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8期
 
构建新时期高校和谐体育的思考

2008/8/4 17:00:22 浏览次数 3150  

何轶  湖南农业大学体育艺术学院  长沙市  410128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深入,坚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的科学观来构建高校和谐体育已成为当今高校体育的热门话题。如何构建高校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高校体育是高校体育的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本文对如何构建高校和谐体育进行了理论性的探索,为高校体育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中国;高校体育;和谐

前言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高校体育改革、建设、发展指引了明确的方向。构建和谐高校体育将使学校体育教学改革更加深刻、全面,高校体育发展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台阶。高校体育不仅能发挥其“育体”、继承和发扬传统体育文化功能;更重要的是发挥其“育人”功能,推进社会科学文化知识的发展,培养时代精神。高校体育功能的多元性势必带来新时期高校体育的再度繁荣。构建和谐高校体育将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深入理解高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观:首先高校体育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就意味着高校体育不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其次高校体育的发展必须与社会经济的发展相协调,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最后高校体育的发展必须坚持可持续发展,当前的发展不能以今后的发展为代价来满足当前的发展,要为今后更大、更强的发展服务。
1   高校体育与人的和谐发展
    科学发展观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社会经济和人的全面发展。高校体育坚持科学发展观,首先就要坚持以人为本,人的全面发展,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高校体育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坚持以“学生”为本,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是受教育的主体,一切教育活动都应该围绕受教育主体—学生展开。因此高校体育的课程设计要围绕学生兴趣、爱好、学生的实际水平、个体需要、社会需要出发,构建技能、情感、行为等领域并行推进的课程结构。教学内容应覆盖体育心理、生理、卫生保健、社会、营养等诸多学科领域的有关知识,关注学生的健康意识、终身体育意识和学生自我锻炼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必须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围绕激发学生运动兴趣,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使学生养成锻炼习惯和卫生习惯,促进学生身体、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以满足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体育成绩的考核要以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态度,参与体育活动的时间等为参照对学生体育成绩进行评价。激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体验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
    高校体育教师是学校体育工作的主要执行者和组织者对学生的身心发展和健康意识的形成有很重要的影响。高校体育坚持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关注高校体育教师的发展也是科学发展观中十分重要的内容。关注高校体育教师的发展首先要做的是重视高校体育教师师资队伍建设,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学历和科研能力以及业务能力,使其在新时期下根据自身能力和特长进行有步骤、有针对性的改革,其次要提高高校体育教师的社会地位,学校各级领导真正认识到学校体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体育、竞技体育和终身体育的基础。对促进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有积极作用。高校体育教师在学校体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最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校体育教师的收入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的步伐相一致,只有高校体育教师的收入稳定可观才能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去,投入到时代的教学改革浪潮中去,不为外界的诱惑而影响其工作。

2  高校体育与竞技运动的和谐发展
    竞技运动主要指的是人体的实践活动过程是竞技体育的手段。高校体育要达到其目标离不开竟技运动。首先,竞技运动具有激烈的竞争性,强烈的竞争性赋予了竞技运动顽强的生命力符合青少年的心理特征,是它吸引青少年学生投身健身运动热潮;其次竞技运动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娱乐性,体育课也正是因为气氛轻松、娱乐性强深受学生的喜爱,学生通过快乐运动“育体”教师通过快乐运动“育人”,体育课是学生的娱乐课,陶冶情操课;再则竞技运动具有多层次性和群众性,学校体育竞赛是最基层的体育竞赛形式,它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水平按教学的需要制定各种非正规的、简化的竞赛规则进行各种娱乐性比赛活动,从而满足各层次学生的需要。因此竞技运动能完善学校体育教材体系,塑造青少年健全的人格,培养青少年时代精神。高校体育要坚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以竞技运动为载体遵循竞技运动训练规律和高校体育规律的基础上“体教结合”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时期人才。

3  高校体育与学生体育社团的和谐发展
    学生体育社团是指在学校范围内以体育设施和自然环境为物质基础,以学生为对象满足学生体育需要增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为目的,而自发组成的群众体育组织,是辅助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织,实施全民健身的有效途径,也是学生自发组织训练、比赛的机构。高校体育要关注和积极支持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与发展,把学生体育社团建设成为学生课外自我锻炼、自我训练和比赛的重要组织,学生对外交流的“窗口”。高校体育教师应参与学生体育社团建设的指导工作,对学生体育社团的专业技术问题提供辅导、训练,提高学生的技术水平和理论知识,组织丰富多彩的学生体育社团的体育竞赛,活跃学校群众性体育文化活动。激发学生的热情和积极性,满足广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培养学生的自我运动能力和锻炼习惯。关注和重视学生体育社团的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切实贯彻实施“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引导学生逐步认识世界,提高学生社会适应能力。高校体育与学生体育社团相辅相成协调发展共同完成学校体育教学目标。

4  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和谐发展
    近几年来,社区群众性体育运动有了长足的发展,为适应群众体育运动各种社区体育俱乐部也随之兴起,给群众健身娱乐提供了场所和辅导。随着高校体育发展的日益社会化,高校体育逐步产业化,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联系也越来越密切,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在双赢的基础上共同发展。首先高校体育场地广阔、环境优雅、体育设施齐全,社区群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以及年龄加入各种体育俱乐部进行体育活动;其次高校体育教师都是经过严格的专业培训,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能为社区群众体育活动提供科学的辅导,使高校的体育设施和体育人力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另外社区群众参加高校体育俱乐部可以为高校体育提供一定的经费,有助于维护高校体育场地和更新体育设施,减轻学校经济负担。再则,高校体育社区俱乐部加强了高校与社区之间的交流,使高校成为一个更为开放的社会教育机构。高校体育与社区体育的和谐发展有利于发挥高校体育多元化功能,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实施,培养社会所需的复合型人才。

5  高校体育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和谐发展
    大学阶段是学生系统学习体育知识和身体训练的最后阶段也是掌握知识的成熟阶段和稳定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和心理都已成熟,体育知识和技能都达到一定水平。大学生对健身理论有一定认识和理解以及自己的锻炼方式和锻炼习惯。娱乐、休闲、高雅的时尚体育是当代大学生追求的新时期体育价值观,因此,高校体育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发展学生的个性,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符合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所需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与高校体育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处于体育学科知识的最前沿,充分反映当代体育的学术成果和实践经验,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新理论和新方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的发展影响和制约着高校体育的发展,首先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培养的人才是高校体育发展的基础。其培养的教师能否与时俱进适合时代需要对高校体育的发展影响深刻,其次高校体育教育专业能否发展新的理论、教育思想、新的方法来解决当代体育教育所遇到的实际问题,对高校体育发展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体育应与高校体育教育专业紧密联系,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应结合社会需要实际,发展科学、创造知识、创新理论,引领高校体育和谐发展。

6  高校体育与高校业余体育训练的和谐发展
    学校课余训练是指利用业余时间,对部分在体育方面有一定才能的学生进行系统的训练,全面发展他们的身体,提高其运动技术水平,不断提高其运动成绩,培养体育骨干而专门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高校业余体育训练是高校课外体育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贯彻普及“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积极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措施。同时,高校业余体育训练也是培养高水平运动人才的关键。随着我国竞技体育发展方向的战备转移,今后我国优秀运动员都会进入高校使他们既能进行学习也能进行体育训练,那么高校就是我国体育事业和建设体育强国的最坚实的基础。高校体育将逐渐承担起为国争光,“产生奥运会冠军的摇篮”的使命。在高校建立一支高水平运动队伍,不仅能激励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热情更好地推动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的开展,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声誉和知名度,扩大学校的社会影响,从而达到突出教育特色,高校体育既育体又育人。通过开展各种校内外体育竞赛活动,能丰富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协调学生的紧张学习气氛,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好地落实高校体育教育方针,实现高校教育和体育目标。

7  高校体育与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为广大群众的体育健身消费创造了条件。特别是近几年随着我国管理体制改革和运行机制的转变,体育商业化运作在我国有了较快的发展,这给我国的高校体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体育可以根据自身的优势和所在地的经济、文化、传统风俗等构建高校群众性服务体系,引导高校体育社会化、产业化、商品化方向发展,促进高校体育资源市场化。高校体育服务体系的建立,不仅能直接提高社区群众生活水平,增加高校体育教师的经济收入,改善体育环境,维护体育场地和设施,而且能带动社区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加强高校与外界的交流,促进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给高校体育带来了严峻的挑战,高校体育要始终坚持以教书育人为本,发展高校服务体系为辅,协调全面地发展高校体育教学与社会经济。

8  结论
    构建和谐的高校体育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随着教学改革的日益深入,高校体育新理论的不断涌现,人们对科学发展观的不断深入理解。和谐的高校体育是高校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构建和谐的高校体育教育结构、课程体系、管理体系、教学模式有利于
高校的可持续发展,适应社会发展与时代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金钦昌.学校体育学[M]•高等学校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任杰,刘卓.体育的本质和功能[J]。体育学刊2002,9 (4):5-8
[3]陆作生,赵建安.我国体育课程的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5):84-87
[4]胡魏,郑颐乐.当代中国学校体育发展趋势透视[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5):98-100
[5]谢琼桓.体育的发展与代价问题[J]。体育学刊2005,12 (1):1-3
[6]卢元镇.社会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毛振明.学校体育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8]陈立国.普通高校体育的现状及对策[J].体育学刊,2003,10(1):85-87
[9]陈琦.现代体育课程及其发展趋势[J].体育科学,1998,18(5):1-4.
[10]毛振明.体育科学化探索[M]. 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9372937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