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11期
 
美、日、英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比较及启示

2008/11/11 10:35:38 浏览次数 4401  

梁立启1;栗霞1;贺昭泽2
(1.广东海洋大学寸金学院  湛江  524037 ;2.湖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长沙  410021)


摘  要:总结美国、日本、英国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致做法,思考我国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先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现状,认为我国高校体育院系应该虚心吸取经验,更新教学理念,分阶段完善课程结构体系,推进教学实习方式的改革,优化人才培养过程,实现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工作需求的完美对接。
关键词: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早在一些教育发达国家引起足够的重视,并获得长足的发展。本研究针对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进行文献分析,概括这些国家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一致做法,结合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来探寻和吸取有利于我国体育教育专业课程设计与教学改革的方法与经验。

1  国外高校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式的理论探索
1.1 美国大学体育系课程设置与教学状况
    美国自独立就确立了教育不应由联邦政府统一管理的精神,并且通过法律给予保障,之后地方分权的教育体制一直延续下来。在这种体制下,美国二百多年的历史中从来没有出现过全国课程标准,各州根据本州实际情况制定课程标准(教学计划),再由于实用主义作为美国主流文化思潮对人才培养的方向也存在相当程度的影响。因此,美国各地方高校更能自由的根据社会需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向。
    高校体育院系应地方实际和社会需求,除了设置有传统的以培养体育教师为主的体育教育专业外,还增加了体育管理、体育科学、体育素质、休闲和业余体育专业,培养出来的人才一部分到学校工作,一部分到其他的公共部门工作,还有许多学生到了美国正在发展的诸如物理治疗、职业病治疗、健康改善等相关部门和有关工业健康、素质、保健等部门工作[1],专业设置与就业方向密切相关,社会对专业人才需求的变化俨然成为美国大学体育系人才培养的“风向标”。
    美国大学体育系的课程比较注重自然科学的课程内容,尤其与生物科学和医学联系密切,以运动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医学等为代表的学科课程成为体育各专业的核心课程。同时,在课程中不断形成了与体育相关的新的专业和与之相应的课程,如休闲、娱乐、旅游等。[2]总体来说,美国大学体育系课程设置比较注重自然科学课程体系,重视选修课程的多而全,并不断形成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新专业和新课程,突出全美各州州立大学课程设置的自主性,突出课程内容选择的灵活性,突出体育专业人才知识与能力的创新性、全面性、综合性。
    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美国大学体育系多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改进教学手段,完善教学方式。在教与学的过程中,注重教师与学生主体性、创造性的发挥。尤其在教学评价过程中,将自我评价、同伴评价、教师评价和文件夹评价有机的融合在一起,为每个学生建立体育学习的档案,[3]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评判,更突出学习过程的控制;既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注重个体差异,又发挥学生评价的主动性、积极性。
1.2 日本大学体育系课程设置与教学状况
    20世纪60年代,日本明确提出“教育立国”的基本治国方针,[4]结合本国实际,授予地方和学校“根据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改善课程管理,发挥地方和学校的积极性,给予地方和学校更大的编制和实施课程的自主权。”[5]因此,高等教育在规模上得以迅速扩张,教学质量也得到普遍提高。
    日本大学体育院系的教育、教学较多的考虑高校教育的条件和学生发展的实际,注重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的需求,不断调整培养目标的定位、课程类型的设置、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进。尤其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中学对体育教师需求的减少以及社会对体育专业人才需求的不断增长和日益多样化,办学方向已由传统的体育教师培养转向多方面专门人才的培养。他们把体育院系分成8个专业:体育学、健康教育学、体育学健康教育学、武道学、社会体育学、体育和运动、运动科学和运动管理,有些专业还呈进一步分化的特征。虽然只有八个专业,但开设课程的门数却非常多,如大阪体育大学体育系总课程为122门,早稻田大学人类科学系运动科学运动科学科开设的课程、讲义为147门,日本大学体育学部的总课程为136门,国士馆大学体育学部的总课程为149门。[6]如此庞大的课程门数足以见得体育院系教育、教学的目的旨在“通过跨学科课程,培养把握人类行为以及发展综合的新型人才”[7]。
    日本大学体育院系开设课程门数普遍较多,课程分类细;大量增设选修课;普修课和选修课中开设了多种卫生健康课程;注重技术课与理论课的分配;注重学科理论的同时,还在课程设置上体现传统体育和地域体育的特色[8]。这反映出他们通过增加课程门数和门类来适应社会对各类体育人才的需要,同时学校增设大量的选修课来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满足学生根据学习兴趣选择课程的需要,并注重理论课的分配和传统体育、地域体育内容的选择,既充实和完善学生的知识与能力结构,又能打造有特色的专业,提高学校体育专业的竞争力,并能保护和开发有地域特色、有传统特色的民间项目和课程内容。
1.3 英国大学体育系课程设置与教学状况
    英国大学采用学术性培养与专业性教育同时进行的人才培养模式,体育院系在课程设置方面,首先注意和强调基础课,如力学、生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力图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较好的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的培养方向,形成了培养特色,以适应人才市场的竞争和为高层次的进一步学习提高奠定基础。其次,为保证所培养的学生与社会需求相结合,符合市场经济规律,把体育与娱乐紧密结合,相关的课程有八门之多,使学生的出路不再局限于学校的范围。再次,对儿童和残疾人体育予以一定的地位,开设了儿童体育、体育活动与特殊需要、残疾人康复与体育三门课程。此外,还开设了体育旅游专业课程以及一些边缘学科(经济学、市场学)等。[9]
    在培养方法方面,注重充分利用中小学校的各种资源和实践优势,以学校为基地培养体育教师。[10]英国的体育教师教育模式分为中小学为主的模式和以大学为主的模式。前者主要是单一的中小学与大学体育系订立培训合同,在学生的选择上中小学有主动权,学生在一所学校里进行训练,由学校根据自己的标准和要求对他们进行评价,合格的毕业生通常到受训的学校任;后者则由大学体育系与当地数所中小学订立培训合同,共同选择体育系的学生,由大学体育系来安排这些学生的受训学校,接受训练的学校通常是数所,由大学和有关中小学根据共同制定的标准对他们进行考核和评价,毕业生的就业通常由他们自行选择,不受培训学校的限制。无论是哪一种模式,综合起来都具备以下两个突出特点:第一,强调中小学与大学之间的“伙伴”关系;第二,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教学能力。
    通过对美国、日本、英国大学体育院系培养方式的比较,可以看出,这些发达国家在体育专业人才培养方面的一致做法:
    1)相当重视培养“复合型”、“通才型”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强调专业人才知识的系统化、能力的全面化,突出“宽口径”的培养方式。
    2)注重课程设置的社会性、时代性、实用性,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自主设置课程门类和选择课程内容;注重课程的平衡性,适当分配理论学科与技术学科课程的比例;注重课程设置的科学性,强调自然科学的内容在体育基础理论与技术体系中的位置。
    3)突出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增设大量的选修课程,给学生充分的选择与发展空间。
    4)强调实用型人才的培养,强调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教学工作与体育专业人才培养的衔接,以基础教育为阵地,为学生提供足够的教学实践机会,使学生及早适应教育、教学角色。

2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与发展现状
    在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9年6月召开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适应二十一世纪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社会主义新人。为深入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针对我国基础教育总体水平还不高、原有的基础教育课程已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状况,教育部于2001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决定调整和改革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结构、内容,率先大力推进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内容涵盖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教育。在此背景下,基础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出台,并在国内部分中学试点施行。
    《课程标准》突出“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以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一个学生受益的课程基本理念,力求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达到增强学生体能,使学生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培养学生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培养他们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与合作精神;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等五大目标 ,强调尊重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性,促进学生在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健康、和谐地发展,从而为提高国民的整体健康水平发挥重要作用。《课程标准》的颁布施行,掀开了新世纪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新篇章。
    基于社会发展的态势和基础教育改革的局势,作为培养基础教育体育师资的摇篮和基地——高校体育院系,不得不及时的审视和思考自己的地位和未来的发展方向。从2004年新学年开始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含综合大学、师范院校、体育院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中施行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教育本科专业课程方案》(以下简称《课程方案》),就是根据体育教育专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更全面地贯彻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适应素质教育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而制定的。《课程方案》明确了体育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培养体育教师为本、辐射其他体育相关领域,根据“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全面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需要,进一步拓宽专业培养口径,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也增强学生选课的灵活性,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课程改革是以“课程”为题,势必涉及到基础教育的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培养目标、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材内容等诸方面的变化,远不限于课程本身,动摇的也不只是传统的知识体系,更需要课程的操作者——教师不断调整角色适时适势应对。新课程的实施,期待体育教师具有新的教学行为,新的教学行为融教师教学思想、品质、知识、能力为一体,是良好的基础素质在教书育人中的综合体现。但是,体育教师的基础素质并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习时逐步形成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被视为培养中学体育师资的基地、摇篮或者“工作母机”,培养适应基础教育需要的体育教育人才是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本职功能。站在基础教育的角度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出的人才是其师“源”;站在高校体育院系的角度看,就要培养出适销对路的“产品”,以满足基础教育领域这一“市场”的需求,二者同位一体,在教育系统内部履行着各自的“义务”,共同为新时期教育事业服务。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先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全过程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如何造就基础教育需要的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体育师资,这就要求师范院校体育教育专业主动适应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加快教学改革,特别是课程体系改革的力度,认真研究,积极参与,努力使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对体育师资的培养与基础教育学校体育对体育师资的需要相对接。

3  体育教育专业人才培养与基础教育学校体育改革需要相对接的途径
3.1 转变人才培养观念,虚心向“下”看
    当前,基础教育体育教学的基本理念悄然向“以学生为本位”转变,“健康第一”思想的教学指导地位已牢牢确立。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不仅要熟谙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更重要的是及时转变思想观念,树立“健康第一”的教学指导思想,明确培养适应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需要的体育师资这一基本方向,并与中、小学体育教学需要相结合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式将实用的知识传输给未来的“人师”,有效地指导其自由的、有特性的、全面的发展。
    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改革已经先期进行,新体育课程改革已然对体育教师提出甚为严格的要求,作为体育师资的培养机构——高校体育院系体育教育专业,“行动”(课程改革的时间关系)上落后于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实际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在完成培养体育教育专业人才的使命上首先应该树立正确的培养理念,判断好自身的定位,以崭新的姿态主动应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因此,要虚心向“下”看,就是为自身机构培养出来的人才找准“市场”,就是要向基础教育学习改革的经验。只有虚心向“下”看,才能更好的向“上”看,才能更好的做好学校体育发展的“领头羊”。
3.2  科学划分学段,完善课程结构体系
    完善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课程结构体系,既要符合当前教育实际,又要符合未来发展的方向。根据学生“厚基础、宽口径”能力培养过程的设想,体育教育专业不妨把本科四年细致的进行划分:第一阶段(2~2.5年)为基础教育阶段,第二阶段(1~1.5年)为专业方向拓展阶段,第三阶段(1年左右)为能力提高阶段。方向拓展阶段与能力提高阶段可交叉渗透的进行。根据各个阶段的划分,确定教学目标,明确教学任务,完善课程结构。
    基础教育阶段应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体育学科发展的特点,加强基础教育学科的教学,设置教育类课程,如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英语、政治等旨在为发展教师专业化水平而奠基的课程;设置人体科学、运动学等具有学科特色的必修课程,使学生系统的掌握体育科学的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设置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相对接的课程,如中学体育教材教法、中学体育教学与方法论等与基础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课程,让学生熟悉国家有关的教育、体育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方向拓展阶段是建立在基础教育之上,根据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要和学生学习兴趣与意愿,开设足够的专业选修课程,拓宽专业教学的内涵结构与社会功能,补充大量的现代科技、文化发展的新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拓展方向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与技能,让学生了解学校体育改革和体育科学的发展动态。能力提高阶段着重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是在教育实习过程中进行的。
3.3 利用教学实践,切实提高学生教育教学能力
    在基础教育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的大趋势下,以提高未来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重要环节——体育教育专业教育实践应该引起足够的重视。在教与学中进行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汲取知识,及时发现和弥补自身的缺陷,缩短职前教育与从业需要之间的“时间差”。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教学实践活动的安排不应该采取“集中实习”的方案而应该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在学习过程中,任何知识和经验的获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需要一段时间进行慢慢吸收、消化,才能成长、成熟、完善起来。单纯采用“集中实习”的方式不仅浪费了大量的人力、时间,也不利于学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进行总结和提高。而“分散实习”的方式可以把有效的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帮助学生消化吸收实践过程中的经验,阶段性的提高教学能力。本研究认为,“集中实习”的方式应该采用实习人员的集中,即把参加实习的学生分成固定的小组,小组成员之间在实习过程中依靠集体,相互交流、共同进步;“分散实习”的方式主要体现在实习时间的分散,时间的安排不一定要集中在第七学期进行,也可在2年级、3年级适当安排教育见习和实习。
    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该把教学实践分阶段进行,1~2年级的学生允许在特定的时间跟随4年级的学生到教育实习基地进行初级教育见习,较早的了解中小学体育教学实践的程序;3年级学生所开设的课程中要有《体育教材教法》,进行微格模拟教学、模拟教育实习,要学会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课外辅导、学生成绩的检查与评定,尤其是注重体育教师形象的养成;4年级学生利用第七个学期的前一半时间跟随实习指导老师进行校内见习或实习,并做出实习计划;后一半时间深入到教育实践基地进行教育实习,实习的内容是全面地、独立地承担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学生教育实习和见习都要有计划和总结,指导教师也要及时对其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即时指出不足与疏漏,以便让学生在今后的教师工作岗位上扬长避短。
3.4  促进教学过程的优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不竭动力。中、小学体育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为目标,并以目标统领教学的全过程,这无疑也促使着体育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和运用兴趣。体育教育专业教学的目的,不仅是使学生全面掌握知识和各项运动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使其所学的知识灵活地运用到实践中去。如果体育教育专业学生不具有对本专业知识学习的兴趣,必将难以掌握本门类的专业语言,这样的学生必然不具有专业特色,不符合体育教育专业的需要;如果学生不仅具有学习兴趣还具备专业技能,但没有把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的兴趣或者意愿,这样人才必定不为学校体育教学所需要。因此,体育教育专业在教学过程中,应优化教学过程,注重培养学生对体育专业知识、技能的学习兴趣,因势利导,把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
    优化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过程主要通过优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氛围、优化教学方法、优化评价手段来实现,这四个方面都与体育教育专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操作有关。优化教学内容就是要求开挖与时代发展结合紧密的、适当超前的体育学科知识,并把教学内容的选择与社会生活需要结合起来,注重实用性;优化教学氛围就是要淡化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主体地位,强调以学生为本位的教学思想,营造民主和谐的师生交流氛围;优化教学方法要求教师具备创新教学能力,教会学生学习,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多元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勇于探索新知;优化评价手段要求教师改变以考试评定成绩的单一考评手段,要引导学生自评,培养学生在学与教中的自我反思能力。

参考文献:
[1]马毅. 美国大学体育系的发展历程和趋势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2,3:32-35.
[2]李忠梅.从美国体育院系的发展看我国高等体育院校的改革[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2):94-97.
[3]李丽.中日美等国中小学体育教师培养模式比较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6,40(1):77-80.
[4]陈学飞著.美国、德国、法国、日本当代高等教育思想研究[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P4.
[5]魏国栋主编.日本教育课程标准的改善[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P6.
[6]王健,黄爱峰,吴旭东著.体育教师教育课程改革[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6,P158.
[7]曲宗湖,杨文轩.域外学校体育传真[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9,P89-93.
[8]隗金水,杨乃军,林文弢,等.中英俄美日五国体育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分析[J].广州体育学报,1999,19(3):72-79.
[9]李加奎.日、英、美三国体育教育专业发展的比较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2,3:5-7.
[10]董宏伟.部分国家体育教师的教育状况介绍[J].体育学刊,2005,12(3):141-143.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1769463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