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拥军 (延安大学体育学院 陕西 延安 716000)
摘要:体育教学中师生冲突是不可避免的教育现象,教师如何恰当处理师生 “冲突”直接关系到教学的质量与效果。本文拟从心理学层面分析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师生冲突的根源, 提出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对策与建议,为在体育教、中师生建立和谐、互动师生关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教学 ;师生冲突;成因;分析
师生冲突是体育教学过程中矛盾的最基本表现所在,它推动着师生关系不断发展与改进。从教育学的角度来说,在教学活动当中教师处于教育者、管理者的地位,而学生处于受教育者和被管理者的地位,处理好师生间的“冲突”关键取决于教师。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处理师生“冲突”寻找其产生自身的心理机制和原因,从而更好的解决和利用好教学过程中的“冲突”,这对于维护师生心理健康与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大意义。
1 师生冲突 师生冲突是指在教学活动中教与学的主体教师与学生之间所发生的相互干扰的矛盾对立状态。按其表现形式可分为言行上直接的外显冲突和心理上的间接的内隐冲突。外显冲突可表现为激烈的师生对抗行为,师生都以非理智的态度和行为来表现对对方的敌意,实施攻击和诋毁。内隐冲突主要表现为消极应对对方的行为和要求,在心理上进行对抗,并以微妙的外部行为阻碍教学的进行或他人的学习。 在体育教学中,师生间的“冲突”多属隐性冲突。其主要表现形式是情绪、情感方面的对立或思想上的隔阂,这种冲突,一般不会发生在外部行为方面的直接对抗。学生对教师的不满主要反映在学习态度上,表现为学习积极性不高,或出现消极对抗行为,往往造成课堂气氛下降和纪律松懈,影响正常的教学运行,从而使得体育教学目的难以得到实现。
2 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冲突的心理学内容 2.1认知冲突 师生的认知冲突主要是指教师与学生在对环境、他人、事件及自身行为的看法、信念、知识和态度等认识成分之间发生的冲突。人们对事物的认识都有自己独特的看法,特别是中学生,这个时期的学生大多存在以自我为中心现象,对于教师的言行很敏感,知识与社会经验的不足难免造成认知的局限,他们往往提出一些问题让人出人意料,而这种问题往往又是对教师能力的挑战和怀疑。如果这个时候的教师没有很好的沟通和理解学生的心情,师生之间的分歧将不断扩大,最终爆发师生之间的冲突。 2.2情绪冲突 情绪冲突是指由于个性与人际关系方面的摩擦、工作和学习中的误解以及挫折等不为其他人或团体接受时,所引发的冲突。情绪冲突往往表现为长期性、隐蔽性等特点,也就是说,学生和教师的冲突主体已经知觉到冲突的存在,但没有表现出外现的行为,而是以愤怒、抗拒等情绪来应付冲突的对方,在许多时候这种隐蔽性的情绪冲突人们很难被察觉。 2.3 行为冲突 当师生双方都察觉到出现对立的情况时,其中一方表现出敌意的行为,如恶语、愤怒的情绪或攻击的行为等,另一方对此行为作出相应的回应,所引发的冲突为行为冲突。行为冲突往往是外显性的冲突,它通常都是一方先表现敌意的恶语、愤怒的情绪或攻击的行为等,行为冲突才发生。行为冲突,是师生冲突中最严重的形式,如不加以控制将造成严重的后果,不仅严重影响教学,还有可能对学生和教师身体造成伤害。
3 体育教学过程产生师生冲突的因素 为了解体育教学过程中师生冲突教师的因素,对延安市五所中学120 名中学生(初中生60人,高中生60人)进行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调查说明,认为教师对动作技能要求过高,使学生难以完成有40.8%;认为教师的教法教态过于简单生硬,使学生难以接受有67.5%;认为教师组织教学过严过死,组织教学单一有40%;不能忽视是,有22.5%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的专业知识技能不足。 分析其根源主要是教师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教师总觉得对学生拥有法定的控制权,在教学中希望能够支配、控制学生,以维护自身的权威和尊严。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处于尚未成熟时期,表现出不愿受教师过分限制,对过于死板的教法和过高的要求很反感,希望有更大的自由空间,获得与他人平等的权益,使之常常与教师发生冲突。而教师专业能力的欠缺,很容易使其对教师知识与技能的权威性产生怀疑和挑衅,从而使师生之间产生冲突。
3 体育教学过程中引发师生冲突的心理成因分析 3.1 教师个性心理特征 教师因其个性心理特征上的不足,是导致了师生冲突的重要原因:内向型的教师易忽略对学生活动的积极参与和内心感情的外在表达;外向型教师则倾向于采取更为激烈和直接的方式应对学生的不合作行为,情绪上的特点也使冲突呈现出不同形式,如多血质的教师常常对细节粗心大意,易使师生间缺乏必要的理解与沟通,而抑郁质的教师则容易把自己的情绪波动带到课堂影响学生。 3.2 教师能力 教师能力包括智能和非智能因素两方面,前者如知识结构、教学能力、组织能力等,后者如监控能力、应激能力、情感交流能力等。体育教师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欠缺会引起学生对其价值功能的质疑和挑衅,教师知识权威的威慑力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学和组织能力的缺失也同样会引起学生的怀疑和排斥;而教师对教学班级监控不力或手足无措会使部分学生更加肆无忌惮的捣乱,引起课堂的混乱,爆发师生冲突。 3.3 教师对待学生的认知方式 在教育教学中,许多教师总是以权威自居,对待学生较随意,这种错误的认识使教师忽视了对学生身心发展的正确认识。教师容易忽视学生内心的需要。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常以法定的权威者自居,缺少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或对自身的教育方式和管理模式进行反思,教师为了保证正常的教学秩序,就会着重于严格控制,不惜采取批评、斥责、谩骂以至体罚的手段来维持教学纪律。这样与学生不断增强的独立、自由、平等、民主的意识和观念产生了矛盾,从而引发冲突。 学生的价值取向趋向多元,不同的认识存在于同一空间,形成了师生间观念的矛盾、冲突。这种冲突与其说是思想感情方面的,是需要体系和价值观方面的。教师容易对与自己兴趣、价值观相近的同学产生认同和褒奖,而对与自己价值观悖的学生容易产生反感与排斥。中学生处在价值观与人生观的动荡时期,容易和老师产生冲突。
4 教师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冲突 4.1 树立良好的道德修养,提高专业知识技能的水平 教师自身的道德水平和知识水平是和谐师生关系的关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具备品德高尚,胸怀开阔,公正,善良,热情更容易亲近学生,而渊博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多才多艺,很容易受到学生尊敬。当教师一旦意识到这种情况,又会反过来加倍地喜欢热爱尊重我们的学生,这样在学生与教师之间就形成了一种良性的互动,从而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密切。 4.2 树立学生为主体的思想 学生是学习主体,是发展的主体,学习和发展是学生的权利,为此体育教师必须转变师道尊严和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观念,树立以学生为主体,为育人服务,为学生服务的思想。以学生为主体就是要求我们的教育要适应千差万别的学生,而不是要求千差万别的学生去适应同一目标、同一规格、同一要求的教育。因此正确认识、重新评价和积极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推行素质教育和创建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关键。 4.3 审视个性心理特征,及时有效的改变和提高 教师应以一种理性的认知观看待自身心理的变化与发展。教师同样具有一般人的心理特征,也会产生许多自我发展问题,在性格、气质、智力等方面也会有不足和差异。教师应积极客观地审视这些特征变化,及时予以反思,如对消极情绪发生的准确感知,不能将其带入课堂影响教学。而当产生了相关问题时也不能太刻意去压抑,应选择合适的地点和机会予以宣泄和倾诉。 4.4 建立班级良好的心理环境,努力创建民主和谐的班级师生关系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课堂心理环境的创设是师生关系和谐的重要因素。教师必须努力构建一种师生相互融洽、关爱、尊重、民主的心理氛围, 努力使每一个学生具有强烈的集体归属感,在班级里产生共融共进的班风。在促进班级发展和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过程中,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充分把握和利用学生的身心特点,化解师生冲突。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应当努力建立班级良好的心理环境,进而形成民主和谐的班级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 邹泓. 中小学生的师生关系与其学校适应[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7(4) [2] 钱南阳. 正确处理课堂中的“师生冲突”[J].中国学校体育2007(8) [3] 吴芳. 师生沟通中冲突的成因与对策[J].教育导刊2007(8) [4] 武永. 江探究师生认知冲突,实现良性师生互动[J].教育科学论坛2006(6) [5] 申向军.体育教学中师生冲突的社会学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