一个词来形容这种错误,甚为精确和干脆,当然也有点不客气:那就是“胡扯!”实在说来,它真是一场历史悠远的胡扯。 君不见,正是由于没有手数相等的前提,围棋界专业的权威论断:数目法和数子法的可能差异是一目棋的打劫收后,并不能成立。本市井小民用实例从理论上举证了,二者是个不定数,可能相差七目;目前,在结构上二者根本无法统一,所以说它是胡扯并没有错; 君不见,正是由于没有手数相等的前提,白先生那盘一子不存的棋局都可判赢,虽然是通盘的荒诞不经,匪夷所思,但按照数目法的规则来判,白实实在在就是赢棋,所以说它是胡扯并没有错; 君不见,正是由于没有手数相等的前提,吴清源棋圣和高川秀格那盘棋才几十年来,各说各有理,纷争不断。翻开吴棋圣的自传,透过近六十年的时光隧道,吳棋圣那种不平,愤懑和无奈依然跃然纸上。那时,吴棋圣孤身一人面对强大的日本棋院,似乎有理讲不清。今天当吴棋圣知道了,那个理就是讲的白先生那种理,这种阿凡提式的幽默能平复老人家的委屈和愤懑吗?他老人家对目这种东西,又作何感想呢?还是那么理直气壮?所以说它是胡扯并没有错; 君不见,正是由于没有手数相等的前提,号称和数子法完全一致的应氏规则才存在诺大的失真:终局硬能把有一百九十一颗活子的黑棋判输,和数子法的判决相差十万八千里。面对这样的荒腔走板,这种令人嘡目结舌的判决。说它不是胡扯又是什么呢? 这种胡扯的贻害并没有中止,它正蔓延着深层的隐患。回首再看吴棋圣和高川秀格那盘棋,日本棋院最后判决吳棋圣必须粘上那个单片劫,吴输半目。从输赢角度看,它是对的,常情常理毕竟战胜了那混淆不清的目,但从更高的层面看,这种判决方式合理吗?如果日本棋院今天定下棋规,这里必须粘;那明天就可以定下棋规,那里必须跳;后天就可以规定这里必须尖,。。。。。如此下来围棋就不成围棋了,它已经蜕化为一种人机对弈的程序,或“下放”为和跳棋军棋为伍的儿童玩具, 那么,作为专业权威的日本棋院还可能存在吗?这无疑是一种自杀式的行为方向和行为方式。 围棋之所以谓之为在人类文明史中的一块艳丽夺目的瑰宝,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它的棋规为对弈者提供了极大的思维自由和行棋自由。在为了使对弈能够进行下去,不得不规定了极有限的几个禁令和几个禁投点外,它几乎没有限制。它给予弈者极充分的自由,使其能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换句话说,棋规只能规定,哪些棋不能走,不能规定哪些棋必须走。规则制定者必须界定什么是棋艺,什么是棋规。什么是棋艺的天地处,什么是棋规的管辖区。不能随便侵权过界。这本应该是规则制定者的基本素养和行为常识。对吳棋圣的这个判定,起始于对一个错误的扭曲性的补救,终结于打开了一个潘多拉的盒子。这种以错改错的运作是一个很坏的开端。具有绝对权威和极为专业的日本棋院,竟然做出如此不专业并后患无穷的决定。咱们这等市井小民的声嘶力竭是否能够振动各位棋界权威的耳膜,触动他们尊贵的脑神经? 使我深思的是,为什么当前围棋界只热衷于拿多少世界冠军,捧多少黄白奖杯?在专注于此等欢腾之余,围棋界的决策者能否平和一下自己的心态,审视一下,这个平生投入的事业,到底基础是否坚实? 经得起科学的检验,经得起逻辑的推敲。从开始定义点和目的一笔糊涂账起,到牵扯出棋规对棋艺的侵权,胡扯二字恰巧是对此过程的唯像描述和生动概括。 凡此种种,我们只是认证了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没有对局双方手数相等的前提,没有虚手罚点的存在,径直定义棋盘上的空,不管称它是目还是点,那只是通盘的荒诞不经的胡扯。 数目法的缺陷和荒谬处被黑白二先生的超级弱智張显到极致, 反过来世世代代许许多多棋界能人智者的錙铢必较又使这种不自洽得以延存, 而不甚显其大谬, 于是乎,让吾等这些市井小民,这种业余中的业余, 黑白二先生般的弱智者有机会在这里呱呱饶舌.停笔之前, 突然想起安徒生童话集中那个不谙世事的孩子, 面对光着屁股滿街乱跑的皇帝,只有他敢说:看啊,他没穿褲子! ( 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