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7期
 
在“24式太极拳”课堂教学中推行通识教育的思考与探索

2008/7/14 10:33:54 浏览次数 4732  

程一军    江苏大学,212013


摘要:本文从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大学精神和落实教育为人民服务的高度论述了通识教育的重要性,明确指出课堂教学是通识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通识教育的主力军,强调推行通识教育关键是实施大学教学的“五大要义”。文中着重介绍了作者在24式太极拳课堂教学中将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有机结合,相互渗透,共同施教,力争使学生增强创新能力和团队合作的作法与体会。
关键词:通识教育,课堂教学,24式太极拳

一  关于通识教育的思考
1 通识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培育大学精神和落实教育为人民服务的必由之路。
    我国是高等教育大国,但不是高等教育强国,主要原因是我们培养的人才在以自主知识产权和科技创新能力为标志的国家科技竞争力上所能提供的支持与服务与国家和社会的期望相距甚远。培养创新人才,必须推动“创新型教育”,关键是落实“教育的创新”。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适应时代的产物,其本质在于孕育学生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其核心是有效地利用人类文明积累的全部精神财富,培养能够满足社会和时代需要的合格人才、完整人才。六十多年来,通识教育思想应经成被世界各国大多数大学在实施创新性教育中所认同。
    所谓大学精神,是指大学在办学的历史中形成的办学理念和大学人共同的价值追求,是大学文化的精髓、核心,是大学之魂。纵观高等教育发展史,伴随着最初教学型到教学研究型,再到教学研究社会服务型的办学理念的转变,高等教育培育了多元文化和谐共处的大学精神。探其发展历程,我们发现通识教育贯穿于整个文化素质教育全过程。在继承与发扬这种基于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学科精髓的传承式教育中,让更多的学生在感悟文化、沐浴文化、享受文化的同时,也培育了能反映大学独有的价值取向,呈现大学品格,能指导大学人行为的基本信念、基本准则的大学精神。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教育既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又要“为人民服务”。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强调发展既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全面进步”又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面对知识剧增的信息时代,面对学生走向社会后职业和岗位的多次选择,学生阶段充其量所吸取的只是知识海洋里的几滴水。那么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有靠在校期间所积累的良好知识基础、自学能力、创新能力、科学精神,才能胜任选择,永立不败之地。要知道各行各业的竞争,争到最后,不是学历,也不完全是知识,而是能力和素质。大学通识教育最终给予学生的就是能力和素质。

2  课堂教学是通识教育的主渠道,教师是通识教育的主力军
    有学者提出21世纪的教育是思考力的教育特别是批判性的思考能力。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从教师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知识更多的应是思考的技能。贯彻与推行通识教育,关键要让学生学会思考,这也是创新思维的基础和源泉。随着网络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学习已进入“立体化”时代。如何树立教师研究性教学意识和组织研究性学习相关问题已成为教师课堂教学工作面临的新命题。

3  推行通识教育关键是落实大学教学的“五大要义”
    (1)回归经典  通识教育的一个特征就是它的相对稳定性,它具有为了人的共同理智、共同素质、共同知识的发展的教育特性。那么体现这种共同性的教材在哪里呢?比较一致的共识是人类千百年来积累下来的经典。只有经典积累了丰富的可供挖掘的育人资源;只有经典中积淀的是人类原创智慧;只有经典能让人感受到人类文明特有的丰富和魅力。
    (2)弘扬人文  加强通识教育主要是针对专业教育盛行且弊端频现而提出的。如果说专业教育是一种追求纵向的。树状的生长速度的话,那么,大学通识教育则追求的是一种横向的丰富。这种横向的丰富立足于大学的人文性只有丰富的人文才可能建立有深度的教育模式或教育制度。
    (3)崇尚自由  崇尚自由是通识教育的基本追求。大学通识教育作为一种完善的深度的育人价值追求,其最终不但要传授自由对于人的重要性的观念,更重要的是要教给人获得自由的能力,尤其是内在的自由的获得能力。这与大学自治、学术自由、学习自由、教学自由等大学本身的自由精神是相通的。
    (4)传承文明  大学,作为文化交流和知识学习的集中地带,如何将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样式展现给学生,通过提高对文明的理解力、判断力和批判力,从而塑造新型文明人、有教养的人。大学通识教育担负着塑造学生对文明理解的整体视野、全球视野、民族视野,这是通识教育的深度追求。
    (5)培养公民  通识教育秉承自由教育的传统,其当代目标是培养有公共意识和参与意识的“自由人”。大学通识教育是大学阶段的公民教育,是一种从能力上拓展育人深度,伴随着对话、参与、合作、批判、探索和发现的过程体验,其旨趣不仅仅在于一般公民素养的养成,更在于造就优秀公民素质,培养优秀公民。

二  在“简化24式太极拳”推行通识教育的探索
    1 画好一张蓝图——基于传承传统文化的教学理念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或国家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其独特的生产和生活方式逐步形成的,是民族本性的浓缩,是民族价值观的体现也是人类发展的基础和灵魂,是民族文化延续发展的动力和桥梁。太极拳课堂教学不仅是健身方法的传授,其传统哲学思想“和谐”理念,以及修身养性的养生观更应成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基于此种思路的教学理念应遵循如下三个原则:
    (1) 体育教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太极拳不仅仅是一种技术,也是一种学问,是一种哲学思想。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天人合一”、“阴阳对立”等许多人文哲理,还有“人欲小劳,但莫大疲”、“内外兼修,重在意气”等养生观,都蕴藏在太极拳的一招一式中。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学会掌握太极拳动作和教法,还要广泛猎取传统文化中与太极拳有关的思想观点。笔者通过课堂教学,结合动作讲授,将广博、厚重的传统文化精髓推荐给大学生,以唤醒学生学习太极拳之根本目的。
    (2) 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相结合。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将学生随机编组,在动作学习、知识传授、文化拓展的过程中,强调发挥集体学习策略,运用网络了解更多的学习内容,通过互帮互助,提高对太极拳动作内涵的理解,形成信息互享、知识互通、能力互长的学习氛围,在完成技术学习的同时逐步有意识的调高学生交流、表达、合作等素质能力。
    (3) 课堂研讨与师生互动相结合。“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要想在课堂教学中体现师生互动就必须抓住“预习主线”设置“互动话题”。例如,笔者在讲授“左右揽雀尾”时,提前布置了预习题目,要求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以集体讨论为形式,借助网络信息,研讨“绷、捋、挤、按”的技击思想及动作要求。在课堂教学中由教师组织进行组间研讨,着重从“塑形、会意、懂劲”层面交流体会,通过交流研讨让学生不仅对太极拳动作有了较统一的认识,而且从学习过程中进一步体会了太极拳内涵的博大精深,从而克服太极拳“重形不重意,练形不练气”的初学禁忌。

2  建好一座平台——基于构建研讨型课堂的教学模式
    传统太极拳教学模式的弊端主要有:(1)传递知识和信息的单向性;(2)考试内容和方式的单一性;(3)培养学习能力不够;(4)课堂师生互动缺失。通识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学会思考和全面发展。这和当今大学教学正在发生的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转变的趋势是一致的。促进学生思考与发展为本的教学活动,最有效的实施方式就是构建研讨型课堂,组织研究性学习。太极拳是拳与理的结合物,无论是太极哲学文化层面,还是太极拳的技术理论层面和道德修养层面,其蕴含的和谐思想对陶冶人的外在仪表与内在修养都是颇有裨益的。利用太极拳课堂教学组织学生通过交流、表达、辩论等方式感受传统文化精辟的人生哲理,实现体育教学之“用文化感悟人、用文化影响人、用文化促进人”的物化目标,是构建太极拳研讨型课堂教学模式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做法是:
    (1) 紧密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逆向思维和批判思维的培养。例如在理解“天人合一”和谐理念时,首先从史学角度分析,古代中国地处平原,多以农业为生,人与自然关系相对直接、统一,自然界被看做是人类生活不可分割、天然联系到一起的东西。因而易产生“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而西方文化的源头古希腊地处海洋和山地,恶劣的自然环境促使古希腊人只有不断的抗争大自然,才能生存延续,因此西方哲学更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和斗争。其次从当前社会发展而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主题,“人文奥运”理念辐射全球,和谐思想统领世界事务。这样的讲解和分析让学生从历史观的角度对太极拳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知。
    (2) 紧密结合太极拳学习要领,注重学生意识、理念的学习。怎样才能学好太极拳,石为开先生曾提出“敬、静、慢、匀、柔、圆、松、整”九字诀,他认为这九个字是练习和掌握太极拳之精髓。在教学实践中如何体会学习要领,这就要求教师在自身不断提高业务水平的同时,运用设置问题的方式,引导学生学习小组共同体验,收获心得,并反复探讨以期共识。如在理解太极拳练习要领之“静”时,教师提出“为什么要静”?“如何求静”?等问题,让学生在体验问题答案的过程中去感受“一尘不染谓之清,一念不生为之静”、“动静互根”、“以静制动”等“静”之内涵。
    (3) 紧密结合太极拳学习中的实际问题,运用讨论、明辨等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研究和创新。例如在复习简化24式太极拳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将太极拳的手法、身法、眼法进行归纳,并引领出“太极拳之形”的内涵思考,并随着自我练习、组内交流、借鉴网络等方式通过生生讨论、师生讨论得出“太极拳之着”的用意。这种学习方式给学生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并在可控的设计范围内引导学生利用多种信息渠道,大胆想象、探究,真正投入到太极拳广博的知识海洋中。实践中笔者运用合理的学习方式与学生在讨论太极拳的虚实、开合、呼吸及气沉丹田等问题时也有惊喜的收获。

3  抓好一个环节——基于团队合作的教学评价
    传统的太极拳教学考核往往是针对个人,以动作掌握熟练程度为主要评价参考,偏重评价“形”的掌握而忽略学生的思考、交流、合作等能力以及对太极拳文化的理解程度。实践证明,传统的太极拳教学评价有悖于太极拳教学初衷。通识教育理念中提倡重点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因此在设计教学评价时,笔者着重考虑了三方面的因素:
    (1) 以学习小组集体评价为主,即小组完成考核内容后的得分是组内每名成员的得分。鼓励学习小组在准备阶段充分发挥集体智慧,群策群议,积极利用网络资源,交流讨论。测试时以示范讲解、语言表达、分析问题及纠错能力为主要形式进行评价。
    (2) 通过教师集体备课、收集网络资源、师生交流体会心得等多种途径编制试题库并实时更新。测试题目均为围绕太极拳教学内容展开,分为动作类、体会类、文化类三种题型,其中文化类是必考内容。一般的,学习小组在考前以随机抽签方式确定自己的考题,经过适时准备,以汇报表演的形式向全体同学展示,并提交文化类答卷。
    (3)在太极拳教学评价中应倡导“重过程、轻结果”理念。只要学习小组认真准备,有翔实的资料为支撑,有充分的研讨为依据,有真诚的交流为纽带,考核评价也应得到客观结果的。此外,引入数学模糊控制原理进行粗线条评价也是值得推广的。
    例如,某学习小组抽取测试题目为:“如何理解太极拳动作中碾步的作用,简化24式太极拳中哪些动作涉及到碾步,请予以示范讲解”。此小组经分工后分别从网络视频教学资料中、太极拳相关书籍中寻找答案,并汇总资料进行分析讨论,同时还要进行动作练习和改进。在考核时将准备充分的动作表演和心得体会奉献给全体学生共享,这个评价过程的学习与交流比单一的评价结果更有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俊杰.全球化时代的大学通识教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张肇平,杜飞虎.论太极拳[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
3. 林小美等,论太极拳和谐思想与当今和谐社会[J].体育科学,2007,(11),21—24.
4. 田桂菊,析太极拳的文化价值观[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5),43—45.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17119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