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学刊
投稿指南 | 期刊数据 | 期刊全文 | 文章查询 | 下载专区 | 体育茶座   订户之窗 |  学术百家  |  体育网刊 |
: : 体育网刊 : :  
体育网刊2008年第9期
 
整合策略基础课在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程模式中的实验研究

2008/9/10 11:34:57 浏览次数 4562  

    李东奎1  李晴云1  蔺雪莲1  兰大红1  熊涛1  王锋1
(1.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  广东  珠海 519041  )

摘  要:运用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对整合策略基础课的可行性进行了实验研究。结果显示,整合策略基础课在激发学生体育兴趣,培养锻炼习惯、增进心里健康及提高身体素质方面均有较好的效果,其为我国普通高校公共体育基础课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借鉴。
关键词:高校;整合策略;公共体育;基础课

    “基础课+选项课” 课程模式是当前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的主要形式之一,其课程设置为一年级(或第一学期)开设基础课、二年级(或第二至四学期)开设选项课。该模式强调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增进学生健康,提高体育素养有较好作用。同时,有研究表明,学生对这一体育课程模式在整体上满意度较高,该课程模式对培养学生良好体育意识与体育行为,增加学生体育人口数量有较好的效果。但是,相关研究也表明,学生对这一课程模式中的基础课教学的满意度不高,这是由于基础课程内容的设置主要是以提高学生身体素质为主,学生在单调的练习中容易感到枯燥导致的。因此,能否通过选用不同整合策略的基础课使学生既能提高身体素质,又能掌握系统的健身方法及提高学生对课程的兴趣?而基础课的整合策略对学生体质健康变化是否存在区别?本文经过一年的教学实验,在实验班基础课中采用课程整合策略,为解决上述相关问题提供依据。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研究对象选取遵义医学院06级1-4班作为实验班,班级人数为120人。随机抽取06级6-10班120人作为对照班。在实验前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进行了干扰变量的控制,对实验组和对照组身体素质进行测量,对测得的各项数据指标进行统计,经t检验(p>0.05)表明无显著性差异,完全符合本研究的实验要求。
1.2研究方法
1.2.1问卷调查法
    向2006级学生共计240人发放问卷240份,回收235份,回收率97.9℅.以考察学生对整合策略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问卷效度:就问卷内容与结构征询了18位在高校从事体育教学的专家和教授的意见,有80℅的专家认为问卷设计合适及比较合适。
    问卷信度:对问卷采用重测信度检验,两次测量的时间为间隔两周,重测信度系数R=0. 91。达到社会学测量学要求的信度标准。
1.2.2实验法
    将2006级240名大学生纳入大一基础体育课程教育,将田径、体育游戏、传统体育养生的内容进行整合。并将学生分为两个实验大组,实验组的班级开设整合后的基础课程,对照组的班级开设非整合基础课程。两组学生的教学学时相等,均为72学时。授课教师职称均为讲师以上。
1.2.3 数理统计法
    选用SPSS12. 0统计分析软件对数据进行数理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 1整合策略基础课的概念界定及教学内容安排
    整合是指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序化的过程。[1]在普通高校“基础课+选项课”课程模式中,基础课的课程采用整合策略,即在实验班基础课设置中以提高学生身心素质为核心,将体育游戏及传统养生的内容进行建构、序化,从而形成新的统一的基础课整体。整合后的课程设置除了注重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外,还更加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增强体育意识、体育能力,注重多种健身方法的掌握与锻炼习惯的养成。整合前后体育基础课教学内容体系见表1。


2.2整合策略基础课的教学成效
    实验结束后,就学生对教学效果的评价进行了问卷调查(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实验组在培养激发学生体育兴趣方面高于对照组。说明在实验组通过体育游戏及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的有机整合促进了学生对课程兴趣的提高。在锻炼习惯的培养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也呈显著性差异,据了解这是由于实验组的学生在授课中增加了传统体育养生术的原因。学生在课间与课后均可以随时选取传统体育养生功法之一来缓解疲劳,从而培养了锻炼习惯。在培养增进心里健康方面,实验组与对照组则呈较显著性差异,这主要是由于学生在体育游戏中互相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学生的交流沟通,表现出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在提高身体素质方面,两组学生也呈现显著性差异,笔者认为这是由于实验组使学生产生较高的兴趣,而养生功法比常规准备与放松活动更科学。在培养意志品质方面两组学生无显著性差异,这可能是由于两组学生在课堂上都要完成一定负荷的原因。实验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游戏与养生功法的练习,在身体素质和团队合作方面都有较大的提高,在养生功法的练习中,学生能够掌握一定的养生技术,并能自觉地进行练习,逐渐养成了良好的锻炼习惯。
2.3 学生对整合策略体育基础课程的评价


    从表3中可以看出,有91.6℅的学生对整合策略基础课程给予肯定的评价,其中79.1℅的学生给予高度评价。在激发兴趣上,有89.1的学生给予肯定的评价,其中74.1℅的学生给予高度评价,有15℅的学生喜欢该课程模式的教学。在习惯养成上,有87.5℅的学生给予肯定的评价,其中69.17℅的学生给予高度评价,有18.33℅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模式能较好培养学生的锻炼习惯。在方法掌握上,有88.33℅的学生给予肯定的评价,其中70℅的学生给予高度评价,有18.33℅的学生认为该课程模式能有效提高学生对锻炼方法的掌握。实验组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显示出较高的学习兴趣,在学习中能够自觉运用掌握的锻炼方法较主动的进行锻炼,由此可见,实验组经过整个整合课程的学习后,对整合课程模式评价较高.
2.4 整合策略基础体育课程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表4)


    由表4可知,经过两学期的教学实验,实验班学生在50 m跑、立定跳远、1000米/800米3项素质成绩和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 0.05或P< 0.01)。表明,通过整合策略后的体育课程的实施,实验班学生的身体素质有较大提高。

3  讨论
    整合策略基础体育课程促进了学生对体育基础课的兴趣,学生养成了锻炼习惯。整合后的基础体育课更加注重学生对学生体育兴趣的培养,学生在体育课中通过参加自己喜欢的不同项目的体育游戏,很快由开始的被动加入转为自觉主动的参与,学生出勤率达96% 。学生在上课中也都能积极克服困难,在身体略感不适的情况下也会积极参加活动。而整合基础课程中的不同项目的体育游戏也促进了学生对不同项目的了解与认同,学生在游戏中培养了团队意识为今后的选项课打下较好的基础。另外,传统体育养生功法练习促使学生在上课过程中身心由静到动,再由动到静的合理转变中有较好的心里感觉。而传统养生功法的练习也进一步提高了基础体育课的技术含量,使学生有更多的锻炼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实验期间,实验组的学生不仅在课后参加各类体育活动,同时在课间也以传统体育养生功法来伸展肢体,缓解疲劳,表明学生具备了较丰富体育锻炼方法及自觉参与锻炼的习惯。实践证明,通过两学期的体育基础课的学习,实验组学生身体素质较对照组学生提高幅度较大,学生的参与兴趣及体育意识与技能都得到提高,即使在大运动强度下也会积极运动,形成对某些运动的偏好,因此学生也会自觉地安排自己的健身时间,从而养成了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的思想与技能基础。  
    整合策略基础体育课程的教学培养了学生对不同体育项目的认识,从而减少了学生在下一阶段选项课的盲目性,学生对自己喜欢的项目积极学习,主动查找相关项目资料并积极向老师请教,也改变了学生体育课程的学习方式,发挥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体育知识的功能,使学生真正在课堂上对所学知识学精学透,在自我锻炼时能主动学习,追求更全面的提高。因此,整合基础课程也是对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持。实验班学生积极参与运动的热情推动了整个学校体育运动的开展。实验班学生在课余活动中自觉组织各类比赛及趣味体育活动,带动了周围的同学参与体育锻炼,学生群众性体育活动也出现生机蓬勃的大好局面。
    总之,大学体育整合基础课内容的设置紧紧抓住了终身体育这个核心。课程内容的整合设置即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又提高了学生对体育锻炼的兴趣,同时还使学生掌握多种健身与锻炼方法,从而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4  建议
    在我国普通高校“基础课+选项课”课程模式中,整合基础课程的推广、实行需要一定的实施前提。首先,要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是整合基础课程的重要的甚至是最主要的实施者,其专业素养将直接影响整合课程的实施成效。因此,应不断在教学过程中提高教师对整合基础课程的理解,以防止出现将整合课程等同于组合课程的错误倾向。其次,由于传统体育养生涉及的理论与技能相对复杂,任课教师还应注意提高传统体育养生技能上的素养,以提高课程整合的能力。第三,要加强对学生课余活动的指导。这是由于学生在整合基础课的学习过程中对体育的兴趣得到了较大的提高,因此能够积极参加自己喜欢的体育活动,但由于学生的体育基础有限,在活动中经常遇到自己能力不能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体育教师及时有效的指导,以促进学生锻炼兴趣稳步提升。第四,整合基础课的有效实施需得到校领导的大力支持。整合基础课使体育教师工作量有较大的提高,因此课程的实施不但要求教师要有一定奉献精神,还要求校领导在精神上和物质上的大力支持。  

参考文献:
[1]黄宏伟 整合概念及其哲学底蕴[J].学术月刊,1995,9
[2]曲宗湖.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历史回顾与发展前景[J]学校体育科学,1996,7
[3]龙响玲.终身教育与高校体育改革[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1,8
[4]章剑卫.基于课程整合的新型信息技术课程模式[J]浙江教学研究,2000,2
[5]何克抗.建构主义学习环境下的教学设计.http://www. fsjy. net/


关闭窗口

你是第 38171656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体育学刊  粤网站备案号:粤ICP备17133455号  技术支持:网天科技
地址:广东广州石牌华南师范大学学报楼4楼         邮编:510631
编辑部电话:020-85211412  传真:020-85210269  邮箱:tyxk@scnu.edu.cn