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12期
 
体育院校田经专业实践课的教学改革

2008/12/9 17:09:00 浏览次数 4705  

潘春燕1  叶新新2
(1温州医学院体育部,浙江温州 325000;2 温州大学体育学院   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书面访谈法、教学实践法和逻辑分析法对温州师范体育学院2004级体育教育专业田经实践课进行教学改革;主要结论:教师、学生思想得到初步转变;学生的理论、技术全面得到发展也充分张扬学生个性;同时提出教师在实施素质教育中要正确认识社会人才的需求,从而培养出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体育人才。
关键词:普通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田经实践课;教学改革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主题,是现代化教育的必有之路,是当前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质量的新课题。
    体育素质教育是广义素质教育中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它是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体育素质,增进学生的身心健康,以为社会育人为根本目的,以体育实践为主要手段,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教育过程。因此,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不但给学校的体育发展带来契机,同时为体育教育思想的改革和发展指明了方向。
    体育教学实施素质教育既是一个理论问题,也是一个实践问题,从理论上对“体育教学如何实施素质教育”进行探讨缺乏现实性和说服力,要能够全面有效的实施素质教育必须理论联系实际。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温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2004级体育教育专业学生。
1. 2方法 1)文献资料法;2)教学实践法;3)访谈法;4)逻辑分析法。

2 分析与讨论
2.1教育指导思想得到初步转变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我国教育领域的一场重要变革,也是学校体育思想观念上的一场变革,观念的转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前提。学校体育教育思想得到初步转变,从“被动”教学转变为“主动”教学,改以前教师为完成教学大纲中规定的达标任务重视“育身”为现今以发展学生能力,培养终身体育能力,从而做到“育人”。教师的教学指导思想是直接影响学生的正常发展的重要因素,将直接影响21世纪我国的体育素质教育。在教学思想的转变过程中,学校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由于硬指标任务降低,教师情绪有所松懈。对“放羊”和“让学生主动发展”的区别认识还不清。这提示我们在新形势下,只有迅速提高体育教师自身各方面的素质要求,不断完善自己才是正确的思路。
2.2目前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专项实践课在实施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忽略了师范技能的培养。多年来,我国由于受到传统教育观念的束缚,一直以来都没有在教育这块净土上给学生广阔的空间来进行自我塑造。体育教育专业的教学工作,存在着脱离中学实际的倾向,和脱离里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要求,导致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在涉足外界时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学以致用,在训练理论与实践课中,片面强调以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为中心,传授与掌握运动技术的课堂教学和教师为中心,限制了学生的独立性活动。不少专业老师,侧重于把学生当运动员来进行训练,教材选择多从运动技术角度考虑,忽视了针对学生作为教师、教练员的教育能力培养。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在一定时期有限范围内适应了时代的需要,但如果仍然承袭过去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势必使学生偏离我们的培养方向,更多地造成了人才培养的片面性,形成了一定的发展隐患。
    2)方法陈旧、教学组织单调。实践课的教法往往满足于讲解与示范法,完整与分解法,重复练习法以及游戏和比赛等传统的教学方法,一些新的教学方法如掌握学习法、情景学习法、系列教学模式等还没有被教师接受。在实践课的组织上,习惯将课堂常规,简单的队列队形,练习队伍的排列与调动称为“教学组织”的主体,而忽视了教学组织的精髓——分组(分层)教学。
    3)专项实践课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改革的主要对策。素质教育融入体育课堂,必须冲破以传授知识为中心和只注重对教法的研究而忽视了对学法的研究的传统课堂教学方法的束缚,建立全新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教学改革设计时,主要的指导思想是:方法多样化,教学手段现代化,正确摆正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学课堂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发展学生创新能力与个性。
    在此指导思想之下,温州师范学院体育学院田经系2004年级全体教师统一思想,在提高专项技术和基本身体素质的前提下,重点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训练能力和创新精神。
    第一学年,发展学生全面身体素质:在抓好基本技术的基础上,提高专项技术水平,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每堂课的结构和一般规律。主要通过实践、理论讲授、资料阅读、读书报告等手段来完成目标。在课堂实践过程中,由教师控制整堂的内容、强度、节奏;为了有意思的培养学生的能力,各组的准备活动则由学生来组织实施。读书报告也是一学年对学生提出的一个新的要求,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及讲台上的表现能力。
    第二学年,在继续抓好全面身体素质训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完成技术达标的同时,重点加强对学生训练能力的培养。由于各训练组的实际情况的差异,采取多种练习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教师安排每节课的任务、内容、要求、强度等,在课的实践过程中由试教学生将教师的意图贯穿于课堂之中,教师重点提要求、进行课堂调控。
    (2)学期前段由教师完全控制整个课,在学期后段由学生轮流进行一节课的试教。
    (3)在实施过程中,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撰写周、课教案并在课上实施,教师的任务是课前批改学生教案,每次课作为学生教师的助手进行调控,课后进行教案讲评。
    总之,各组都有意识的进行学生个人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体现了当今教育倡导学生
为主的教学思想。

3  教学实践改革成果
    通过两年的尝试,本人对2004年级教师和学生对“学生试教”的模式进行了书面的访谈。
3.1教师认为改革取得以下几点成绩
    1)从课外角度看,增强了学生在课外进行自我充电的自觉性和紧迫感,同时提高了自身的理论水平、技术水平和自学水平。
    才能不是天生的,必定要经过培养和锻炼,因此,一开始让学生授课时必定有很多的不足之处,包括教学能力、自身的理论水平和技术水平等,俗话说“万事开头难”。这就迫使当小老师的学生在课前要去翻阅大量的文献资料来设计教案,通过这项工作,同学们的理论水平自然就得到了一定的提高:由于示范的要求,当小老师的学生就会对自身的技术水平有所要求,会在课前自我提高,对技术精益求精。
    2)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示范能力、组织能力,综合起来说就是培养了学生的授课能力。以前这些学生不敢在人前发言,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之后,在课上发言已不再紧张;作为教师的仪态仪表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3)培养了学生的责任心和自信心。每位带队的学生都能在自己带队前认真写好教案,课前早早将所要用的器材准备好。有的学生在带队之前看到教师和同学的带队都那么的井井有条,总是怀疑自己是否也能如此这般。通过实践之后,终于对自己说:行的,我也可以。
    4)提高了学生的自觉能力性和创新积极性。作为一名试教老师,就会在无形之中有压力,在各方面都会以身作则,设计出与众不同的练习方法,调动全队同学的积极性。
    5)教师的帮助与讲评是学生更上一层楼的“点石成金”之举。因为是大学二年级的学生,在教学方法上只是学习了一些肤浅的东西,大部分还是模仿教师上课的教学手段,理解还不够透彻,教师作为一个助手帮助小教师,将有助于完成整节课的教学任务:另外,教师讲评应是全方位的,从教案到实施过程中的方方面面,哪里好,哪里存在不足,应该如何改进,教师都应该讲解清楚,明明白白。这样不仅授课的小教师能受益非浅,作为被授对象的学生也从中吸取教训,在今后论到自己带队的时候,可以以尽可能地避免同样的错误。
3.2 学生对教改后的自我体验
    1)专项理论方面进步明显。从刚进校门时的对某个项目“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了解,到现在能通过科学的角度逐步掌握了田经部分运动项目的运动特点,运动技能以及这些项目的教学方法,训练手段。
    了解本领域的发展现状及方向,以及其他一些社会科学文化知识,拓宽了知识面,增长了见识,这归功于平时课堂上老师要求我们多看书、多查书,并结合书中的知识运用于平时的训练之中。
    2)运动实践方面的提高。进体院前,只对田经运动的某个单项有所了解。在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学会了跨栏、跳高等一些自己从未接触过的项目,并进行了较为系统的训练,提高了自己的运动能力。
    3)有了当老师的初次体验。二年级开始,专项组采取由学生轮流作老师带队上课模式,这对学生来说确实是个考验,第一次面对十几个自己的“学生”,心中难免有些心惊肉跳。尽管第一次上课时有些手足无措,但是,却给了最宝贵的第一次教学体验,通过自己做小教师,初步学会了怎样写教案,怎样组织同学有效地完成课堂内容,同时认识到自己在制定教案及应变能力上的种种不足,距离做一名教师的差距还很大。
    4)自学自练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教师要求写教案,查资料,并逐步提高到编写教案、写小结、读书笔记交流和文献综述。通过查阅资料、自学自练过程中可以不断地改进和完善自己的学习方法,合理地分配自己的时间以及提高自己的观察、读写、语言表达、评价等各方面的能力。为了当好小教师,完善自己的示范动作,课余的自练是比不可少的
3.3 新形势下教学改革给教师提高提出更高的要求
    1)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实践,教师不是轻松了,而是压力更加大了。首先,在课前,学生为了做好小教师,都会去图书馆查阅资料,获得大量的信息,有些学生还会带着许多问题请教老师,所以教师应该注意自我进修,加强业务学习,经常收集最新的训练信息,做到知识的不断更新化,只有这样才能面对新世纪的大学生对自己的种种挑战;其次,教师应与小教师共同备课。不仅要安排好课任务、内容、手段、密度、强度等,还要告知学生如何去上好一节课,如何去观察、纠错、调控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上课前做到心中有数;再次,在小教师上课时候,教师要全方位的观察,作好评价笔记,还要注意协调小教师完成每一节课;最后,在每一堂课结束之前,要及时对上课的情况进行小结,不仅对上课学生有画龙点睛之功效,而且对学生有借鉴和警示的作用。课后,教师与小教师最好要再进行面对面的教学心得讨论。
    2)教学方法要多样化,教学手段要现代化。教学过程是一个结构复杂、多阶段、多因素的动态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方法要从重教转变到兼顾学生的学习方法上来,由简单的一刀切的方法向促进学生在已由水平上都有所发展,由以老师的单纯注入式满堂灌的方法转向在教师指导和启发下学生独立获取体育知识信息和运用体育知识信息的兴趣、意识、习惯和能力。现代教学手段的使用能有力地推动体育素质教育的迅速发展。教学手段要现代化,主要包括:充分使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发挥多媒体的声像、动感、色彩和操作思维等方面的优势,增加理论课内容的丰富,翔实、系统及实践课师范的连续、标准、形象;要重视研究开发和应用体育教学软件,发挥非智力因素对素质教育的影响。
    3)要确立教师的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转变角色,改“一言堂”为“群言堂”,变主讲为主导。教师为主导,是指教师在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主动学习上发挥主导作用。通过导趣,引导学生乐学;通过导思,引导学生活学;通过导法,引导学生会学;通过导做,引导学生善学。如此,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边教学活动关系,才能把课堂教学活动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在教与学的关系上教是学的手段和工具,学才是教的实质所在。因此,在教学方法上纠正那种重技术动作的传授,轻体育能力的培养,重手把手一式一招地灌输,轻学生自我思维定势突破的个性与能力的发展。
    4)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主体性就是在客体互相作用中应具备主体性,即包括学生自己的接受知识,又包括学生主动的适应教师。如果对学生主体作用认识不够,对其意义理解不深,那么往往把教师主导地位与学生的主体地位对立起来。按照现代教学以及素质教育为目标,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以学生为主体。在设计新的教学方法时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因此,课堂教学必须做到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区别对待,要多采用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能力教法,使学生从根本上改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习”更要“教会学生学习”,并最终实现“教是为了不教”。这样学生会在以后工作中受益非浅。
    5)重视创新精神与创造才能的培养。在大学体育课堂中,素质教育应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才能作为重要目标。首先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学生的创新意识,没有强烈的创新思维的动机,创新活动便无法谈起。因此,我们因该改变过去那种把现成答案灌输给学生的教学模式,更多给学生提问“为什么”的机会和自己去想“怎么办”。墨守成规地思维只能指导重复操作,我们应引导学生摒弃那种依赖相同的程序解答问题的保守做法,教育学生敢为天下先的雄心,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素质教育还要把发展学生个性作为一个突出内容。课堂教学中,不管是内容的选择还是练习方法的选择,都要给学生一定的选择余地,一鼓励学生利用已有的体育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鼓励他们大胆思维,勇于实践,在设计锻炼方法时,要突破思维定式,提倡发散思维、求异思维和逆向思维。要因人而异,根据不同人的不同身体状况去设计锻炼方法和运动量的大小。

4  结论与建议
    1)由于学生处于从学到教,边教边学的预备教师阶段。能力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因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有不同程度的欠缺,需要在今后的专项实践课中进一步的加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体育教师,学习与锻炼是必由之路。
    2)教师在训练内容的安排上注重系统性,并及时将训练思路传授给学生,使他们在训练技术的同时明白如何练,为什么这么安排训练内容、训练强度以及如何调控。
    3)能建构与体育素质教育相适应的测评体系和考试制度。

参考文献
[1]李伟.体育课程园区模式教学影响大学生体育价值取向强度的研究 [J].体育科学,2002.5.
[2]徐本力.运动训练学 [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 1990.5
[3]田麦久.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与科学建设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4]曹月华.学校体育改革与全民健身计划简析[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03.1.
[5]毛振明.体育教学科学化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6]李克安等.深化改革促使本科教学再上新台阶[J].中国大学教学.2006.1.
[7]刘春燕.影响体育教学效果的因素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7.1.
[8]丁俊武.专家型体育教师的培养. [J] 解放军体育学院学报,2003.1.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8983952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