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尊明 (华侨大学体育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摘 要:通过对比研究我国身体接触性集体对抗项目和世界强队之间的技术向度差异,以及我国优势项目和薄弱项目运动技术属性、技术环境等的异同,研究发现影响身体接触性集体对抗项目比赛实战技术效能的关键并不在于技术本身,而在于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转换状态和效率、技术环境等因素,即“技术边界”。其显著性地影响比赛技术效能的最大释放,亦即存在“技术边界效应”;并进一步在研究我国该项群项目过度分化的技术教学与训练实践的基础上,提出提高该项群项目比赛技术效能相应的教学与训练思想和对策。 关键词:技术向度;技术边界;技术能值;技术边界效应
1 问题的提出 运动技术是运动项目相互区别并独立成项的主要标志之一。技术因素是离竞技比赛制胜最近、最为直接和最重要的因素。在我国的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实践中,技术教学与训练一直是占主导地位的内容之一。其他训练内容也都是以项目技术为基础动因的。相对于项目的运动结构、规则等要素,运动技术是具体项目训练和比赛最为现实的因素。尤其身体接触性集体对抗项目,在体能、战术、技术和心理竞技比赛四要素中,体能是基础、战术是纽带、心理是保障,一切都是以技术的正常和高效地发挥为中心。在该项群项目中,与其他项群项目相比有着不同的项群项目技术属性和内涵。基于高度分化和千篇一律的技术教学与训练实践,面对项目比赛技术效能发展的瓶颈,必须反思影响比赛技术效能发挥的主要环节和要素到底在哪里。在大量调查和对比研究的基础上,本文着力研究在技术向度,身体接触性集体对抗项目比赛与训练的技术边界问题。 1.1我国优势项目与薄弱项目技术属性、技术环境的分析 对运动技术进行单向度和项群性的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更进一步地理解和挖掘项目技术的本质和比赛技术规律,对项目训练和比赛的科学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传统的运动技术分析主要关注运动技术本身的动作结构、规格和力学特征等。而在现实的比赛中,对比赛胜负起决定作用的并不是技术规格、技术结构等,而是比赛时实际的运动技术效能。技术效能以运动技术结构和规格等为基础,而不等于规格和结构本身,它突出强调运动技术比赛的实效性。在不同的项群中,运动技术的规格性和运动技术的实效性有着不同的侧重。在有的项群中,运动技术的规格性是运动追求的目标,如体操等;而在有的项群中,如足球、篮球等,却只是技术效能发挥的前提。在身体接触性集体对抗项目中,追求的就是运动技术的实效性,技术规格和技术结构只是比赛技术实际效能发挥的基本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技术是为到达比赛目的所采用的稳定性、规范性的动作结构和手段的总称,在不同的项目中技术有其共性的一面也有其个性的一面。通过我国优势项目和薄弱项目的技术向度比较,便可以发现影响我国薄弱项目技术效能的主要因素。 我国呈现出稳定性态势的优势项目主要集中在体操、跳水、乒乓球、羽毛球、举重、射击等。而身体接触性集体对抗项目是我国明显的薄弱项目。下表是我国优势项目和薄弱项目在技术向度的比较,以发现制约比赛技术能值的关键因素所在。见表1。
可以看出在身体接触性集体对抗项目中,由于直接身体接触性技术环境的存在,导致在比赛中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转化状态和效率受到严重影响,这种影响又进一步在下一技术轨道执行的环节中得到叠加和深化,导致综合技术能值下降。身体接触性的比赛技术环境(对技术造成的制约性和压迫性)对技术与技术之间转化状态和效率的影响是造成技术能值下降的直接和主要因素。 1.2 国内外身体接触性集体对抗项目比赛技术向度的差异 在大量的观看和研究国外该项群项目比赛实践,并结合专家和资深球迷的调查和访谈,发现在运动技术转化向度,国内与国外有较大的差别。以足球为例,通过研究显示,欧洲五大联赛(德国足球甲级联赛、西班牙足球甲级联赛、意大利足球甲级联赛、法国足球甲级联赛、英超联赛)和中超联赛在“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转化状态”上的多向度比较存在明显差异。86%的受访者认为欧洲五大联赛在比赛“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转化状态和效率”方面,明显优于中超联赛。主要体现在国外相应项目比赛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转化速度明显快于国内;技术转化的频度明显高于国内相应项目;技术转化的种类和方式明显多于国内比赛;综合技术效能高。93%的受调查者认为在“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转化状态和效率”上,欧洲五大联赛与中超联赛存在明显差异,中超联赛在技术转化的突变性、多变性、多样性、流畅性等与欧洲五大联赛都有较大的差距。
2 研究方法 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大量有关我国技术教学的专著和期刊文献,分析了其研究的特点和主体领域,并了解我国长期以来的技术教学与训练的思想和基本特点,以对目前运动技术教学的理论研究和训练实践有客观而精准的把握。 2.2 访谈法 采用结构性访谈和无结构性访谈相结合,据本研究的主题和研究思路拟定访谈提纲。就“技术边界”问题研究的立意、概念提法、研究价值、研究思路等向国内多名知名专家、教练员、运动员等作了访谈。访谈了18位足球资深球迷,征求其对欧洲五大联赛与中超联赛在比赛“技术边界”向度差异的看法,并进行集中处理和归纳。电话访谈了全国相关领域的多名理论专家。 2.3 专家问卷调查法 就“技术边界”问题的概念限定、研究空间和价值及致因等设计专家问卷,问卷包括技术边界概念提法的合理性及必要性、技术边界的研究价值和技术边界的致因三个部分。调查对象选择具有长期训练经验和丰富研究经历的教练员、知名体育专家、运动员(其中,教授20人,副教授5人,教练员11人,选取的原则是熟悉运动技术教学与训练和比赛实践,代表性强)等进行三轮专家问卷调查(回收情况见表2),集中专家意见,为本论文提供权威性依据。
3“技术边界效应”思想及其基本理论 3.1技术边界的概念 技术边界是指在项目比赛中一种功能技术向另一功能技术转化的衔接状态。在实际的比赛中,不同的运动技术不是独立的,而是以一系列具有相对明显运动结构特性、独特技术功能、连续的技术群的形式展现的。基于教学与训练过程对连贯“一体化”比赛技术“单一直观维度”的人为分解,使得现实的比赛技术在微观层面呈现为若干独立的“技术动力定型”碎片的无意识整合。导致在微观的生理和心理系统中,运动技术实施的主体存在“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转化状态,见图1。而在现实的比赛与训练中,我们仅仅是给予独立功能技术本身以结构性的关注。而对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转化——“技术边界”却没有充分的予以重视,甚至还没有意识到其存在。由于特定的比赛技术环境要求,要想提高现实比赛的技术效力就必须对技术边界做出有意识地弥合。
调查显示,92%的受调查者认为“目前的技术教学过于分化和独立”;83%受调查者认为“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转化状态和效率及协同要素”是导致比赛技术效能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78%的受调查者认为存在“技术边界”现象和效应,并同时认为有进一步研究的空间和价值。而目前在实际的研究中,还没有关于“技术边界”问题的相关提法和研究内容。 3.2 技术边界效应 技术边界效应是指在某些项群项目中,比赛现实技术效能的大小往往并不是取决于技术动作本身的规格和结构等技术内在逻辑要素,影响技术效能发挥的关键因素是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转化效率和状态及功能技术与项目比赛技术环境的融合程度。技术边界严重影响比赛技术效能的现象我们称为“技术边界效应”。 3.3“技术边界”效应的发生机制 在实际的比赛中,技术不仅仅是一种程序、规格或者技巧,而是通过不同功能技术连续地有效组合、转化和链接,与其它的竞技要素一起表达和实现现实的比赛技术能值。在技术的宏观边界上,功能技术(指特定功能的技术,功能是技术界定的主要标志,如射门技术,过人技术等)之间的转化和组合是技术边界的外在的流程表象,即技术与技术之间的结构转化边界。教学与训练过程对连贯综合的比赛技术动作流程所进行地人为切割,导致现实的比赛技术在技术执行主体微观层面呈现为若干独立的“技术动力定型”碎片的无意识整合,因而存在不同“技术动力定型”之间的衔接和转化——技术边界——是造成“技术边界效应”的内在基础。而特定的项目比赛技术环境是诱发“技术边界”效应的外在条件之一,见图2。
高度分化的技术教学与训练为“技术边界效应”的存在创设了必然的前提。从项目运动技术的内在结构看,是以不同“功能技术”为元单位的连续动作序列。从结构元素看,包括两个主导因素,即功能技术和技术边界(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转化)。在以往的教学和研究中,独立的具体功能技术结构及其形成规律一直以来是体育教学与训练研究主体和热点,甚至是全部。而现实存在的、极大影响综合技术能值的“技术边界”却是一个研究盲点。分化的技术教学必须反思独立形成的功能技术之间的优化衔接,以释放不同功能技术连续的综合技术能量。相对于“学院式”教学与训练,出自巴西贫民窟的世界著名足球运动员罗纳尔多和小罗纳尔多等(更多的世界知名球星亦是如此),从小在玩耍和街头比赛的环境中习得完整连续的足球技术动作,天然地弥补了人为分裂而致的“技术边界”,便是“技术边界效应”存在的最好佐证。
4 造成“技术边界效应”的主要原因分析 4.1我国身体接触性集体对抗项目运动技术教学与训练现状 根据大量的一线调查和有关的教材、文献研究等发现,在我国的运动技术教学与训练领域,一般是先进行单一技术教学,根据比赛的要求,依据实现不同的功能,对项目技术进行人为理解性分解。在进行独立功能技术教学时,又根据动作的结构特点,再进一步分解技术动作进行教授和训练,逐步过渡到成套技术教学。传统技术教学的好处是能够使学生较快时间的掌握技术动作的宏观结构,强化技术规格;在教师心理的层面,能够较快的看到学生掌握技术结构的现实成果,形成了对此类教学与训练模式的条件反射性强化,抑制了教师对技术教学模式创新的反思能力。忽略了分化的功能技术之间的“技术边界”的有机链接,和其对具体功能技术效能的贡献和影响。传统技术教学的过渡分化和规格钳制是对比赛技术效能本衷的背离。 归纳来看,在我国的运动技术教学中存在三方面的主要矛盾: 1)技术教学与训练的有序性和现实比赛的无序性之间的矛盾。技术教学与训练遵循一定的程序和步骤,具有严格的有序性。不管是运动技术内容体系的安排,还是单一技术的形成过程,都严格遵循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教学与训练规律。而现实比赛的技术应用却具有高度的无序性和随机性。尤其是在身体接触性集体对抗项目比赛中,由于高度压迫式的比赛技术应用环境,技术实施主体的技术选择与运用不可能存在自由且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因而具有高度的无序性。技术训练的有序性与比赛技术应用的无序性之间存在矛盾。 2)技术教学过于分化和独立与现实比赛的高度综合之间的矛盾。无论是以技术功能为标准和命名方式的比赛技术内容分类体系,还是单一独立功能技术教学与训练的结构性环节划分,都呈现出过于分化的趋势,失去了比赛技术应用所要求的连续性、整体性和生态性。技术教学过于独立和分化,失去了比赛项目技术与生俱来的视野、抗干扰等条件性前提支撑。失去了技术的战术背景、心理要求等技术环境的价值预设,与现实比赛技术运用的高度综合之间存在矛盾。技术教学与训练的高度有序分化和运动技能的高度无序综合形成了难于逾越的鸿沟。 3)技术教学的规格规范性和现实比赛的技术实效性之间的矛盾。尤其是在技术教学中,技术被人为地定性为一种动作程序和规格,失去了先天的技术生命。而在现实的比赛中,技术的展现与发挥都以技术效能为中心,即成功率;大多数的情况下,技术实施的主体即运动员甚至不具备技术实施的基本体位条件,唯一追求的目标就是发挥技术实效。技术教学的规格规范性和现实比赛技术的实效性之间存在目的和价值矛盾。 4.2 “运动技术形成规律”等同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 长期以来,我们将大多数甚至全部的精力都用于运动技术形成规律的研究上,注重于学生或运动员技术标准和结构流程的形成和掌握。然而,“运动技术”置于现实比赛中所表现出来的“运动技能”的形成和稳定规律与运动技术本身的形成规律却存在截然的不同。运动技术是运动技能的载体和基础,并不是运动技能本身和全部。长期以来,我们将二者之间的研究混淆了起来。
5“技术边界效应”的应对策略 “技术边界效应”的突破是摆脱技术环境的制约性,提高实战比赛技术效能的主要手段之一。 5.1传统功能技术结构边界界定的优化与整合 在目前的运动训练理论中,技术名称是以技术功能命名的,如篮球的投篮技术,过人技术、急停技术等等。对比赛中大量的、不同类型的、连贯的一体化比赛动作过程做出分段命名与结构性的分解,主要是出于学科理论构建与交流的需要。然而,以技术功能性质为标准,对连贯的一体化比赛动作程序做技术性分割所得的各类技术动作或许并不完整,也并非全部和完全合理。例如篮球中的传球技术,在传球技术教学中,传球技术是从持球站位开始,然而,结合比赛的需要,我们可以界定传球技术从接球开始,这样能够加强传统接球与传球技术之间的有效衔接和边界弥合。实际上,在大部分的项目尤其是身体接触性集体对抗项目中,我们需要优化和整合现有的技术结构认知,从现实比赛技术环境要求的角度重新审视技术结构边界问题。 5.2 “技术边界”转换的多性弥合 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转化状态和转化效率是影响实战技术效能发挥的重要环节。在实际教学与训练中,由于人体自身生理和心理等的限制性,技术教学与训练的进行是在高度分化的状态下逐步进行的。从老师到学生,所有的精力和理解都集中于某一分化功能技术的独立学习训练和阐释上。而在教学和训练中,忽略了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转化状态、效率及功能的逻辑理解。技术边界在系列连续技术中,对于前一技术的而言并不代表具体分化功能技术的终结,但却是后一具体功能技术的开始,为后一功能技术效能的发挥创造先决条件,并影响着实际的技术效能(尤其是终极技术,即直接得分技术如投篮技术、射门技术等)。基于对国外强队比赛技术边界的研究和对我国相应项目技术边界的全面考察,研究认为,要想突破技术边界对比赛技术效能的制约和限制,应该突出技术与技术之间转化即技术边界的以下特性: 1)突出技术边界的突变性。技术边界是技术效能发挥的核心条件,原因在于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转化状态和效率为具体功能技术的发挥创造先决性的时间及空间甚至心理条件和优势。技术边界的突变性是指前一技术向后一技术衔接和转化的突然性,即需要速度快。技术与技术之间的快速转化能更好摆脱技术环境对技术边界的制约性,从而可以提高技术实施的成功率,更好地发挥技术实效。 2)突出技术边界的多变性。技术边界不同于技术本身,没有一定的技术规范和规格,也不应该有相应的技术性定势。丰富技术与技术之间转化的组合形式和多元技术链接,使对手更难于对技术定势和技术转化规律的进行总,从而加强技术迷惑性,为技术实施和释放技术效能创造条件。 3)突出技术边界的稳定性。现实的比赛中,由于比赛场上环境的变化和要求,比赛技能是以连续的技术形式表现的,对在技术习得时分化的技术动作和结构,必然要进行组合和转化。由于技术的衔接是连续的、一维的,所以只存在连续的两个元技术之间的“衔接边界”。技术边界的稳定性是大量不同类型的、连续的技术群有效实施的基础要素。在现实的比赛中,我们发现,大部分的“失误”,如篮球比赛中的丢球等,都是在一项技术向另一项技术转化的过程中即技术边界处发生的。因此,技术边界的稳定性是保障现实比赛技术效能发挥的必要条件。 对比欧洲五大联赛和中超联赛,我们也可以发现,中超运动员在场上线性移动奔跑速度方面并不处于绝对劣势;然而,在技术边界项度,欧洲五大联赛运动员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转换明显的快速、多变、自如和稳定。在身体接触性、压迫性和强干扰性的技术环境中,欧洲五大联赛运动员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转化明显流畅和富于效率。从运动员的表情、态势、流畅程度等都可以看出。 5.3 “技术边界”与比赛技术环境的有效融合 技术环境是指使技术能量得以最大释放所依赖的技术视野、抗干扰能力、心理技能等技术协同要素及要求的总和。 不同的功能技术有其不同的技术背景和技术协同要素,任何割裂技术结构规范和协同技术要素的情形都会影响实际的比赛技术效能。然而,从运动技术边界与技术环境的融合规律看,在技术基本结构形成动力定型并稳定之后,再力求促进技术结构和技术协同要素之间的边界融合是很困难的,甚至是不可能的。技术环境要素必须在具体的功能技术基本结构和动力定型形成之前就应该解决,至少同步解决。一旦独立的技术结构形成动力定型之后,再去强化这些协同的技术环境支撑要素,就很难形成完整的、融合的生态化比赛技术了,见图3。由于在身体接触性集体对抗项目中存在直接的身体接触,导致在静态的教学与训练环境下独立形成的技术动作结构轨道与技术环境协同支持要素存在非同步性,扰乱了具体功能技术的内在协同技术边界,致使比赛技术能值下降。在无数的比赛中,已经证明了这一现象的存在。
6 结论与展望 6.1结 论 1)通过对比研究我国优势项目与弱势项目技术向度的差异,发现在身体接触性集体对抗项目比赛中,比赛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转化状态和效率即技术边界,,是影响比赛技术效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比赛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转化状态和效率对现实技术效能的影响,称为“技术边界效应”。 2)通过对国内外身体接触性集体对抗项目比赛技术边界向度的研究,发现在比赛技术与技术之间的转化状态和效率方面,即技术边界转化的速度、频度、方式、种类等明显优于国内。 3)从“技术边界效应”的发生机制看,教学与训练过程对连贯综合的比赛技术动作流程所进行地人为切割,是造成“技术边界效应”的内在基础;而特定的项目比赛技术环境是诱发“技术边界”效应的外在条件之一。 4)我国目前的技术教学与训练现状是造成“技术边界效应”的主要原因。在我国目前的技术教学与训练中,主要存在技术教学与训练的有序性和现实比赛的无序性之间的矛盾、技术教学过于分化和独立与现实比赛的高度综合之间的矛盾、技术教学的规格规范性和现实比赛的技术实效性之间的矛盾的能问题;另外,长期以来我们也将“运动技术形成规律”等同于“运动技能形成规律”,缺乏技术教学与训练的比赛本位思考. 5)“技术边界效应”的突破是摆脱比赛技术环境的制约性,提高技术能值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教学与训练中,必须对传统的技术边界认知进行优化和整合;加强技术边界的突变性、多变性、稳定性等技术边界特性;促进“技术边界”与比赛技术环境的有效融合,以提高现实比赛的实战技术效能。 6.2 展 望 “技术边界效应”是针对比赛尤其是身体接触性集体对抗项目比赛技术效能不高的现象得出的技术向度的归因性解释。实际上,在身体接触性集体对抗项目比赛中,导致整体作战实力低下的最重要的原因往往是对各种竞技要素和要素内部诸环节“之间”边界的割裂,如战术的攻守转化边界、运动员之间的配合等。只是技术因素是与比赛最直接、最外观、最核心的因素,因此成为“边界效应”研究的切入点。即使在“技术边界”问题上,也有许多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系统地研究,如技术的最优化结构边界界定问题等。本文旨在尝试性地提出和浅析“技术边界效应”现象的存在,相信此问题会得到界内同仁的进一步研究,以对我国弱势项目的发展做出理论及现实贡献。
参考文献: [1]邢尊明,姜立嘉.现代竞技体育比赛心理能力项群化探索[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6,6. [2]茅鹏.运动训练新思路[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4. [3]过家兴等.运动训练学[M],北京:北京体育学育出版社,1986. [4]田麦久等.运动训练科学化探索[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8. [5]田麦久.等论运动训练过程[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88. [6]运动训练学会.中国运动训练理论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7]孙民治.现代篮球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198. [8]姜立嘉.论现代篮球实战系统训练[M],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9]黄汉升,梅雪雄,陈俊钦.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科学技术发展史[R],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9,12. [10]匡培梓.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