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7期
 
中小学体育课改田野笔记

2008/7/16 10:23:44 浏览次数 5517  

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教师培训和科研中心   刘坚


老狼老狼几点钟》——田野观察笔记1


    3月14日,我在我另一个博客里面发了“由陈悦老师《老狼老狼几点钟》游戏设计引发的几点思考”一贴,时隔两个月,她作为一名新教师参加了区里的新教师考核(借班上课),这次她是将原先的教学设计转换到实际教学中。这个游戏能否实施?具体操作如何?当我听到她告知学生今天上课内容时,我马上联想到她原先的那个设计了。
    游戏进行前,老师说:“我们接下来要进行《老狼老狼几点钟》游戏,你们玩过吗?”学生齐声回答:“玩过。”老师:“今天我们的游戏采用‘老狼’爬着抓并脚跳着的‘兔子’”。简短地讲解后,随即就请了一位同学站到圆圈的中央,其他同学手拉手围在这位同学的周围,边走边说:“老狼老狼几点钟?”......。
    游戏开始,学生们满场跑的时候,老师发现自己教学预设没有落实,兴奋度非常高的二年级学生并没有听清楚她的要求。老师只能重新来讲解示范,“狼”必须采用爬的形式,“兔子”要采用并脚跳,老师边示范、边讲解。游戏继续进行,老师问:“谁想当‘狼’?”很多男生都举手跃跃欲试。可老师原先设计的“狼”只有一只,这些学生只好面带失落继续当着他们的“兔子”。一个篮球场的范围,一部分“兔子”早早地呆在了角落,站着观望其他的“兔子”被“狼”追逐着,暗自偷笑着。
    课后,我和陈老师做了简短的交流,我说在做这个游戏之前,是否安排一个先让学生们做一下“狼”爬和“兔子”跳的教学环节(示范过程),让每一个学生都建立一个今天游戏和平时不同方式的动作概念,让学生明白今天游戏的特殊地方,这种体验的效果比单纯靠老师讲解比较抽象的方法要有效得多,尤其是小学二年级学生尤为重要。再则,许多男生非常喜欢当“狼”来显示他们的能力,如果老师及时改变自己的教学策略,抓住学生心理,采用多只“狼”的方法,满足更多学生的心理需求,这样既可以可以缩短一次游戏进行的时间,又可以提高游戏的练习密度、强度以及心理的“刺激”。
    从这段游戏教学过程感到,教学就是教学,它的教法和游戏方法必须要考虑学生年龄特征,特别是在学生已有一定的思维定式情况下面,教师改变了游戏的方法时,我们老师不能“想当然”,要让学生先明白变化之处,适当时候可以先让学生进行有个体验过程,再让学生提炼刚才体验的情况,进一步明确游戏的方法;同时,教学的预设与动态变化的“环境”需要老师有一种“教学敏感”(我自己的表述方式),如何根据教学中,教师观察到的具体情况及时采取相应教学策略调整,对原有的手段方法进行适当调整,这也就是教师教学智慧的体现吧?

                                                      2007年5月21日


“蝈蝈跳”“青蛙跳”P老师遇到的教学问题——田野观察笔记2


    作为一名研训员,常常下校听课,听课的过程中自己也有许多想法。所以,我常在自己的博客上面做一些“田野”观察笔记,谈谈自己课堂观察到的典型事例和自己的看法。
    P老师是一位非常认真而又努力的年轻女教师,作为调研任务我今天第一个就是听她的课,由于天气时阴时雨的原因,P老师起先有点心神不定,到底是上室内还是室外上课,一下子难以定夺。等到查看了室外场地后,她总算是松了一口气,“上室外课。”这也可能是我们体育老师的习惯有关,室外课总比室内课感觉“爽”。
    课的开始,从拍手操的复习,慢慢进入了一个动物世界——动物模仿跳,借助动物模仿跳的过程,老师逐渐引出立定跳远的学练。老师想法挺好,从动物模仿跳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从动物模仿跳最后出现的青蛙跳,过渡到立定跳远的教学过程,这种挖掘学生已有的生活知识和认知的基础,运用迁移技术构建立定跳远的认知体系,想法非常好。
    不过,在课中偶然发生了两个小插曲,这让老师有点不知所措。模仿跳中,老师问:“同学们,你们能模仿哪些动物的跳?”“兔子跳”、“青蛙跳”、“癞蛤蟆跳”、“袋鼠跳”......,“那你们还能模仿哪些动物的跳呢?”,突然有个学生说:“蝈蝈跳!”学生的丰富的想象,着实让老师来了一个措手不及,老师没有回答,赶紧草草“收场”,进入了立定跳远的环节的教学。课后,我询问了老师,这里为什么没有让这个学生继续说或者你给予肯定,老师说她不知道什么是蝈蝈。这个在课堂生成的问题,老师因为自己不知道,而没有给学生“权利”,这压制了学生的想象力。实际上,对于动物的“跳”,非常关键在于它们都是双腿有力蹬地的过程,蝈蝈也是如此。我们老师很少接触到蝈蝈,很少观察动物的习性,当学生的问题出乎自己的预料时,我们往往会感到难以处理。是否可以让学生来回答这个问题呢?课堂中不仅只有老师的答案才是正确的。况且,今天的问题是老师也不知道的问题,这时候我们该如何处理?我想这里需要我们老师发挥教学机智,先让学生回答这个问题,老师在学生回答中及时“捕捉”答案,然后进行理答。或者,在肯定学生的想象力下,把问题留到下一节课。千万不能“不理不睬”。
    课到一半,老师在模仿青蛙跳后,老师问:“老师的青蛙跳怎么样啊?”学生说,老师你这不是青蛙跳。的确老师是用了立定跳远的动作来模拟青蛙跳,这里学生的想象中,青蛙跳的方法应该比较接近于青蛙的动作,而老师采用的立定跳远的动作,却不像青蛙跳。学生的问题,也问倒了老师,老师无言可答。
    这里我想老师应该肯定学生的观察能力,提出学生发现了老师的动作和青蛙跳动作的区别,正好因势利导,顺势而上,顺着学生的问题抓住青蛙跳与立定跳远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摆臂”问题,引入立定跳远的教学中。而这里老师略显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地抓住学生的问题,没能抓住课堂动态生成的教学点,从动作的对比中,区别出青蛙跳和立定跳远的类似与不同,将立定跳远的动作概念在学生的脑子里逐渐清晰起来。
    观察能力是学生的一种非常优秀的学习素养,作为我们教师来讲就是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观察能力,在教学中,我们不能随意地压制学生的这种观察能力,应该积极地鼓励,正确地引导。
                                                  2007年5月22日

安全常规不能忽视的问题——田野笔记3


    今天下午当我一走入操场,眼前一亮,四根标枪竿子插在场地上,皮筋拉在上面。H老师是一位新教师,他走过来告诉我今天准备上跨越式调高的课。课一开始教师就精神抖擞地组织、调动、讲解、示范一个环节接着一个环节地进行了他的教学,这节课的整体教学设计有许多创意的想法,尤其是在场地的布置和教学的组织中,分成四个小组按照前面的场地进行跳高练习。学生也在教师的不断激励下,表现出非常高昂的学习气氛。
    一下课,我就问H老师,今天的课你认为最大的问题在哪里?老师想了一下:“讲解问题,我觉得自己讲解得不够到位。”“不是!”我很坚决地说。“教学设计问题。”我摇摇头。“教学组织问题。”“不会吧?”我咧开嘴笑着回答了他。在我不断地追问下,他满脸是汗地摇摇头,回答不上来了。实际上,老师的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并没有很大的问题,何况在教学的组织上还挺有创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师的调动下也显得非常高昂。可偏偏就是教师对于场地问题没有考虑它的安全因素,H老师直接让学生在硬地上进行跨越式跳高的练习。这所学校的操场已有几年没有翻修了,场地三合土也已经流失了(我前些日子到过这所学校调研,也和校长聊过做塑胶场地的事宜),下面一些小石子都“冒”了出来。80厘米、90厘米、100厘米,老师还是按照自己预设的高度进行着教学,还不断地激励学生加速、快速起跳、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高度进行练习(分层练习)。
    其实,他最关键的问题在于没有考虑场地安全问题,过去我们一般跨越式跳高都是安排在沙坑里面进行的,但是,由于老师在思考中,觉得那样的场地布置在人数多的情况下,练习密度上不去。因此,他从另外一个角度思考后,采取了这样四个场地同时开展练习的布置。安全常规其实是我们目前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教师在预设教学中,必须考虑场地、器材以及教学内容、教学组织的安全问题。且不可重视了其他环节的问题,单单忽略了“安全”。今天出现的问题,让我很不是滋味(跳高场地的布置问题原本就是一个教学常规问题),既然出现了这个问题,我想它应作为我们今后教学工作的一个警钟,要不断地“敲打”,“不怕一万,只怕万一”。这里我希望这位老师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及时吸取教训,把安全问题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上来。

                                                        2007年5月22日


“因为你是研训员......”——田野笔记4


    和前面几位老师一样Y老师也是一位去年刚进入教师职业的新教师,虽说他是游泳(少年游泳学校)专项教师,但他还是非常地好学。前些日子调研时,我去听了他的一节课后,我指出他教学中针对性、教学组织等问题,在这次新教师的考核课中他非常有心,都在一一地改进。我觉得一个“有心人”,在每一次别人给他提出意见或者建议后,他能够注意这些问题,这就是一种非常好的品质。
    今天这节课,他提出要解决的问题是小学五年级自由泳换气问题,这里他已经开始注意将一节课要解决问题的点分析的比较细,非常有针对性。课开始后,他让学生从陆地上练习开始,体验换气动作,1、2、3,1、2、3三次划水后左、右换气,同时强调头贴着手臂进行转头换气。然后老师安排学生进入水中进行换气练习,条理清晰、步骤有序,从讲解示范,安排学生陆地练习到水中练习,一环紧扣着一环。学生们都是在统一的练习内容、统一的步调下按部就班地进行着,这里老师还安排了三位学校运动队的学生担当小老师的职责(前次课时我提出的问题),协助老师检查同学完成的情况,充分发挥了学生骨干的作用。可是,就这节课后,我问y老师,你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解决的如何时?老师认为按照普通学生的教学来说应该是比较好的,这点我也认同。而后,我又问:“你认为这节课有多少同学能够达成了你预设的目标?”他回答说:“7、80%吧!”是的,这节课学生的确在这样的练习安排下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原本大约有50%学生有点会这项技术(我粗略地统计了一下),通过老师这样的学练安排达到了7、80%。对于一位新教师来说,能够在教学中观察学生完成情况已经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我就继续追问:“你为什么没有对那些存在问题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和安排他们的练习呢(分层教学)?”“我不敢这样,你(指我研训员)来听课,怕你觉得我的安排比较乱,怕你说我练习安排不整齐。”
    是啊,有时候我们听老师给我的课上,安排的都是整齐划一的练习内容,甚至有时候学生的完成质量都是比较整齐的,老师精彩的安排和设计,学生个个都高质量完成任务,“太美了!”可是这样的课的背后会给我留下什么?我想为什么我们容易把注意力会集中到一些表面的东西上去?而且他的想法都被一些注重表面形式的东西所禁锢。这里不乏有我这位研训员的因素,有时候老师也是“冲”着我的喜好而来,我可能在有意识或者无意识中,流露的东西,也影响了他们。教学要讲究实实在在地面向全体,尊重差异,要注意对“差”生的关注,要给他们适合的学练活动,使得他们能够更快地得到提高。
    此事提醒了我,在今后的听课中也要改变那种只重表面,缺乏对内涵深入理解的浮躁现象。

                                                    2007年5月23日


特殊的教育,特殊的情感——田野笔记4


    前些日子我拜读了蔡建波老师的博文《说说体育教师的另类基本功-----读情》,看了后感触很深。今天来长兴观摩浙江省初中、小学体育优质课评比活动,一路与几位年轻体育老师同行,其中有D老师是来自我区弱智学校的体育教师,我们7小时的长途行程中一路聊天,他兴致勃勃、如数家珍似地介绍了他的一位学生最近在参加特奥会的事情。这位弱智学生有幸被悬赏参加了上海举行的特奥会的足球比赛,虽然仅取得了第三名的成绩,对于正常人来说这种比赛过程的确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了,可D老师却却特别地引以为豪。
    晚上我们饭后散步回到酒店房间只有8点多,那孩子打电话来告诉D老师他在电视上面出现了,要老师去看他,我们急忙打开中央五套,哪里有这孩子的影子啊?我们想到一定是孩子刚才看到自己在荧幕上面出现的身影(是上海电视台吧),他打电话告诉老师时已经有了时间差(或者是频道问题)。虽然他表达上可能还辞不达意,把电视台正在播放和已经播放的意思或者是哪个电视台没有表达清楚。这时,我们已经不去“追究”那些问题了,继续就这个学生的话题又聊上了那么一会儿,作为一名弱智的孩子在每次比赛后,他都能通过家长的手机及时打电话给老师,无论失败还是胜利都能把自己的情感及时传递给老师,由此也可以看到老师在孩子心目中的地位。
    在这前的散步中,我和同行的几位老师也聊过我在弱智学校听课的体会,那里的孩子情况比较重的一种就是脑瘫,这些孩子连走路都非常艰难,要保持身体的平衡真是一种难上加难的事情,很多时候需要在老师的搀扶帮助下完成一些练习,那里的老师告诉我,他们的体育课不能像我们普通学校进行有板有眼的教学,更多时候,孩子能够围到老师身边听老师的讲解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有时候老师还得一个个慢慢搀扶着这些孩子靠拢。我亲眼看到过几次,老师搀扶着流着口水的孩子排队,也坐在教室里面看着身边坐着的一些脑瘫的孩子艰难地写字、朗读。我和那里的老师交流中,我觉得对于这些特殊学校孩子的体育教学,老师不能够要求太高,必须要着重分析这些孩子需要的是什么?这些孩子的生活自理就是一个教学的目标,比如能在稍微不平坦的地面上能保持稳定的行走,能够站在一定的高度取物不会摔下来等等,这些生活最为简单不过的问题上面。
    晚上在看特奥会的新闻时,这位年轻特教老师的眼神非常专注,对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此时的他关注的已不只是他的学生,而是所有的智障人在特奥会上的表现了。我真的难以和他相比,他对自己的职业的“情”好深好深。虽然还是一位年龄不到三十的小伙子,而对特教事业的这般情和爱显现了他们特殊学校教师的伟大。正因为如此,我也从蔡老师的博文中体验到什么是教师对自己这个职业的“情”了。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1760590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