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7期
 
略谈自制体育器材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

2008/7/15 15:18:12 浏览次数 4964  

温州市第二十三中学    戴慧芬


摘  要:教育部颁布的《小学体育》、《中学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积极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是顺利实施课程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可以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优势,体现课程的弹性和地方特色。收集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废旧物品,自制体育器材。若能适时、合理、创造性地运用它,则可以“变废为宝”,使单调而枯燥的练习变得有趣,丰富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同时渗透德育、美育教育,又能激发学生练习兴趣、提高教学效果。更能激发教师努力学习,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创新意识。
关键词:自制体育器材   教育   教学   作用

1 关于对体育自制器材的定义
    体育自制器材从广义上讲是人们自己制作发明,能被体育教学、业余训练和体育锻炼所利用的体育器材。它可以是商店里买的、自己动手做的、或是路边捡的。哪怕是一块砖头,若是运用在教学、训练中,也可以称它是体育自制器材。体育自制器材凝集了创作者们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而具有无穷的魅力和良好的实用性。是一个“量材录用、因陋就简”的积极办法。
2 自制体育器材在教育中的作用
2.1自制体育器材是德育教育的媒介物
    自制的体育器材所用的材料都是生活中一些常见物品或者一些废弃物,如矿泉水瓶、小铁丝、旧报纸等,同时教师可以要求每位学生自带矿泉水瓶、小铁丝、旧报纸等,当做课后作业。并引导学生注意如何变“废”为“宝”,对这些物体的再创造,制作出各种各样的体育器材。既节约了资金,降低了教育成本,又培养了学生勤俭节约、爱护环境、热爱自然、关心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让学生在教育教学中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环境就在身边,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责任意识,并间接地对学生进行了品德教育。
2.2 自制体育器材是美育教育的载体
    蔡元培先生指出:“体育中含有大量的美育因素,体育是实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在多姿多彩的学校体育中,教师运用各种教法手段,各种队列练习与技术练习,各种体育竞赛与表演,以至体育场地器材的布置、开发和利用等,都可以使学生受到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熏陶,并获得丰富的、多种多样的美的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念和热爱美的情感,提高学生鉴赏美、创造美和表现美的能力,进而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
    体育教学是在动态过程中以实践为主的,通过交流、表现等形式进行的综合性学科,它处处都蕴含着进行美育教育的条件和开发空间。例如:将若干矿泉水瓶的底部钻孔,用铁丝将瓶串起来成圆形,仿做呼啦圈,可用于钻圈、钻山洞、互抛、跨越、投掷、艺术体操表演、组奥运五环图等。让学生在有益身心健康、积极愉快的求知气氛中获得知识和美的享受。另外,体育教师利用学生间交往的纯洁性,有意识地组织其进行互助、合作,在相互接受、支持、合作过程中,使其诚挚感情互相感染和共鸣,在充满美的集体中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2.3自制体育器材是教师创新的源泉
    创造力又称创新能力,是指个体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产生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和具有新颖独特成分产品的一种能力品质,创造性思维是核心和基础。
    自制体育器材是教师在把握了深入理解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精心设计教学过程这三者联系后的产物,是满足教学需要的工具,是教学效果的有效支撑和补充,例:矿泉水瓶用于投掷教学时,灌水旋紧盖,可作为“靶”,用沙包、纸团、实心球、雪球等进行投准打靶练习;也可作为器材手榴弹,模仿手榴弹掷远,也可作为标枪教学时的辅助性练习器材。自制体育器材中涵盖着很大的创造因素,它在设计、取材、局部结构等方面都渗透着教师的心血,体现教师的创造性和主动性。
2.4自制体育器材是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导体”
    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指从一个出发点,沿着各种不同途径去思考、探求问题多种答案的能力,训练发散思维对培养创造力有着重要作用。发散思维的训练应当有意识地从培养思维的独特性、灵活性和流畅性入手,给学生提供开展发散性思维的机会,安排一个刺激学生发散思维的环境,逐渐培养学生多角度、多方位认识事物和解决问题的习惯。教师可以通过“一物多用”的练习,培养学生的灵活性和变通性;鼓励学生自己创造练习方法,以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和新颖性;也可以用集体讨论方式培养发散思维。 例如:姚立明在进行创编活动教学时,利用报纸可折叠成各种图形,如汽车、篮子、房子、坦克、小船、小星星等;利用纸棒可摆放各种图案、图形和模型,如奥运五环、五角形、“米”字等。以个人或小组为单位比折叠和拼图创编,在创编活动中促进学生动手、动脑和合作能力提高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3  自制体育器材在教学中的应用
3.1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创设乐学情境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探求知识的心理趋向,是创造的动力、成功的先导,它能有效地引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达到创造性地运用知识的目的。
    由于自制体育器材所用的材料来自学生的身边,都可以成为自制体育器材的原材料。自制体育器材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体验到失败和成功的感觉,能自然地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激发他们的探究心理。而且一旦有所收获,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就会使趣味性更加稳定,就会继续探索,继续登攀,从而使学生喜欢体育,热爱运动。例如:笔者在进行游戏教学时,用报纸作为器材做“摆渡过河”游戏。方法是用报纸作为“浮板”,将学生分成人数相等的若干组,成纵队站在河的一边,每人脚踩一块“浮板”,不站人,教师发令后,全组人员相互合作,将排尾的“浮板”用手轮流向前传给排头,排头接到“浮板”后,立即接在自己站的“浮板”前面,全组人员再向前跨进一块“浮板”报纸要完好无损,如此依次进行,以先到达对岸的组为胜利;在教师讲解游戏规则的时候,同学们就听得津津有味,并纷纷举手主动要求协助老师做示范,在游戏开始时同学们好奇心很强,觉得很新鲜,个个跃跃欲试,忙得不亦乐乎。又如在进行前滚翻教学时,将报纸折叠成各式各样的动物当头饰,让学生戴在头上,练习前滚翻时,要求学生爱护头饰,不准破坏头饰;再给学生一张报纸,要求用报纸把身体卷成像“皮球”,学生们通过自身地尝试练习和同学相互间地讨论练习,总结出自己的练习方法,然后教师集中讲解动作要领和练习方法。同学们发现自己的练习方法和老师的相同时,教师表扬动作较规范的同学,他们非常高兴,并体验到了成功乐趣。因此,很乐于帮助还没有掌握动作和动作掌握相对较差的同学,学生练习地积极性、主动性高,部分学生还成为了老师的好助手。可见,不断创设乐学情境,就能使学生迷恋于学习。
3.2扩大视野,活化教学过程
    恩格斯说过:“世界不是一成不变的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教师的所有职业活动都是在教育过程中并通过教育过程而进行的。“过程”本身就表明了它的开放性和动态性,即不是凝固僵滞而是变化发展的,它随着教育内容和教育对象的改变而改变,随着教育情境和教育手段的变化而变化。
    比如,武长河等教师在《教学中巧用奥运五环图》一文中介绍地对奥运五环进行开发与利用的练习,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奥运五环是国际奥委会的标志,是由五个相连的圆环组成的,并选择了相应的色彩。更深一层的意思是代表着全世界的运动员都聚集奥林匹克运动会上。他以2008中国的奥运年为契机,在教学中活化教学内容,并充分利用奥运五环这一特殊图形开发出很多体育的练习方法和游戏,同时还向学生进行奥林匹克知识的宣传和教育。在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同时,也让学生扩大了视野,活化了教学过程。
3.3补充课堂资源,体现新课程标准
    研究表明:中学生获取信息的过程常常离不开具体事物的支持,作为体育学科的探究更是如此。可是,在现今体育教学中学校已有的体育器材不可能“面面俱到”。从某种程度上说,体育器材没有最多只有更多、更好。新课程的趣味化、生活化、整体化、情景化和综合性的特点为老师专研教材教法、潜心教学研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程资源无处不在,只有用心探索,悉心教研,制作更多、更精良、更实用的体育器材,以弥补现有教材和器材的不足,才能体现新教材、新课程的优势。

4 结论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研制和完善自制体育器材、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是体育教师一个永恒的课题。既然自制体育器材在学生素质教育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就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学习新的科学知识,不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及创新意识。因此,在新的形势下,自制体育器材不但不能忽视,而应更加重视,特别应在学生中广泛开展。与实施素质教育相结合,以利于人才的培养和劳动者素质的提高,为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1—6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体育新(7—12年级)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第4卷,239-240页。
[4] 武长河,沈维芹.教学中巧用奥运五环图[J],中国学校体育,2008年第2期,53页.
[5] 姚立明.报纸与纸棒在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学校体育,2008年第2期,40页。
[6] 崔宝成,王照华.矿泉水瓶在教学中的运用[J/OL].
http://www.labahua.com/edu0080/xuekejiaoyan/0731521465438220.htm.
[7] 洪伟,黄海滨.自制体育器材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03期.
[8] 林明伟,在体育课堂中如何体现美育[J/OL].
http://bzjb.baoan.net.cn/website/reform/beautifuledu/fff/f21.htm
[9] 吴 进 国 .创 造 性 学 习 与 创 造 性 思 维 [M].中 国 青 年 出 版 社 ,1994..
[10] http://book.qq.com/s/book/0/11/11063/37.shtml[DB/OL].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439235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