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3期
 
林语堂悠闲养生观解读

2008/3/17 17:29:13 浏览次数 5894  

邵斯   南京体育学院 南京  210014


摘要:一代“国学大师”林语堂,不但学术贡献卓著,而且生活态度悠闲。本文从林的旅游、养鸟、论茶、垂钓、健身等方面叙述其悠闲特征,以期为现代“苦行僧们”提供宝贵借鉴。
关键词:林语堂;悠闲;养生观;解读
前言:林语堂,生于1895年,福建龙溪人,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我国文坛上著名作家、翻译家、学者,被誉为“幽默大师”、“二十世纪最有智慧的的人物之一”、“学贯中西的奇才”等等。早年留学美国、法国、德国,获得文学博士学位。曾任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教授等职,为《语丝》的主要撰稿人之一,曾主编《论语》、《人世间》等刊物,因提倡“幽默”、“性灵”的小品,被称为“帮闲文人”。1935年后用英文写成《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生活的艺术》,其中有“当今的红楼梦之称”的《京华烟云》曾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
林,不仅是文坛巨匠,而且是养生大师。可以说,他的力作诸如《悠闲生活的崇尚》、《中国人对于悠闲的理论》、《生活的艺术》等以及大量“闲适”小品文的出现,与这位长寿、丰产的文学奇才悠闲的生活观是分不开的。
    林的“真我悠闲观”解读:
    悠闲(有人称“休闲”)生活观是指人类在日常生活中,为满足多方面的精神需要和生理需求所建构的一种对待生活的闲适态度(参废名《拈花》);它不仅是社会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结晶,而且是全人类共同建造的美丽的精神家园,还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传递某种美学信息,营造特定文化氛围,以优化和完善人的社会属性,充分体现人的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以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推动和加速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进程为最终目标。

1、“人的本能天赋就是向往悠闲”【1】
    林语堂先生持有悠闲的生活态度,在他的旅游、养鸟、论茶、垂钓、健身等活动中略见一斑。
1.1 “流浪式旅行”才是真旅行
    林认为旅行首先必须亲近大自然。他说,旅行是旅行者与大自然或名胜古迹的心灵对话。一个真正的旅行家必是一个与自然界零距离接触的流浪者, 经历着流浪者的快乐、诱惑和探险意念,因此真正的旅行首先必须亲近大自然。他说“我们如要获得精神的和谐, 我们对于这么一个孕育万物的天地, 必须有一种感情, 对于这个身心的寄托处所, 必须有一种依恋之感”。他竭力引导人们去拥抱大自然, 把人生当作“一首诗”, 尽情享受快乐。他特别强调“关于大自然的观念, 关于我们在大自然中的地位的观念, 必须很自然, 因为我们生时是大自然的重要部分, 死后也是回返到大自然去的”、“一个人如果和自然界伟大的东西发生联系, 他的心会真正变得伟大起来”、“大自然本身始终是一间疗养院。它涵纳了一切声音、颜色、薰香、形状和式样,它如果不能治愈别的疾病, 至少能够治愈人类的狂妄自大的病”。
    进而他强调流浪式旅行。林说旅行者犹如一个流浪者,有着流浪者的高兴、好奇与探险的心态。旅行的“要点”是无责任、无财富、无规定时间、无来往信札、无招待的任务、无嚅嚅好问的邻人、无不舒适的伴侣、无来客,甚至没有一定的目的地。因为这种“流浪式”的旅行可以使旅行者融入自然,成为一个完全的人、自然的人、自由的人。一个高明的旅行者是不知其往何处去的,而一个至善至美的旅行者则更不知其由何而来。他甚至忘却了自己的姓名。他又说, 流浪精神使人在旅行中和大自然更加接近。所以这一类旅行家喜欢到阒无人迹的山中去, 以便悠然享受和大自然融合之乐。
在几十年的生涯中,林语堂的足迹遍及美、英、法、德、意、奥、巴西、智利、秘鲁、乌拉圭、阿根廷、新加坡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饱览了世界各地诸多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但为他的文学创作和学术研究开拓了一片崭新的天地,也为促进林的健康立下汗马功劳。
1.2  乐于钓而非鱼才是真钓鱼
    他说,钓鱼之乐,乐在钓而不在鱼。林说,大凡钓鱼的人,最不喜欢“温良恭俭让”的鱼,他喜欢与鱼决斗的快感。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蓝鱼。此鱼决不坐以待毙,在水中上钩后一路挣脱,又蹦又跳,直到精疲力竭。稍静一时,又来搏斗,企图脱钩而去。有时把吊绳扯成一个大圆圈,直径可达一两丈之外,同船人的钓绳也被它搅来绊去,乱蹦乱跳,垂死挣扎,钓者好不容易才能把它捉住。那滋味和乐趣,惟有持竿垂钓者才能心领神会无鱼可钓也休闲。闲暇时,遇到良辰美景、月朗星稀的夜晚,林语堂便放舟中流,荡漾波心,在安谧静逸的夜景中,口衔烟斗,手持钓竿,兴致勃勃地看着鱼虾扑跳。他认为这样的环境可以发人深省,领悟“恍然人世之熙熙,是是非非,舍本逐末,轻重颠倒,未尝可了,未尝不欲了,而终不可了”的情致,在熙熙攘攘的纽约,林语堂常常夜半更深悄悄地前往长岛羊头坞垂钓。鱼不吃饵时,钓者横卧船上,仰望天上月明星疏,海面灯火灿烂,樯影张挂星河,船影婆娑摇动,令人飘飘欲仙。纽约的羊头坞,阿根廷的巴利洛遮湖,维也纳的多瑙河畔,巴黎的色印郊外,其湖山胜地都随着林语堂的垂纶吊影,尽收眼帘。在林语堂看来,人生一世而不钓鱼,简直是不可思议之谜。他晚年定居台湾,看到淡水河中画舫绝迹,石门湖上绿蓑青笠者寥无,深感遗憾,情不自禁地发问:“这辜负春光秋色之罪,应该由谁去负责?”于是他在阳明山白屋前宅内的游泳池里,养起了一大群鱼。他告诉来访的朋友,这个游泳池真有用,夏天给人洗澡,冬天让鱼儿跳跃。虽然不出去钓鱼,但坐在池旁喂鱼、观鱼,也其乐融融。可见,林的钓鱼观也极具闲适个性。
1.3  醉翁之意不在“鸟”才是真养鸟
    林养鸟有两个原因,第一,他认为听鸟唱歌其乐无穷。林语堂先生, 对鸟歌有极高的评价, 他认为, “自然界美的东西很多, 但没有一样能和鸟歌相比, 孔雀、云雀、鹦鹉、金丝雀唱的歌, 是不可摹拟的歌儿, 宇宙间没有一样东西比它更好。”【2】
    他在《记鸟语》一文中说,日月潭有多种野鸟,在晨光熹微,宇宙沉寂,人类尚在梦寐之中时,众鸟就拉开了它们交响乐会的帷幕:“时哉———时哉! ”这是时哉鸟唱的主题歌。“思归! 思归! ”这是子规召唤弟弟的哭泣。“快起来! 快起来! ”这是勤谨小鸟在呼喊同类一道去觅食。“臊! 臊! 害臊! 这是厌世的岩栖高士的粗暴叫骂。“莫踌躇! 莫要踌躇! 可别糊涂! ”这是精明鸟婉约的规劝。这时众鸟此唱彼和,一起一伏,隔山相应,渡水而来,以湖山为背景,以林木为屏幕,百鸟齐鸣,自然构成了一部荡人心脾的交响乐曲。
    第二,买鸟溜鸟也开心。林语堂爱鸟,对于这种买鸟所需的费用,他向来不吝啬,他说,因为花钱买到了愉快。只要他提着鸟笼,路上“便成为注意的中心和众人妒羡的目标了”、“仿佛空气中也弥漫着一层欢乐的骚动”。在《买鸟》一文中还说,一向只关心铜板洋钱的饭店掌柜走近鸟笼时,“他那冷酷的脸孔融化了,变得天真而饶舌”;车夫也像小孩子似的,和善地打开了话匣子,“不但将养鸟和教鸟唱歌的秘密都告诉了我,并且连云飞汽车公司全部秘密都说了出来”,甚至连他不想结婚的理由也坦诚相告。可见,听鸟儿唱歌、享受鸟“故事”才是林养鸟的真正原因。
1.4 精通茶道方是真饮茶
    林是著名“三泡论”首创者。他在《生活的艺术》序言中,还把茶佳人分成年龄阶段:”茶在第二泡时为最妙,第一泡如一个十二三岁的幼女,第二泡为年龄恰当的十六女郎,而第三泡则已经是少妇了。”【3】
    林说,茶是世间纯洁的象征,是聪慧人的饮料,风雅隐士的珍品。饮茶以客少为贵。客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泛,七八曰施。他说,喝茶不但有于社交,还可以供嗅觉获得美的享受。从人类的文化史和幸福观来看,没有比吸烟、喝茶更有意义。还说茶需静品,方知味道。一个人只有在神清气爽,心气平静,知己满前的境地中方能领略到茶的滋味。林语堂熟读《茶录》、《茶疏》和《煮泉小品》,对采茶、制茶、烹茶、饮茶等一系列工序都了然于心,提出用茶“十标准”,可见他确是精研茶文化的 “茶博士”。他在《生活的艺术》里说,每天清晨坐在明窗净几前,一面抽烟,一面饮茶,微风拂面,鼻里嗅嗅两下,胸部轩动,精神焕发,文章由口中一句一句一段一段念出,叫书记打出初稿,倒也是一种乐趣。他每天非喝茶不可,不喝茶就写不出文章。有时茶烧得不沸,他喝了一口,就不满意地说:“呀! 洗碗水,不冷不热,怎么可以拿来喝呢?”他平时备有一只独用的茶壶,是专门用来泡热茶的。如果茶里有了牛奶或其他气味,他便立刻让人再换一只新的。林语堂常常一边抽烟喝茶,一边写作,他的作品既是烟蒂熏出来的,也是茶水泡出来的。可见,林的生活中如果没有茶真不知道会是如何一个境地。
1.5 散步更悠闲
    他既是著作等身的作家,又是多项体育运动的爱好者。年轻时,他是圣约翰大学划船队的队长,学校一英里赛跑纪录的创造者,还曾代表中国参加过远东运动会,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在圣约翰大学校园内美丽的草坪上,他打网球,踢足球,投垒球,学校的体育比赛,往往成为他大显身手的擂台。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他虽然不像年轻时那样朝气蓬勃,但他仍然喜欢体育活动,尤其喜欢散步。
散步对于林语堂来说,不仅仅是增强体质的一种锻炼,而且是缓解疲劳、调适心理的一种娱乐活动。在东方熹微的清晨,林语堂呼吸着新鲜净朗的空气,自由自在地徜徉于河堤之上;或者是星光璀璨的晚上,舒徐悠闲地徘徊在游人稀少的马路上。
    他还特别喜欢在细雨中散步,有时雨水顺着面颊扑嗒扑嗒往下淌,他若无其事,反而情趣更加高昂;茶余饭后,他也常常带着全家人散步。不过,林语堂平时走路非常快,而他的太太却走得很慢。他老是走在前面,女儿们跟随着母亲。他的二女儿回忆说:“要是母亲穿上她的水貂大衣,父亲就愿意同她一起走了。那时父亲会对母亲说,‘如果我不和你走,人家一定要看不起我。现在我同你走,人家会说他的太太有件水貂大衣,他一定很富裕。
    可见,在林看来,散步不仅可以健身体、而且可以调精神,促闲趣,实乃人间快事。

2、创作也悠闲
    写作是林生命的全部。林一生创作60年,终生致力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向西方人介绍中方文化,向东方人介绍西方文化。林是 “直接拿人生当课本”第一人。在他的闲适散文中,他也刻意经营和建构了一个隐逸、超脱的山水田园世界。在这个远离政治、而可以不关乎沾满“方巾气道学气”和“冷猪肉气”的政治和救国的世界里,因为心态的平和与超脱,人可以“我行我素”,享受“一日或二三里或百里,无人干涉,不用计较⋯⋯或观草虫,察秋毫,或看鸟迹,观天象⋯⋯” 【4】 的自得其乐; 也可以流连山水,感受“一路流光照碧,寒声隐地寻方洲⋯⋯夕阳返照,乱红无数, 仰天长啸, 响彻云霄, 不复知是天上, 是人间” 【4】的怡然忘我;或沉潜自然,领略“在静逸的环境中,口含烟斗,手拿钓竿⋯⋯发人深省,追究人生意味,恍然人世之熙熙,是是非非,舍本逐末,轻重颠倒,未尝可了,未尝不欲了,而终不可了”【5】的妙悟神游⋯⋯同历代隐逸文人一样,林语堂也是借山水以解忧,藉花木以怡情,在自然中为自己的灵魂找了个暂时的避难所。可见,在林看来没有悠闲的创作实在是难以想象的。
《生活的艺术》所阐扬的就正是一种闲适哲学, 一种闲适的人生态度。总之, 它要人们有较多的空剩时间和随意心情, 去瞎逛、吟咏、看云、听鸟, 去独自品味“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一类的悠闲; 有时则什么也不想, 什么也不做。林语堂再三说“智慧的人决不会劳碌, 太劳碌的人也决不会成为智慧的人,所以最善于优游岁月的人便是最有智慧的人”。
    这正是一个“尽力工作”的林语堂,一个“尽情作乐”的林语堂,他那热爱生活、享受生活的积极乐观、悠闲生活观态度也许会给人们,尤其是当代知识者中的“苦行僧们”一些启示吧。

主要参考文献:
[1]杜运通,等.悠闲文化观:解读林语堂的一个新视角[J].中州学刊,2006,(02):216.
[2]晓红,等.名人与鸟[J].内蒙古林业,1999,(01):38.
[3] 程耀恺,回味无穷----茶中呼出佳人来[J].中国食品,1999,(01):125.
[4] 肖 父. 吹沙集[M] . 成都:巴蜀书社,1991:3.
[5] 林语堂. 林语堂散文选集[M] . 百花文艺出版社,1992:129.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5651448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