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8期
 
《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课程角色定位及内容、方法和评价的创新

2008/8/4 15:31:36 浏览次数 4552  

李智玲   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武汉  430079

摘要:《体育心理学》是学校体育专业学生的主干课程之一,该学科是兼具体育教育与心理科学两种特征的一种应用性学科,其主要目标在于运用心理学原理和规律来观察和指导运动实践,为学生的专业课学习和为了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因此,为了更好的地学习和运用体育心理学知识,笔者认为,当前,很有必要根据教学实际和学生个体需求对《体育心理学》课程进行合理科学的角色定位,并且对该课程的教学内容、方法和评价体系进行改革创新。
关键词:体育心理学;课程角色定位;改革;创新
    《体育心理学》是高等师范院校体育专业所开设的一门专业主干课程,其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理论知识,掌握体育运动心理活动的具体规律,为专业课学习和未来从事体育教学训练工作提供心理学依据[1]。同时,根据1999年年初,国务院批转的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的指导思想,为了更好地发挥体育心理学的功能和作用,能使其更好地为体育教育客观需要和学生个体的体育活动实践提供服务,笔者认为,对《体育心理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  对课程进行合理科学定位
    虽然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体育心理学》就作为体育教育专业基础课程而开设,但课程设置上并不能真正满足学生进行体育活动和学术研究的需要。张力为,任为多(2000年)[2]曾指出“对学校体育中心理问题的研究虽有所加强,但仍然显得薄弱”,主要原因在于一些实用功利主义的影响,一般认为技术类科目才是体育专业的主要课程和重点加强项目,所以,当前很多院校体育心理学课程的开设范围很小,课时大量压缩。1998年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主持制定的《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规定《体育心理学》课程设置为48学时(其中实践活动时数为10学时)[3],但是现在很多学校都将其压缩到36学时,这就造成《体育心理学》课程在整个体育课程体系中地位低下。
    但是,体育心理学结合了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还涉及生物学、医学等方面的知识,其应用性极强,体育专业学生应该吸收体育心理学知识,为其将来在体育教学活动或训练中提供体育心理学指标和依据。因此,体育教育界应该重视《体育心理学》课程的作用,改善和加强其设置形式,推动其学科发展,提升其在体育学中的地位。同时,还要建设与壮大体育心理学学科队伍,补充与训练专业体育心理学人员。
2  丰富与深化教学内容,理论联系实践
    体育心理学理论中的一些概念和理论相对陈旧、落后,且有些内容大多是照搬或套用运动心理学知识,并且有些理论阐释较浅显,缺乏实验描述或者较深层次的理论概括。作为应用性学科的学习,应该结合体育教学实际情况,认真研究探讨国内外同类学科的发展趋势及研究成果,深入浅出地阐述体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和训练方法,力求简明扼要和实用,体现其实践应用性。
    理论是基于实践而逐渐发展起来的,而实践又是在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的。因此对于理论知识的阐述,应该结合实验或体育活动实践,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具体的实践活动有机地统一在一起,相互融合。
2.1 突出实践导向性。
    深入学习动作技能学习、心理训练、心理健康和体育心理学实验方法的内容。
    由于体育心理学的应用性特征及其目的,其主要用于对运动活动中心理的调节和引导,且与心理健康联系紧密,因此,为了能更好地指导学生的运动实践或者为体育教育做贡献,就应该增加相关的教学内容。同时,基于学术研究的目的,为了推动体育心理学知识领域的发展,对于实验方法的学习也必不可少。这些都是体育心理学教学内容的主体。
2.2 增加实验部分内容
    当前的体育心理学教材几乎都没有实验部分,而基本理论必须通过实验来得以体现和发挥,因此,笔者认为,应根据实际情况,增加相关的实验内容,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并且有助于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其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2.3 增加心理测量知识
    对于《体育心理学》知识,我们不能仅仅将其作为一种理论导向,还要将其作为一种工具来使用。因此,教学内容应该增加一部分心理测量知识,例如测量方法、技巧,量表的使用等。为学生将来在体育心理学方面的学术研究和对运动实践的指导奠定条件。
3  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运用多媒体和电子资源
    由于大多院校都将《体育心理学》作为一门基础理论课程,所以大部分教师和学生也仅仅是将其看作理论性知识,教学形式基本上就是教师对教材文字的转述,而学生则作为忠实的听众而存在。虽然在一些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可能使用了多媒体,但是教师也仅仅是将其作为一种比较方便的文字放映工具。此种教学方法的原始性和手段的单一性使得学生很难对课程学习产生兴趣,以至于教学效果不明显。
    教育必须着眼于学生潜能的唤醒、开发与提升,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必须着眼于学生的全面成长,促进学生认知、情感、态度与技能等方面的和谐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学生的独特需要,促进学生有特色的发展;必须关注学生的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课程改革的呼声中,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新的学习方式被一再地提倡,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和学生个体的实践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多元教学方法,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爱因斯坦在《教育论》中也曾说过:“一个没有个人独创性和个人意愿的规矩的统一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将是一个没有发展可能的不幸社会。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人。”因此,作为新兴学科的体育心理学课程,必须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深层挖掘网络资源,以达到《体育心理学》课程的基本目标,充分发挥其功用。
3.1  基本教学方法
3.1.1 基本理论讲授法与提问法
    虽然我们提倡新的教学方法,但是作为传统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我们并不能摒弃,新的方法只是对旧的方法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对于《体育心理学》基本知识的传授,就必须采用讲授法。但是对于讲授法的形式,我们需要进行改变,以往的课堂教学,大部分都是教师在讲,缺少与学生的互动,或者说没有调动学生的能动性。作为课堂上的主导者,教学应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作用,除了基本讲授之外,还要采用提问法、游戏法等,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其学习兴趣,从而加强双向交流活动,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支持、情感互动、知识互动和能力互动。
3.1.2 小组讨论法
    在教学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就某一个问题进行讨论或参加体育活动实践进行学术研究,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培养其仔细观察的能力,并且提高其对问题的洞察力。同时,此种教学方法还可以加强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合作,增进彼此的感情。
3.1.3 实验法与体育实践活动参与法
    对个体心理来说,再精彩再生动的讲授都无法替代个人的亲身感受和直接体验。因而《体育心理学》应当是一种以体验性学习为主的教育,因此,在进行基本讲授的基础上,还应结合具体实验或体育活动参与。实际上,实验法和体育实践活动参与就是将理论知识运用于现实的过程,要掌握体育心理学的知识,重点就在于实践的检验和证明。因此,对于体育心理学的教学与学习除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外,还要通过实验、现场调查和亲身体验,从书本知识到实践运用,再从实践运用到理论学习,同时在运用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造能力,引导其发现问题,并且有所创新地解决问题。同时,还要要鼓励学生在实验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做一些他们感兴趣的实验或自立课题,独立提出实验方案,并且独立完成实验设立,给学生自由发挥、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个人才能和挖掘自身潜力的平台。这样,以基本理论知识和个体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精心设计的实验操作或体育活动中的具体角色扮演、情景体验、经验分享、谈话沟通、行为训练等丰富多样的授课形式,通过现实情境的亲身经验,引起学生相应的心理体验,从而对学生施加积极影响,增强课程学习效果。
3.2 充分利用网路和多媒体教学,合理提供电子资源
3.2.1制作课件,多角度、多层次利用课件进行教学。
    课件充分利用了计算机技术使得体育心理学的教学突破了纸质教材在内容、形式等方面的局限。在形式上,课件除了采用常规的书本知识以外,还要结合课堂讨论、教学实验、音频、录像、案例分析、在线练习、在线讨论等多种教学方式方法,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增强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学以致用的迁移能力。在内容上,课件制作要利用互联网收集整理大量的相关知识点,做成站内、站外的链接,使课件所提供的信息远远大于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课件还要穿插大量深动形象的故事或案例,当然,这些故事或案例都应涉及到体育心理学上的知识,通过这些故事或案例引入一个问题情境,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对情境中出现的现象或问题进行分析,尝试寻求解决问题的方式。带着寻找解决问题的答案的期待,探索性的开始后面的学习,不仅有利于知识的深刻理解,更有利于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处理问题的能力,把所学的相关知识应用于实践。总之,多媒体课件图文合一、声像并举、动静相辅、直观形象,其生动、形象的特点,将会增加教学的启发性和趣味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活跃教学课堂气氛。所以,在强调学生了解和掌握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必须借助于现代教学技术,使学生对每个知识点都能做到理解与领悟。
3.2.2 多方挖掘电子资源
    由于当今网络资源很丰富,且很多教学内容或一些最近学术动态都有可能呈现在便利的网络环境中,因此,教师应充分合理地利用网络,深度挖掘相关的网络资源,多领域考察与学习,为体育心理学知识的参悟和完善提供一定的科技条件。比如若学生对心理训练的方法不太了解,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寻找或链接一些学术解释、实际案例、或进行心理训练的视频等,让学生观看,并对该内容进行同步解释和阐释,学生在观看的过程中就可能逐渐地理解或了解心理训练的方法、过程等,这样就可以达到教学效果理想化。

3.3 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学习
    玻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都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布鲁纳曾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体育心理学涉及大量的心理学知识,有些知识虽然不是体育心理学的教学重点,在本课程的教材中讲解比较浅显,但是深入了解这些知识更有利于体育心理知识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教师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灵活运用进行扩展讲解,也可以帮助对体育心理感兴趣的同学进行自主学习,学习和了解更多的相关知识。但是,由于教学课时的有限性,有些教学内容可能在课堂上无法深入拓展,因此,教师要发挥好自己的引导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与习惯,剔除以往学生完全依赖于教师的被动学习状况。

4  建立科学公平的评价模式
    对于体育心理学课程的学习效果,大部分都是采用闭卷考试的方式来进行检验的,且考试内容大多为教材上的原有题目。由于考试内容直接源自教材,而且,由于很多学生甚至教师并不关心课程的教学目标,而是关心课程的考试成绩,因此对于考试,很多学生都是考前突击记忆,这样,考试成绩并不能真实地反应学生对体育心理学知识的理解、掌握及运用能力的实际情况。该评价模式具有蒙蔽性。因此,为了更好地评价《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效果,很有必要建立新的科学合理的教学评价模式。笔者建议,采用“三元”评价模式(如下图所示)。
    所谓“三元”就是指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考试结果。该模式强调对课程评价不仅仅考察考试结果,还要考虑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即,学生是否依据《体育心理学》课程教学目标,在教学实施的过程中对体育心理学知识进行了的理解、掌握和运用,其情况如何等。该模式具有以下特点:
4.1 直观的三板块结构
    该模式很直观地反映出来了评价内容的三个板块,即: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和考试成绩,这三者相互关联,密不可分。
4. 2 三因素交叉融合
    由上图可以看出,对于“三元”评价模式中的三个因子是相互交融、互相渗透的,并不是孤立存在。教学目标既是评价过程的先导,又是评价的依据,这个双重身份使得教学目标成为教学评价的重要支点,与此同时,后续的目标还要借助于教学过程和最终教学效果对目标作进一步评价。教学过程作为教学目标和教学结果的桥梁和中介,其在当前课程改革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对教学实施过程的评价主要在于了解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通过学生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以有效控制教学进度和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而教学结果一般都是通过测试或作业的形式得到最直观的呈现,其对教学目标和教学过程都有一定的鉴定意义。
4.3 具有明确的时空顺序
    该模式以教学目标为导向,根据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实际情况以及期末学生的考试成绩来综合评定教学效果和学生对于课程学习的真实情况。虽然要综合这三个方面进行评价,但这三因素出现还是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排列顺序的。
4.4 无明确的因果关系
    该模式并不刻意强调评价中的因果关系,而是以促进学生与教师发展和对课程的不断改进为评价的最终目的和归宿,特别是强调评价过程中的开放心态,从多个层面和角度来收集和分析评价信息,用理解的态度对待不同的意见、看法和价值观等等。以其达到效果明确化、评价结果公平化。
5 小结
    总之,在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必须根据实际需要转变教学思想,对课程进行合理定位,更新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内容和方法的现代化、综合化和多样化,依据科学综合化的评价模式,对《体育心理学》进行一系列创新,真正突出该课程的价值和功用,从而促进体育心理学课程的发展,使其真正走向成熟与完美。


参考文献
[1]马启伟主编. 体育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4
[2]张力为,任为多主编. 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4
[3]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司. 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体育教育专业九门主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M].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8
[4]祝蓓里,季浏主编. 体育心理学[M].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5
[5]曲宗湖,顾渊彦主编. 大学体育课程改革[M]. 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4.11
[6]伍新春,姚梅林,刘儒德. 教育心理学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的初步尝试[J]. 中国大学教学. 2004.5:40~42
[7]王斌,王健,马红宇. 《体育心理学》课程体系与教材内容改革探讨[J]. 体育学刊.  2000.2 :48~49
[8]颜军,翟芳,尹剑春,孙开宏. 我国体育心理学研究近10年的回顾与反思[J].体育与科学. 2001(22).9:1~4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8961762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