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9期
 
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的因素与对策研究

2008/9/9 16:19:40 浏览次数 5025  

李继国  湖北民族学院 体育系 ,湖北 恩施 445000

摘   要: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采用文献资料、调查法、对比分析等方法,对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普普及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认为,目前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程度低、面窄,是其基本现状。主要是因思想观念、政策法规、科学研究、资金和场地器材设施等方面的问题造成的,应从这些方面有针对性的加以解决。
关键词: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对策;研究

1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
    我国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20世纪初~1949年的缓慢起步阶段、1949年~1978年的相对停滞阶段、1978年至今的快速发展阶段。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华民族的传统体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高重视,省一级的民族运动会此起彼伏, 四年一次的全国性的民族运动会至今已举办7届,并逐步形成了较正规的竞赛制度,民族传统体育蓬勃地发展起来。
    同时,对其理论的研究也逐步走向成熟,主要从民族传统体育概念的界定、起源、特征、价值、社会功能、发展趋势以及区域性民族传统体育等基础理论和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的应用、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教育中的应用、民族传统体育产业、传统体育旅游、发展措施等应用理论的研究,挖掘整理和开发了一大批民族体育项目;1997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委设立了民族传统体育学这一门学科[1]。
    但是,我们必须清晰认识到,固然现有研究成果表明,有众多的民族传统体育在学校体育、全民健身活动中都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前景,可现实是,在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中,大多数学校除了有传统的武术项目外,其他民族传统体育难见踪影,在大众体育和社会体育也大致如此,即便是代表我国竞技最高水平的全运会也是如此,仍然没有改变现代体育项目在我国体育中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局面。
    正是由于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没有得到很好地推广普及,致使民族传统体育领域的很多研究成果难以在实践中得到推广应用。成果不能转化又进一步制约了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因此,要实现民族传统体育可持续的发展,就应该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普及与推广工作。

2   影响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的主要因素
2.1 思想观念方面的影响
2.1.1 没有意识到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的重大意义
    民族传统体育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是剖析体育起源和发展各阶段诸形态的活化石,是挖掘和创造新的体育项目和形式的源泉。放弃民族传统体育,就是放弃为丰富世界体育文化宝库作贡献。在国外,民族传统体育很早就是人文社会学科研究者的研究对象,因此,广泛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特殊需要,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最直接最有效的继承、发扬与光大,这样它才更有生命力,否则,挖掘整理出来的民族传统体育就只能束之高阁,就只能成为一种记录我们先辈曾经有过的文明的资料(或史料);同时,广泛开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人民群众强身健体的需要,是在体育工作中贯彻落实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实际举措,对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直接影响,对西部大开发和各民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及构建和谐社会具有积极意义;在增进交流,推动民族团结,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由于认识上没能达到这样的高度,所以,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的研究和实际推广普及的积极性。
2.1.2 对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前途认识上的错误
    这种观念认为:随着社会的变迁和现代体育的冲击,民族传统体育在社会生活和教育中的作用只会越来越弱,无论是对于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娱乐需要,还是对于满足以奥运会项目为代表的现代体育的要求都相去甚远[8],因为西方体育是建立在近代工业文明基础上的近代体育,是在市场竞争的社会条件下,以城市为中心发展起来的,以竞技运动项目的竞赛为主要特征的一种体育文化,中国传统体育先天不足,是因为它产生和发展于农业文明之中,是尚未进化的古代体育,产生发展于封建社会的传统体育由于受到腐朽思想的严重束缚逐渐丧失了竞争性,封建文化从本质上讲是和现代体育所提倡的价值观念背道而驰的,是压抑具有显著竞技特征的现代体育发展的,所以认为,产生于农业文明社会的民族传统体育缺乏满足现代人的竞争心态,不可能成为现代社会体育文化的主体。
    殊不知奥林匹运动其走向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忧虑,赛场暴力及兴奋剂和贿赂等舞弊行为悖逆了奥运会的初衷和奥林匹克运动的宗旨,被称之当代体育“三大公害”[2],西方一批有识之士将目光转向了东方,东方体育文化中所表现的伦理道德观念,使人们看到了消除现代体育“三大公害”的办法和拯救现代体育的希望;而且,一些具有东方特色的运动项目,如相扑、气功、武术、围棋、中国象棋、龙舟竞赛、踏青等已引起西方人广泛兴趣,开始向西方移植;东方传统养生思想逐渐为西方接受,因为东方的传统生命观、健康观和与此相应的保健体育,蕴含着有关人体科学的丰富内容,如注重身心统一,内外协调、动静配合等许多辨证思想,对指导当今的人类保健活动仍具有重大的意义。
    因此,这种观点没有认识到进入21世纪以后的现代体育运动应是继承和发扬古代奥林匹克思想,并融合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传统体育文化内涵的基础上,以促进现代文明、,增进人际交往、加强了解、实现和平为目的,倡导伦理道德、规范人的行为,体现“贵在参与”和“更快、更高、更强”为现代特征的社会体育文化[2]。 从而对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产生了悲观情绪,失去了推广普及的信心。
2.2 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工作缺乏强有力的行政手段和政策法规支持
    用行政手段、政策法规支持和保障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是一种有效的管理方法。如,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颁布了《体育振兴法》和其它一些法规,对促进日本体育事业的发展和日本民族体质的改善起到了重要的作用[3];如,19世纪末,正是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现代体育才迅速在我国广泛的普及与开展[4],建国初期,也是在政府的引导下学习前苏联的经验,从而形成了具有前苏联特征的中国模式[5]。即便是现在我国唯一开展最普遍、最广泛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武术,也与当时的国民政府一直重视“国术”(即武术)有很大关系,当时中央国术成立不久,国民政府就通令各级行政设立相应的机构,从而使其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等等[4]。
    我国的体育管理体制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即所谓的“举国体制”。这种体制的主要特征之一就是由政府主办和主管,政府行使几乎全部管理职权。由于政府对体育事业发展承担着绝大部分义务,也掌管着几乎全部权力,因而体育行为基本上均为政府行为或政府行为的延伸。计划成为管理体育、协调体育行为的主要依据和方式,而行政手段成为即使不是唯一的也是最主要的管理手段。政府文件是最常用的信息。以至各运动项目的运动员等级标准、体育院校的专业设置、运动员伙食、服装供应标准等纯业务或学术事务,都要通过政府文件加以规定[6]。在目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这种体制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我国也在不断的进行体育体制的改革,但不可否认的是,这种体制在今后的一段时间内仍将发挥作用。因为它能最大限度地动员和整合全国力量,促进竞技体育持续发展;最大限度地利用人们已有的思维定势,保持和稳定人们在“举国体制”下形成的情绪和心态;“举国体制”的提法语言简洁,形象,具有一定的凝聚作用,已经有了一定的群众基础;伴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日益临近,须要有一个持续稳定的体育发展环境[6]。这就决定了在目前和今后一段时间内,行政手段、政策法规仍然是支持和保障群众参与体育活动最有效的管理方法。
    虽然我国也制定了有关传统体育的法律与政策,也极度的推动了传统体育事业的发展,但涉及到传统体育推广普及的相关法律与政策,由于目标任务不够明确、且围绕这一的目标的规划、措施与办法不够具体,因而在实际工作中起不到约束和激励的作用。 如2006年由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民委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意见》的通知(民委发〔2006〕16号)中关于民族传统体育在群众体育和在学校中推广中的意见说:“在民族地区广泛开展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为主的体育健身活动。体育部门要把民族传统体育作为群众体育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列入工作日程,会同民族工作部门研究并推荐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群众健身活动,支持民族传统体育健身项目进入城乡社区,并在经费、场地、设施、器材、训练、比赛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支持。鼓励和支持民族传统体育参与旅游,进入健身中心,使民族传统体育在更大范围为各族人民服务”;“鼓励和支持各类学校在开展现代体育教学和活动的同时,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和活动, 培养民族体育人才。民族学校和民族地区的体育学校应将民族传统体育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重要内容,并创造条件将民族传统体育列为正式体育课程或乡土教材。民族高等院校体育系和民族地区体育院校应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进行民族传统体育的教学和研究。尽快制定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等级标准,加强规范化管理等等”。这里面就没有明确具体的目标和要求,使用的是“鼓励和支持”类语言,提出的是没有约束力的“建议”和“推荐”等等。在这种使人们养成按文件办事习惯的体制还在继续的情况下、像这样的政策与法规在实际中是难以得到很好的贯彻实施的,这是决定民族传统体育难以走进学校体育和群众体育之中的关键所在、是民族传统体育处在一个水平较低、范围较狭窄区域内徘徊不前的根本原因。
2.3 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工作缺乏资金和场地器材设施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包括体育在内的需求日益增加,而目前的体育经费、体育场地器材设施还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需要[7,8,9],这就更增添了民族传统体育推普工作难度与困难。
2.4 缺乏对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领域的研究
    目前,传统体育应用理论研究范围较窄,对传统体育项目的研究,多是以进军奥运会、民运会或是其它形式的比赛为重点的,忽视了进入学校体育、群众体育的领域的研究、特别是对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领域的研究几乎是空白,使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工作缺乏供参考的理论支撑。

3   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的主要对策
3.1 加强宣传工作,提高认识,形成重视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的舆论导向
    通过广播、电视、特别要建立专门的网络平台向人们介绍民族传统体育的有关的知识,(如各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基本理论、基本技术、运动的基本方法及相应的规则等)、最新研究成果、推广普及的意义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等。使人们在学习相关知识同时,还认识到推广普及的意义,为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工作做好准备。
3.2 采用行政手段,制定相关政策法规,确保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工作顺利进行
    国家体育总局和国家民委应在进一步加强联系、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制定适合不同行业、不同部门、不同系统、不同层次开展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工作的政策法规。特别重要的是:这些政策法要明晰各部门推广普及的目标、任务、权利、责任和义务;提出经费投入、场馆设施建设、人才培养、项目论证以及监督实施的具体措施等。
3.3 增加投入资金,加快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场馆设施建设
    构建多元化投入机制, 政府既要加大资金投入,还要依靠社会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多渠道多形式地筹措资金,来加快场馆设施建设。同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民族传统体育的发展必须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注重民族传统体育产业的发展,从而增强自我造血机能,增强发展后劲[10]。
3.4 加强研究,为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工作提供理论依据
    组织强有力的科研队伍,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推广普及的机制研究,以求获得最佳的推广普及途径与办法;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论证,为不同领域、不同层次、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群提供适合的运动项目;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教材教法的研究,从而保证民族传统体育事业快速健康的普及与发展。
3.5 建立民族传统体育基地,加快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培养
    要有计划、有步骤建立和完善一批集培训和训练为一体的民族体育项目基地,即建立具备运动训练和培养民族体育教师、教练员、社会指导员、 裁判员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基地模式。改变单一的运动员训练基地模式。从长远发展观点来看,为了满足社会对高层次的民族传统体育人才的需要,体育主管部门应积极支持和鼓励民族高等院校体育院系和民族地区体育院校应开设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所需的各种高级专门人才。

参考文献
[1] 赵苏吉吉 段国新. 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现状及展望[J].体育与科学,2002,23(2):37-39.
[2] 赵克.现代体育思想:奥林匹克主义与中国人文精神之契合[J].北京大学学报,2000,23(2):149-151.
[3] 王则珊,田雨普,卢元镇等.群众体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34.
[4] 周西宽,谭华,熊晓正等.体育史[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91,130.
[5] 王凯珍,潘志琛,潘永芝等.新中国高等体育院校建设与发展50年回顾[J].体育与科学,2002,22(1):1-3.
[6] 杨文轩,杨霆.体育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171,202-203.
[7] 姜德昆.现阶段我国社会体育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6,8(6):248-249.
[8] 孙海兰.西部地区中小学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学,2006,29(7):967-968.
[9] 姜同仁,钱杰.普通高校体育教育资源现状的调查分析[J].四川体育科技,2006,4:1137-139[J]
[10]游松辉,李梁华.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体育经费多元化探析[J].上海体育大学学报,2003,6:9-10.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8168816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