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9期
 
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推进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模式改革

2008/9/9 16:13:02 浏览次数 4242  

舒宗礼1,石岩2 ,夏贵霞1,李俊3
(1湖南城市学院体育系 ,湖南 益阳 413000;2  湖北大学体育学院, 湖北 武汉 430062; 3  广州大学松田学院 , 广州  增城  511363)

摘  要:运用文献资料法、比较法和逻辑分析法,从学生个体差异的视角对多样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选择进行了研究。认为根据体育学习中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技能基础的好与差可以把学生划定为四种类型的个体差异生,针对不同类型学生选用不同的体育教学模式,各教学模式之间实行动态、开放式管理,使更多的大学生达到高水平的发展性的体育教学目标。
关键词:个体差异;公共体育;体育教学模式;改革;高校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大学体育教学的深入改革,有关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非常活跃,并呈现了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但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各自体育教学模式的释义、描述与介绍、开发与实验上,对体育教学模式的比较、分类、归纳、综合等研究较少,使许多体育教师特别是基层体育教师面对多元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反而无所适从。[1]本文以2002年教育部颁布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指导纲要”)精神为指导,以满足不同认知、不同水平和不同兴趣学生的体育需求为逻辑起点和突破口,对当前多元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优选组合,提高学生健康水平,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学习态度和能力,实现大学公共体育阶段效益和长远效益的最大化具有积极的实践意义。

1 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现状分析
    20世纪80年代以来虽显现出多种体育教学模式,但明确提出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却在20世纪90年代后。在最新版的《体育科学词典》中将“体育教学模式”定义为“按照一定的体育教学理论或教学思想设计,具有相应结构和功能的体育教学理论或教学活动模型。”它包括教学理论或教学指导思想、教学目标、教学条件、操作程序和师生组合5个大因素。肖焕禹[4]教授认为“体育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而形成的规范化程序,包括相对稳定的教学过程结构和教学方法体系。”
    当前体育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已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广大教育工作者在体育教学改革的实践总结中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体育教学模式,形成了一批相对成熟的体育教学模式,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成果。如:“元认知-反馈强化”体育教学模式;“课题型”体育教学模式;俱乐部型体育教学模式;生活体育教学模式;“超市型”高校体育教学模式;“选择制”体育教学模式;运动技术健身化体育教学模式;开放式体育教学模式等近百种体育教学模式。[2]由于各种教学模式指导思想和教学过程的结构特征不同,毛振明教授[3]将上述体育教学模式归纳为10种类型:技能掌握式体育教学模式、注重让学生体验运动乐趣的体育教学模式、小群体学习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在教学中进行身体锻炼的体育教学模式、情景和模仿式的体育教学模式、发现式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体育教学模式、注重让学生体验成功的体育教学模式、选择制式的体育教学模式和领会教学式的体育教学模式。
    通过大量文献调研和教学实践经验表明,以上各种体育教学模式都有优点,也存在不足。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如果在体育教学中仅用某一种教学模式难免局限性,要想实现每一位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的教学目标不容易,不应当也不可能仅仅依靠某一种体育教学模式来实现它的全部功能。但把这些模式的优点融合在一起构建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体育教学模式显然是一个理想的追求,不是轻而易举的事情,甚至是不切合实际的。因此,体育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便是创新和发展,在对各种体育教学模式的理论、优点和局限性进行比较的情况下,针对教学实际尤其是学生之间的差异,吸收几种体育教学模式的特点,重新进行组合,使教学过程得到优化就显得意义重大。

2 基于学生个体差异的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选择
2.1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选择的逻辑起点
    从体育教学模式的概念可知,影响体育教学模式结构的因素很多,主要与教学思想、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条件、教学单元设计等因素密切相关。因此,体育教学模式的综合应用,要从教学目的、教材要求、教学内容、学生水平、教师能力、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加以考虑。《指导纲要》指出:“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应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多种类型的体育课程,可以打破原有系别、班级制,重新组合上课,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求”。[5]有学者[6]认为,未来的体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与选择主要是由学生的特点以及时代的教育理念所决定的。基于此,在影响体育教学模式结构的诸多因素中,我们选择了教学对象——学生作为逻辑起点与突破口,对多元体育教学模式进行优选与组合。
     在体育教学中,比起人与人之间的共性,我们更应该关注的是个体差异,学生间只有差异生而没有差生,每个学生都需要体育教师的关心与关爱。在这些差异生中更应需要教师的关心关爱与尊重帮助,他们的心灵才能更加健康的发育成长,而在过去的体育教学中有些教师把素质差,技能差的学生认为就是“笨”,就是“差生”。其实不然,在体育教学中我们不但要根据学生的技能情况,而且要根据学生的体育学习态度、兴趣情况来进行划分,这样我们就可以把学生划定为四类的个体差异生。


    从图1可以看出,第一类(A)技能好,体育学习态度好的学生。这类学生自信心强,态度端正,会学会玩,教师应多给他们展示自我的机会与空间,努力培养他们成为学科骨干,成为教师的得力助手;第二类(B)技能好,体育学习态度差的学生。这类学生自高自大,自以为是,有点儿傲气,这类学生教师要经常与他沟通,扬其长避其短,该出手时就出手;第三类(C)技能差,体育学习态度好的学生。这类学生普遍缺乏自信,教师应多给予关心鼓励,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心;第四类(D)技能差,体育学习态度又差的学生。这类学生由于不同原因,长期不参加体育活动,对于体育有严重的自卑感,可能也就是我们体育教师眼里的体育差生,对这类学生我们教师同样应多给予关心鼓励并给予帮助,与他交朋友,平等对话,共同学习,深入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使他们感受到教师的温暖和信任,建立起自信。大学公共体育教学改革,就是要针对不同体育基础的学生切实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相互补充,形成良好的整体结构,使用统一要求上的有差别和多样化的评价标准,见表1。


2.2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
    自主性学习教学模式是以人本主义教育理论为指导,以学生为中心,学生根据自己身心特点和发展需要自由的选择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对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并通过自我调控主动的获取体育知识,发展体育能力,提高个人素养,教师根据学生需要提供个别化指导的体育教学模式。
    对于第一类(A)学生,学校可实行体育课程免修、学生自主性学习模式。这部分学生在课外自觉自主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远远多于课堂学习,在班级体育活动、体育运动竞赛和学习体育文化节中他们是骨干力量,从身体素质、终身体育的意识、习惯和能力方面来说,他们已经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较高水平。因此,传统的体育课程(必修144学时)对他们来说已经没有实际意义,自主学习是最好的选择,是因材施教中的不教而教。
    实际操作中,学校要制定严格的考核标准,通过严格的考核程序确认第一类的学生。新生进校后,学校对新生进行统一测试,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身体素质。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大学生的要求,一次性全部通过的学生是身体素质好的学生;二是体育运动能力。举办新生运动会,在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项目中有两项以上达到规定水平的学生是体育运动能力强的学生。体育运动能力强反映出学生体育运动的意识、习惯和自觉性已基本达到终身体育的要求。只有两个方面同时达到学校规定标准的学生才是第一层次的学生,他们可申请免修体育课程,走自主学习之路。由于统一测试证明他们已达到教学目标所要求的评价标准,对自主学习的结果学校无需作强制性评价,以每一个学期或一学年为单位,学生进行自我评价,提交一个书面的自我总结和自评成绩存入学籍档案。
2.3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
    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的设置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尊重学生主体选择,满足学生体育需要,充分实现“三个自主选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自主选择学习时间、自主选择教师)。可以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又能发展学生的特长与个性,学生可以选择从未接触过的运动项目学习,也可以选择有一定基础和优势的某一运动项目继续提高拓展,让学生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促进终身体育目标的实现。
    对于第二类(B)学生,学校可采用体育俱乐部模式。通过统一测试,《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但体育运动能力没有达标的学生为第二层次的学生。身体素质好有多方面的原因,现在身体好不等于将来身体好,因此需要通过培养他们的体育运动能力以强化体育意识,提高体育锻炼水平,养成终身体育的习惯。第二层次学生身体素质已达到教学目标的要求,体育教学目标侧重在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方面。培养体育意识和能力最好的途径是俱乐部模式,参加体育俱乐部,接受俱乐部成员的熏陶,学生既能学到体育运动技能,又能有效地强化体育意识。体育俱乐部教学模式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标准不再是单一的技能和体力,而是以大学生体质健康测试为参考,重视学生体育参与兴趣和习惯,重视学生健康体育观、终身体育观和特长技术的综合评价。
2.4 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教学模式是按照大学公共体育教学计划,通过班级教学实现统一教学目标的模式。传统教学模式是相对于前两类模式而言的,强调的是班级教学的传统形式,但在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方式和教学方法等方面要进行深入地改革,以适应大学生体育多方面的需要。
    对于第三、四类(C、D)学生,即统一测试中在身体素质和体育运动能力两方面都达不到要求的学生是大学公共体育的重点,学校仍采用传统的以自然班为单位的教学模式。《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是从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身体素质等方面综合评定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的评价体系,是大学生体育的底线,除少数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学生外,绝大多数大学生都必须达到相应的要求。因此,学校按照教学计划通过强制性的课堂教学,督促学生强化锻炼意识,提高体育能力,逐步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大学生的要求。对部分特殊群体的学生,传统体育课应因人而异对他们提出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以鼓励他们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强化身体素质。
    由于第一、二类学生的分流,所剩学生的班级规模不大,利于教师组织教学,因材施教,为每一个学生制定训练计划。教学目标明确,且是最低要求,学生自身的压力增加,信心也会增强,学习状态会大大改善,主动性也会随之增强。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绝大多数的学生可以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要求。在此基础上,对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提出进一步的要求。
2.5 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
    综上所述,多样化体育教学模式的综合运用是基于学生个体差异考虑的,由于学生个性发展和独立性程度的不断提高,每位学生都热衷于自己感兴趣的、没有任何约束的体育活动,即自主性学习;其次是俱乐部式的能提高体育运动能力的体育活动;尽管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也在改革,但毕竟是班级教学,学生受约束更多,又有统一要求,因而是学生最不愿意参加的体育课。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实行动态、开放式的教学管理,鼓励学生在不同教学模式之间的流动,如:对于第三、四类参与传统公共体育教学模式的学生,如果他们的身体素质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对大学生的要求,则允许他们申请到体育俱乐部,学习专项体育运动技能;对于第二类的参与体育俱乐部的学生,如果他们通过自身的努力在专项体育运动技能上达到俱乐部规定的标准,则允许他们申请免修,参加自主学习模式。依此分析,尽管多数学生是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但由于是开放式的管理,所有学生在任何时间都可能进入上一层次的教学模式。为了能进入上一层次的教学模式,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过去认为体育困难的学生,通过高效率的因材施教,通过学生课外主动自觉的锻炼,他们的身体素质会得到迅速提高,体育能力和体育意识也会随之增强,那么,将会有更多的学生达到高水平的发展性的体育教学目标。
3  结束语
    体育教学模式是为完成规定的教学目标而形成的规范化程序,是开展教学活动的一套方法论体系,是基于一定教学理论而建立起来的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由于体育教学是一个多目标、多功能、学生个体差异明显的十分复杂的系统,以往统一的、僵化的体育教学模式已不能满足不同认知、不同水平和不同兴趣学生的体育学习需要,在体育教学中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实现动态、开放式的管理是大势所趋。

参考文献
[1]邵伟德,王恬. 体育教学模式的分类与选用策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4,27(7):947—949.
[2]邵伟德,尚志强. 论体育教学模式研究的现状与未来发展[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1):85—87.
[3]毛振明.体育教学改革新视野[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3.1:173—180.
[4]肖焕禹.体育教学模式的结构、类型及应用条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 (2):76-81.
[5]《教育部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的通知》[EB/OL].www•edu•cn,2002-12-27.
[6]雷继红,贾进社. 我国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现状及其发展趋势[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6,23(3):110.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8168024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