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7期
 
再论我国高校体育产业

2008/7/14 10:36:14 浏览次数 4347  

吴红雨   江西省抚州市东华理工大学  体育系  344000

摘要: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有关高校体育产业的讨论有各种认识。本文从产业定义、国家政策,高校体育本身表征属性分析并确认了其产业性,并进一步探讨了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具有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的公益性,以及现阶段必须的动态均衡性。
关键词:高校体育产业、产业、公益性、均衡性

前言
    在我国市场经济的浪潮中,体育产业与教育产业相继应运而生,从而引发了有关高校体育产业的话题。在早期受传统计划经济与思想的影响,一些人对高校体育产业持否定观点,其后又受到体育市场与经济的冲击,有人提出我国高校体育是产业,而且应当产业化,更有人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体育产业的经验,对我国高校体育产业进行了种种设想。诚然随着社会进程,如果无视该问题的存在,必然会导致高校体育陷入脱离实际,举步维艰的困境;如果错误的认识,有会给教育事业带来负面影响,如果只是简单模仿、机械照搬,不但使高校体育得不到坚实的基础,没有发展的可能与潜力、种种构想不过成为纸上谈兵,又会为未来的体育产业顺利发展埋下隐患。针对高校体育产业的问题研究,笔者认为是否应当从我国的高等教育体制改革方向出发,结合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和我国高校体育现状为基础来认识,似乎更为妥贴。

一、高校体育产业的定性
    《辞海》将产业的定义为“各种生产的事业”[1],关于这种行业或事业的产品是否要成为商品,与产业本身涵义并无关系。这也可以解释诸如此类的现象:军队、警察尽管在产业范畴之内,但不应该使其服务产品变为商品。因此提出高校体育产业仅是仅是将高校体育应该以行规运动的方式,形成一定的规模与效益,与高校体育企业化、商品化决无关系。
    1999年党中央、国务院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江泽民同志在会上指出:切实把教育作为先导性、全局性、基础性的知识产业和关键的基础设施,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发展地位[2]。200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指出:当今世界,体育产业的发展明显加快。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作为第三产业的组成部分。体育产业重要功能还在于提高居民素质,发展社会生产,振奋民族精神,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文明进步。随着产业革命的细化作为隶属于两者于两者的高校体育,必不可免地带有产业性的特点。高校体育活动与其他产业活动一样,都要利用经济资源,都有投入与产出的关系,而且在生产经营层面,即从资源的投入到生产、消费、分配、交换一直到效益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高校体育不仅是上层建筑的部分,也不再是单纯的消费事业,在经济社会要发挥功能与自身发展,就必然介入资金市场、物资市场、信息市场等,必然遵循产业规律办事,产业属性成为高校体育的新属性。
    高校体育产业属性表征:其一生产性。生产性具有产业性的关键理由。其体现在两个层面:从外部看高校体育能使消费者提高生产能力、效率,延长工作时间与寿命,间接地促进国民经济总值的增长;高校体育内部系统也有投入与产出的过程,这种生产性不仅是一种从事知识生产、经营、传播的新型产业,也是生产人力资本的产业。其二商品性。高校体育是为受教育者提供一定服务,这服务本身就是一种商品,从受教育者来看,他们通过服务满足自己增强体质,生命得以延长,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具有旺盛的精力,提高生命质量,他们是服务的受益者,从教育者来看,他们在教育活动中付出辛勤的劳动,从而获得相应的报酬。这些体现了商品等价交换原则。其三市场性,高校体育是指在教育劳务市场上,学校是供应主体,由教育供求形成,调节教育供求。在高校中引入市场机制,可以从根本上缓解高校体育发展的一些困境,促进管理机制改革,为我国教育与体育事业注入新活力。

二、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公益性
    所谓高校体育的公益性是指高校体育为学生之外的其他社会成员带来经济和非经济的效益,也就是说高校体育活动的价值在于有益于社会,不完全具有纯经济价值,也不以经济效益为主要价值尺度。为此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具有其公益属性,不能以发展产业经济的眼光或发展体育产业的思维予以匡正,亦不能照搬经济学前沿理论和实践框架了事。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的高校体育产业具有纯粹的市场性、商品性,即资本家发自内心对剩余价值疯狂追求的行径,或采取捐赠、资助、合作形式受惠于高校发展的帮扶行为,以获得社会广泛的影响,更好地销售或占领市场等谋求更大利益采取的隐蔽化方式,因此,资本主义国家的高校体育产业化亦没有义务承担社会健康的责任,也没有纯粹的公益性,这在美国高校体育产业化范型— NCAA资本运作机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的高校体育事业具有公益性,21世纪中国教育“三个面向”思想的确立促使改革进程提速,体育作为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方面负有义不容辞的神圣使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体育不仅紧随时代潮流,继承全民体育教育的义务、发展体育科学与技术的任务、承担社会服务的责任,而且为实现社会主义理想鞠躬尽瘁[3]。
现代大学三大职能体系—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培养专门人才是现代高校的根本使命,发展科学是现代高校的重要职能,服务社会是当代高校职能的延伸。“服务社会”的存在价值是高校直面历史、面向社会、扎根区域毅然承担社会发展责任的举措,反作用子高校对保持自我更新、引领时代步伐的努力。这也反映在高校体育的公益性上,高校教育教学主客体是高校体育理论与实践重点关照对象,高校体育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教职工身心健康服务,高校体育产业化发展好坏不能与学生和教职工健康状况相比较,它基于满足学生和教职工的现实需要之上,偏离终极价值取向的高校体育产业化,再好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图景,一切免谈!

三、我国高校体育产业的动态均衡性
    由于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化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的高校体育事业,无论公益性高校体育事业还是经营性高校体育产业,均全面实行资本社会产业化运行体系。产业经济学的经典理论表明,一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动是与经济增长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产业结构的均衡性要求是经济良性发展的内在体现。产业结构在实现均衡的过程中呈现出动态变化趋势,其由非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变化的过程其实就是经济增长的过程[4]。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符合我国市场需求的商品结构显著地不同于发达国家,这就决定了我国的产业结构乃至体育、教育结构也就不同于发达国家,高校体育产业作为一种产业,它应该有一个合理的结构,其结构是否合理,判别的唯一标准是看其能否适应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需要,从社会和经济发展的角度看,产量越大,体育人口就越多,人们的健康程度也就越高。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在新时期必将要与时俱进,以构建合理的产业均衡系统。随着我国经济水平持续不断的增长及“ 健康第一” 口号的提出,我国居民文化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健康意识的增强, 使得人们更加关注自己的健康,人们居民对体育文化生活的需求越来越强烈, 投人也越来越大,但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在城市中可供居民进行体育俄炼的场地设备严重不足, 并且受到多方面的制约, 远不能满足居民进行体育锻炼的需要;第二社区专业体育指导员的技术力相对偏低,满足不了人们对科学、实效的健身方法和如何将体育与健康相结合的需求,与此同时高校的体育场馆设施,在近几年有长足的发展,但在完成高校体育教学任务后, 其余时间则被闲置起来, 高校体育师资队伍在教学、科研、训练等方面聚集了本专业的一流人才,在信息上具备及时获取最新信息,能加以综合、利用、传播在物质上有先进的设备仪器及较完备的图书资料,如果利用课余时间及双休日时间来为社会大众开放,既解决了社会大众参加体育锻炼无场地设施、企事业单位举行比赛无场馆等问题,又可为大众健身提供科学的锻炼方法和理论指导, 为学校实现创收,扩大影响,赢得声誉[5]。
    其次产业结构的均衡并非是静态的,它会随着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社会需求结构的变化而呈现出动态发展的趋势。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构成部分的教育产业与体育产业综合体的高校体育产业,其发展速度、水平、规模和结构必然要与其它产业的发展协调。这就要求在遵循教育与体育产业的自身规律的同时,需要随着经济的增长而作长期的调整。当前,我国社会正处在全面转型期,即由不发达状态向全面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方向转变的历史时期。农业所占的比重逐步萎缩,第二产业的工业在一定时期内会有较快的增长,但增幅会逐步回落,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呈现持续的和逐步加快的增长态势。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发展的基本脉络看,在发展初期为第二产业直接服务的金融、保险和交通运输等行业会有一个较快发展,但随后,这些行业的发展速度会逐步减慢,而为提高国民素质和生活质量的行业有一个持续和快速的发展[6]。现阶段我国高校体育产业处于萌芽期,首先要尽快了解世界经济产业调整及我国发展形势的需求及未来走向,在理论方面要形成符合我国国情又适应国际体育产业特点的规范性理论指导体系,其次制定出相应的、科学合理的高校体育产业发展规化,充分利用高校现有资源,通过逐步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培育有自身特点的体育产业来促进高校体育产业的发展,并要以大众喜闻乐见的体育运动服务为突破口,提高高校体育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建构起社会分工明确、服务配套规范、经济运作独立的体育服务机构。
    总之,高校体育产业是朝阳产业。高校体育产业的终极价值取向(终极发展目标)应当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运行的体育事业(高校),是体育事业(高校)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称谓’,我们既要摒去以商品化、企业化,来定义高校体育产业的价值观,也要避免将思维定格为充分利用上级划拨体育资源,排除一切干扰并否定高校体育实行产业化运作的可能,无视新时期赋予高校体育产业化机遇和潜力,还要防止盲目照搬西方发达国家的高校体育产业,忽视我国现行体制与相关产业的均衡性。总之, 体育产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在不同的时期需要赋予时代发展的内涵和认识。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Z].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5.1786.
[2]国家教育部、深化教育改革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文件汇编[G].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2.
[3]黄璐. 高校体育产业化的社会责任. [J].河北: 河北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2008(1)
[4]雷明全. 教育产业的均衡性、特殊性与收费的合理性度衡. [J]. 北京:求索,2007(2)
[5]武斌. 论高校体育产业开发的有利条件及实施途径. [J]. 吉林: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4(3)
[6]丛湖平.体育经济学. [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86-87)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8987948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