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2期
 
普通高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与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2008/3/7 17:07:03 浏览次数 6224  

魏统朋  陈丽   青岛农业大学  体育教学部

摘要: 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 对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来我国高校学校体育现状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揭示出当前普通高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堪忧,体育健身意识淡薄、体育健身器材与场所无法满足需求等问题,并为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实施提出对策与建议,为提高大学生校园体育生活质量、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服务。
关键词: 学校体育;学生体质; 阳光体育

    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全国亿万学生中掀起群众性体育锻炼的热潮,切实提高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共同决定,从2007 年开始,结合《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全面实施,在全国各级各类学校中广泛、深入地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以下简称阳光体育运动)[1]。如何利用现在好的政策支持,深入开展好阳光体育运动,从高校实际出发切实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改善高校大学生校园体育生活质量,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本文的研究重点。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青岛农业大学、青岛理工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在校大学生280名,其中男生160人,女生120人。
1.2 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了大量与本文相关的文献。
    问卷调查法:针对阳光体育运动实施以来各高校学校体育现状展开调查, 就大学生参与体育健身现 状设计调查问卷,对研究对象进行了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280 份, 回收问卷278份,回收率99.3%,其中有效问卷275份,有效率98.2%。
2.普通高校学校体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堪忧
    青少年身心健康、体魄强健、意志坚强、充满活力, 是一个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 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2]。2006年,教育部发布的2005年全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结果显示,青少年总的健康素质在不断提高,但也存在着突出问题,特别是多年来学生耐力、力量、速度等部分体能指标持续下降,如肺活量水平继续呈下降趋势,速度素质(50米跑)约87%的年龄组出现下降,爆发力素质、力量耐力素质的测试指标全面下降。同时,初高中生视力不良检出率分别达到58%、76%,经济发达地区青少年肥胖率上升,部分农村地区青少年存在营养不良问题。高校作为人才的聚集地, 大学生体质下降已成为教育部门十分关注的问题。
    本文对大学生身体素质自我评价的调查显示,27.5%认为很好,64.6%认为一般,7.9%认为很   差;在“你认为自己的身体素质与进入大学前相比变化情况如何”的调查则显示,60.3%认为有所提高,仅有4.5%认为提高很大,同样有4.5%认为下降很大,另外有30.7%认为有所下降。造成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主要原因则是体育活动时间太少,运动时间严重不足,没有形成进行体育健身锻炼的习惯。

2.2体育健身器材与场所不能满足大学生健身需求
    据研究发现,制约大学生参加体育健身的主要因素为学业负担、锻炼场所、自由时间、锻炼常识和健康状况,其中外在因素是制约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首要因素[3],活动场所现状决定了大学生体育行为的实现质量。
    体育活动设施是大学生体育锻炼的物质基础。[4] “对体育健身场地与器材的满意度” 调查显示,1.7%表示很满意,55.3%表示较满意,39.6%表示不满意,3.4%表示无所谓。“你认为学校目前的体育设施能否满足个人的体育健身需要”调查结果表明,22.3%认为能满足,69.3%认为不能满足,8.4%认为无所谓,这进一步说明高校体育锻炼的场地与器材已经不能满足目前大学生的体育健身需要,这主要是由于扩招后,体育健身场所与器材的增加没有跟上学生数量的增加,导致部分学生无法参加自己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从而放弃了体育锻炼,这一方面也打击了大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2.3 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淡薄
    大学生在忙碌的学习之余,安排适当时间的体育锻炼,有助于强身健体,提高自身素质,有助于缓解情绪以及学习压力,也是一种兴趣爱好以及消遣娱乐的方式。[4]但调查显示,仅有24.6%的学生已经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并且经常参加体育锻炼,70.4%的学生初步形成锻炼意识,但只是偶尔进行体育锻炼,5%的学生表示没有体育锻炼的习惯,而且从不进行体育锻炼。说明广大大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健身的意识淡薄,因此,需要正确引导广大学生形成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到全民健身中来,并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

3 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实施的措施与对策

3.1 高校领导应深化对阳光体育运动的认识
    阳光体育运动是号召全国亿万青少年都参与进来的声势浩大的活动,它所覆盖的范围极大,涉及各级各类学校。因此,它必将带动起学生自觉锻炼、养成健康为重的思想。而学校体育又是阳光体育运动的最主要开展空间,是这个活动的基础,我们应该抓住这个活动契机,对学校体育工作及其重要意义重新认识。这将有利于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提高全民族的健康素质,学校是基础,青少年是关键,而以阳光体育运动为代表的各类活动则是加快素质提高的“催化剂”。[5]教育部通知要求:各学校要成立以校长牵头的领导小组,按照全国的统一部署,制定具体的措施,组织本校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高校领导应高度重视,转变教育理念,去除“官僚作风”,拒绝“行为艺术”,真正把阳光体育运动当作一项紧要任务来抓。阳光体育运动在高校开展的空间还很大,需要开发的资源还很多,全校上下要齐心协力,精心策划组织实施,切实把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放在首位。

3.2 高校应大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首先应充分调动高校各种资源,利用校园网络、广播、报刊、板报等,采取各种舆论形式的积极宣传,广泛传播阳光体育运动的健康理念,使“健康第一”、“达标争先、强健体魄”、“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等口号能够深入人心。只有确保“阳光体育运动”持久地开展下去,才能有效地促进广大大学生形成自觉锻炼身体的良好风气,才能有效促进学校体育工作的开展[5]。其次,学校应当加强对全民健身知识的宣传,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大学生的全民健身意识,正确引导广大学生积极参与全民健身,不能因为学业负担重就放弃了体育锻炼,而应使之成为不单是学龄期更是贯穿于一生之中的主要内容,坚持不懈;更不能随着毕业而视为终点,应具备随着环境、条件、年龄的变化合理调节安排自我健身项目、时间与运动负荷的能力,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和强烈的健身意识,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良好习惯[6]。由此以来,将会大大提高大学生的校园体育生活质量。

3.3 高校应因地制宜,营造浓厚体育氛围
    普通高校与中小学相比,为大学生提供了良好的体育环境以及健身场所与器材,大学生在课余时间可以自主进行有选择性的体育活动。但我们应当认识到这些仍然无法满足广大大学生多样化的健身需求,学校首先应当尽量满足广大大学生对健身场地或器材的需求,适时扩建场馆、改善条件、完善器材,以增强学生进行体育锻炼的愿望,吸引大学生主动接近健身场所;其次,应采取因地制宜、就地取材的办法,充分利用高校各自的环境条件,发挥各自校园的优势,科学的设计、巧妙的布置各种器材设施,依托现有条件创造性的开展阳光体育运动。[7]我们应抓住时机,通过举办体育日、体育节、体育知识竞赛、观摩体育比赛等,营造浓厚体育氛围,动员、组织广大学生积极参加阳光体育运动,把体育作为校园生活的一部分。

3.4 阳光体育运动应与高校体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大学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8]。我们必须认识到健康教育在大学生锻炼初级阶段的重要性。只停留在表面的体育教育是不够的,必须让大学生正确认识到锻炼对其学业和人生发展的积极影响,作好锻炼利弊之间的均衡决策,才能最终达到提高自我效能,促进锻炼行为向更高阶段的转化[9]。体育课堂是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的摇篮,体育教师的正确引导有助于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养成以及体育行为的价值取向,教师在体育课堂中的言传身教、正确引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校园体育生活质量是极其重要的。大学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应紧紧围绕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五个基本目标和发展目标来进行,这些目标的完成质量对大学生校园体育生活质量的影响是巨大的。这就要求体育教师加强教学研究,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在教学中不仅要传授运动技能,更要注意传授科学健身知识及方法,培养大学生掌握科学的体育锻炼方法,掌握驾驭不同体育健身器材、适应不同体育健身环境的能力,积极、主动参加体育锻炼,逐步形成终身体育意识。因此,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教学紧密结合起来就显得尤为重要。

3.5阳光体育运动应与高校群体竞赛活动结合起来
    群体竞赛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校园文化建设和体育教育目标实现的有力保障。通过参与群体竞赛,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体育观的养成,有利于团队、学校集体主义精神的凝聚。[10]有研究表明,参与学校体育竞赛人数及比例不高,会使过多的学生降回到观众角色,过多的对学生参与体育竞赛角色的降低,会伤害体育运动参与者的积极性。因此,阳光体育运动的组织开展应与群体竞赛活动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不同规模、不同级别更加丰富多彩的群体比赛,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给更多大学生一个受公众关注的机会,充分体验竞赛带来的成功与欢乐,对集体荣誉感的养成以及体育锻炼积极性的培养都是有益的。

4. 结语
    学校体育是学生终身体育的基础,运动兴趣的培养以及运动习惯与参与意识的养成是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坚持锻炼的前提。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是21世纪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的趋势。高校应抓住阳光体育运动这一契机,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浓厚的体育氛围,把阳光体育运动与高校体育教学以及群体竞赛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真正把广大大学生吸引到健身场所,主动参与体育健身活动,充分享受体育带来的快乐,以此提高大学生校园体育生活质量,并使之养成终身体育意识。

参考文献:
[1]周济.在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R].全国学校体育工作会议,2006.12.23.
[2]李红.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就加强学校体育工作出台《意见》—完善保障监督机制推动学校体育健康发展[N].北京:中国教育报,2006.12.25.
[3]楼兰萍,虞力宏.浙江省大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状况及相关问题研究[J].体育科学,2004,24(6):78-80.
[4]郑建岳,陈道裕.大学生体育行为的现状调查与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2(6):56-57.
[5]罗振宇.关于在学校中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的理性思考[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7(15),11:44-45.
[6]李晓庆.我校大学生体育锻炼意识与习惯的调查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8,15(1):26-29.
[7]姚蕾.体育隐蔽课程的基本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年1月,65-67.
[8]教育部办公厅.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Z].教体艺,2002,13号文件.
[9]司琦.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阶段变化与心理因素研究[J].体育课学,2005,25(12):76-83
[10]吴晓涓,张文军,高月宏.大学生群众体育运动竞赛对参与者行为影响分析[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5):119-120,130.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277238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