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8期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之研究

2008/8/4 16:42:08 浏览次数 4381  

陈思奇  绍兴文理学院上虞分院  浙江上虞312300

摘要:归纳和总结20余年来高校体育俱乐部形成的基本特点和和发展轨迹,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为我国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与发展探索新路径,主动适应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1   研究目的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学习借鉴发达国家高校体育俱乐部的一些做法,结合我国的实情形成和建立起来的一种体育教学模式。在教育观念、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内容、教学方法、组织管理、师资培养、学术研究等各个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实践与探索。高校体育俱乐部以体育与健康教育为目标,以共同体育锻炼爱好为组织基础,根据大学生的生理、心理、社会和自我完善的需要,把体育教学、课外锻炼、运动训练三者融为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实践证明高校体育俱乐部具有很强的体育功能和教育功能,有效调动了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专项特长,激发学生兴趣。高校体育俱乐部推动了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高校体育资源共享,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桥梁和纽带。高校体育俱乐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归纳和总结20余年来高校体育俱乐部形成的基本特点和和发展轨迹,在总结经验、汲取教训、提炼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基础上,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提供坚实的理论依据,为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改革和发展探索新路径,更好地贯彻教育部颁布实施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主动适应高等教育事业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2.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主要类型与特点
    为了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适应“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高校体制改革和发展的需要,20多年来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经历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逐步形成了各自特点和类型的教学模式,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主要类型有:
2.1 “三基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注重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的传授。以掌握体育基础知识、技术和技能为主要内容,以增强学生体质为目的。教学活动多以原教学班为教学单位,能够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教学过程力求规范,但实施过程中界限明确,高度封闭。
2.2 “并列模式”。其主要特点是注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重视因材施教。以基本技能练习和竞技运动技术为主要内容。教学活动多以一、二年级同开设基础技能课和专项选修课。能区别对待学生并能兼顾学生的兴趣爱好。
2.3 “三段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注重体育基础和能力的提高,养成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各个学段以运动技术为主,以重复性内容、调整知识为辅。一年级基础课,二年级专项选修课,三、四年级选修课。注意打好学生的体育基础,增强体质,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2.4 “一体化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注意增强学生体质和培养学生体育锻炼的习惯。以强制性的活动内容和统一的身体运动技能为主。把早操、课余体育活动和体育课程的教学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培养学生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体现了教与学的整体性。
2.5 “俱乐部模式”    其主要特点是注重现代健康理念,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价值,强调素质教育功能,促进身心和谐发展。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以娱乐、休闲和人文素质教育内容为主;以高度弹性化、立体化课程结构为辅。学生据自身条件与兴趣爱好自由选项,不受班组、教学进度和内容的限制,灵活多样,弹性大。不受教学课时限制,学习空间大,弹性强,有利调节。对发展个性、弘扬创新精神起到催化作用,保持了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和延伸性。
上述5种体育教学模式各具有优点和不足之处。但从培养人的角度看,俱乐部模式是当前高校较为理想的教学模式,也是现代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必将成为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

3   高校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内涵与发展趋势
3.1高校体育俱乐部是为终身体育与健康奠定基础的新型教学模式
    所谓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是以俱乐部的组织形式进行组织教学的一种教学形式,即在同一个学年中开设各项教学俱乐部,即不受班级、教学内容限制,又遵循体育教学规律,以此完成体育课程的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的。并利用课余时间,在各俱乐部组织有益的活动,丰富与完善体育俱乐部教学组织方式。但其基本特征和行为模式均和社会上的俱乐部有所区别,主要是根据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结合大学生对体育教学的需求,以培养和建立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掌握1-2项长期从事锻炼身体的技能和方法,充分发挥个人的体育才能,兴趣与爱好,为终身体育与健康奠定基础的一种以俱乐部形式组织进行的体育教学模式。即在学校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开设多个体育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和体育基础自选项上课,在一个学期或学年内不受时间的限制,自己选定所喜爱体育课程,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启发式学习、练习的授课方式,并有严格的考核标准和教学计划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3.2 高校体育俱乐部是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
    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改革热潮中,高校体育在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上有了良好的发展空间和条件,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应与学科发展相适应,反映本学科的新进展、新成果。要以人为本,遵循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既要考虑主动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也要考虑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为学生所用,便于学生课外自学、自练。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把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及全面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转化到体育教育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中。”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为高校体育教育教学改革确立改革的思路和目标,是现代高校体育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是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模式。
4.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意义
4.1 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素质教育和终身体育的理念
    构建和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可以使课堂内外达到完美的结合统一,为学生自学、自练和自我创造,参与竞赛,体现自我价值,培养竞争意识创造良好的氛围。 把培养终身体育意识、能力及全面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转化到体育教育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目标中。让学生在理想的教学环境和体育氛围中担任不同的主体角色,对发展个性、弘扬创新精神起到了卓有成效的催化作用。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努力倡导开放式、探究式教学,努力拓展体育课程的时间和空间。
4.2 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教学活动
    传统的体育课教学都是教师怎么教学生怎么学,教师是主动的,学生是被动,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体育俱乐部是采用一种更为灵活,更为多样化的方式开展教与学活动,学生除了参加由导师主持的知识传授,专题讲座,技术辅导,考核测验之外,还参加由俱乐部组织的自学、自练、训练比赛、观摩交流、录相欣赏等。这些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导师给予指导。俱乐部实行学生自己管理自己,学生参与俱乐部的组织领导,计划制订、宣传教育、财务管理、注册登记、安排锻炼和组织比赛等活动,学生参与体育教学过程,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变被动为主动参与。在参与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和体育能力,尤其是社会体育活动的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有利于学生利用体育活动来减轻专业学习带来的压力,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克服各种困难。
4.3 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体育意识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国民经济的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将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大学生重视健康自我投资的风气也会更加浓厚,高校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更能适应他们需求,能抓住热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这对增强大学生体育意识,培养经常从事体育锻炼的习惯是十分有益的,高校体育俱乐部运用市场经济原则,方法和手段进行管理,可以改善学校的体育设施,通过大学生合理的自我健康投资,既可以增强大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活跃校园的体育气氛,又可以改善学校体育经费短缺的现象。同时,还可以调动高校体育教师的积极性,充分发挥教师在俱乐部教学的专长。特别多数大学生积极参与有时代特征的热点项目如网球、羽毛球、乒乓球、健美操等,有助与熟练掌握多种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具有较高的体育文化素养和观赏水平,从而活跃了整个校园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4.4 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有利于形成高层次多元化的校园体育文化
    通过多种多样体育俱乐部形式,开展多样化体育教学训练。如基础技术培训、提高技术培训及组织训练,比赛及健身锻炼指导、裁判员培训等等,也可与学生自主的协会相结合,学生可以选择课内的课程,也可选择课外的课程,或同时兼顾。以激发学生对体育课学习的兴趣与欲望,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从而解决了学习与实践的衔接问题。在推动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促进高校竞技体育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形成一种具有较高层次多元化的校园体育文化。使校园体育文化成为弘扬科学精神
4.5 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有利于落实“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思想
    俱乐部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多选项机会,注重体现“选项自由、择师自主”的原则,寓教于趣,相得益彰,实施关键是教学内容、方法及教材的结构上更有吸引力,使之切合学生的实际需要。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应使学生有自主选择教师、上课内容、上课时间的自由度,营造生动、活泼、主动的氛围,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互补,学校与社会互补。课内课外一体化,把课外体育辅导、有组织的校外活动、训练等纳入体育与健康课程,形成课内、课外、校外有机地联系为一体的形成一个全新的课程结构。通过合理的体育与健康教育和科学的体育锻炼过程,指导和帮助大学生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和主要的身体练习手段,达到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和提高体育素养的课程目标。
4.6 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有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需要
    高校实施俱乐部教学模式能促进学生利用体育活动来减轻专业学习带来的压力,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克服各种困难。又可以通过俱乐部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各项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体育生活进行引导和规范,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合作精神,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有助与熟练掌握多种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科学健身的习惯。
5   结论与建议
5.1知识经济是以科技的不断创新和高新科技产业的现代化为重要标志的人才经济,起核心作用的各层次的合格人才是赢得机遇和获得成功的关键。知识经济时代需要造就大批高知识、高技术、高能力、高创造、高综合与高健康素质的职业人群队伍。为了适应知识经济新时代高等教育的发展,促进高等学校体育课程的深化改革,教育部制颁布和实施适应新时代发展需求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标志着高校《体育与健康》课程建设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5.2构建与实施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有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充分开发利用各种课程资源,拓展课堂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锻炼、独立思考和创造能力。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能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谐发展,更好地贯彻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5.3实践证明高校体育俱乐部具有很强的体育功能和教育功能,有效调动了师生两方面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专项特长,激发学生兴趣。高校体育俱乐部推动了高校体育改革的深入发展,促进了高校体育资源共享,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桥梁和纽带。高校体育俱乐部丰富校园体育文化,有利于学生养成健康、科学、文明的生活方式,有利于改善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的适应能力,得到了广大学生的普遍欢迎和好评。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N]. 2002.08.22
[2] 杨文轩.21世纪高校体育的改革与发展[J].中国学校体育2001(2):7-9
[3] 许明荣等.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9):381-383
[4] 黄刚等.浅析高等院校体育俱乐部式教学的作用[J].北京体育师范学院学报,2000(3):17-21
[5] 王加强.体育课程体系的改革设想与实施方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0(2):85-87
[6] 陈小蓉.体育教学俱乐部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中国学校体育2001(2):64-66
[7] 蔡敏华.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和21世纪高校体育教学模式发展趋势[J].浙江体育科学,2000(8):28-30
[8] 田爱华等.构建21世纪高校体育体制新模式[J].体育学利,2002(3):69-73
[9] 蔡晓竹.在高校高年级建立体育俱乐部的设想.四川体育科学,2000(1)
[10] 许明荣等.高校体育课实施俱乐部制课内外一体化模式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1(3)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447775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