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9期
 
对中国武术发展的反思

2008/9/9 16:11:34 浏览次数 5600  

陈永辉    湖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警体部,湖南 长沙 410138

摘  要:对待中国武术的发展,要有一种开放的思维,既要发现自己的优秀传统,也要积极合理去创新它。反思中国武术在发展路上的几次实践,得出:(1)八十年代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出来的成果并没得到创新和利用;(2)竞技武术入奥受阻,从某一方面表明国人对武术传统文化因子开发、利用不够,而对西方竞技文化因子吸取过多;(3)传统武术国际化和本土化发展还需要加大力度,特别是扎根于农村的民间武术。中国武术的发展,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寻求有效发展对策。
关键词:中国武术;发展;反思;对策

引言
    存留、发展到今天的武术是中国传统文化几千年发展的结果。传统文化对于国人来说,是一种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一种沉重的包袱。昔日,先人用智慧创造了“武术”,并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于一体,使之成为一种不断顺应中国社会发展的文化产物,可他们也不会想到,昔日“武术”在今天的发展已步履艰难。尽管当今我们许多武术工作者正在为之发展努力奋斗,但武术仍然进入了一个尴尬的困境之中。在文化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世界,强势的西方竞技体育不断扩张、渗透、占领我们的民族心灵,进入到我们的生活方式之中,给我们的民族传统文化带来了极大的冲击和伤害。而国家立于世界之林,又需要本民族文化支撑,我们的民族也只有在自己的生存发展空间中,振兴我们的传统文化,建立民族个性,才能有别于他民族,并适应全球化时代。为此,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武术的发展问题,已经到了我们必须认真反思,寻找有效发展对策的时刻。笔者就此对当今中国武术发展的认知、实践、对策进行了深入反思和探索。
1  中国武术发展的认知反思
    深刻认识中国武术发展,是国人对中国武术文化自尊的表现。中国武术属于体育,又高于体育,需要我们从文化学角度去认识其发展。中国武术有她在世界艺术文化、体育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特别是在中国在全球并不占据优势地位的背景下,中国武术应按照自身的发展规律去发展。我们要理性认识其发展,不断发现自己的传统,并积极合理的去创新它。
1.1 中国武术发展:发现传统
    发现传统,这是国人对中国武术传统文化自信的表现,也是中国武术作为一种文化在全球化中服务世界人们的必然要求。中国武术文化可丰富世界文化,中国的和谐观可弥补西方竞技文化的不足,中国因武术文化世界化,而更彰显民族个性。今天,经济全球化加剧了世界上政治、文化等的国际化发展,一些经济强国在全球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对于一个民族来说,这种文化的推进比军事战争更可怕。而“一个民族的文化,始终闪烁着该民族灵魂的搏动,以巨大的向心力吸引着该民族的各类成员。”[1]因此面对世界文化一体化及强势文化的渗透、扩张,各国家民族在世界上的真正立足必须依托该国的母体文化。要使本民族强于他人,我们必须在文化全球化中发现自己的传统,从复兴、强国的高度上,去发现、挖掘传统文化。发现传统,为的是重建、输出、传播自己的优秀文化。在文化全球化中,我们要奉行“拿来主义”,更重要的也要奉行“送去主义”。中国武术文化的输出,对推动全人类世界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2]发现传统有利于重建武术文化的精神,有利于保持传统,有利于武术的国际传播。[3]八十年代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近些年部分武术项目被列入国务院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以及即将建立的国家武术博物馆,说明国家对传统的重视。发现传统,重视传统,对整个武术文化的保护,对竞技武术在发展中营养的吸收,对武术事业的整体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当然,我们也应认识到,竞技武术过多的强化西方竞技,削弱本民族母体文化精神,虽然得到了一些武术人士的认可,但也遭到了许多国人的质疑,在西方文化占主导的今天,对于发展中国武术来说,发现和取舍传统文化仍然是一个棘手问题。“尽管在宏观层面上武术专家将武术视为一种文化现象,但事实仍将武术禁锢在一个微小的体育运动范畴之中,仅仅将武术局限于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华夏民族文化瑰宝的表达方式在事实面前已显露凄凉。”[4]竞技武术徘徊在奥运门前就是一个说明。而流传在民间的许多武术拳种,却过多的被民间艺人禁锢在传统文化观念上,他们许多年艰苦的守住这一净土,以至于在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当人们冷落这些拳种时,我们并没有在传统发现中及时真正的改良它们。
1.2 中国武术发展:创新传统
    创新传统是国人对中国武术文化自强的表现。中国要强立于世界之林,就必须创新自己的传统文化,并用来武装人们头脑,以构建自己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传统是一个活态的东西,中国武术之所以能成为传统,就在于它持续不断的生命力以及对当时社会发展的有利性。传统是发展的,传统发展时需要我们创新,创新是发展的灵魂。纵观中国社会各历史时期,不论远古时期的军事战阵武术、个人技击武术,或是近代的娱乐演练套路,无不都是人们对当时“武术”的创造。有了人们的创造,它才随着时代发展而发展。过去的“武术”成为今天的传统,今天的武术也必将成为明天的传统。只要人们在不断的发挥创造力,武术就会不断的被进化为“传统物”。在当今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的社会,西方现代体育文化要接纳中国传统文化,中国武术也要吸收西方竞技精神,在全球化环境中创新各自的东西。“一种有生命力的文化在受到外来文化的挑战时,不仅不会拒绝外来文化,而且创造它,以便使自身文化更快更健康地发展”。[5]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体育项目在与世界上不同的体育项目相互影响、相互碰撞、相互作用下,可以激发起它们的内在生命力,并创出更加伟大的成就,获得更大的发展与繁荣。九十年代,围绕奥运之梦,竞技武术创造而生,也给时下中国武术发展带来了“繁荣”,多少让国人认识到了中国武术还可以这般“玩”,虽然有人认为中国武术无需进入奥运,但事实证明,中国武术竞技化可以作为中国武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多届世界武术锦标赛的成功举行就是一个很好证明的例子。目前,部分传统武术项目也逐渐往国际化方向发展,进入竞技化,并得到许多国家人们的支持和喜爱,这也是创新的阶段成果。不难看出,创新也给我们带来了难题。这些年来,竞技武术为入奥,不断的被武术工作者们创新着,使得其价值取向从“东方文化的武术人生化”转向“西方文化的武术竞技化”。中国武术的不断西化逐渐显示出“营养不良”现象(缺乏中国精、气、神文化)。[6]当竞技武术入奥受阻时,我们才认识到,创新需要有一个合理的速度和量度,过分的西化反而会阻碍武术的竞技化发展。很长时间来,国家勤于对竞技武术的创新发展,而疏于对民间武术的创新发展,使得这一原本在广阔农村有着较好群众基础的民间武术却因为西方竞技娱乐健身文化东渐而受到较大冲击和伤害,甚至被国人置以冷落对待。作为我们的母体武术,民间武术的发展,何去何从,值得深思。
2 中国武术发展的实践思索
    建国以来,国人为中国武术的发展不断的实践着,如八十年代的全国武术挖掘整理,九十年代的竞技武术入奥,近年来传统武术的国际化和本土化发展等,这些实践促进了中国武术的发展,也加深了我们对中国武术未来走向的认识。
2.1 八十年代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带来的思考
    八十年代,原国家体委对全国武术遗产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挖掘整理。1979年1月,国家体委下发《关于挖掘整理武术遗产的通知》,要求各地体委有号召、有要求、有措施、出成果。1982年12月,国家体委在全国武术工作会议上着重提出要把挖掘整理武术遗产工作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随即成立武术挖掘整理小组,各省市、自治区也成立相应的组织。1983年5月,国家体委在全国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全国统一计划、统一时间、统一要求的武术挖掘整理三年计划。至此,规模宏大的武术挖整工作拉开序幕,一个由各级武术挖掘整理小组积极参与的“普查武术家底、抢救武术文化遗产”工作在全国展开。[7]这次挖整工作整理拳械129个,相关文字资料651万字,录制老拳师技术动作394.5小时,获得文献资料482本,古兵器392件,实物92件。[7]这次武术普查工作,规模宏大,说明当时党和政府认识到了武术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并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提出对武术进行保护。它使武术的文化价值得到提升,使更多的人认识到武术是民间体育,更是一种民族文化。它对当时武术的传承、武术活动的开展也起到了积极作用,促进了当时群众武术活动的繁荣。八十年代,许多村落尚武成风,民间武术活动增多,特别是一些原本有传统习武风气的地域,群众武术更是达到空前盛况。如湖南新化,以当地梅山武功著称的该县孟公、鹅塘、红星等村落村民常自发组织习武。当地许多村落拳师以教武为生,常年在本地或邻县村落开班授武。该县许多村落常在节假日进行舞龙武术表演。该县体委曾对全县农民拳师进行技术考核,共发放628份“民间武术传授执照”。当时,全县参加武术活动的人数达21万多,被评为县乡“武术之家”的有400多户。83年开始,该县各乡镇都成立了拳社、武术辅导站,许多武馆也相继成立。全县武术挖掘整理工作当时动员了上百名农村拳师,很大程度上激发了村民学武、习武热情,促进了全县群体武术活动的开展。为此,该县成为首批国家体委命名的“武术之乡”。[8]但由于当时武术缺乏高瞻远瞩的战略思想指导,[9]国家在运用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普查工作,获得大量宝贵的文化遗产时,却并没有及时组织人力对它们进行深入研究,没有对这些遗产进行价值开发和利用,以服务农村社会,而是将它高高束起,像文物一样的保存起来,这不能不说是一种资源浪费。以至于九十年代,民间武术仍然以一种自生自灭的方式流传着,并逐渐受到人们冷落。时过境迁,20年过去了,很难想象那些遗产的完好无损,当老拳师们相继作古时,我们很怕再也难从第二次武术挖掘整理工作中获得如此丰富、真实的武术内容。
2.2  竞技武术入奥受阻引发的思考
    八十年代,群众武术运动轰轰烈烈。在当时人们胸怀浓郁的中华民族情感以及人们生活方式较为单一的社会背景中,武术作为一项体育运动,恰恰与时代特征相吻合,满足了社会需求,符合人们的心理趋向,活跃了人们的文化生活。[5]九十年代后,当市场经济体制、竞争思想、休闲娱乐突现在面前时,世界大同观念的增强及生活方式的丰富,武术原有的运动模式,立刻显现出力不从心。[5]于是当西方竞技文化全面冲击世界时,人们更多的接纳了这种强势文化。中国武术于是被大刀阔斧地改革以向西方竞技体育接近,相当长一个时间,人们都在盼望武术(竞技武术)进入奥运会,武术工作者也为此进行了十多年的努力工作。当竞技武术入奥这个被国人冠以武术发展最高目标时,为追求奥运项目所要求的更多量化的客观性数据指标,中国武术大胆做出“放开一头,打开一片”的“削足适履”行为,中国武术逐渐被西化为“西式产物”。虽然没能入奥,但作为08北京奥运特设项目,也足以说明竞技武术在世界的推广程度,虽然它消减了中国许多传统文化精神,但他的根源仍在中国传统武术中。即使不把竞技武术入奥作为最高目标,也可以作为一条武术发展的重要途径,中国武术竞技化仍然是中国武术发展的一个方向。事实证明,越来越多的人们开始接受武术的竞技化,只是中国武术要达到我们理想中的竞技化,或者说成为具有中西文化特色的奥运项目,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虽然步履蹒跚,但事物的发展都有一个曲折的长期的过程。中国武术的和谐观和西方竞技体育的竞争观是两种相互冲突的矛盾体,从哲学范畴来看,这又是两种可相互利用的矛盾体。当前世界发展,需要在和谐中求竞争,在竞争中求和谐。武术的“天人合一”的泛和谐观是武术的不朽文明,体现出了数字时代的人文关怀,体现了一种时代的人文精神,也正是世界发展所需要的。武术在世界的发展进程中,既应当着重保留东方文化的古朴,同时也要进行必要的革新,将西方的竞争形式引进过来,融入到中华民族的整体观系列之中。当西方文化大量进入我们的头脑,武术在竞技化道路上蹒跚前进,在奥运家庭门口徘徊时,我们要以足够的文化自信面对困境,适时调整创新力度和速度,把握好创新量度,坚定不移地、科学地创新中国武术竞技化。
2.3 传统武术国际化和本土化发展引发的思考
    竞技武术入奥受阻,国人认识到了传统武术传播的重要性。传统武术更多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诸子百家的部分精华在其当中均有体现。在文化全球化时代,西方体育需要中国传统文化来充实人文精神,抵制拜金腐朽主义。中国文化走出去,是时代赋予中华文明和中国新文化的历史责任。[10]传统武术要承接历史责任,发挥文化传播的功能。庆幸的是,在竞技武术进入艰难发展的同时,部分传统武术开始向世界挺进。2004年开始,两届世界传统武术节的盛大举办,2008年香港国际武术节的成功举办,吸引了许多国家武术学者和武术爱好者的参加,武术节期间开展的各种武术文化活动,向世人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人文精神。世界传统武术节和国际武术节的举办,有利于让更多的世人感受这种文化熏陶,体悟这种文化的内涵,无疑,他们的体悟也会更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在世界的传播。传统武术国际化发展是文化全球化的必然要求,传统武术只有走出国门,为世人认识和利用,才能真正为世界民族服务。越是传统的,越是民族的,也越是世界的。传统武术本土化发展是中国武术立根于本民族的发展需要,脱离了民族本土性,也就丧失了民族传统性。近几年来,国家逐渐注重对武术本土化发展的探索,举办了多种形式的本土化武术比赛,如功力功法大赛、武林大会、武术节等,这些活动使流传于民间的一些武术练功方法、传统技法又再现在人们面前,极大的丰富了人们的娱乐生活。传统武术国际化发展,让我们看到了传统武术作为文化,立于世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我们也要看到,如此庞大内容的中国传统武术要让西方国家人们深刻领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还需要我们在输出时,有选择性的寻找一些代表性的项目,以及科学的对策来促进其传播。而传统武术本土化也并没使更多民间武术服务于农村社会,许多扎根在民间的武术拳种,其文化价值没能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是在一些曾经有习武传统和尚武风气浓郁的村落,由于引导和开发力度不够,使得许多本土武术仍游离于村民的休闲、健身、娱乐视野之外。
4  中国武术发展的对策
4.1 抓武术文化普及教育
    应该说,新中国成立以来武术教育一直受到国家的高度重视,武术作为学校教育内容也能得到教育主管部门的推广和提倡,但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武术教育并没使学生真正受益。许多问题突显,教材编写、课程设置、内容选择及教师技能等都影响着武术在学校的发展。文化全球化时代,学校武术教育越来越重要,它不但可以培养学生民族精神,扩大武术群众基础,还可以传播祖国文化。我们要从文化传承的责任和义务出发,加强武术在学校的普及教育。1)提高认识,认真体会和落实文件精神。2)武术教育系统化、教材编写科学化,做到因人、因年级、因学历而异。3)教学内容合理化、趣味化、多样化、个性化,有选择的把本土武术纳入到教学中来。4)举办多种形式的学校武术比赛活动。5)定期培训武术教师。
4.2 抓原生态武术在农村社会中的开发
    原生态武术属于传统武术范畴,是没有得到官方扶持,但在一些农村社会又有群众基础的民间武术拳种。这些武术拳种或多或少为当地农村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要建设新农村体育,可充分利用它们,挖掘、开发它们的人文价值,为村民休闲娱乐服务。我们要从秉着文化延续、建设新农村的责任出发,采取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使原生态武术活跃在村民活动中。1)着手进行第二次原生态武术挖掘整理、研究,特别是对一些在当地曾有群众基础的武术拳种,要进行深入研究,科学整合、创新它们。2)动员各地高等学校的武术教育、科研人才,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对当地本土武术的研究中来。3)体育院校、高等院校体育系要承担就地培养社会武术指导员的责任,特别是对一些擅长地方拳种的农村学生,应纳入到招生计划中,并进行重点培养。4)各地政府要利用一定的物质精神奖励,引导村落拳师积极参与到本土武术活动中来。5)开展多种形式的群众武术活动,如利用村落中的尚武传统,利用农村赶集时人口相对集中的时间,举行单项拳种擂台对抗赛、功力、技法对抗赛、长短兵器对抗赛等,中央体育频道播出的武林大会应更多的走向农村来。
4.3  抓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的协调发展
    竞技武术是时代化的产物,其主张的“高、难、美、新、真”,仅管只有一小部分人才能实现,但能给我们带来极大的精神享受。传统武术根在民间,内容丰富,文化精深,是服务于社会的基础性项目。竞技武术以传统武术为基础,如果没有传统武术的发展,竞技武术就成了无源之水。所以它们的协调发展是今后中国武术毫不动摇的发展方针。竞技武术在今后发展中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内核的吸收,同时要相应的修改竞赛规则。传统武术国际化和本土化发展也要加强竞赛规则的制定,增加各种形式的竞赛活动,以扩大各民族武术文化的交流,要强化理论研究,开拓新的服务广大人民大众的健身内容体系,提升精品意识在传统武术发展中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推进武术繁荣的新局面。[11]
4.4 抓武术教育、研究人才的培养
    武术要发展,必须有一批过硬的教育、研究型人才。他们既要有扎实的武术功底,也要精通英语,还要有较强的科研能力。这些人才既是国内武术发展的力量,更是武术往国外输出的力量,而从目前各高校培养的武术人才来看,远不能达到这一要求。为了武术文化的持续传播,我们有必要采取一些措施,提高武术人才的培养质量。1)对本科生、研究生严把专业、英语毕业考试关。2)鼓励本科生、研究生下基层,考察民间武术,选择某一拳种作为毕业论文来研究。3)引导武术专业学生开展课外武术活动,支持他们参加各种比赛,以提高竞技水平。4)加强研究生的专业训练,提高考试标准。5)聘请社会上高水平武术家、民间老拳师来校任教,以提高学生教学水平和充实武术知识。6)相关部门要建立多渠道,资助更多的、有条件的武术大学生出国留学。
5 结语
    中国武术的发展,需要国人有开放的思维。既要有足够的文化自信面对困境,又要有务实的态度去创新。在文化全球化和多样化时代,中国武术多条腿走路,是适应当今社会发展需要的。

参考文献
[1] 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 季羡林.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M].北京:当代中国出版社,2006.
[3] 郭玉成.武术传播的文化自觉:从走出传统到发现传统[J].中国体育科技,2007,43(1):25-28.
[4] 汤一介.汤一介学术文化随笔[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166.
[5] 马剑,邱丕相.对武术实存的评析与反思----兼议武术的发展[J].体育科学,2007,27(5):92-96.
[6] 马剑,邱丕相.从科学和人文精神看武术的生存与发展[J].体育学刊,2004,11(5):65-68.
[7] 国家体委武术研究院编撰.中国武术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7,447-448.
[8] 《湖南武术史》编写组.湖南武术史[M].长沙:印刷资料,1990:83.
[9] 马剑,邱丕相.武术学科的科学化历程与面临的挑战 [J].体育科学,2004,24(4):64.
[10] 沈卫星,李航.中华文化感动世界[N].光明日报,2006-03-30.
[11] 栗胜夫.论我国传统武术的传承与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7,41(4):40-44.


关闭窗口

你是第 28959218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